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乐为中华诗词鼓与呼

时间:2023/11/9 作者: 中华诗词 热度: 10875
刘庆霖

  “风骚传统喜复苏,每见方家为鼓呼。蹬

  自行车巡宇宙,坐编辑部琢玑珠。”这是寓真

  先生几年前赠丁国成老师七律的前四句。它高

  度概括做了15年《中华诗词》副主编的丁国成

  的奉献精神。

  其实,我认识国成老师是他2000年4月给我

  写信开始。那时,他是《中华诗词》常务副主

  编,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诗词爱好者。他能亲

  笔给我写了一封长信,着实令我激动了很长时

  间。后来,他又多次与我通信,并帮我修改文

  章。我2000年发表的《诗风的转变》和2004年

  发表的《浅谈我的旧体新诗》,都有他的修改

  意见。然而,若说真正了解他,还是我做《中

  华诗词》特约编审,能够每周见一次面以后。

  我对他的印象是一

  一、大智慧、宽胸襟、真手笔

  2013年12月,“首届聂绀弩诗词奖”揭

  晓,丁国成老师获得“聂绀弩诗词评论奖”。

  这也是近几十年来诗词界第一个“诗词评论

  奖”。国成老师获此殊荣,当之无愧。用刘征

  的话说: “理论是诗歌的导向,国成的导向是

  正确的。”(在中华诗词杂志社与北京诗词学

  会联谊会上的讲话)我认为,国成老师的诗词

  理论是大智慧、宽胸襟、真手笔。

  首先,他较早地为中华诗词复苏拍手称

  快,不断地为中华诗词鼓与呼。1987年5月,丁

  国成老师还在《诗刊》作理论室主任时,就在

  《诗刊》以《当代诗词这朵花……》记述了

  “全国第一次当代诗词研讨会”的情况。他综

  合了研讨会意见,提出了“老树着花无丑

  枝”、“几多花事待商量”、“嫩蕊商量细细

  开”等观点,大声为中华诗词的复苏和兴起呐

  喊。尤其强调了“荷花、梅花都是花,新诗、

  旧诗都是诗,都处于探索发展之中,都面临着

  一个提高质量问题,不可厚此薄彼”,以及

  “旧体诗词与新诗应当互重互学,共同繁荣,

  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诗歌做出贡献”。这个

  长篇综述以其厚重的笔墨,在新诗和旧诗界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开创了他诗歌理论的新阶

  段——为旧体诗词鼓与呼。在此后的26年时间

  里,国成老师不断地为中华诗词的发展摇旗呐

  喊。尤其是他在1998年12月被聘为《中华诗

  词》特约编审后,更是如此。例如,他2002年

  3月发表的题为《呼吁重视中华诗词》和2006年

  2月在中国作协六届六次全委会上发言——“从

  中国作协做起——起码应给中华诗词跟其他文

  学样式相同的平等待遇,别把中华诗词排斥在

  文学乃至诗歌之外,即中国作协组办的一切事

  情,如发展会员、诗歌评奖、作家深入生活、

  作家培训出访、作品出版研讨等等,都把中华

  诗词纳入视野,列入议事日程”。

  其次,他主张“编风正、刊风正、诗风

  正”。1999年12月他发表在《文化月刊》上的

  题为《(中华诗词)的启示》的文章,明确地

  指出: “近两年来,它(指《中华诗词》)订

  户猛增,已有近两万之多;刊物越办越好,仍

  在逐月上升,确实令人振奋,引人深思。”

  “为什么在许多文学报刊、特别是诗歌报刊包

  括那些已经创办几十年之久的老牌报刊很不景

  气、发行量锐减的情势下,《中华诗词》却能

  一枝独秀、广受青睐?经过一番仔细的认真考

  察,我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从而得到许多

  有益的启示。”他认为: “首先是编风正”,

  “其次是刊风正”, “再次是诗风正”。并强

  调指出: “《中华诗词》之所以广受读者青

  睐,借用孔老夫子的话说, ‘一言以蔽之,思

  无邪,就是因为他们不搞歪的、邪的,编

  风、刊风、诗风比较纯正。 ‘三风不正,却

  想扩大订户,只能是缘木求鱼,事与愿违。”

