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指出,眼下正火热上演的秋拍大戏中,古代、近现代书画成为各大拍卖公司独一无二的兴奋点。相比之下,曾经扛起拍卖市场先锋旗帜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却深度失宠——在北京瀚海、中国嘉德等几个大型拍卖公司的秋拍中,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钧集体“失语”。而当代艺术界另一明星画家曾梵志的作品《面具》虽然最终成交,只是,这一在前年拍出1344万元高价的作品,最新的价格是750万元,缩水超过四成。
据统计,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在过去一年里下跌了约60%。自2005年以“走楼梯”的速度被推向市场巅峰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已经以“坐电梯”的速度下滑至四年前的水平。当多数人将当代艺术的“衰落”归结于国际资本的离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时,也有专家提出,当代艺术品本身二十年不变的“执着”——“大家都在做很像当代艺术的当代艺术”,也是当代艺术市场步入严冬的内在原因。如果把作品看成是筹码,对于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割肉”还是“换筹”,这是个问题!
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当代中国艺术和国家形象国际论坛”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吕澎这样表达了他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困惑:“艺术是跟着历史语境走的,‘50 后’、‘60 后’画的是‘文革’等带有政治色彩的题材,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70后’、‘80后’为什么也在画‘文革’!”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晴说,在与国外评论家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中国当代艺术品虽然在市场上一度火爆,但它的整体形象其实非常不好。“‘伤痕美术’热了,大家赶紧跟着画;画‘大脑袋’、‘大嘴傻笑’的作品值钱了,成批的当代艺术创作充斥着空洞、呆傻的艺术符号。”张晴指出,在世界范围内,收藏中国艺术品的藏家很少,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更少。原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说,中国当代艺术家应该关注当下现实生活。“中国当代艺术家应该从以前的政治文化中走出来,把目光投到当下,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比如,金融危机对人类的影响,基因工程给人心理带来的变化等,而不是那些程式化的‘大批判’、‘大脑袋’以及‘大嘴傻笑’。”
“目前5%的艺术品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95%的作品就要面临退市。”艺术品经纪人伍劲有个“艺术品有效期理论”。他说,尤其是当代艺术,也许有的作品有五年有效期,有的只有三年有效期,过了这个有效期就要退市。事实上,当代艺术的“换筹”早已在悄然进行。对于这样的“换筹”,市场的反应更加敏锐。据有关人士透露,现在,盯名气的人少了,看作品的人多了。有些大藏家开始关注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无法否认的是,“换筹”思路在界内是有争议的。中国当代艺术品藏家余德耀说,虽然自己也不间断地关注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但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力军仍以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等为代表。在他看来,新筹码想要完全替换原有筹码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张晴则指出,当代艺术的“换筹”不可避免要受中国艺坛两大顽疾羁绊:一是市场统领一切,艺术家跟着市场跑,做展览只是为了卖画,将来的人们回溯这段美术史时会写:“这段时期不做艺术,专做买卖”;二是一些年轻艺术家还没成型就被画廊拔苗助长,打磨成成功艺术家的模仿者,失去了原创性。他认为,这两点直接破坏了艺术创作的良好生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