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家长”,顾名思义,就是用一种礼貌的方式把学生家长邀到学校来,共商孩子大计。但是,我们往往发现:多数家长似乎并不大情愿接受老师的这种邀请。是家长的素质低,不愿配合老师的教育吗?我想,除了极个别不负责任,对孩子不闻不问的家长外,多数家长是极其关心孩子的学习与成长的,是极其愿意配合老师的工作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家长不愿意接受老师的邀请呢?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得从老师自身找起。
1、你请家长的时机对吗?
平常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某某孩子不听话了,打个电话给家长说一下。”可我很少听到说:“某某孩子进步了,打个电话给家长说一下。”所以,家长只要听到老师这样的电话,他们的直接反应就是:我的孩子在学校不听话了。而且一般说来,家长认为只有孩子问题严重时老师才会请家长。而这种“请”,自然就不是一种礼貌的延请,而是带有命令的性质了。因此,当家长接到这种老师的“邀请”而不得不来时,他们认为这是“鸿门宴”,潜意识里就会带有不情愿的抵触情绪,所以不会从根本上想解决问题。他们战战兢兢,如临大敌,像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似地来到学校,准备随时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或者做自我检讨。试问,这个时候,这样的家长还能冷静愉悦地配合老师做好学生工作吗?
所以说,请家长也要讲究时机,在学生犯错时再请家长是不够明智的,孩子不听话可以告知家长,但最好是在学生进步时请家长。先报喜,再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家长有面子,高兴,自然会轻松、自信、愉快的面对教师,主动向教师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这样,交流的主题得到延伸,更能有效地促进家校互动。孩子得到认可了,自然也会积极要求进步,你指出他的问题,他也会欣然承认并改正了。皆大欢喜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2、你尊重家长了吗?
听到“请”这个词,我们自然会有如沐春风备受尊重之感。而实际上,家长有没有这种感觉呢?多数教师把家长请来后,有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气势,他们认为自己是专业的老师,比家长更懂得教育孩子,所以家长来就是接受再教育的,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传达圣旨的钦差,而家长,则是俯首听命洗耳恭听的臣民,好像这样才维护了师道的尊严。他们絮絮叨叨,说一不二,却不给家长讲述的机会,结果请来家长就是给家长上了一课,没有达到完全和家长交流沟通的效果。更有甚者,多数教师请家长,是因为学生出了问题,家长来后,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孩子的过失,甚至将“恨铁不成钢”的怨气全部转嫁给家长,家长面子上过不去,轻则回去后修理孩子一顿,重则在学校就忍不住对孩子又打又骂,这样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发了三方的矛盾。
其实,老师和家长同是教育者,不存在地位高下之分,只存在教育期、教育水平之别。在教育期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最了解学生情况的是家长;在教育水平上,尽管在总体上家长的水平较低,但同时相当一部分家长具有较丰富的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子女个性品质的了解要比老师全面深入的多,从这点上看,我们应该对家长采取尊重的态度,平等的态度,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耐心、虚心、诚心的听取家长一些合理化建议。当然,家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历、职位、性格均有所不同,但无论家长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从孩子入学那天起,他与你有这共同的目标——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师对家长要一视同仁,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或重视。与家长谈话时要坦诚相见,推心置腹,给人可亲可敬的感觉,这样,家长才会敞开心扉,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和家长之间只有相互之间架起尊重的桥梁,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才能真正发挥请家长的作用。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最忌拿家长当受过者,那种动辄让学生家长做出保证的做法,是教师与家长交往中的大忌。这样做,损失的不仅仅是与家长有利的教育配合,家长受过之后,谁还会甘愿再次来受过呢?更总要的是教师的师德,是家长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受到影响。试想,你在学生家长面前的形象受损了,学生还会服你,家长还会主动配合你的工作吗?自然,教师的教育工作会因此大大影响。所以,当学生出现了问题非得请家长不可时,教师不可意气用事,最好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被孩子气得爆裂的心冷静下来,思考解决问题的良策。请家长不是找麻烦,也不仅仅是告知孩子的问题,而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达到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3、你对孩子的评价中肯吗?
我所在的班级有一名学生,自控能力很差,上课经常思想开小差,甚至影响他人,班主任对他非常不满。但他上我的语文课非常用心,字写得好,书背得快,上课答问题积极。这个学生在班上呆了一年,家长请了很多次,后来,家长无颜面对老师,学生迫于压力,在班上呆不下去,转学了。从与班主任的交流中,我能感觉到,在她眼中,这孩子一无是处。用她的话说:“这孩子差死了!”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要一分为二,不要以点概面。把某方面较差的学生说得浑身毛病,毫无可爱之处,会使家长对孩子丧失信心,放任自流或导致棍棒教育,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敌视情绪,显然,这样请家长来沟通是失败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有的教师面对家长评价学生时,不留余地,把话说死,例如“你这孩子我教不好啦!”“你这孩子无法教育了!”你这孩子以后只能如何如何了!”家长一看教师都这样说了,还有什么可沟通的呢,可能就只有转学或另想办法了。其实,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强,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到孩子一点进步就告知家长,学会讲“只要……,你的孩子就会……”,要用热情感人的语言,促使家长满怀信心地进一步配合教师教育好孩子。只有保持教师和家长在教育问题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才能很好的解决一些难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家长”,实际上是教师工作上被动的表现。学生反感教师请家长,认为请家长就是告状,就是教师压不住自己,只好请家长这名救兵了。请家长的教师在学生眼中是无能的。家长也因为种种原因害怕被教师请到学校来。其实,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种胸怀,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它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家长,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使双方在沟通过程中达成共识,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如果教师的“请”不再令学生反感,不再令家长害怕,甚至家长能积极主动,不请自来地向教师反映孩子情况了,那就说明:家校是真正的和谐沟通了,我们的孩子就有福了!