  2002年,他在另一篇《有感于(中华诗词)发

  行剧增》的文章里进一步强调: “作者既是同

  胞姐妹,编者就要甘心作嫁,不能自倨自傲,

  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务正业,乃至把

  正业当副业。文学爱好者常说一句话: ‘编辑

  是老爷。不错,确有一些编辑,在初学写作

  者直至小有名气的诗人面前,摆出一副‘老

  爷架势,指手画脚,盛气凌人。等而下之者

  甚至勒索钱物。作者只好敬而远之。《中华诗

  词》的编辑们,虽然从年龄上说堪称老人,从

  成就上说多为名家,但是,他们从不以老大自

  居,对待新老作者一视同仁,亲亲热热,耐心

  相助,情愿‘为他人作嫁衣裳;对待编辑工

  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只图‘一

  生事业略存诗。”此后,他与《中华诗词》

  杂志社的同仁一起,把这“三风”坚持到如

  今。

  再次,他积极地为中华诗词的长远发展大

  声呐喊。一是在2004年的中国作协六届四次全

  委会上,他提出了诗词“三进”的建议。他

  说:“在新的一年里,我向中国作协领导和各

  地作协领导提点建议,中华诗词是否能有‘三

  进:一进领导视野;二进工作议程;三进诗

  歌评奖。” “所谓进入领导视野,就是希望作

  协领导关注诗词创作,重视诗词事业。” “所

  谓进入工作议程,就是希望作协领导在研究、

  布置日常工作时,不要忘记诗词事业。”“所

  谓进入诗歌评奖,就是希望作协领导在举办诗

  歌评奖活动时,能将诗词考虑在内。”“诗词

  倘能有此‘三进,那就不仅是中华诗词事业

  的幸事,而且也是我国文学事业的喜事。”我

  相信,这样高调、大胆地说话,这样在作协正

  式会议上的建议,这样有理有利的做事方式,

  一定给有关部门和领导以深刻烙印。目前,国

  成老师当年提出的“三进”问题,都已基本解

  决。这不能说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与他的大

  声呐喊也是绝对分不开的。二是在2008年于

  《中华诗词》上发表《“新诗主体论”可以休

  矣!》重要文章。根据多年的实践,他大胆地

  对自己原来深信不疑的、由伟大领袖和诗人毛

  泽东提出的“新诗主体论”进行了反思: “坦

  白承认:我以前不仅无条件信奉,而且在文中

  卖力宣扬此论。是新旧诗坛的迥异现状引我思

  考,是诗词事业的飞速发展促我猛醒,顿觉今

  是而昨非。”并进一步指出: “‘新诗主体

  论的所谓‘新诗,概念模糊,很不科

  学。”“如果说, ‘新诗主体论提出之初一

  段时间,基本上反映了和符合于‘五四以来

  被人为扭曲了的我国诗坛现实,那么,新时

  期、特别是1987年以后,它就距离我国的诗坛

  现状越来越远了。或者说, ‘新诗主体论已

  经不合乎我国的诗坛实际了,空有其说,而无

  其实。 ‘新诗业已不是‘主体,因为十分

  明显,当代中华诗词——所谓‘旧诗的发展

  势头,逐渐超过了‘新诗。这是有目共睹、

  无可争辩的客观事实。”以及“‘新诗主体

  论在理论上不够周严,在实践上也是无益

  的。扬新诗,抑诗词,严重妨碍了我国诗歌的

  健康发展。”“对待诗歌形式,我们应取开放

  态度,不要独尊一体、排斥他体,而要兼容并

  包、海纳百川。不管什么形式,无论新、旧诗

  体,只要写出好诗,就是好形式。”“不再提

