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初秋的色彩

时间:2023/11/9 作者: 含笑花 热度: 19145
楼 琳

引子

秋天到了,我要出门,我要穿过拥挤的城市,我要离开车水马龙的街道,我不要在被切割得有棱角的天空下看白云游走,我不要在30多层的高楼上看灰蒙蒙的城市高楼,我要去看真实的蓝天,去看白云,去看碧绿的水,深绿的山。

  受文山州文联邀请,参加为期一周的“喜迎二十大,绿美文山行”文学采风活动。

  出发!目的地——文山。

  文山的天,蓝得只有一个色,蓝得不真实,蓝得只需要把画盘里的群青,加一点钛白就可以挥笔了。

  挤出一段钛白,用刚才画过蓝天的笔,胡乱搅和一下,天上的白云就跃入画布。只有白云下的绿,需费点功夫,它概括了草绿、翠绿、墨绿、石青、石绿,外加一点藤黄、胭脂。

  就这样吧,一幅画完成,无须琢磨各种颜料的配比,只用简单的三个色——蓝、白、绿,就勾勒出笔下文山的天和地。

  有了天和地,我们去寻找蓝天白云下的人和物。

坝美 霸美

迎着朝阳,我们向坝美出发。

  进入景区,换乘电瓶车,我没来得及拍地上的风光,我只抬头追寻着划过蓝天的一条白线,似乎我们是沿着天上的白线行进着,一忽儿,蓝天上飞入一座山尖,山尖是碧绿的,一忽儿,山尖滑走了,一排排茶树飞入镜头,我头也没低,问旁边的余老师:“这山上种的是茶树吧?”余老师认真的声音传来:“这是坝美特有的树,嫁接过的,上面是茶,下面根是洋芋。”

  “哦!”我的镜头,随着车,还在追随天上那条白色的路。

  “到了到了,下车。”白色的路消失了,我没看到飞机飞走,这应当是飞机飞过的痕迹。

  茶树的根是洋芋,那收洋芋时要把茶树挖起来?突然想到刚才余老师的回答,不可能吧?

  哎呀,受骗了,这也只能骗没在乡村生活过的我。

  蓝天、绿草、绿树、绿水,水旁蓝色的花,这色彩也太美了吧,清晨的阳光下,蓝花丹是浅浅的青蓝色,蓝得清澈透明,蓝得想拥入怀中。静静地合上双眼,扑面而来的,是绿色带有水珠的山野气息,深吸一口,让肺里充满绿色。

  我的心,被这里的蓝和绿霸占了,随这蓝和绿的色彩,清爽宁静起来。

  这个小村叫水洞村,沿路的商铺已经开门,抱着孩子的母亲,在给孩子喂水,一个老太太在给坐门槛上的女孩梳头。卖茶叶的老太太和卖帽子女人并排坐着,冲我们微笑,恬静悠然,这就是“隐于山林、回归自然”世外桃源里居住的心态吧。

  上船去坝美村,从高达几十米的洞口进入,这里不像一般游览区的洞,洞里没有五光十色的灯光,洞里漆黑一片,只有导游的手电光和船头的灯光,从来不喜欢游览山洞的我,喜欢上这种天然没有现代人工痕迹的氛围。

  从古至今,坝美村靠这个水溶洞与外界相连。

  第一个发现坝美村的人,是怀有怎样的心情穿过此洞的?

  循着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足迹:“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穿过“三明三暗”的溶洞,十多分钟后,豁然开朗,洞外就是世外桃源——坝美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山,不高,绿色的,似馒头一般,在坝美村周围点缀着。田里,稻谷初长成,垂着长长的穗子,碧水,弯弯曲曲地绕着村子蜿蜒穿行,田野旁、山坡上,古榕翠竹间,一座座水车、一道道篱笆,若隐若现的农舍,充满了田园野趣和诗情画意,一幅原始、古朴的壮乡风情画卷。

  这里是“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云南文化产业特色村寨”“云南省海内外游客最向往的旅游景区”“中华最佳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华最具魅力乡村旅游目的地”“最美中国榜之魅力乡村”“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景区”“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头衔太多难记,只需记住这里就是桃花源。

  坝美,霸美了云南,霸美了中国。

  坐在坝美村枝叶繁茂、盘根错节的千年榕树下,听壮族老人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去寻访那条古人“遂迷”的路,去探寻句町古国的秘密。

  去森林里寻找“竜树”,去探寻壮族对“竜”的图腾崇拜;在夫妻树下合个影,记住树下的故事;去风雨桥上看雨丝在河里投下的涟漪,把世间的烦恼丢进水中,这碧绿的水,会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在大风车前躺下,从被风车叶片切割的天空下,从日头看到日落。

  这里的时间,停在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自然里:“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下里蒙的茶香、果香

从坝美村出来,寻着茶香,一路驱车去下里蒙村。

  村支书黄跃辉的家,大门进去,迎面是一座有点年代的两层砖房,黄跃辉说房子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盖的。所有房间门头和两边,大大的赤底金色对联非常醒目,应是半年多前的春节贴上去的。数了一下,楼上三间房楼下四间房,七间房七副对联,每一副对联都不一样,“富贵吉祥年年在,如意财源日日来”横批“福星高照”。“迎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横批“万事如意”。

  “书记,看周围都是新房子,你咋不盖新房呢?”

