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上海地铁与它的文化故事—由首届地铁公共文化艺术节说起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艺术评论 热度: 11376
吕骏宇

  上海地铁与它的文化故事—由首届地铁公共文化艺术节说起

  吕骏宇

  2017年6月29日,全国首个地铁公共文化艺术节在上海开幕。随着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于秀芬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俞光耀共同按下“党的诞生地—上海”和“流动的盛宴—地铁里的上海博物馆”两列主题文化列车的启动按钮,也同时宣布了“2017年上海地铁公共文化艺术节”正式开幕。这是自2013年首届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周启动以来,上海首次以“地铁文化艺术节”的形式,在接下来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联合更多样的中外单位,展现更丰富的文化内容,凸显更高水准的艺术品质,为更多的市民乘客打造“可阅读、有温度”的“城市第二空间”。

  当22年前上海地铁还在蹒跚学步之时,我们发行了第一张纪念票卡,从那之后上海地铁与公共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上海的地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起步相对较晚,为解决上海人民与日俱增的出行问题,缓解仅有的公共交通压力,1993年上海地铁应运而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地铁并未成为百姓的必需品,更多的却是度假或者观光功能。

文化的起源

全球的地铁都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还是一座城市最直观的表情,是承载城市交通的基石。相比于国外百年地铁的辉煌历史与文化底蕴,上海地铁更多的是年轻朝气与温馨亲切。随着站点的不断增多,上海地铁版图连点成线、划线成网,百姓对我们的诉求也“与站剧增”,不仅要求出行便利、环境整洁,也更希望地铁的硬件设施能有人文和品位。于是我们的公共文化项目初衷是为打造地铁站内的一道道风景:从建设之初的壁画、浮雕,到乘车使用的票卡,再到2009年推选出上海地铁“畅畅”吉祥物文化形象,再到2010年世博盛会,先后以城市建设、公共安全、精神文明、艺术展览、廉政文化、爱心慈善等为主题,在上海地铁的场域空间以电子屏、灯箱、磁卡、海报、移动电视、艺术长廊等多种载体公共文化建设项目,赢得了市民、社会的赞誉和肯定。

  但是,由于线路、车站建成的时间差异和周边环境设施的迁址和改(扩)建,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建设还缺少系统化、网络化和前瞻性的整体规划,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也参差不齐,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亟需整体提升和发展。

文化的聚变

当地铁站成为步行的主要场所,当列车成为出行的主要工具,这里成为除了两点之外最重要的一线。

  2013年,地铁日均客流量超过400万之时,地铁公共文化被作为上海地铁重要工作被正式提出,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要求,为全面推进上海地铁公共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地铁特制定了《2013-2015年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在此被定义为:城市文化发展的展示平台和创新基地,是城市公共文化演绎的公共文化空间和重要窗口,是城市先进文化的延伸和提升,也是整个社会群众性文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性、公众性、开放性、互动性、愉悦性”的特点,能有效、直接并随机地向公众传播公共文化信息,它通过产品形态、公益活动和服务设施等表现方式,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上海地铁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2013-2015年间,我们逐步将换乘枢纽站和30%标准车站建成地铁公共文化车站,使广大乘客走进这些地铁车站“看得到壁画、雕塑、艺术展品、诗歌、公益宣传画廊和视频等城市公共文化作品,听得到古典和现代音乐,学得到‘城市英雄’‘上海好儿女’的崇高精神,做得到参与公益文化活动互动”。

  与上海城市重点文化场馆如大剧院、音乐厅、当代艺术馆、中华艺术宫、自然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等相邻的地铁车站全面建成地铁公共文化特色车站,使广大乘客走进这些车站 “看得到艺术展品的延伸展示和博物场馆的主题展示,学得到科学文化知识,感受得到历史文化传承精粹的熏陶”。

  

  新天地地铁站的主题文化长廊

  三年来,我们在人民广场站建成“上海地铁音乐角”“地铁文化长廊”“中央展台”核心文化圈,每年举办各类活动100场。上海地铁共完成公共文化项目120个,建立主题艺术车站100个,开行文化列车107列次,打造文化长廊5条,完成永久性公共艺术作品75个,建成阶段性公共文化阵地35个,筹划并举办了“中外诗歌进地铁”等亮点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了地铁音乐角这一公共文化品牌,举办各类演出超过300场,共计1500余位中外艺术家与文化艺术爱好者参加表演,每天近千万客流、年累计近40亿人次受到地铁公共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上海地铁也先后获得了“中国公共文化艺术贡献奖”“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奖”“上海市公益广告传播奖”等荣誉。

