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兰斯戴尔对伊犁的两次探险考察

时间:2023/11/9 作者: 伊犁河 热度: 21019
游牧天山

  19世纪中叶开始,沙俄从哈萨克草原南下继续征服中亚,英国则从英属印度北上与沙俄在中亚进行角逐竞争,中国新疆也成为英、俄两国觊觎的对象,各种名目的探险队伍到中亚和中国新疆进行政治、经济、文化考察,搜集各种情报,绘制地图。其中,英国传教士亨利·兰斯戴尔于1882年和1888年两次到伊犁考察,在中国由于少有研究,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亨利·兰斯戴尔(Henry Lansdell,1841-1919年),1841年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的滕特登。兰斯戴尔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校长,在进入海布里的圣约翰学院学习之前,他一直在家接受教育。1865年,兰斯戴尔就读于伦敦神学院,1868年成为英国圣公会的一名牧师。1870年起,兰斯戴尔在欧洲进行短期旅行,很快走遍了欧洲各国,然后开始长途跋涉前往中亚、西伯利亚等地,在所到之处分发《圣经》以及有关基督教著作。1879年,兰斯戴尔从西向东横穿西伯利亚,旅行经历写成了《穿越西伯利亚》(《Through Siberia》,1882年出版)。1882年,兰斯戴尔被坎特伯雷大主教授予神学荣誉博士学位。

  1882年6月26日,兰斯戴尔经过准备,并得到教会的资助,自英国伦敦启程。3日后到了俄国圣彼得堡,会见了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叔叔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及公爵夫人奥丽佳,受到殷勤接待,并得到了内务大臣、宪兵司令Д·Α·托尔斯泰伯爵写给沿途地方官要求给予保护的书信。离开圣彼得堡后,兰斯戴尔来到莫斯科,邀请了一位熟悉中亚各地情况的布哈拉人作为翻译同行。7月29日,到达乌拉尔山西麓的彼尔姆,在此买车购粮找药,然后翻过乌拉尔山到秋明,乘船经托博尔斯克,逆额尔齐斯河而上,至鄂木斯克,改乘马车经巴甫洛达尔到塞米巴拉金斯克,再南下经阿亚古兹抵达阿勒坦额默勒。

  阿勒坦额默勒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准噶尔阿拉套山西段,原为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的游牧地,清朝统一西域后为伊犁将军巡边路线所经之地。伊犁的巡防部队由惠远城出发,向西经霍尔果斯、齐齐罕、奎屯等卡伦,出阿勒坦额默勒山,过哈喇塔拉至勒布什,与塔尔巴哈台所属巡察官兵会哨。1864年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后,此地割让给沙俄。兰斯戴尔说“阿勒坦额默勒”意为“golden saddle”(金色的马鞍),这与《西域同文志》中的释意是一致的,《西域同文志》卷四载:“阿勒坦额默勒。准语,额默勒,马鞍形也。山色如金,形如马鞍,故名。”

  8月31日,兰斯戴尔携带着翻印成中文、蒙文的《圣经》,翻过阿勒坦额默勒山,进入伊犁河谷。他对伊犁河谷的地形情况这样写道:伊犁河谷从谢米列契(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七河流域)向东延伸,如同一个楔子形状楔入阿拉套山和天山山脉之间,三角形的底端是开放的,尖端是伊犁河的源头则被高山所封闭。河谷的东部,连同博尔塔拉河谷,在俄罗斯占领时作为固尔扎区,面积有25000平方英里,是英格兰面积的一半大小,被伊犁河一分为二,伊犁河由巩乃斯河、特克斯河和喀什河三条河流形成,整个流程不少于750英里。河谷的北面是博罗科努山,其高度不超过9000或者10000英尺,但南面的山脉则超过15000英尺的高度,山顶覆盖着皑皑的白雪,天际线被那些海拔20000英尺以上的连绵不断的山峰所割裂。

