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以生命的名义

时间:2009/10/21 作者: 文声文语 热度: 91743
  一节摄影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一部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影片,名为《战地摄影师》。
  
  用近一节课的时间看一部影片,带给我们的震撼远远超越一节课的理论讲述。老师是睿智的,他用影象的方式激发我们沉潜心底的意识,唤醒沉睡已久的生命的价值。这份直击心灵的震撼,撞击着我们混沌模糊的前路,也许,任何人都会或多或少从中体会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影片的主人公叫吉姆。那切威,是世界著名的新闻、纪实摄影师,也是勇敢与情操化身的和平时代为数不多的英雄。影片真实记录了那切威的工作内容,并由此引发的新闻摄影师德性质、道德和追求价值,以及战争带来的灾难,灾难背后的反思、谴责。影片开始于一位前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话:如果你的画面不是足够的好,那是你靠的不够近。这句话瞬间产生的力量吞噬了所有心有旁骛的胆怯和杂念。那切威背着专业相机包,斜挎着两台小型佳能相机,手里握着一台相机,对准一间距离不足两米的正在燃烧的木屋拍摄。他没有只言片语,静静地走在街道上。一张美丽的少女油画躺在地上,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先是正面俯拍地上被摔得粉碎的画框里依稀可见的娇美容颜,继而数次侧拍,趴在地上捕捉破碎的美丽和背后一大片满目疮痍的街道、建筑及烧焦的树木。这是被炮轰火烧过的战后科索沃。一个微型摄像头记载了照相机所到之处的景象。悲泣的妇人,在废墟上踽踽独行的男子,在废城墙上眺望的孩子,伤心欲绝的母子,失去双腿因疼痛而哭泣,抹不掉眼神中透着天真的小男孩,裂开的窗玻璃外面的悲戚的人们……影片中的那切威不动声色,他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相机最大限度的记录下惨绝人寰的战争留下的深重灾难,似乎仅有亲眼目睹,亲自拍摄下这些痛心疾首的悲惨,才会令他稍微有些释怀,他要向世人揭露战争的罪恶把无辜的人们如何推向深渊。
  
  既名为《战地摄影师》,影片一始记录了大量战后被毁灭的城镇和农田及逃亡归来的人们,时不时穿梭那切威的朋友对他的评价及他的摄影作品的评价。这时,镜头切至一个落寞的中年男子身上,长焦距始终紧紧贴着人群中的男子,他的小孩死于战乱,村民们正将小孩的尸骨挖出重新装殓。他的妻子,一名普通的科索沃妇女在另外几名妇女的搀扶下,声嘶力竭呼喊着她的儿子。对于他们,在那切威面前,可以尽情的表现他们的心酸痛楚,此情此景,除了痛彻心扉的哭一场,人们还能做些什么?
  
  转瞬镜头切到了那切威的工作室。他正在仔细挑选照片,他要挑出最震撼人心的照片,最重要的是表现战争的残酷无情,这些照片成为无辜的人们唯一的悲惨写照。在整个影片中镜头多次拉近那切威沧桑的面庞,直至深邃的眼睛,侧着的眼神直抵前方,我们无法预料那切威的下一个任务或下一个目标,却可以透过他平淡如水的眼神看到他不可阻挡的气势。画面继续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刚果共和国的几名男子隐藏在一截低矮的围墙后,不时趁机向对面的街道扔手雷,他们并不顺利,接连飞踵而至的催泪弹让这群刚果男子饱尝了催泪弹的痛苦。导弹弗雷将架特制的超小型摄像机挂在那切威的相机上,观众不仅可以看到那切威和当地的人一同四散躲避催泪弹的折磨,他无法继续拍摄,而导演弗雷详细的记录下废汽油桶后掩面止泪的那切威。此刻,我们已经感受到战地摄影师在战火纷飞的现场的不易,其实,对于那切威来说,这是无数危险中的一次罢了。
  
