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触动青年诗人心弦的“诗歌陪跑计划”

时间:2023/11/9 作者: 江南诗 热度: 22269
萧楚天

  青年诗人成长陪跑计划(简称“陪跑计划”),是浙江杭州诗青年诗社策划,联合一批优秀青年诗人共同发起的一项诗歌公益出版项目,旨在帮助汉语写作领域实力和潜力兼备的青年诗人出版人生第一本诗集。诗青年诗社以“清醒、独立、锋锐、多元”为精神根本,凝聚青年诗歌力量,为中国诗歌贡献微薄之力。

  第一届“陪跑计划”于2016年5月启动,历经210个日夜,在1023件作品里经过5个批次,千人内部投票遴选出各地汉语青年诗人19件优秀作品,最终由10名80后评委及诗青年团队推选5名青年诗人作为诗集出版对象,并由杭州出版集团(杭州出版社)帮助出版。

  第二届“陪跑计划”于2022年7月启动,共收到1882份稿件,其中有效投稿1675份,经过30名评委和发起人推荐,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三轮竞赛评选,最终确定帮助10名诗人出版人生第一本汉语诗集,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当然更有意思的事情是,通过精心的组织和策划,将这项公益活动做成了一定程度上破圈性质的对青年诗人写作和出版的一种关注。

  主要的发起人是北鱼带领的“诗青年”团队,在第一届和第二届的实践中,一步一步地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遴选好作品和培养优秀诗人的体系。在当代中国的诗歌生态圈中,“诗青年”的“陪跑计划”迅速成长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陪跑计划”实践了其核心主张——为中国诗歌持续造血。

  不同于传统的诗会和当下名目繁多的诗歌奖,“陪跑计划”既有竞争性,同时也有互动性,它指向最终的奖励——免费出版,而在几轮选取的过程中,又注重以各种新颖的形式与参选者进行交流,比如第一届的读者评委团,第二届的自由投稿与社团推荐相结合,避免让选取的过程变成单线式的“投稿——获奖”。诗歌是非常具有主观性的艺术,诗歌审美也难免会存在品味不同和价值偏差。诗歌选稿和比赛评审,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科学”地评出上中下等。但在“陪跑计划”的筹办过程中,设定了很多细节,来尽量减少价值偏差和人为喜好等误判。例如:初赛、决赛所有的诗稿都是需要匿名评选的;初赛、决赛阶段的评委,和复赛阶段的评委人选不出现重复,互不交涉;初赛分三次公布排名,如果第一批次投稿未入选,第二批、第三批都可继续投稿;收稿人和阅稿人也不会重复。这些举措都在尽可能地实现公正与公平。

  与此同时,“陪跑计划”也兼顾落选者中可能的遗珠。一些参选者,哪怕只入围了第一轮,其中的相对优秀者也有机会得到“诗青年”的推介,扩大自己的读者圈。这样一来,“陪跑计划”就连接起了有创作实绩而尚未出版诗集的青年诗人、来自全国各地的诗歌团体、关注诗歌的普通读者、以前輩诗人为主的评委团体,以及负责联系出版方和协调各方的诗青年团队。像一股活水,“陪跑计划”沟通和活络了诗歌生态圈中的上中下游。

  作为一个新的诗歌现象,“陪跑计划”不仅在诗歌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也意味一种诗歌可持续生长的模式的出现。正如北鱼在介绍第二届“陪跑计划”时所说的,这样的模式注重“持续写作”和“诗歌破圈”,它的长远目标是“回馈给各个创作者,造成某种激励效应”。参赛者也不仅仅是提供现成的稿子,然后直接等结果。“陪跑计划”除了是一个公益出版项目,它也涵盖了诸如“诗歌创意工坊”“跨媒介互动”“诗歌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参与活动的诗人——不仅是最终入选者——提供更多的平台和可能性。从观众视角来说,“陪跑计划”也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关注诗歌圈生态的评论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去了解当下青年诗人的写作状态,把握诗歌写作最前沿的变化。毫不夸张地说,“陪跑计划”是正在发生中的历史。

  杭州诗青年的第二届“陪跑计划”,跨度之长,也非一般诗歌活动可比,在历经疫情颠簸、人手不足等大大小小问题,以及在复杂的遴选程序中费尽心力向某种诗歌理想靠拢,也终于给出了入围名单。然而这只是开始,“陪跑计划”系列新诗集的出版,不仅是一种对诗歌天赋和技艺的肯定,也意味着一个诗歌社群的生命得到延续。这批诗人现阶段最好的作品,诗青年会不遗余力地推广;他们接下来的创作状态,诗青年会持续认真地关注;他们如果写出了更好的作品,诗青年会帮忙搭建舞台,向更多关注诗歌的人,无论是创作者、批评家还是普通读者,展示它们。在这样一个后出版的过程中,当然,我们相信还有更多作品之外的事物,比如友谊和值得怀念的记忆,也会自然增长。因诗而起的缘分也是饱含诗意的,因而也是值得欣赏和培养的。诗人聚在一起,常爱臧否文字,排班列序,但谈到最后,又多莫衷一是,只能达成“交与后人和历史评说”的共识。也就是说,一个诗人是否最后能像李杜得以位列诗界仙班,或者像叶芝兰波那样登上缪斯的奥林匹斯山,是天道。而人能做的,是去体验,去坚持,去奔走,去关爱。“陪跑计划”要达到的,是去做,并且好好地做,人道中能做的,而把天该做的留给天。

  诗青年的“陪跑计划”,并不是众多诗歌奖的某一个,虽然最终入选的难度已超过很多。奖励固然重要,但对诗的奖励与对高考状元的奖励是不一样的,评奖不是考试,标准本身在诗面前就像机械的夜莺面对自由的野鸟。“陪跑计划”,想要做到的不仅是慎重的奖励,也是衷心的欣赏。不仅去欣赏选出的诗人和作品,也希望在较长的时间里,去欣赏诗人的生命底色,和创作的生命律动。哪怕是最终入选的诗人,也在挑选出版稿的过程中和主办方保持着密切联系,虚心听取评委的意见,力求在文字印上纸面之前,精益求精,拿出最上乘的作品。诗人的成长,从投稿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各方的关注下持续着,这也是“陪跑计划”中的“陪跑”的内涵。

  在整个“陪跑计划”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有新的诗歌爱好者因为关注“陪跑计划”而找到自己喜欢的诗人的作品,来参加诗青年的活动,甚至感慨道“终于找到组织了”。这种归属感虽萌芽于虚拟网络,也因实地参与活动而得到强化。“诗青年”因主要成员聚集杭州,而慢慢形成了一个有明确地理坐标的诗歌创作与欣赏群体,辐射长三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在第二届陪跑计划正式开始之前,“诗青年”已经在前辈诗人的指导下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匿名改诗活动,把认真阅读彼此作品、互相交流彼此意见、忠于自身的阅读感受、表达真实的观点,这样一些提升诗歌创作与阅读水平的做法实践了出来。诗人与读者的身份重叠,诗人参与阅读和品评,强化了读者意识,读者也在参与过程中跃跃欲试,成长为新的诗人。第二届陪跑计划,可以说结合了这些经验,让整个评审过程既不陷于闭门造车和小圈子化,也不沦为社交场,与此同时社群意识也更加自觉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