  “我不盖新房,盖了以后没人住,儿女都各自有家。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喜欢这里,我的茶叶加工厂在这里。以后,如果我干不动了,我就去广南,广南我买了房子。”黄支书乐呵呵地说。

  这位红光满面,58岁的村支书,有一儿一女,儿子在昆明,女儿在深圳,妻子在昆明帮儿子带孩子。过年过节在广南或者昆明,不在下里蒙村,这里是亦厂亦家。

  此时正是采摘夏茶的季节,有两个工人在旁边忙着,我好奇地看着那个转动的机器,工人说这是揉茶机,把新采的茶叶,倒入机器中,机器大大的底盘是不锈钢的,有螺旋形的花纹,茶叶通过机器不停旋转,在旋转中揉卷成细条形,然后通过旁边烘烤机烘烤,出来的就是新鲜的夏茶。

  当茶遇上滚烫的开水,翻滚的茶叶在水里跳着舞,衣裙随舞蹈舒展开来,呈现一种原始的自然状态。有些人喜欢看茶叶的汤色,而我独爱杯中跳舞的表色叶片。

  茶几上,洗好的茶杯在盆里翻扑着控水,村支书给我们泡新茶,新茶清香扑鼻,色泽清亮透明,口感清清爽爽的,我喜欢这种淡淡的茶香味。

  支书给我们介绍他的“小作坊”,这里每天能加工两千斤的鲜茶。他指着院子门堆放捆扎好、垒起的货物说:“这是从广西运来新采的茶,我们叫毛茶,如果能出手,我就卖掉,卖不掉的才自己做成品。”

  “为什么要把毛茶卖掉不自己加工?”

  “加工要花原材料费、人工费等,半年才收得回成本,积压资金。直接卖毛茶省心,利润直接看得见。”

  “村里的茶都是你在收吗?”

  “没有没有,村里有好几家加工茶的,现在村里冷清,等会6点过后,采茶的回来,那时村里就热闹哦。”

  “今年夏茶收完,我就要改造我的厂房,我投资了80万,安装全自动的生产线,到时茶叶的生产就是全自动化了。”黄书记说。

  “走,去村里走走,我这里环境是最差的。”

  跟着黄书记,向村里走去,村里的路上,有白色线,这线是油漆刷的,擦不掉,有些墙上也画有,这是什么线?

  原来,下里蒙的村规民约中有一条:在公路沿线,新建房屋必须在原有地基上后退一米。村规“退一米”在十多年前开始实行,十多年后,富了的村民建了新房,新房都从地基后退了一米,这一退,退出了一条开阔大道,退出一个整齐有序的下里蒙。

  下里蒙村内道路上,干净、整洁,这里的花花草草,没有人工的痕迹,红的花、紫的花、黄的花,它们色彩缤纷地在路边、在花台里疯长,随意、自由、浪漫。

  从2018年开始,下里蒙村党员带头,每家种花不少于6盆,村小组成立了“绿化委员会”,从党员开始带头集资4.3万元购买苗木,在村内道路沿线种植了樱花、三角梅、格桑花等,到今年一共种植了16个品种近3000余株绿植和花卉,建立起了全长近3公里的彩色花带。

  奇怪,村里怎么没有公共垃圾桶?手里的一张擦汗的手纸,不知丢什么地方。原来,实施了党员挂户挂片卫生责任“1+N”模式后,村里9个党员带头,全村118户,人人参与环境综合整治,连小朋友都自觉地把零食包装袋拿到家里的垃圾桶丢。“垃圾不落地”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党群共建,和谐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下里蒙村到底为什么那么干净?还有一个原因,在每一条产业路和硬化路的交接处,有一根水管,只要农用车和三轮车从这条路进村时,车身脏了,村民们都会主动自觉地用水管把车身冲干净,然后再进村。

  这样的路口在村周围有五个。

  村委会的墙上,捐款的名单里,黄跃辉、黄跃武、黄跃明的捐款名列前茅,原来是书记一家的兄弟:“我要带头嘛。我们小的时候,村里种稻谷,别人家秋收后都去卖粮,我家四兄弟,粮食还不够一年吃。当时父亲教书,只靠母亲一个人务农,生活比别人家都苦。现在生活好了,有钱就多捐点。”

  如今,下里蒙村所有人都买米吃,因为这里,适合种植茶叶和柑橘。全村水果种植的面积近1100亩、茶叶3200亩、杉树6500亩,柑橘就有踏雪、默科特、砂糖橘、夏橙、早熟等7个品种,下里蒙村的收入主要以水果、茶叶为主,人均年收入5万元。

