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神话、诗与天问

时间:2023/11/9 作者: 江南诗 热度: 18453
黄家光 宋琳

  黄家光:宋老师好。屈原在《天问》中曾对创世神话和天地自然做了最初的究问,开启了诗歌中独特的传统。在《〈山海经〉传》中您也有意从创世神话出发,选择从烛龙开始,而没有选择我们更熟悉的盘古,是因为盘古这个形象见诸载籍为后起,而烛龙见于《山海经》为更古,毕竟您在人物选择上,并未单纯限于《山海经》?或者,我想,也许是盘古的形象过于“拟人”,您也许想从非人格的形象出发?

  宋 琳:屈原无疑是以诗的方式探究创世之谜的第一人。《天问》中的前十二问中,诸如:“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都体现了创世者这一“初始的观念”。而且屈原也写到了烛龙——“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只是祂在他那里似乎没有获得创世资格。我在《迎神曲》中有一节诗是向屈原致敬的:“……屈子,叹息的天才,向着初始叩问,/也向着无限……”

  在中国创世神话中,盘古流行最广,“盘古开天地”之说几乎无人不知。但盘古之名的确是后起的,始见于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盘古(又称盘王)也是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传说中的创世神,很可能徐整是从少数民族歌谣(如“开天辟地歌”)中采用了这个称谓。后来旧题梁任昉所撰《述异记》说:“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才使他作为创世神的地位确立下来。至于徐整《五运历年记》所描述的“盘古之君,龙头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显然是《山海经》中烛龙(烛阴)形象的翻版,比较《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及《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这两处想象力惊人的描写,便知后者乃是从前者演化而来。又《西次三经》说:“钟山(之神)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鼓”与“古”同音,所以,如果我们猜测盘古是烛龙之子也不是全无根据。卡西尔在其神话学著作《语言与神话》中说:“在词语的这种‘同源形似现象(paronymia)之中,存在着全部神话的根源。”

  我以为烛龙最具有创世神资格,而盘古作为烛龙的变体,关于他的“垂死化身”(见《五运历年记》)之说是很符合宇宙和万物创生的“发生学原理”的,宇宙和万物都是在创世神之死这一伟大的自我献祭时刻产生出来的。我受此启发,在《烛龙》这首诗中重演了那个创世的瞬间。应该承认,我是将衍生神话中的盘古与原初神话中的烛龙复合了。我比较倾向于自然神话学派的某些观点,即每一种神话都以某种自然现象为核心或实体,原初神话尤为如此,例如《圣经》中的造物主耶和华,曾经是一个不具人格的火山神(参见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被崇拜。烛龙之死与宇宙创生的同步性表明他是一个神话学者乌西诺(Usener)观念中神祇概念最古老阶段的“瞬息神”,我在作为送神曲的诗集最后一首《合唱:天梯》中写道:“没有瞬息神的诞生那关键的一秒,/空间在哪里生长?”即是将烛龙视为瞬息神加以讴歌的,这也呼应了另一个神话学者汉斯·沙勒(Hans Sch?rer)的观点:“从毁灭和死亡中产生出宇宙和新的生命。新的创造是在整个神性的死亡中诞生的。”(转引自米尔西·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宇宙创生神话和“神圣的历史”》)

  烛龙的身体化为日月星辰、山川风雨等等,乃是创世神“精神流溢”的象征,此一创世类型与澳大利亚神话中的部落图腾走完生命行程后,“精疲力竭”,自行化为山峦、树木和动物等是同构的。(参见〔俄〕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古老的创世神话》)烛龙又称烛阴,而烛阴其实是一个隐喻,即烛照九阴。乌西诺认为“瞬息神”是方生方灭的,而宗教意识的最高境界有待“人格神”概念的形成,“瞬息神”这一原型意象产生于直观:“在绝对的直接性中,单个的现象被神话了,这里没有丝毫牵扯到哪怕是最初步的类概念;你看见了在你面前的那一个东西,那个而非其它便是神了。”(《神祇名称》)在古希腊,赫西俄德的《神谱》中的奥林波斯诸神已然属于“人格神”,然而即便是从被割掉的生殖器中化生出巨人族提坦的天神乌拉诺斯,也还不是创世神。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提出“宇宙的创造者”概念,并认为众神和众神的后裔都是这个原神创造的,这个原神并无名称,但其性质与一神教的造物主已很接近。我演绎的烛龙不是一位造物主,他与火山神时期的耶和华倒有几分相像。有趣的是,闻一多考证说,“钟山之神烛龙即祝融”,而“祝融是一条火龙,所以又……成为火山的神”。(《伏羲考》)他自毁其身,以成就万物,那个神性播撒的神圣时刻,与《蒂迈欧篇》的原神创造宇宙的计划,“在宇宙中心安放了灵魂,灵魂从那里扩散到整个宇宙,又使之包裹整个宇宙的外表”,是同一种过程。