地铁自信,城市自信,文化自信

2017年,上海地铁均客流已过1000万人次,承担了全市超过50%的公共交通出行客流,衣食住行用,我们占了十分之一。

  近年来,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市文明办、市文广局、市国资委等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通集团”)在打造安全、人文、绿色、科技和智慧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地铁网络的同时,作为公共服务类企业,始终坚持“社会责任第一”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主动作为,精心策划,着力推进“文化进地铁”项目,使市民乘客在地铁中“看得到作品、听得到音乐、悟得到精神、学得到知识、感受得到文化氛围”。上海地铁已日渐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窗口和阵地。

  (一)那些阵地

  全心建设人民广场站地铁文化核心展示区,通过1个地铁音乐角品牌+1条文化长廊+1个中央展台的形式,全方位、艺术化地展现音乐、舞蹈、文学、书画、摄影等多门类艺术风采,传播地铁公共文化的人文情怀。自2013年元旦开始,地铁音乐角每周六、日下午各举办1小时的公益演出,至今已近400场。既有上海交响乐团、轻音乐团等高水准专业院团,也有普通、接地气的群众演出团体的2000余位中外艺术家和业余爱好者参与了演出,现场观众逾6万人次。文化长廊以30块传统灯箱形式,先后开展了“党的诞生地——建党95周年展”“感动上海人物展”“企业文化创新品牌展”“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主题展”等近百场公益主题展示。具有双层可升降环形LED屏的中央展台展出“玉兔号”月球车原型机、沙船模型、红丝带圣诞树等,并播放有关上海城市、上海公共安全和上海地铁行业等各类主题宣传公益视频。

  

  上海地铁音乐角演出之一:2014年的墨西哥美洲皇家玛利亚奇乐队

  

  尚长荣乘坐周信芳主题列车

  专心打造4号线文化环线,与中华艺术宫等合作,将吴冠中、林风眠等大师作品以高仿真画形式引入4号线打造车站文化景观,后又植入电影、绘画、音乐等主题,在上海体育馆站、蓝村路站分别设置了“经典电影观影厅”和“听老歌”怀旧音乐长廊,在延安西路站展示超大幅《黄山西海图》。

  精心构筑文化列车移动风景线,开行“贺友直三百六十行漫画”“笔尖上的非遗”“张大千和毕加索”“国韵入心 雅意随行”上海京昆越沪淮评弹六大戏曲系列,“解放号”“墨西哥诺奖诗人帕斯”“爱尔兰诗人叶芝”“永恒的莎士比亚”等文化列车共100余列次,构筑起上海地铁富含文化韵味的移动风景线。

  用心策划地铁建筑艺术,在车站站厅、换乘通道等固定公共空间开展壁画、装置等地铁建筑艺术新尝试,邀请一批设计大师做艺术装饰设计,打造了吸引眼球、广受好评的汉中路站“魔法蝴蝶森林”、江宁路站“江山宁和”、淮海路站“海派风情”和新天地站“天地穿梭”等,提升了公共文化空间的艺术品位。

  悉心打造“中外诗歌进地铁”品牌,从2006年的“中英诗歌进地铁”,到2010年世博会期间的20首“中外诗歌进地铁”;从2015年美、法、德、匈、哈萨克斯坦等十余家驻沪领馆参与的、200首中外诗歌组成的“穿越时空?激荡心灵——中外诗歌进地铁”,到2016年以“爱国”为主题的“中外诗歌进地铁”活动,通过文化长廊、地铁列车、灯箱所组成的展示平台,全方位展示了近300首中外经典诗歌,让“中外诗歌”成为上海地铁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营造上海地铁诗意空间,凸显上海城市诗歌情怀。同时,还尝试将中国诗歌传播到世界,2016年新春之际,与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市翻译家协会合作,遴选了《元日》《江南春》等20首唐宋诗歌,在都柏林DART线路31座车站和144节车厢进行为期数周的展示。

  热心开展公益主题文化活动,与团市委、市科协、市法宣办等结合青少年运动会、科普、法治宣传等系列重大活动主题,开展各类公益主题文化活动近300项,彰显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社会美誉度。

