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被乾隆嘉奖的福州“薯农”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南风 热度: 14418
赖晨

  1785年10月,福建闽县(今福州)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为了在河南推广红薯种植,拯救灾民,结果病逝于该省。乾隆帝闻讯,对其报国精神极为赞赏,赏给他国子监学政的职衔,以示嘉奖。这位福州老农便是陈世元。

  陈世元的太祖父(五世祖)陈振龙是长乐县青桥村人(今长乐市鹤上镇青桥村),不到20岁便考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到吕宋(今天菲律宾)经商时,他发现当地高岗旷野,遍地青藤,家家户户种植红薯。它们耐旱易活,生熟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陈振龙想到故乡背山面海,土地贫瘠,水旱不时,每遇灾荒,人民备受饥苦,如能种植红薯,可以有效救灾。便不顾西班牙政府的禁令,以重金买通土著,学会种植方法,购得薯藤,把它们绞入吸水绳中,逃过海关检查,渡海带回福州培植。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吕宋种植红薯的好处,金学曾令他们找地试种。陈振龙父子遵循土著传授的方法,在福州达道铺房屋后门的纱帽池旁空地试种。4个月后,红薯子母钩连,大者如拳,小者如臂,味同梨枣,生熟可食,可果腹充饥。金学曾于是通令各地如法推广,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金学曾在陈经纶所献的《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福建百姓感念金学曾、陈振龙父子的功劳,在福州、福清各地建保功祠,祭祀他们,并把红薯令名为“金薯”,以表纪念金学曾。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为纪念他们。

  清康熙时(1662—1722),陈振龙四世孙陈以柱把薯种带到浙江鄞县(今宁波)盐碱地试种,获得成功。

  陈世元和其太祖父陈振龙一样,也儒也商,年轻时是监生。乾隆初年,年届中年的他有了三个儿子:陈雩、陈燮、陈树(一说为陈术)。

  清代胶州古镇口是胶州两大海口之一(另一是唐岛口),它是江南、关东各地商聚集的中心,也是商业繁盛、人口密集的大市镇。陈世元久客这里经商。1749年,当陈世元又一次到这里经商,发现往日富庶的胶州水旱蝗灾横行、饿殍遍野。清政府从国库拿出数百万银子,进行赈灾。陈世元根据父亲陈以柱在浙江鄞县种红薯得出的“东西南北无地不宜”的正确结论,决定将红薯继续北移,造福人民,报效国家。

  于是,陈世元放弃经商赚钱的机会,在山东胶州古镇口,进行红薯试种。1750年,朋友余瑞元、刘曦加入这项事业,集资购买了犁.锄、铁耙等农具,招募了几名种植经验丰富的壮年农民,垫付路费工钱前往胶州。一开始,古镇口的试种失败了,因为那一年古镇口发生了严重的倒春寒,当地百姓又不知道藏薯种到春季萌生,导致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三十。

  1751年,陈世元再次和友人集资,雇人回福建运送薯种来山东补种。此年大获成功,仲秋时节,他们从地理挖掘出的红薯,累累垂垂,产量特别大。古镇口居民看到满地如拳如臂的红薯,无比惊喜。正如陈世元而言:甘薯可生食、可蒸食、可煮食、可煨食,可为病儿,可制团饴,可如瓠以丝,可如米以碓,可连皮造酒,可捣粉调羹,可做脯以资粮,可晒片以囤积,味同梨枣,功并稻梁。种植红薯,部分解决了吃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天灾。古镇口百姓切实感受到了红薯的重要性,于是,家家户户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种植红薯。

  在古鎮口试种成功后,陈世元带领3个儿子开始在胶州、山东全省甚至整个黄河流域推广红薯种植。陈世元编写的《金薯种植法》开始风行于黄河两岸。

  1753年,陈世元的长子陈雩携带薯种来到胶州,知州周于智给予扶持,出示公告,向胶州百姓宣传红薯的“六利八益”。1754年,红薯传入潍坊,举人王某召集亲友,一起向陈雩学习种植红薯的技能,然后在各家田地推广。不久,山东布政使李渭让人以山东快板的形式,在全省宣传红薯的优点,推广其种植。

  1756年,陈雩、陈树兄弟以河南朱仙镇为中心,开始在河南全省的推广。陈世元的山子陈术传种到北京、通州一带,使红薯流行于长城内外。1755年,年迈体衰的陈世元从山东回到老家,在福州家里整理《金薯传习录》一书。

  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红薯也流行于北方旱寒地带,传习四方。饿殍遍野的惨象,逐渐消失了。红薯和玉米、土豆、高粱逐渐成为黎民百姓的主食。

  1785年,全国发生了严重的灾害。为了提高在河南推广红薯的效率,80多岁的陈世元不顾年老多病,带领儿孙族人,携带薯种,远离故土,来到河南,推广红薯,以作为百姓的食物。他注意薯种窖藏过冬,薯秧温床培育,以及就近采购等技术问题。清朝政府在这年七月,对年逾八旬,“教种有效”的陈世元,“赏给举人职衔,用示鼓励”。十月初六日,陈世元感染了风寒,在河南省病故,于是有了本文开头乾隆的嘉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