  9月1日早晨,兰斯戴尔经过博罗胡吉尔哨所,有俄军百人驻扎,这里曾经是清朝索伦营驻守的卡伦。由此向东至扎尔肯特,经过几个已成为废墟的村庄,都是索伦人(今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曾经驻扎耕种的地方,在沙俄占领期间大多数索伦人已经被迫离开伊犁,经俄国境内迁往塔城。在哥萨克骑兵的帮助下,兰斯戴尔渡过根据《中俄伊犁条约》成为中俄界河的霍尔果斯河,来到一个叫“城盘子”的废城,城里已经没有一座完好的房屋,城外昔日的良田已成为荒芜的草原,这就是拱宸城(今兵团四师62团团部)。继续向东经过阿里玛图麻扎村,到了清水河子(瞻德城,今霍城县清水河镇),这里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东干人(即回族)居住。从清水河子往前走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向北30英里穿过博罗科努山的塔勒奇山峡(果子沟),经赛里木湖向东的道路,是从固勒扎(伊犁)到乌鲁木齐再到北京的“国道”;另一条路是经绥定到固勒扎(宁远城)。兰斯戴尔关于“固勒扎”这个地名有几个概念,第一个是大概念,指当时伊犁河谷和博尔塔拉河谷,即清代的伊犁东路范围;第二个是小概念,具体指宁远城;第三个指当时伊犁的政治、军事中心,即惠远城。这个问题在其他外国探险家关于伊犁的著作中也存在着。

  兰斯戴尔从清水河子前往绥定城,沿途见到俄国哥萨克兵在操练,中国军队正在加固绥定的城墙。虽然1882年3月中俄就互换文约,清朝地方官员正式接收了伊犁,4月伊犁将军金顺率兵进驻绥定城,但沙俄为了劫掠更多的人口,借口保护领事馆、保护侨民,让俄军继续盘踞在伊犁不撤走。惠远城已成为废墟,兰斯戴尔就没有前往,也没有在绥定城多停留,晚上继续赶路,经过了被毁坏的巴彦岱(惠宁城),于午夜到达了固勒扎(宁远城)。

  9月2日上午,兰斯戴尔拜访在宁远城的中俄官员,想见的人都没有见到。俄国占领军最高指挥官弗里德少将此时正在边境与中方勘界;伊犁将军不在宁远城,而是驻守在绥定城,中国驻英国伦敦使馆的信件暂时交不到伊犁将军手中,只有返回时再拜访了;俄国驻伊犁的领事宝德林也去了边境。俄国驻伊犁领事馆的秘书看了信之后,邀请兰斯戴尔住在领事馆内,所住的房间之前曾住过美国的外交官斯凯勒和奥匈帝国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乌伊福尔维。领事馆座落在环境宜人的花园和茂密的树林之中,客房宽敞,居然还有一部电话,让固勒扎这个边陲小镇与世界能够沟通。

  兰斯戴尔在一名通俄、汉语的翻译陪同下,乘坐马车游览了宁远城,看到这是一座方形城池,周长4英里,城墙高30英尺,上面的宽度可以并排行驶两辆马车,城内被两条大道分成四部分,然后再分为一些小街道,沿街都有溪水流淌,是从潘津布拉克和皮里其河引来的水。在塔兰奇人(即伊犁的维吾尔族)的巴扎(即集市)上,兰斯戴尔买了些葡萄、桃子等水果。然后乘渡船过伊犁河,前往锡伯人的二苏木(即寨牛录,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扎库齐牛录乡寨牛录村),一些孩子好奇地围着兰斯戴尔,由于语言的问题,只有通过英语、俄语和汉语来回翻译,交谈很困难,当晚便返回了领事馆。endprint

  兰斯戴尔在来伊犁之前,就听说伊犁有一些天主教徒。英国人阿什顿·迪尔克在187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这些基督徒原有400人左右,但有300人包括托马斯神父都在暴动中被杀了。17年来,这些天主教徒在没有神父的情况下,坚守信仰,他们中的一些能够读拉丁文和法文,但已经不理解文字的意思了。9月3日,兰斯戴尔在郊外的教堂里见到了65名天主教徒,分发了带来的中文、蒙文经书,他们对兰斯戴尔的到来表示欢迎。兰斯戴尔离开伊犁后听说有3位罗马天主教的传教士抵达了固勒扎,这应该是指比利时圣母圣心会派来的戴格物、杨广道、石天基三位神父。兰斯戴尔还拜访了俄罗斯人的东正教堂、汉人的佛寺和东干人、塔兰奇人的清真寺。东干人的清真寺在汉人巴扎附近,有一座高的美观的宣礼塔,塔兰奇人的清真寺更大、更古老,这两座清真寺都具有明显的中国建筑风格。