  精心设计地铁票卡,结合主题活动,发行了“印象派大师——莫奈”纪念票卡、“纪念莎士比亚、汤显祖、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地铁一日票,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那些特色

  一是注重中外文化交流。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申通集团努力适应世界级地铁公共文化建设要求,与墨西哥、爱尔兰、英国等驻沪总领馆合作,积极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的文化交流模式,广泛传播中外优秀文化,促进国内外专业同行、城市在地铁公共文化领域的常态化交流与沟通,实现资源互换、成果共享,不断提升上海地铁文化建设的品质。

  二是注重前瞻规划。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建设在“从线到网”的发展过程中,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将公共文化阵地的选址规划和空间设计与新线建设紧密结合,与车站周边环境紧密结合,与地面地标性建筑、历史文脉紧密结合。

  三是注重机制构建。坚持架构为先、制度为本,成立了地铁公共文化建设管理委员会并组建全国首个地铁公共文化中心,制定了《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建设纲要暨上海地铁公共文化(2013-2015年)行动计划》《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行动纲要(2016-2020年)》《音乐角演出活动管理办法》《人民广场文化长廊管理办法》《中央展台管理办法》等工作指导管理文件,公共文化建设管理系统化、规范化。

  

  地铁拉手上的上海博物馆主题

  四是注重社会参与。构建政府指导、企业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建共享机制,不断探索与政府部门、艺术机构、社会资源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把文化传播的“单向度”转化为“双向度”,让员工参与进来,让乘客参与进来,让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进来,共同打造上海地铁文化盛宴。

  五是注重公共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通过在地铁公共文化项目中展示企业文化和城市先进文化艺术,提高申通集团在公众、社会的良好企业形象和美誉度,使企业文化、城市文明潜移默化中渗入广大乘客和员工的感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企业文化和公共文化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

  六是注重全媒体传播。在传统媒介传播基础上,发挥新媒体优势,利用“上海地铁shmetro”微博、微信平台,携手“文化云”等外部平台,在活动招募、策划、推广等环节主动发声,做好二次传播,在虚拟空间不断营造良好文化生态。

卓越城市、文化基石

地铁作为现代城市的动脉,不但是城市的交通枢纽,更是承载和演绎城市精神与文化的重要公共空间。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要求和艺术需求逐步提升。上海地铁充分认识到地铁网络发展与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关系,努力探索地铁公共文化与上海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始终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优质企业形象、营造良好城市氛围作为企业的工作要求,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地铁公共文化活动,因应发展形势,注重文化交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生动具体地演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打造了一批兼具文化内涵、艺术品位、地域特色与社会效应的重点、亮点公共文化工程,逐步构筑起海纳百川、雅俗共赏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渐渐承载起上海城市的文化传承,使社会公众爱听爱看、参与享受、共鸣共情,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在上海建设开放性和包容性国际文化大都市、打造2040年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进程中,申通集团不辱企业使命,充分发挥着上海地铁公共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着力强化上海地铁公共文化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助推力,上海地铁正日渐成为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展示国际都市风采、引领上海城市文明的公共文化平台。

“上海地铁公共文化”相关背景

“十二五”期间,上海地铁积极落实《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建设纲要暨上海地铁公共文化三年(2013-2015年)行动计划》,形成了以人民广场站为地铁文化核心展示区,以4号线为文化环线,以车站和车厢阵地为发布平台,以公益文化活动、主题文化列车、地铁音乐角公益演出、文化长廊展示、地铁主题纪念票卡和建筑艺术等为传播载体的多层次系统,使乘客在地铁中能够“看得到作品、听得到音乐、悟得到精神、学得到知识、感受得到文化氛围”,赢得了上级、媒体及市民的好评。与此同时,上海地铁以申城历史文脉为依托,凸显轨道交通特色,扩大上海公共文化影响,共完成公共文化项目120个,100个主题艺术车站,35个阶段性公共文化阵地,75个永久性公共艺术作品,5条文化长廊,107列文化列车,400场各类演出活动。

后记·上海地铁公共艺术节开幕式

此次开幕式既是“2017年上海地铁公共文化艺术节”的正式启动,也是数年来上海地铁坚持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个阶段性小结。让地铁公共空间不仅只是“通行”功能,更成为体现当下文化艺术的“城市第二空间”,为各类文化艺术形式提供展示的舞台,集中向乘客展现、互动、分享,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提升乘客文化艺术修养,潜移默化地推进城市整体文明水平。

  作者单位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党建工作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