  ‘以新诗为主体,对‘新诗并无丝毫影

  响,反到是种解脱,卸下多年负累;对‘旧

  诗则元异于一次解放,摆脱了沉重压力。我

  国诗坛不需要霸主,不必人为去分什么主体、

  支体,无须主观硬定什么主流、支流。任其自

  由自在发展,保持诗坛生态平衡足矣!各种诗

  歌形式都是姊妹兄弟,大家共存共荣,公平竞

  赛,互相学习,彼此提携,共同为伟大诗国再

  创辉煌!”这些大胆的、振聋发聩的声音,

  “一石击起千重浪”,立即在诗词界和新诗界

  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数十家报刊转载,

  好评一片,掀起了诗词评论的热潮。可以说,

  这是诗词恢复发展以来最有分量的诗词理论文

  章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已然为诗词受

  到社会的广泛重视,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将继

  续发挥它的作用。三是主笔撰写了《21世纪初

  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第四稿),从诗学理

  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概括阐述了21世

  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方

  针与工作重点。此文经起草小组和学会领导反

  复修改后,成为中华诗词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

  的重要文件之一,并在《中华诗词》上公开发

  表。

  许多读者反映:丁国成老师的理论,是文

  中蕴思想、存大爱、涵正气,更是集智慧、展

  胸襟、见真手笔的人文观照。

  二、掖后学、容异见、宽诗体

  首先说掖后学。2000年初,给我这个当时

  还素不相识的青年作者写了一封长信,信中

  对我给予充分肯定之外,还用较大篇幅对我

  提出了要求和警示。这段文字对中青年诗人

  依然有警醒作用,他说:“当然,倘若自满

  自足,停滞不前,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津

  津乐道于一时之绩,昏昏然于自我感觉,飘

  飘然于他人吹捧,那就可能前功尽弃,连保

  持现状都难,更不要说卓有建树了。当今新

  诗的作者中,不乏其例,比如我认识的才华

  横溢的这种诗人就不止一位,结果才华被浪

  费,前程被断送。还有我不认识的、但读过

  其诗的青年诗人,友人曾评过他的作品,由

  我亲手编发于《诗刊》;并且友人劝我也写

  文章予以评价,我亦有意举荐,可是,还未

  等我的文章写出来(因全力投入编辑工作,

  一拖几年,未能成文),他的创作路子已经

  从正道步人歧途,所写诗作再也不足一观

  了。我自然全无撰文的兴致了。您说这有多

  么可惜!但愿您能记取这类教训,珍惜自己

  的才华,同时广收博采,转益多师,不仅学

  古人,而且学今人,不止学旧体,也能学新

  诗(特别是那些真正优秀的新诗,而不是一

  般的‘流行诗,包括海内外、港澳台,比

  如台湾余光中、洛夫等的后期诗一一早期是

  ‘全盘西化的‘现代派,基本上不足挂

  齿),那就有可能写出更多更好、品位更高

  的精品力作来。”