  9月4日,兰斯戴尔调查了塔兰奇人、汉人和萨尔特人(指南疆维吾尔族商人)的巴扎情况。塔兰奇人的巴扎,蔬菜、水果颇多,价格也比较便宜;汉人的巴扎,比较贵的商品在店铺里,比较便宜的摆摊,卖鸡蛋、水果之类的都挑着担子,看见汉族妇女裹着小脚,走路左右摇摆就像踩着高跷一样;萨尔特人的巴扎,被称作“商业街”,有卖铁器的,有开饭馆的,货物从塔什干、浩罕、维尔内(即阿拉木图)和喀什等地运来。然后拜访了一户卡尔梅克人(即卫拉特蒙古人)家里。晚上,兰斯戴尔会见了俄军的马耶夫斯基上校。马耶夫斯基说:俄国退出伊犁这么好的一个地方,不得不将其交还给中国,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9月5日,兰斯戴尔离开宁远城,中午到了绥定城,拜见了伊犁将军金顺,递交中国驻英国使馆的信件。金顺询问了兰斯戴尔,从何时、何处来伊犁,旅行了多长时间,与曾侯(指曾纪泽,当时任清朝驻英、法、俄公使,袭封一等毅勇侯)是否在伦敦见过等问题。兰斯戴尔拿出地图,比划着旅行的路线,一一回答了金顺的询问。金顺派人陪同兰斯戴尔参观了绥定的集市。兰斯戴尔目睹了当地的人吸食鸦片,市场上公开出售烟土烟具。这是因为沙俄占领伊犁时鼓励种植鸦片,种植区域从绥定一直延伸到喀什河汇入伊犁河之处。

  兰斯戴尔晚上到了清水河子,午夜后渡过霍尔果斯河,第二天早上到了扎尔肯特。此后,兰斯戴尔又考察了俄属中亚的维尔内(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塔什干、浩罕、撒马尔罕等地。

  兰斯戴尔回到英国后,撰写了此行的游记,书名为《俄国的中亚:包括固勒扎、布哈拉、希瓦和梅尔夫》(《Russian Central Asia : including Kuldja, Bokhara, Khiva and Merv》两卷本,1885年伦敦出版)。必须指出的是,兰斯戴尔用“俄国的中亚”这一书名将中国伊犁包括在内是一个很显然的错误。不久,他将这本书缩写,改为《穿越中亚》(《Through Central Asia》,1887年伦敦出版)。

  兰斯戴尔在书中对伊犁河谷的历史,从公元前2世纪的乌孙到中俄伊犁交涉,作了简要概述。兰斯戴尔认为伊犁河谷的民族、人种繁杂,居住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塔兰奇人、东干人,有信仰佛教的锡伯人、满洲人和汉人,有游牧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吉尔吉斯人(这里是指哈萨克人)、信仰喇嘛教的卡尔梅克人,值得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研究。他对伊犁居住的民族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购买了一些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物品。

  兰斯戴尔写道:伊犁河谷的山脉中蕴藏着很多矿产,除了煤的储量较多,其他都还不清楚。黄金仅在伊犁河右侧的支流、博罗科努山中有发现。当俄国人占领伊犁之后,进行了矿产调查,发现当地的开发方式很落后。

  兰斯戴尔在书中还提到了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从伊犁翻越天山去罗布泊、鸟类和昆虫学家阿尔费拉基对伊犁和天山的蝴蝶考察研究、植物学家雷格尔对伊犁河谷的植物考察。并说在他之前有两位英国人来到伊犁,一个是阿什顿·迪尔克,于1873年从固勒扎前往赛里木湖、艾比湖,然后回到固勒扎去木扎尔特平原(可能指今昭苏高原),看到了汗腾格里峰,从那里去了伊塞克湖;另一个是德尔玛·摩根,考察了赛里木湖,还去过喀什河谷。