  黄家光:您在此处似乎划分了人格化的创世神和作为演化源头的瞬息神,这让我想到冯契先生讲中国哲学史时候,宇宙论上区分“或使说”和“莫为说”,前者认为有一个人格神使世界如此,后者接近于说自然是无为自化的。但他相信后者可以导向唯物主义,不过您似乎是想回到某个更具有神性的源点。这在我看来是很有意思的分歧。联想到这个,是因为在您诗集中,我似乎看到一个从神话时代到历史时代的演变,这是一个从“迎神”到“送神”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是否可以说,这是对历史时代的反思呢?

  这又让我联想到去年和一个朋友聊到的一個话题。我们觉得,中国之所以没有(神话)史诗,是因为它所能实现的大部分功能,如大事记、共同体想象等,我们以六经代之,某种程度上,我们过早、过度的历史化了,使我们跳过了“史诗”阶段。也许我讲的有些杂乱,但都是围绕“神话”与自然化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展开的,我觉得这是您诗中隐含的一个脉络,而您似乎认为,神话不应该被历史如此这般吞噬掉。不知您是否认同我这种理解?

  宋 琳:欧洲中世纪哲学的宇宙论也分为“天赐”和“自然”两种,可与冯契先生的说法对应。中西哲学都不承认自己是“神学的婢女”,要求自立门户,找到最高等级的概念“道”和“罗格斯”来命名第一因,这与神话和宗教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不过在认识论上往往越往后,越倾向于科学和理性。唯物主义是最彻底的无神论,影响深远,这里不能多谈。郭象注庄子,提出“独化”论:“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他的独断实与庄子以寓言方式对待世界的态度相悖,更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逻辑关系相悖。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体现了一种神话思维,是对开端之谜的神话式描述。而如你所说,“回到某个更具有神性的源点”,这一冲动更多地取决于对神话价值的重估,德国浪漫主义者早就认识到神话“是人类文化的主要源泉,艺术、历史和诗都起源于神话”。(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谢林甚至将神话提升到一切哲学的顶点的高度。在中国,神话书写被历史叙事所取代始于周朝,在周人的观念里,发生了从尊神到尊王的变化。孔子曾如此评价这种变化:“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表记》)周人弃绝殷商的人祭制度,同时将殷人信奉的“帝”替換成“天”,又代之以通过新的历史叙事塑造出的圣王,最终使上古神话湮没无闻,这种弑神运动简直比人祭还要惨烈,且影响深远。

  我认为从神话时代到历史时代的演变是文明衰弱的过程,物质生活的进步并不能挽救文明的毁灭。与巴别塔变乱相似,“绝地天通”后,从“恒先”分离出历史时间,用第二次“创世”否定第一次创世,这样一来诸神遭到了彻底的放逐。《国语·楚语下》所载“昭王问于观射父”中,观射父认为人神杂糅是“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造成的,重和黎的绝地天通是要回到“古者民神不杂”的“旧常”,他的叙事颠倒了在先的和在后的,历史的诡计经常重复这么做。“神性的源点”在楚辞开创的南方诗歌传统中隐约可见,它以瑰丽的神话书写抵抗来自北方的历史化进程。《天问》是标准的史诗,叙述了远古诸神的故事,而帝王世纪从夏后启开始,亦本于民间传说,只字不提被北方推到最高地位的轩辕黄帝,是颇值得玩味的。而如今这一中断太久的传统的接续,恐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山海经〉传》以迎神开始,以送神结束,我在序言中说过,是模拟《九歌》的仪式。过度历史化之后,完整重现神的在场是不可能的,只能利用原型片段,恢复人与神的对话。我重写神话是想让长久湮没的东西回归诗的言说,我赞赏米沃什的态度:“因为在先的必须在先。”

  (《关于神学的论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