  正是在丁国成老师“不仅学古人,而且学

  今人,不止学旧体,也能学新诗”的启发下,

  我开始不问断地阅读新诗,学习借鉴新诗,后

  来提出了“用旧诗的形式创作新诗,以新诗的

  理念经营旧诗”的“旧体新诗”理论。这不能

  说不是国成老师的功劳。据我所知,国成老师

  做编辑工作30年来,给读者写信数千封。这里

  面有名人、有大家,然更多的则是初学者或尚

  不成熟的作者。例如,他给杨学颖的信就直呼

  其为“小诗友”,给胡诗词的信则说: “贵县

  几位女作者,我并不认识,也无联系,是给

  《中华诗词》杂志看稿时从一篇文章中发现

  的。那篇文章介绍了8位女孩的旧体诗,她们

  是:张品花(1980年生)、萧灼其(1972年

  生)、龙凤(1982年生)、贺真纯(1975年

  生)、梅皎(1976年生)、范学妹(1974年

  生)、高雅(1973年生)、陶小梅(1976年

  生)。她们那么年轻,又生活在农村,却充满

  才气,写出了那么好的诗篇,不仅合乎格律,

  而且富有诗味,真是让我惊喜。我立刻想到要

  编发她们的作品,便于1999年中给文章作者刘

  梦芙同志写信,一是索取她们的诗作,二是询

  问她们的地址,以便建立联系。”可见,丁国

  成老师是真爱才、真爱诗、真正无私地奖掖后

  进。

  其次说容异见。丁国成老师主持《中华诗

  词》理论、评论版几十年来,一贯主张艺术民

  主。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都采取包容和兼

  收并蓄的做法,从不搞门户之见,从不设派别

  界线。一是主张旧体诗、新诗共同繁荣、相互

  促进。他早在1996年就在《诗刊·编者寄语》

  中以《不薄新诗爱旧诗》为题呼吁“不能排斥

  旧体诗”。1999年5月又在《中华诗词》等刊物

  上发表题为《新诗旧体共繁荣》的文章,对

  “多年来新诗、旧体不是互相学习,而是互相

  贬抑”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并明确指出: “任

  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其优势,也都有其局

  限,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只有优势、没有局

  限的形式,或者只有局限、没有优势的形式,

  都是不存在的。”他还在2001年发表在《中国

  艺术报》上的《异军突起的中华诗词》文章中

  写道: “写旧体的,不妨多读乃至也写新诗;

  写新诗的,不妨多读乃至也写旧体,互相借

  鉴,共同提高,力求达到旧体诗的现代化、新

  体诗的民族化,定然有利于中国诗歌的创作繁

  荣。”二是主张新韵旧韵并存。2005年他在

  《中华诗词》卷首语中大声呼吁: “都来使用

  新声韵”。文章中强调了《21世纪初期中华诗

  词发展纲要》的观点: “我们一方面要尊重诗

  人采用新韵或运用旧韵的创作自由(新旧韵不

  得混用);另一方面又要提倡诗词的声韵改

  革,执行‘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

  针,即:大力提倡使用以普通话语音声凋为审

  音用韵标准的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熟

  悉、乃至掌握旧声旧韵。”并说,“重提《纲

  要》这段论述,是想吁请诗人词家和初学作

  者,关注新声新韵,共促诗词改革”。看得出

  来,他是为中华诗词的作者使用旧韵较多、使

  用新韵较少的实际情况着急。他在2006年3月,

  以《更多关注声韵改革》为题,再次呼吁加强

  新声新韵的使用。文章说: “我们相信声韵改

  革理论正确,自然也应相信在其指导下会有成

  功的创作实践。只是从理论到实践,需要有个

  较长的时间和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但也不宜

  听其自然,放弃主观努力。要通过声韵改革的

  理论探讨,唤起广大诗人词家的创作自觉,让

  更多作者都来使用新声韵;同时也不排斥旧声

  韵。有了量变,才有质变。新声韵作品多了,

  精品力作就会出现。”这足以证明,国成老师

  是真正的“倡今知古”、 “双轨并行”方针的

  倡导者、执行者。三是主张诗词与评论并重。

  在丁国成老师心里,“振兴诗词事业,离不开

  理论指导。”(《21世纪初中华诗词发展纲

  要》第四稿)“目前的诗词理论批评,还不能

  适应创作形势的发展。理论队伍尚未形成,理

  论批评阵地少而又小,因而亟须尽快改变现

  状。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的指导下,努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科学的中

