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诗,无论是“变异诗体”说,还是“跨文体”说,每种观点各有支持者。但是,无论是哪种观点都不可否定这是种新文体研究。而且,它的“新”更好地契合了新文学的发展,在新时代、新媒体视野下呈现出丰富的样式与良好的态势。《散文诗》的有声读本就是很好的范例。
散文诗,具备了散文的形式,但其诗歌的本质,反映出作者的主观精神世界,无论何时,均需具备或呈现其诗性的特质,而这一实际的特质是需要借助意象来完成的,而意象是诗歌特质的核心要素,自然也是散文诗诗性文体内核的核心要素。“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个是声律),或者说在一首诗歌中起组织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声律和意象”;“意”是意志,“象”是取材现实(包括现象和物象),或单纯就是社会自然中的物象。实质上,任何一种文本均需要这两者的共同参与,因为如若表达失真,或是失了本有的意图跟价值,也就会没有了生机,甚或基本就跟读者断绝了联系。进入新世纪,散文诗创作中所存在的口水化、散文化倾向,也是导致散文诗受到文学研究界和诗歌界冷落的原因之一。本就是两种问题杂糅的论断可以说在大部分文学研究者那里根深蒂固。这让本就尴尬的散文诗一度处于备受冷落的地步。好在有更多的写作者坚守阵地,更有源源不断的青年作家加入到散文诗写作的队伍中来,不断地创新、试验,让局面出现新的转机。散文诗的平台也在逐渐扩大,散文诗专栏开设到诗歌类期刊、综合性文学期刊,更有《散文诗》这种专业、立体的平台,为散文诗发展推波助澜。
除了平台的支持与时代脉搏的同频之外,守住文学的根基同样重要。喻子涵在《当代散文诗创作与现代性传统》中谈到:主体意识和生命意识,是散文诗具有现代感的重要标志。散文诗创作要大胆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從“外宇宙”向“内宇宙”深化。正如徐成淼先生指出的,要“把作品作为精神的自传、心灵的独白,进行真诚的无矫饰的内心体验”,“从意识乃至潜意识的深处,挖掘出赤诚、焦灼及苦闷,并通过浓重的内心淤积去融化繁复纷纭的社会人生”。这种主体意识也包孕着浓烈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一种本质意义上的描述,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终极叩问。对文学(散文诗)来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乃是判断其美学品位高下的重要的标准。”因此,散文诗要进行人生真谛的勇敢追求,要表现出一种大胆看取世界和看待人生的强烈意识,要努力审视主体感受,描画内心图景,甚至包括客体对主体的压迫,以及主体对这种压迫的反抗,迸发出人与命运奋力拼搏的呐喊。当然,守住根基并不是“固执”,与此同时,仍要有“纳新”,比如“辞格美学”的新探索,比如叛逆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参与等;散文诗的多元化正是求变意识的结果,比如民族风格、哲学风格、文体演绎风格、形而上风格、内秀风格……逐渐明晰,不断壮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呈现出跟中国新诗一样的繁荣,流派和风格愈加丰富成熟。
总之,新时代、新媒体视野下的散文诗肩负传承的重任,坚守文学最为根本的内质,以及文体独有的特色,是其正途,当然,随着时代发展,新生事物的不断参与和加持,散文诗也离不开现代性的荡涤与激发,只有看清未来,认清本质,守住本源,吸纳新风,才能更好地健康地发展。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