  1892年英国驻华公使华尔身将这本书带到了中国,同文馆的莫镇藩、杨枢分译上下卷,书名译为《中亚洲俄属游记》,署名“英国教士兰士德著”,晚清大臣张荫桓作《译刻中亚洲俄属游记叙》,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书法家沈曾植作《译刻中亚洲俄属游记跋》,上海时务报馆于1894年印刷出版。

  兰斯戴尔在第一次中亚考察回到英国之后,就开始谋划到新疆、蒙古或者西藏等中国西部地区考察。经过几年的准备,1888年2月19日,兰斯戴尔从伦敦出发到俄国的圣彼得堡,然后选择了上次返回的路线,从巴库(今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乘船渡过里海,坐火车经梅尔夫(今土库曼斯坦马雷市)、查尔朱(今土库曼斯坦土库曼纳巴德市),跨过阿姆河,到布哈拉、撒马尔罕、塔什干等地,考察了伊塞克湖,经维尔内再次进入伊犁考察。兰斯戴尔曾计划从伊犁前往北京一路探险考察,完成这个“从未有过的壮举”,在即将跨入中国边界的时候,考虑到种种困难,还是放弃了。

  1888年6月21日,兰斯戴尔第二次来到了固勒扎(宁远城),住在一个塔塔尔人的家里。第二天一早,兰斯戴尔听说俄国驻伊犁领事被总督(指俄国征服中亚后设置的突厥斯坦总督)召见将要前往扎尔肯特,于是马上赶到俄国驻伊犁领事馆,见到了领事维克多·马特维耶维奇·乌斯宾斯基。兰斯戴尔拿出了俄国外交部写的证明,表示还有中国驻英国伦敦使馆写给伊犁将军的信件,陈述自己想做什么和想去的地方。乌斯宾斯基表示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帮助,使兰斯戴尔能够顺利完成考察目的。

  可能是兰斯戴尔记忆或拼写错误,他在书中将乌斯宾斯基的名字写成了“维克多·罗曼诺维奇·乌斯宾斯基”。乌斯宾斯基于1872—1873年受俄国政府派遣前来中国北京学习汉语,他的中文名字“吴司本”或“吴思本”应该是在这个时候根据其俄语名字的谐音起的。他继宝德林之后于1885—1896年任俄国驻伊犁领事。1888年底,伊犁将军色楞额就俄人殴毙中国兵民一案向清廷上奏折,提及俄国驻伊犁领事官为吴司本(见《清季外交史料》第七十八卷)。1896年底,吴司本任俄国驻迪化总领事。1916年6月5日,直隶巡按使上报中华民国外交部的咨陈一件,就吴思本署理俄国驻天津领事进行报告。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季中外使领年表》,在俄国驻伊犁领事年表一栏中却没有乌斯宾斯基,显然是漏载了。endprint

  兰斯戴尔再次参观了塔兰奇人的巴扎,了解市场情况。接着前往绥定城,他看到绥定城比1882年时人口增加了不少,集市上销售的商品很多。兰斯戴尔拜见了伊犁将军色楞额,他觉得色楞额待人亲切,对于西方事物也并非无知。兰斯戴尔提出,计划从大路前往乌鲁木齐,再去阿克苏、喀什噶尔、莎车以及和阗等地。色楞额答应在4、5天的时间里给兰斯戴尔出具相关文书。

  兰斯戴尔在绥定城呆了几天后,返回宁远城,去拜访了在此传教的比利时人戴格物神父和荷兰人石天基神父,他感到这里的天主教徒与几年前相比好像没有增加多少人。从合影的照片中看,大多数教徒是妇女。戴格物神父于1889年离开伊犁,参加了法国人邦瓦洛特从新疆穿越西藏、四川、云南到越南的探险活动,然后从上海返回了比利时。石天基神父继续在伊犁传教,1893年9 月任伊犁传教团负责人,1918年2月19日在绥定死于斑疹伤寒。

