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写了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改运动的情况,通过暖水村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初期胜利,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光明大道。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她就去了延安,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1942年,丁玲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耳聆听了毛主席的教导,决心到人民群中的火热斗争生活中去,自觉向工农兵学习。1946年党中央关于土改运动的五四指示传达下来时,丁玲请求参加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在桑干河两岸的怀来县进行土改。在温泉村,她走家串户,访穷问苦,与群众打成一片,兴致勃勃同群众一起斗地主,分田地。党领导农民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斗争,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了作家深刻的影响,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些都使她在创作中发生了冲动。
1946年11月,丁玲进行了以土改为题材的小说开始了创作,第二年,她又到冀中农村体验生活,修改写作计划,最后于1948年定稿,同年由东北光华书店出版发行。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的是华北农村的土改斗争,原计划在小说中写三个部分的内容:斗争、分地、参军,后来写成了其中的第一部分,这部分在结构上有头有尾,独立成书,构成一部完整的长篇。
富裕中农顾涌从八里桥赶着亲家的胶皮大车回暖水村,村里人都来打听情况,他不敢把胡泰怕土改没收财产的真相告诉人们,但地主钱文贵派儿媳妇回娘家打听到了真实情况。
村里人议论纷纷,穷人希望土改到来,钱文贵指使小学教员任国忠制造谣言,破坏土改。他是村里的大地主,诡计多端,把儿子钱义送去八路军,成了军属,又把女儿嫁给村里治保委员,作为挡风墙,还搞假分家,变成中农,村干部不敢碰他。
1946年夏天,土改队来到村里。队长是个作风武断的知识分子,他一进村就开大会,一讲话就六个钟头,大会毫无结果。治保委员暗中捣乱,群众顾虑重重,运动搞的冷冷清清。
地主们暗中活动,钱文贵最猖狂,施美人计勾引农会主任,并转移斗争目标,指向地主李子峻,李子峻逃跑。农会发动李家佃户上门追索地契,李老婆跪下求情,佃户被软化,纷纷离开李家,斗争李子峻失败。
工作队员杨亮访穷问苦,发动群众,他与老党员、村支书张裕民联络干部,带动群众把地主的果园统一管理,农民有了实惠,然后又发动群众与地主江世荣算租账,迫使江交出地契。
初胜大大鼓舞了农民,他们要求斗争钱文贵,但遭到工作队长的阻拦,在关键时刻,县委宣传部长章品下来检查工作,他是老八路,对这个村非常熟悉,在工作队会议上,他支持杨亮、张裕民的意见,决定发动群众,斗争钱文贵。在斗争钱文贵大会上,农民有苦诉苦,有冤伸冤,大会开得很热烈。大会决定留给钱义25亩地,其余土地分给贫苦农民。钱文贵被斗倒后,群众被广泛发动起来,土改运动搞的轰轰烈烈,为保卫胜利果实,100多名青壮年报名参加民工大队,开赴前线,支援解放军。
工作队接受新任务,踏上了新的征程。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生动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些人物来自不同阶级和阶层,他们在斗争中经受了考验,这些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描写了暖水村的土改斗争从发动群众到斗倒地主的全过程,情节波澜起伏,故事线索繁多,但主次分明,繁而不乱。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同土改斗争题材的复杂性非常吻合,表现了她高超的组织结构的艺术功力。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之一。1948年出版后受到普遍关注。1949 年被译成俄文,在苏联【旗帜】杂志上发表,1951年获斯大林文艺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