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上海艺术研究所副编审
在工笔画的创作中,审美的灵境是绘画由技入道的一种灵魂的升华,只有达到了审美的灵境,才能体现出生命精神及其内涵,启示着无尽的生命永恒。
——李大成
9 月,著名工笔画家李大成先生作品展在上海中国画院举行。作为第四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金奖,全国、全军、省市各大型美展金奖、特等奖、一等奖的获得者,李大成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在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他创作的花鸟工笔画在国内颇有影响,为此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邀请了美术界和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李大成的当代工笔画创作为切入口,共同探讨世纪之交的中国传统工笔画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形态,以及在市场化和个性化创作的环境下,传统画家如何提高修养、突破自我,在细腻中见宏远,在技艺中见人文,在传统中见现实,在作品中见性情。
工笔画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工笔花鸟画初成于六朝,唐、五代进一步发展,至两宋而达到高峰。苏轼所谓“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边鸾与赵昌即分别是唐、宋的著名画鸟画家。元明清三代,受文人写意画冲击而逐渐衰微。至近代,陈之佛、于非闇等画家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重振工笔花鸟画。当代画坛,尤其是上世纪80 年代以来的一些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借鉴西方绘画技巧,融入现代审美意识,使得这种古老的画种展现出全新的魅力,陈之佛先生的再传弟子李大成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优秀的画家。李大成师从陈之佛和喻继高,传承很清楚。如何利用现代的传播机制来传播这个传承很重要,这不仅仅是一个画展一个研讨会所能承担的。对于这点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李超的观点发人深省,他去画院看了展览,对李大成的画笔、稿本很感兴趣,他想知道背后的故事。李超认为很多工笔画展都有一种缺憾,就是缺乏画家背后故事的呈现,这实际上是中国画学科体系化问题,现代工笔画这套体系化的东西没有充分纳入我们的学院系统,只是停留在专业导向的技法技能的传播,没有形成一个学科体系。工笔画必需加大学科建设方面的力度,“这不是一个李大成,或者是若干个李大成能够做到的,他需要一个学科背景作支撑,这是我们作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一种责任。”李超担忧的是现在的工笔画呈现为无学有术,比较聚焦在技法层面,学的层面没有体系化,术的层面流于个体化,人文精神层面被剥离了。他呼吁工笔画应该也必须具有强大文脉传承。《秋意》
四幅组画:《秋尽江南草未凋》《花开忘川情彼岸》《一鸟带烟来别渚》《片片红叶惹秋思》
上海美术学院汤哲明教授对李大成工笔画的师承关系很清楚,“师从陈之佛和喻继高,主要继承南京的传统,也受日本画的影响”。每个画家都有传承,它体现了画家的个性,李大成的作品非常重视写生,细节非常到位,既有北方画派的大手笔、大气魄,又有南方的味道,与师承有关系,也与南方整个人文环境有关系,他的题材、他画的孔雀等大型动物就是现代国画的一个特点,和文人画的梅兰竹菊形成了一个对比,动物画复兴,实际上是复兴宋代传统。文人画的退潮大型动物画的复兴,这样的工笔画形成了一个现实潮流。
工笔画的人文内涵
传统工笔画走到今天,有一个不断回归的过程。上世纪80 年代的美术新潮、90 年代的传统回归,直至新世纪,回归一直是一个不停歇的“命题”,其中画家的生命体验和画作的人文内涵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李大成说过:在绘画中,面对现实对象的轮廓、动态、情状,不仅要用流畅匀整的线条和明暗有致的色彩将其表现于纸上,更要用心去发现对象中内在的真形,这个真形能否被发现,或者最终在作品中呈现何种形式,是与一个人的生命精神和人生感悟相关的。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徐明松从理论上进行了阐释:通过李大成的展览所引发的一个个案,让我们去思考生命体验与人文内涵。李大成在整个创作体过程,特别是在西双版纳的写生过程中,带给他的体验是自然与生命之间的一种触摸、一种感受、一种感知。写生让他找到了如何从最表象的肌理层面上的描摩到展现艺术表现对象的内功,这就是他不断强调的生命精神,这种生命精神的获得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来自于非常肤浅的理论,而是非常真实的创作过程当中的一种获得。“我在李大成画集中看到他的一篇文章,从头到尾强调的是一个生命意识,他所追求的对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对哲学规律的理解,是不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反应,是不是道的一种追求?”李大成试图去寻找绘画真正内在的意境。他将自己的思考体现在他的作品,从绘画上去寻找它的文学性、写意性。他的作品所呈现的这种鲜活的东西,是跟他非常执着地对自己这种精神的追求联系在一起的。
