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骚雅文砚“墨山”。走进“三七之乡”,墨山,是一首深情的诗歌,期待善于欣赏它的、读懂它的人去品味和欣赏,走“七乡”乐意,让我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墨山,又叫城子山,位于云南文山砚山县城偏北,是城内的一个制高点,海拔1632米,面积55356平方米,据《广南府志》记载:“大维摩山,在府志西南一百一十里,小维摩山南,层峦叠障,高出众山之表,上有天池,方广十余丈,其水深沉墨黝,为神物所据”。
《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智者乐,水。”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以此记载,城子山有“墨、砚”之意,因城子山并列坝子西部边沿,形如笔架,又与整个江那坝子相连恰好形成一个完整的砚台,后来“城子山”更名“墨山”。
山中有“长寿楼”“孝德亭”“双胞亭”“三七亭”“望湖亭”等,这些景观楼亭,多取视野开阔之地,依山就势而建。
“长寿楼”,地势受限,楼有三层,设计雅致,雕龙画凤,朝夕山楼辉映,流光溢彩,树与楼身雄姿浑然一体,古朴浑厚,余芳永在,余味悠长。
“孝德亭”,可以把诗意带进心里,吟诵唐诗宋词,或融爱意,凝聚笔端,创文立著,或伏案挥毫泼墨,静默微笑,好梦在远方等候,方圆行文就会在梦中完成稿件,或游览观摩“忠”“孝”“诚”“仁”等文人墨迹,逍遥于“滇桂走廊,福地七乡”。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一行三人从走“七都广场”,经“尖山”,便到了墨山坡脚,霓虹辉映,暖心之余,给我带来了无限美的遐想。
在砚华路的西城广场,我们看到彝家姑娘、小伙欢歌载舞,跳弦子舞,或整或散,自成行列,喧如闹市。那古朴的民风、民乐浩如烟海,精准、娴熟、高难度、高技巧的“灯盏开花”“下腰咬碗”表演。场景壮观,柔美和刚健相融,传统和现代统一,瞬间的观赏,不愧是一种对非遗的传承。
墨山,一个圆形园门,两边均有路通达山顶,中有岔道,回环贯通。
踏进墨山圆形的园门,我们沿着九拐十八弯的通幽石径,拾级而上,护栏两边怪石层层叠叠,嶙峋壮观,倚栏歇脚,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流淌着坚韧,稳重,感觉每跃上一个台阶,总有一种期盼和梦想。
面对两个步行道,上下数千台阶,别有压力,我们不论起点,终点在哪里,我们始终紧跟上,做到不掉队,凝成一股绳,始终保持着强身健体、松弛神经,充盈着搏动的力量。
路上的行人,三五結伴,往来沸沸扬扬,舞于树高林深、霓虹灯光下的山崖乱石之间,与苍茫的远山一起延绵起伏。
我们一路走走停停,到了山顶的“健身房”,百度区的“墨山吧”,“静悟真谛,净现修养”,不由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诱惑与魅力。
在山顶上,山风徐来,我不由贪婪地吸纳着山林之气,抚触一袭飘逸的清梦,身体似乎轻盈灵便,洗耳倾听,轻风入林间,沙沙作响,如人在畅谈中清欢。
极目四望,星月争辉,星光闪动,墨山展现出古今的魅力,再踱步前行,灯光月光闪耀呼应,仿佛舞台上的歌手们在唱一首首孤单的歌曲,唱出宁静而致远,唱出走过的曾经,面向久远的未来。
若是白天,在林暗石深的楼榭亭台僻静处,居高望远,可以把富饶的江那坝尽收眼底,也可以看到听湖,山水呼应,妙不可言!
在山顶上,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登绝顶我为峰”油然而生,顿时有一种豪迈、勇毅、征服的节奏感,更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心境。
在鹅黄灯光的相互辉映下,我仿佛听到:“东临碣石……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大气磅礴。然后,我把脚步缓放,一步两步,拾级而下,扶着九曲八折的护栏,连绵思绪,心生敬畏,一种对山水、就对生命的敬畏。
峰路一转,脚下一片欢声笑语,不觉置身于墨山吧,我在品着清香浓郁的绿茶。
走进墨山,我有一种坦荡、充实与自信。灵魂牵引,让我全身大汗淋漓,一身疲惫,得以休整与放松。
边走边看,边听边聊,一路风景一路歌,我如若儿时绽放的花朵,轻盈的脚步,欢快的笑语,芬芳的温馨。温暖如阳光,唯美如蓝天,单拍、合拍、合唱,亲切迷人。
瞧!墨山,有诗和远方,江那如砚,尖山如笔,青山如墨,笔蘸着墨,纵情指间,力透纸背,勾勒出多彩的砚山。
在风起云涌的世界,可以轻快自在,饱览了砚墨之山,因为它每时每刻都依附着一座正在崛起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山城。
【作者简介】黄清福,壮族,云南省作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刊发于《热土》《含笑花》《中国新农村》《中华瑰宝》《神州文学》《鸭绿江》等刊物。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