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的舞蹈文化生态具有其地缘区域性,如何激活区域的文化创造力进而打造相应文化产业,是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层面的顶层和发展定位及方向的设计和考虑。城市文化生态不仅仅是艺术表演本身,更是一种文化与自然环境、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共融。
城市文化生态建设是一个城市文化工程整体建设格局的形态构成,涉及人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其中文化与自然环境、现代社会发展、经济体制、社会价值等方面是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仅决定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模式,同时这种共生关系也产生出不同形态的文化因子。
翻开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上海舞蹈的发展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处于领全国舞蹈发展之先的地位,无论是芭蕾、现代舞、舞剧创作还是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上海始终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可以说,当时上海舞蹈的发展是紧紧跟随上海城市发展的步伐。
时过境迁,笔者认为目前上海舞蹈的发展趋势与定位是和上海城市的发展定位不相匹配的。传统的民族舞蹈比不了地方区域性省份。现代舞蹈发展和呈现在整体实力方面又很难与北京和广州相比。在国际舞蹈交流展演层面尽管有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等国际性舞蹈交流展演项目,但往往都是自己搭台别人唱戏,请进来的多,吸收的少;舞蹈文化的引进和输出是不对等的。舞蹈创意产业力量单薄,活跃性不够,影响力不足。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层面缺少顶层和发展定位及方向的设计和考虑。缺少相关舞蹈现代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渠道支持。缺少培育自由舞者、独立舞团的土壤和机制,为舞蹈多元发展等提供的支持和空间严重不足。缺少舞蹈创意方面的领军人物和代表团体。
种种迹象表明:上海舞蹈文化生态建设在当代严重缺失,上海舞蹈文化格局发展不完整。而恰恰是这一格局体系的不完整,造就了上海舞蹈发展相对保守自足的局面。上海舞蹈文化生态建设迫在眉睫。
上海舞蹈文化生态建设的地缘属性
上海作为华东“六省一市”这一地域中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核心,起着引领华东乃至整个中国南方地域文化发展的作用。在舞蹈方面,上海舞蹈曾经形成了和北京为首的北方舞蹈的一南一北格局。也就意味着,从地缘文化角度来看,上海在全国舞蹈文化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而如何发挥这一引领作用,在内部进行优势挖掘定位,在地域范围内进行联动互补,带动和引领整个华东以至整个中国南方地域的舞蹈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上海舞蹈发展的作为之处。另外上海作为近现代中国最早开埠,与西方文化率先接触的城市,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构成了其文化特征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也是上海作为华东第一市的可为之处,那就是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创新,引领华东地区民族舞蹈的当代发展。上海完全可以站在历史河流的中端,向过去追溯和研究传统,向未来发展和创新。
上海舞蹈文化生态建设的城市属性
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未来将建成为全球化都市。这意味着上海的舞蹈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引领华东和华南,而是更体现出舞蹈文化的全球化、国际化。全球化意味着上海舞蹈在立足本土传统舞蹈文化基础之上如何创造出更具国际通行形式的舞蹈语言和舞蹈形式,意味着中西方舞蹈文化如何碰撞共融,产生出新的样式。这一样式称为一种国际通行的语言形态,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和反响。意味着上海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中国云南、四川、西藏、新疆等以民族特色著称的舞蹈文化地区在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上的差异。
舞蹈文化生态内部的建设