1、你请家长的时机对吗?
平常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某某孩子不听话了,打个电话给家长说一下。”可我很少听到说:“某某孩子进步了,打个电话给家长说一下。”所以,家长只要听到老师这样的电话,他们的直接反应就是:我的孩子在学校不听话了。而且一般说来,家长认为只有孩子问题严重时老师才会请家长。而这种“请”,自然就不是一种礼貌的延请,而是带有命令的性质了。因此,当家长接到这种老师的“邀请”而不得不来时,他们认为这是“鸿门宴”,潜意识里就会带有不情愿的抵触情绪,所以不会从根本上想解决问题。他们战战兢兢,如临大敌,像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似地来到学校,准备随时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或者做自我检讨。试问,这个时候,这样的家长还能冷静愉悦地配合老师做好学生工作吗?
所以说,请家长也要讲究时机,在学生犯错时再请家长是不够明智的,孩子不听话可以告知家长,但最好是在学生进步时请家长。先报喜,再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家长有面子,高兴,自然会轻松、自信、愉快的面对教师,主动向教师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这样,交流的主题得到延伸,更能有效地促进家校互动。孩子得到认可了,自然也会积极要求进步,你指出他的问题,他也会欣然承认并改正了。皆大欢喜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2、你尊重家长了吗?
听到“请”这个词,我们自然会有如沐春风备受尊重之感。而实际上,家长有没有这种感觉呢?多数教师把家长请来后,有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气势,他们认为自己是专业的老师,比家长更懂得教育孩子,所以家长来就是接受再教育的,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传达圣旨的钦差,而家长,则是俯首听命洗耳恭听的臣民,好像这样才维护了师道的尊严。他们絮絮叨叨,说一不二,却不给家长讲述的机会,结果请来家长就是给家长上了一课,没有达到完全和家长交流沟通的效果。更有甚者,多数教师请家长,是因为学生出了问题,家长来后,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孩子的过失,甚至将“恨铁不成钢”的怨气全部转嫁给家长,家长面子上过不去,轻则回去后修理孩子一顿,重则在学校就忍不住对孩子又打又骂,这样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发了三方的矛盾。
其实,老师和家长同是教育者,不存在地位高下之分,只存在教育期、教育水平之别。在教育期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最了解学生情况的是家长;在教育水平上,尽管在总体上家长的水平较低,但同时相当一部分家长具有较丰富的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子女个性品质的了解要比老师全面深入的多,从这点上看,我们应该对家长采取尊重的态度,平等的态度,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耐心、虚心、诚心的听取家长一些合理化建议。当然,家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历、职位、性格均有所不同,但无论家长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从孩子入学那天起,他与你有这共同的目标——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师对家长要一视同仁,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或重视。与家长谈话时要坦诚相见,推心置腹,给人可亲可敬的感觉,这样,家长才会敞开心扉,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和家长之间只有相互之间架起尊重的桥梁,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才能真正发挥请家长的作用。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最忌拿家长当受过者,那种动辄让学生家长做出保证的做法,是教师与家长交往中的大忌。这样做,损失的不仅仅是与家长有利的教育配合,家长受过之后,谁还会甘愿再次来受过呢?更总要的是教师的师德,是家长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受到影响。试想,你在学生家长面前的形象受损了,学生还会服你,家长还会主动配合你的工作吗?自然,教师的教育工作会因此大大影响。所以,当学生出现了问题非得请家长不可时,教师不可意气用事,最好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被孩子气得爆裂的心冷静下来,思考解决问题的良策。请家长不是找麻烦,也不仅仅是告知孩子的问题,而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达到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3、你对孩子的评价中肯吗?
我所在的班级有一名学生,自控能力很差,上课经常思想开小差,甚至影响他人,班主任对他非常不满。但他上我的语文课非常用心,字写得好,书背得快,上课答问题积极。这个学生在班上呆了一年,家长请了很多次,后来,家长无颜面对老师,学生迫于压力,在班上呆不下去,转学了。从与班主任的交流中,我能感觉到,在她眼中,这孩子一无是处。用她的话说:“这孩子差死了!”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要一分为二,不要以点概面。把某方面较差的学生说得浑身毛病,毫无可爱之处,会使家长对孩子丧失信心,放任自流或导致棍棒教育,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敌视情绪,显然,这样请家长来沟通是失败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有的教师面对家长评价学生时,不留余地,把话说死,例如“你这孩子我教不好啦!”“你这孩子无法教育了!”你这孩子以后只能如何如何了!”家长一看教师都这样说了,还有什么可沟通的呢,可能就只有转学或另想办法了。其实,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强,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到孩子一点进步就告知家长,学会讲“只要……,你的孩子就会……”,要用热情感人的语言,促使家长满怀信心地进一步配合教师教育好孩子。只有保持教师和家长在教育问题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才能很好的解决一些难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家长”,实际上是教师工作上被动的表现。学生反感教师请家长,认为请家长就是告状,就是教师压不住自己,只好请家长这名救兵了。请家长的教师在学生眼中是无能的。家长也因为种种原因害怕被教师请到学校来。其实,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种胸怀,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它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家长,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使双方在沟通过程中达成共识,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如果教师的“请”不再令学生反感,不再令家长害怕,甚至家长能积极主动,不请自来地向教师反映孩子情况了,那就说明:家校是真正的和谐沟通了,我们的孩子就有福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