  华涛词美学体系,指导当代诗词艺术的健康发

  展。”为此,他积极地、数十年一贯地注重发

  现和培养诗词评论家和评论队伍。《中华诗

  同》原主编杨金亭在《(中华诗词)十年评论

  选》序言中写道:“我们的当代诗词评论,需

  要在久已荒芜的土地上,拓荒重建。要拓荒,

  则需要一个具有中华诗词文化积淀、且又熟悉

  当代诗词创作现状、还须具有诗歌美学涵养的

  志愿者的队伍……通过编辑部十年组稿活动,

  从无到有,终于组织起一支学殖深厚、识见新

  锐、手笔不凡的评论队伍。”这也是对国成老

  师主持诗词评论栏目的高度评价。功夫不负有

  心人,通过国成老师的不断努力,目前中华诗

  词评论队伍在不断扩大,评论水平在不断提

  高,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实力,起到了推动和促

  进诗词创作繁荣发展的效果。

  再次说宽诗体。丁国成老师除了在《中华

  诗词》任副主编、主管诗词理论版之外,还主

  编《诗国》。在他主编的《诗国》中,除了编

  发严格的格律诗之外,新古体诗、自度词、自

  由曲、新诗,乃至新创诗体(诗体探索),都

  能获取发表“通行证”。在他的《诗国》同地

  中,是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与

  他一贯的主张是一致的。他早在20HDl年就提

  出: “诗体众多,便于反映丰富多采的伟大时

  代,也是诗艺繁盛、百花齐放的一种标志。因

  此,一切有益探索,都应得到鼓励。适应时代

  发展,满足群众需要,是我们的探索方向。诗

  歌历史证明,一个新的诗体的出现,是长时期

  众多诗人创作实践的结晶。我们期望的新诗

  体,也将在新世纪漫长的艺术探索中诞生并走

  向成熟。”(《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

  要》第四稿)

  三、做好人、干实事、说真话

  在2013年12月20日,中华诗词杂志社与北

  京诗词学会联谊会上,提起丁国成老师荣获

  “聂绀弩诗词评论奖”时,《中华诗词》主编

  郑伯农先生的评价是: “低调做人、高标准做

  事。”这个虽然只有九个字的评价,却恰恰说

  到了点子上。国成老师数十年做好人、于实

  事、说真话的形象,早已印在了大家的心中。

  一说做好人。明代谢榛说: “非德无以养

  其心,非才无以养其气。”(《四溟诗话》)