  如果说那切威与同行们潜入细菌横行的死亡区拍摄战争残酷罪行是一种生死精神,那么他深入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与穷人作直接的交流就是道德的超越。照片上因种族矛盾遭到恶砍的卢旺达男子的四道伤疤的头,印尼雅加达住在离飞驰的火车不足两米的铁道边上的穷人,在恶臭蝇飞的垃圾场抢拾垃圾的人们,贫民窟坍圮的房屋同防护墙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的巨大讽刺。尤其是处在南非的只剩下一堆骨头和一张皮的饥饿的人们。似乎“触目惊心”已不足以表达观众的惊愕和同情了,就如那切威在影片开始的一段独白:在现场的每一分钟,我都在想要逃走,我不想看到所发生的一切。但我是一个拿相机的人,我是按一下快门就躲开还是应该负起摄影记者的责任?责任,实践起来有千钧重的一个词语。“我可以和你握手吗?”影片中这句普通话语出现在不同的场景,在那样特定的环境下,并非每个人都会伸出怜悯之手同身处苦难的人们握手,要知道那些地方,不是战争后尸横遍野的废墟,就是饥荒,病毒肆虐的赤贫之地。
  
  无法想象大唱世界和平,共同富裕的地球人竟然忽视了世界某一角落的人们正忍受着因贫困而逼近死亡。贫穷,已经成为比嗜杀生命的刽子手,更可怕的魔鬼。仅仅图片已经让其观看的所有人揪心不已,更何况亲眼目睹这些惨烈场景的那切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他,他奋不顾身与枪林弹雨争抢拍摄的缝隙,到病菌蔓延的赤贫之地深入采访。也许生命的价值对他来说就是记录下一张张真实的处在水深火热境地的面孔,他要向世人宣告我们被蒙蔽的真相。当责任与生命挂钩,便只能义不容辞的实践责任的意义。除了那切威,历时两年到世界各地跟踪采访那切威的弗雷,也是值得我们深深敬佩的。
  
  随着这部影片的深入刻画,观众的情绪也随之鼎沸。几名印尼人在黄烟笼罩的硫磺山脚下,不顾生命的危险掏砸硫磺块。黄色的硫磺散发出浓烈而刺鼻的气体,甚至一米开外的物体都无法辨认。剧烈的咳嗽致使那切威无法拍摄。那里的工人长年被硫磺熏染得了一种难治的咳嗽病。每当硫磺气体被吹来的风稀释,那切威抓住机会抢拍浓雾中依稀可见的采硫磺工人。最后,当他们每人满载两大筐金灿灿的硫磺下山,镜头里看到的是抑制不住的一张张喜悦的笑脸。对他们来说,硫磺就是巨大的财富,现代社会崇尚金钱,就有了一大批拜金主义者。这种被金钱诱惑而不顾生命挖取硫磺换得金钱的举动,同19世纪的淘金有什么区别呢?金钱的驱使,已经使一些人的心理扭曲追求眼前的现实利益。那切威需要记录,需要挖出事实鄙夷那些纯粹的拜金主义者。这不只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更是一个想要维护社会正常发展的有良知的人应有的道德准则。
  
  正是不愿意国家沦亡,卢旺达的大街小巷挤满了暴乱游行的人们。他们庆祝将国家搅乱的总统刚刚下台。各个阶层的人们抑制不住的欣喜若狂,直至暴乱。人性最原始的喜从悲来演变成失控叛乱,互相撕打,近乎发狂的发泄。此时的那切威和暴乱的人群是面对面的距离。仅仅设想当时的动乱,那切威在无数失控的人中间摄取他们情感与行为的发泄瞬间。除了不顾一切,还有什么能比得上那切威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影片在最后回放那切威20年来世界优秀摄影作品展。那切威感慨20年的巨大变化,但他作品的主题从来没有改变。展厅是一幅幅那切威曾经亲身匍匐过的战场,是他记忆犹新的心潮澎湃的场景。一个好的新闻记者,定是外表处变不惊,内心藏储着巨大善良的人。那切威挑选出了其中的一张图片,一个科索沃男孩光头哀怨的眼神,他身后是战后一片狼藉的街道。照片只框住了男孩的半张脸。眼神里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无知。他眼底的泪水承载了身后的战争与灾难。这双眼睛不仅仅是男孩的眼睛,任何一个看到这幅图片的人都能透过男孩的眼睛看到世界上存在的真相。那切威,以生命的名义,将镜头的那双慧眼借给每一个欲了解战争、疾苦的人,睁开眼睛,看看和我们命运相反的人们。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