  在伊犁居留期间,兰斯戴尔听闻在通往乌鲁木齐的路上有强盗出没,更糟糕的是融化的冰雪形成洪水阻断了道路,如果在伊犁等待,可能需要数周甚至1个月的时间,于是兰斯戴尔决定再次调整路线。从伊犁到南疆还有三条路线:第一,是沿着普尔热瓦尔斯基走过的路线,通过伊犁河谷,翻越天山到喀喇沙尔(今焉耆);第二,是返回扎尔肯特,绕道伊塞克湖,从那里翻越拔达岭到乌什,或者再往西从纳伦到喀什噶尔;第三,是最短的路线,沿特克斯河谷而上,翻越木扎尔特冰达坂到阿克苏。兰斯戴尔决定走第三条路线,他知道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和尚走过这条道路,并自认为还没有哪一位欧洲人翻越过木扎尔特冰达坂。戴格物神父很想陪同兰斯戴尔一起翻越冰川古道,但是没有教会的许可不能擅自离开,同时也担心石天基神父一个人在伊犁传教会很孤单。

  兰斯戴尔在伊犁见到了一位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是从博尔塔拉赛里木湖以北来的,应该是游牧于精河一带的旧土尔扈特部西路的盟长。

  7月26日,兰斯戴尔离开宁远城,雇佣了当地人奥斯曼和他的马队。伊犁将军府为兰斯戴尔出具的文书,是用汉、满、维三种文字写成,并派来了两名士兵和两名翻译。“古康”(Koo-Kah)、“乔刚”(Tcho-gah)两人是护卫的士兵,前者被称作是一个英勇的猎人;“道尔吉”(Tor-jee)是卡尔梅克(即卫拉特蒙古)人,身材高大、粗壮,宽脸,心地善良;“金吉泰”(Jing-jee-tai)是满族人,虽然身材较小,却是非常有主见的,他会讲满语、汉语、卡尔梅克语、锡伯语、索伦语、塔兰奇语(即维吾尔语)和吉尔吉斯语(这里指哈萨克语),是“有7个舌头的人”。

  兰斯戴尔一行共有12个男人,带了27匹马。当晚宿营于伊犁河边,第二天乘坐渡船渡过伊犁河,向南8英里经过一个锡伯人的村庄,再向东南方向走到海努克。右手是天山的支脉,与伊犁河平行,山的那一边是特克斯河,这个范围的山脉称为“乌宗岛”(现在讹称为“乌孙山”),意思是“长的山脉”。兰斯戴尔记载:从外伊犁阿拉套山到切吉沟,从西向东依次是铁木尔里克山、克特缅山、阿克布尔塔什山和靠近特克斯河下游的喀拉塔格山。这些山虽然没有达到雪线,但是其高度仍然使通行很困难,最值得注意的是翻越这些山的垭口,如克特缅、苏阿苏、霍诺海、察布查尔和沙尔博合沁等。

  7月29日,兰斯戴尔一行骑马用了9个小时,穿行于生长着柳树、桑树、苹果树、杏树的察布查尔沟中,然后攀登上察布查尔达坂,在卡尔梅克人提前准备好的帐篷里宿营。

  兰斯戴尔看到,在察布查尔沟附近有黑色、褐色的煤层露头。他记载,在乌宗岛范围除了煤,还有金、银、铜、铅、铁、锰和岩盐,在伊犁和特克斯河谷的下部地层还发现有矿物油。兰斯戴尔仅仅是经过这里,并没有开展地质调查,所记载的情况应该是来自沙俄占领伊犁时期的地质勘探和调查资料。

  7月30日,兰斯戴尔从察布查尔达坂转入苏阿苏达坂。兰斯戴尔描述道:“在晴朗的日子里,站在达坂上,可以一览伊犁河谷的美景,以北面的博罗科努山为构架,向下展开的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清晰画卷,两条深深的沟壑是伊犁河及其支流喀什河,汇流于固勒扎的东面。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伊犁河岸边那许多散落的村庄,就像漂浮在青翠的缎带上,生机盎然,风景如画。”苏阿苏达坂上堆着一个敖包,插着5根木杆,上面吊着牦牛的尾巴,挂着印有藏文、蒙文的布条。由此下到南侧的河谷,6个小时后到了布格尔,有8顶帐篷可供休息,这里就是清代的驿站博尔台。