《阳春三月》
上海油画雕塑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江梅对于李大成提出的“生命精神”也很是赞同。她认为李大成的花鸟画注重文化内涵和人文意境,这种追求体现出他对古代绘画的一种敬意!生命精神不仅仅是存在于工笔画这样一个艺术门类,所有艺术当中都应该具备生命精神,否则,艺术生命力很难得以存在。江梅从李大成那些充满自然野逸情趣的小幅花鸟画中感受到了宋画的气息,也感受到了李大成的文人清梦和生命精神。
工笔画中的“写意”不是传统中国画中的“写意画”,而是一种精神追求的表达,是对气韵的一种追求、对意境的一种追求,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一种追求。这样的写意追求,存在于李大成的部分作品当中,如孔雀、锦鸡等祥瑞图像等。李大成用技法工笔画的方式,甚至在某些地方用兼工带写的方式,很好地进行了一种表现,这是在工笔花鸟画方面很难得的地方。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汪涌豪教授评价李大成的工笔画追求寂静与道,整体的画幅上流动着一种生命的真气,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灵境!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生命体验与人文内涵!同时,汪涌豪也指出李大成的画还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力争做一个工笔画的大家。
工笔画的情怀与技法
历经30 年的工笔画创作,李大成深深感悟:把生命精神的内涵运用到具体艺术形式的创作中,离不开技艺的运用和修养。要做到三点:一是勤学苦练,只有将技巧熟记于心才能与心统一。工笔的线条、花鸟的神态、色彩的渲染,需要每日勤练,才能下笔有神,笔意有致,奇妙自然。二是不可局限于具体技巧的模拟,而要走进大山、村落、水乡,去感受自然世界的各种物象和精神,理解技艺的本质。三是将技艺与内心相融合,创作出手心合一的艺术作品。技随心走,才能使作品有灵魂。突破技巧法度的局限,遵循内心之法和自然之法,达到心、物、技三者的融合,这是艺术创作中生命精神的完整内涵,也是李大成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评论李大成的工笔禽鸟画有其独特的功夫,把自然环境与禽鸟的姿态非常完美地组合成完整的艺术品。尤其是对禽鸟的形体、羽毛、眼神和动作的细微观察,使他笔下的那些禽鸟充满了生气,带有生命的活力,禽鸟的生气和画家的静气结合得非常好。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著名画家鲍莺曾经和李大成一起报考中国画院的高研班,她感动于他的认真和执着,“他的工笔画不同于江南的小画小鸟小蝴蝶那种,他就是大幅的画,大大的孔雀。说实话,在我心目当中孔雀真的很难画,很难表现。但他画的孔雀头很到位,后面那个羽毛也很好,传统功底深厚,注重写真,渲染得也非常好。他的画和我们上海的一些画家群体风格不同,但我和他经常相互探讨,我也在他的画里面吸收养分,比如说我画得比较轻,他画得比较重一点,我可以向他学习一下,在某个地方画得重一点。感谢画院能够打开围墙,请不同风格的画家来做展览,让我们能够有所借鉴和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对于李大成的工笔画在构图、设色、立意方面和传统工笔画做了比较,在绘画技法方面他评价如下:李大成绘孔雀“丝毛”的功夫很深。工笔花鸟画的“丝毛”是在对羽毛部分渲染出一片片的层次后,再用细笔画出一根根的羽毛。孔雀的羽毛不太好画,尤其是尾巴上的长羽,中间那一笔“羽轴”要画得劲健有力,由羽轴两侧生出来的“羽支”和“羽小支”则非常轻柔,画家处理的都很自然,而且富于变化,有质感和层次感,这也是继承传统比较成功的一面。总之,李大成有很深的功力,也有很重要的新创。他的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用笔用墨及意境渲染的基础上,借鉴西画远近虚实的空间安排及色彩变化的处理方法,融入个体的存在感受,为传统花鸟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李大成的人物工笔画中存在的诸如虚实、色彩问题,专家们也提出了自己各自的看法。此次展览和研讨真正做到了“艺评面对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