舞蹈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艺术文化形态,其自身的因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舞台表演,而是涉及舞蹈研究、创作、评论、策划、推广、交流等诸多因素和层面。但从目前上海舞蹈发展的现状来看,业内关注的焦点依旧在于舞蹈表演本身,其他层面受到的关注程度、支持力度都相对较弱,近年来上海舞蹈家协会致力于本土舞蹈编导人才的培养,创造了一些展演平台和机会,但是收效甚微。根本原因是这些编导还没有跳出传统舞蹈的格局,艺术视野、艺术修养等对于舞蹈创作来讲至关重要的因素出现短板。而这些不仅仅在于个人,也在于整个上海舞蹈文化生态建设的短板,舞蹈文化内涵建设的短缺无法助力和推动舞蹈向前良性的发展。舞蹈学术研究整体水平偏弱,业内人士“重舞轻文”的现状根深蒂固,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作为上海舞蹈文化生态建设中“内涵建设”的重要阵营,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在学科建设层面举步维艰。舞蹈评论和舞蹈学术话语的缺失,使得上海舞蹈长期陷入自足自满的状态,缺少观念、思想、内涵等层面的引领和滋养,上海舞蹈难免有些坐井观天之态。而本土编导在作品结构、选材、立意、语言构建等方面能力薄弱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认为,上海的“海派”精神在当代的体现应是我们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开拓创新,赋予传统现代审美和现代呈现方式。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现代”一词为了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这也就意味着“现代性”与主体性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这种现代时空下的主体意志和传统客体的互补、变异与结构,现代和传统之间才表现出多种组合呈现可能性。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多传统都有其重新得以安置的可能。
结合上海城市文化的定位和特点,确立以关注现当代舞蹈发展为核心的舞蹈生态建设。我们的重点在于关注舞蹈发展的现当代层面,意味着我们如何在舞台呈现上进一步推动传统形式向现当代舞蹈语言表现形态的发展,这势必要求在创作中要打破束缚,打破古典、民族舞蹈的清规戒律,与时代挂钩,历史传统不是不要,而是从现当代舞蹈的视角来重认和研究传统,体现出上海风貌。现当代舞蹈生态建设也意味着我们推动舞蹈文化建设的重点、舞蹈创作的趋势和动态、舞蹈展演的主体舞蹈交流的主体、舞蹈衍生发展都应该具备现当代为主体的思想。另外,现当代舞蹈文化生态建设还在于现当代舞蹈表演、创作、教育体系与格局构建。我们要整合舞蹈院团、舞蹈学院等不同方向的资源,合理打造这一格局。现当代意味着我们舞蹈研究的重心在于关注现当代舞蹈发展的趋势、现当代舞蹈科学训练的方法、现当代舞蹈教学理念的比较、现当代国际舞坛的发展动态、现当代舞蹈创作研究等方面。现当代意味着建立一条以基础教学研究为基本抓手,以现当代舞蹈发展、创作、表演嬗变研究为基本,以现当代舞蹈科学教学研究为引领的学科格局。通过不懈的努力,最后确立上海舞蹈发展建设在中国现当代舞蹈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再具体一些,就是发挥和挖掘上海已有的基础和资源,在此基础之上重新定位。
舞蹈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建设
舞蹈策划、交流、推广处在舞蹈本体外围,但其对于推动舞蹈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在当今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从北京近年来舞蹈事业的发展就可以窥见到这一点。北京市近年来非常注重对舞蹈文化生态的建设,以北京市文化局牵头,借助文化部、中国舞蹈家协会、北京舞蹈学院、国家大剧院、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等机构和院团、学校,北京在舞蹈创意、培训、展演、交流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显示出勃勃生机,在这些诸多的活动中,生活在北京的舞蹈家、研究者获得了诸多发展平台,不仅为北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舞蹈中坚力量,同时其影响力也遍布全国,一些人才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成为中国舞蹈届新一代的领跑者——如此种种,北京舞蹈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链,人才培养、演出制作、展演策划、交流推广、学术支持各个层面的资源和平台也已经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在这种生态链中,各个单位因子的职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拓展,剧院不仅仅作为纯粹的演出盈利场所,已经更多地添加了舞蹈策划、展演、推广、制作的职能,其社会价值也远远大于其商业生产价值。舞蹈产业也真正意义地实现了。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同时加强与院团、院校的座谈,及时了解其建设发展中的瓶颈和困难,从而给予资金、制度上的支持,对上海舞蹈文化建设进行扶持和培育,为上海舞蹈文化生态建设营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积极、活跃的外部管理机制。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