  在国成老师胸中,其心是公心,其气是正气。

  他不但是才华横溢的诗词评论家,而且是厚德

  载物的谦谦君子。接触国成老师的人,无不被

  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第一,编刊公正,从不

  用关系稿。公正无私地选稿用稿,是当编辑的

  美德。他选编《(中华诗词)十年评论选》结

  束后,冈为许多熟人和老朋友的文论也没有人

  选,他只好在编后琐记中带着歉意地说: “选

  编诗论,不看面孔,单看文章,力求做到公

  平、公正、准确。而且,文章写得再好,不合

  编选要求,也难入选。因此,纵令熟人密友的

  精彩文章,也是人选者少而漏选者多。”我们

  说,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只有无畏才能公正。

  第二,低调做人、为人谦和。丁国成老师原来

  是《诗刊》常务副主编,1999年1月(尚未退

  休)就开始在《中华诗词》作特约编审,后来

  作副主编、常务副主编,直到现在。是杂志社

  时间最长、资历最老的同志,但他从不以此自

  居,而总是谦和为人,并对新同志关心爱护,

  成为杂志社最受尊敬的同志之一。他从1958年

  就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就加人了中国作协。

  著有诗论集《古今诗坛》、《吟边谈艺》、

  《诗坛臆说》、《诗词琐议》、《诗学漫

  笔》、《新旧诗说》等,主编《中国新时期争

  鸣诗精选》、《中华诗词·十年评论选》等

  等,可以说是著作等身了。他曾获得第二届

  “国际龙文化金奖·突出成就奖”、“第二届

  东坡诗词奖·诗论特别奖”和“聂绀弩诗词评

  论奖”,但他却从不居功自傲,甚至,不少人

  都不了解他的作品和获奖情况。

  二说干实事。《中华诗词》原主编杨金亭

  先生在《向当代诗词评论的拓荒者致敬》

  (《中华诗词·十年评论选》序)一文中指

  出: “经过十年诗歌理论批评的拓荒实践,我

  们已初步组建起一支敢于直面诗词现状,善思

  考、能写作的评论队伍。”杨金亭老师说这话

  是2004年初,现在整整过去了10年。中华诗词

  理论批评的拓荒与实践已经有20年了。这其

  中,丁国成老师付出的心血最多。在编刊之

  余,他还积极地做一些有利于诗词建设的事。

  例如,2007年,他为中华诗词学会主编《中华

  诗词学会二十年》(上、下册,与李一信合

  作)纪念文集,文字都是由他收集、复印、编

  排、核对。在上千万字的资料中选编了58万字

  的书稿,可谓是不遗余力、费尽了苦劳、也付

  出了心血。除了主持《中华诗词》评论栏目和

  完成中华诗词学会赋予的工作外,国成老师还

  用业余时间主办一本民刊《诗国》,每年发行

  四期。用他的话来说: “我在担任公职的时

  候,就积极支持民间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

  社团和报刊;如今退休,不在其位, ‘职事羁

  人似马衔的束缚已经解脱,当然更加全力予

  以支持。而且,我本人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民间

  刊物编辑——承蒙诗友不弃,被聘为《中华诗

  词》副主编和《诗国》主编,我很感激,尽管

  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心力始终未曾离开过民

  间。因为我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该为

  民;为民谋利,为民说话,为民请命,为民效

  劳。在为人民服务这点上,公与民并无冲突,

  而且应当是一致的。”应该说,为中华诗词发

  展做实事,国成老师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都

  做得很好。他的敬业精神,有口皆碑。

  三说说真话。丁国成老师无论在文章中,

  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敢于说真话的人。在

  当今社会,说真话也并不容易。丁国成老师为

  什么敢说真话呢?首先,他有正义感。他曾不

  无感慨地说:“一些人民公仆蜕化变质,异化

  成了人民公敌,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如果我

  们来自民间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和民报、民

  刊的编者、主笔,对此熟视无睹,或者睁一眼

  闭一眼,视有若无,那就对不起生我养我的父

  老乡亲和教我育我的国家人民,而与民间身份

  很不相称了。”(《真诗乃在民间》)俗话

  说:“不平则鸣”。一个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

  感的人,在遇到事情时,才敢于心底无私地说

  真话、说实话。这是为人的优秀品德。其实,

  有胆识挑战权威的人,才敢于说真话。例如,

  国成老师2008年发表的《“新诗主体论”可以

  休矣!》,这里就大胆地向权威进行挑战。第

  一,它挑战的是毛泽东当年所说的话。 “新诗

  主体论”出自于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他在1957年1月12日《致臧克家等》的信中

  说: “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

  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

  缚思想,又不易学。”此话一出,即成定论。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新诗主体论”当然也有人

  产生过疑问,但却从无有人敢写文章来辩论。

  第二,他挑战的是当前“新诗执政”的权威。

  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新诗主体论”是错误

  的、至少是过时了的提法,但却是迟迟得不到

  纠正或改变呢?就是因为新诗掌管着“诗的政

  权”。他们不肯、也不敢承认“新诗主体论”

  是错误的。国成老师敢于向这样大的权威说

  “不”,着实令人钦佩、令人拍手称快!第

  三,心底无私,才敢于说真话。已故诗人雷抒

  雁有一首《掌上的心》,其中有这样一段:

  “如果我把心托在掌上,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

  厚的绿叶上,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你就会

  说,哦,多么可爱的红润。”与国成老师交

  往、相处、感觉他的心是透明的,一目了然

  的。

  给丁国成老师写篇文章,是早有之念。因

  为我觉得,向他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写

  他,来进一步认识他、了解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