  7月31日,在向导的引领下,穿过一片丘陵地带,走向洪纳海,南边的山名为阿腾套。在洪纳海,兰斯戴尔对卡尔梅克人的风土人情进行调查了解。此后的几天里,兰斯戴尔继续朝着西南方向前进,渡过特克斯河,在纳林果勒附近受到沙俄哥萨克军营的礼遇,然后折返向东到了沙图(今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所在地)。

  8月6日,兰斯戴尔离开沙图的营地,向南进入夏特峡谷。峡谷两边生长着连绵不断的云杉,木尔扎特河边的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蝴蝶翩翩起舞。金吉泰、道尔吉用捕蝶网捕捉了50多只蝴蝶。兰斯戴尔说,夏特峡谷是他离开固勒扎之后所见到的最美的地方。当晚宿营于一个比较空旷的山谷,叫Udungei,有中国的一个哨所,这可能是清代的驿站阿东格尔台(今阿依登格尔)。第二天早上,兰斯戴尔看到周围的景色很美。从阿东格尔台出发,经过有两条小河汇流的地方玛热勒特,沿着河的右岸走到汗加依拉克。走到这里,兰斯戴尔不仅感慨:“这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壮观的峡谷,河谷的尽头耸立着天山的三座巍峨的山峰,皑皑白雪与蓝天白云、青翠草木相辉映。”再往前走,随着地势上升,山谷越来越狭窄,来到一个倒塌的堡垒,这里是伊犁管辖的最后一个驿站,两名护卫的士兵由此返回,两名翻译根据伊犁将军的命令陪同兰斯戴尔继续前往阿克苏。

  8月8日,兰斯戴尔骑着马小心翼翼地过河,来到木扎尔特河的一条支流,叫阿尔恰里喀拉恰特。从这里,可以看到壮丽的冰川。然后向上攀登,在一处有草甸的地方过夜,此地叫托格拉苏。

  8月9日,兰斯戴尔登上木扎尔特冰川,“现在的道路变得艰难,到处是陡峭的悬崖和堵塞的石头,马匹谨慎地穿行其中,冰川下面暗流涌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根本没有道路,只有紧贴着垂直的冰碛侧面前进。”冰川上有很多危险的冰缝,一步不慎就可能掉入深渊。从麻扎尔巴什到塔木噶塔什的一段最为艰难,石头不断地从山上和冰川上滚落,人几乎是一步一跌地滑下去,足足用了3个小时才走了2英里,完全下了冰河和石堆之后,才抵达塔木噶塔什。麻扎尔巴什的意思是“坟头”(head of the tomb),兰斯戴尔猜想:从前有一位僧侣求法途经此地,死于冰雪之中,路人过此,莫不礼拜。

  8月10日之后,兰斯戴尔从塔木噶塔什沿着南木扎尔特河出了天山,前往阿克苏,此后经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抵达拉达克(小西藏),再经印度返回英国。回国后,着手整理旅行日记,写出了《中国的中亚:一路骑行到小西藏》(《Chinese Central Asia: a ride to Little Tibet》,1893年出版)。

  兰斯戴尔虽然不是第一个到中亚探险考察的英国人,但他在中亚、西伯利亚的传教和探险考察活动,撰写了内容详实的游记著作,实际上开启了英国对西伯利亚、中亚以及中国新疆地区研究的先河。他的书出版后在西方国家很受欢迎,在英国多次重印再版,并很快在德国、丹麦、瑞典、美国翻译出版,也使他当选为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英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1919年,兰斯戴尔在伦敦去世。1922年,兰斯戴尔的妻子玛丽将他的大部分收藏品捐赠给坎特伯雷博物馆。玛丽在捐赠时写道:这些收藏品是我已故的丈夫牧师兰斯戴尔博士于1870-1890年间在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等地旅行时收集的,它们是对那些国家、地区政治和宗教生活情况的说明……我自愿捐赠大部分收藏品给坎特伯雷博物馆,是为了纪念我已故的丈夫。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