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的《托尔》网站上,刊载了吴志丽的文章,题为《武侠的历史与政治》。在文中,吴志丽对金庸武侠小说进行了评论。
“武侠”,字面意思就是“会武功的英雄”,在“武侠小说”的世界里,武艺高强的英雄在一个既与中华帝国的历史平行,又在其阴影之下的世界中行走江湖。武侠英雄的原型,是一个个在江湖中走出自己的路,只忠于自己荣誉规则的人,他们大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个人复仇和家族阴谋之中,哪怕他们渴望自由、追求武艺精进。
吴志丽解释了什么叫做“江湖”:“江湖”即是由秘密会社、外来宗教、商人和武林帮派等构成的平行世界。这个提法首见于道家哲学家庄子,他用“江湖”来描述一个超然于残酷的宫廷政治、事业雄心甚至人间依恋的乌托邦空间,这启发了后来追求隐逸之美的文人。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江湖,也和明王朝的主要商路、水道有关,对当时日益壮大的商业阶级来说,江湖指的是满载货物与贡品的驳船穿行的实际河流与运河,是繁荣的长江三角洲的别称。所有这些混杂于一处,形成了今天无数武侠小说中所谓的江湖。但江湖还有另一面,有學者将其翻译为“脱离国家”,这就进一步强调了英雄既受制于政府机器,又对其持拒斥态度的悖论情境,由此,江湖就意味着拒斥政府指令、崇尚神圣德性和理性,同时又通过帮派和社群获得自我感。
在吴志丽看来,金庸的小说看起来几乎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和美德的百科全书,它们用响亮的声音,反驳了五四运动中提出的“现代化即等于西化”的原则。对金庸来说,老旧、传统也是有价值的,我们必须从此出发,建设新文学。他的武侠小说讲述的故事几乎都设定在动荡时代,彼时,“中国”或者至少是汉人遭到了蛮族入侵和内部腐化的威胁;这些关键的历史时刻使得普通男女升华为英雄。金庸带着一种对在很大程度上不曾存在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不曾有过的过去的深刻渴望——最古老意义上的怀旧,及其所蕴含的一切痛苦、悲伤和幻象——把这一切化作不朽。
吴志丽认为,对于全球华人来说,武侠小说治愈了一道深刻的文化伤口,毕竟好莱坞或更广泛的英语媒体可能都不愿意讲述以亚洲人为主角的故事,但我们可以在武侠小说那里找到一切。就此而言,武侠小说提供了某种希望,即这种类型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完全“没有问题”——因为我是在和我的文化之根重新连接;它能给我滋养、能给我某种安全感;它是某种不受殖民主义和西方帝国主义影响的绿洲;它不会或者说不可能有白人至上论的污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