  从一个开着门的家门口路过,女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家坐坐,才一进门,女主人就拿出刚从地里采摘的黄瓜,黄书记立即拿起刀,开始削黄瓜,硕大的本地黄瓜在书记手里削了一半,他跑了出去,不一会,冲洗过的淡绿色黄瓜出现在我们眼前,外面三十多度的气温,这带着清香脆甜的黄瓜特别解暑,立即让人清爽起来。

  主人拿出油炸粑粑,焦黄色,尝一口,软糯香甜。门口的小孩,递给我们几枝结满小小黄色果子的树枝,我知道这东西叫黄皮果,今天小孩给我尝的可是野生的黄皮果,酸甜可口。

  秋天的第一个柑橘,带有秋收的黄色和夏天没褪去的绿色,带着刚成熟的羞涩,带着主人的热情,捧在我们手心,捧起了一个金黄色的收获。

  好吃东西那么多,给我当晚饭好了。

八宝的稻香

中国历史上就是个农业大国,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农业高度发展,在我国南方地区,老百姓以米为主食,壮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民族之一。世代聚居广西的越人——壮族祖先西瓯、骆越人,在距今9000至10000年的旧、新时期世代更迭之际,在自己生息的土地上,从采集普通野生稻充饥开始,驯化普通野生稻,种植了人工栽培稻,开始了壮族自己的稻作农业。

  在壮族的文学艺术中,存在着大量生动具体反映农耕稻作的生活内容。神话体诗歌《古歌》和故事体诗歌《谷子来源》等作品中,既叙述了谷种的来源,劈山造田的辛劳,洪水干旱给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又表达了壮族人民战胜困难,夺取丰收的坚定信念和取得胜利后的欢欣。

  广南的八宝镇,盛产八宝米,广南府志记载:“八宝米每岁贡百担,为明清两代贡米”。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专调了数千斤八宝米到首都北京,用以招待外国宾客。

  八宝米色泽雪白微青,粒大、质软、味香,饭粒软而不烂,隔夜不硬,富黏性,蒸煮时间短,质地松软,味道清香。1981年,被国家列为名贵稻米之一,2001年,广南县被授予“中国八宝贡米之乡”称号。

  八宝镇的地理位置在东经104°30'-105°36',北纬23°29'-24°28'。北纬23°25'是为北回归线,又名夏至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离赤道最远的位置,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是一条重要纬线。北回归线经过地球上16个国家和地区,多属沙漠和草原地带,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沙漠,印度巴基斯坦的塔尔沙漠,北美的墨西哥沙漠等等。唯有经过中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4个省、区的地方,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一带林木繁茂,郁郁葱葱,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神奇的回归绿带”。

  在这个特殊的地域里,孕育了八宝米特异的生态现象,历朝历代以来,不知有多少人曾引种过八宝米,但都没有成功。凭借这一点,八宝米在1985年登上了云南省科协组创办的《奥秘》杂志,被称之为“奇特的香米”,和当期杂志的其他未解之谜一起成为了“世界56种奥秘之一”。

  八宝米为何不能引种,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谜。

  今天,我们走进八宝镇的牙龙村,一个正在改造的国家级乡村示范村。田园综合体项目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曾坤给我们介绍:项目规划核心区面积5平方公里,辐射区面积37平方公里,总范围涉及10个行政村,约7.2万人,一期项目涉及八宝河源头6个自然村3205人。项目对标“有生态、有特色、有基地、有规模、有主体、有业态、有市场、有品质、有智慧”的“9个有”指标,集循环农业、稻田文旅、民族手工艺生产、农特产品加工、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一体,将八宝米做成“高端健康生活”的名片,将八宝田园做成“都市精神寄托”的居所,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蓝图。

  八宝河蜿蜒在一座座盆景般的馒头峰之间,由南向北缓缓流过,河水四季清澈,被称作“不忍离去的山水田园”。工程车正在施工,沿河一段的27公里,要打造成一个生态廊道。

  田里的水稻,已经垂下沉甸甸的稻穗,绿油油的,我们目光,和田里水稻的目光相遇,有一种千年相知的味道。

  在水稻的目光里行走着,满心欢喜。

  这是稻子生命历程里最成熟的岁月,再过二十天,这里将是一片丰收的金色,那是稻谷最辉煌的时刻。

  牙龙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八宝河上游,入水口的龙牙寨有一棵千年的榕树,有一天,下雨打雷后,大榕树被劈成两半,被劈开的榕树变成两条龙,一条留在了龙牙寨,另一条飞走了,来到牙龙村。从此,这条龙就定居在牙龙村,世世代代保护着这里的村民、保护着这里的稻谷。

  八宝镇的八宝,是哪八宝?大家七嘴八舌猜,第一宝肯定是八宝米,第二宝是碧水,第三宝稻田,第四宝奇峰,第五宝八宝鱼,第六宝壮乡文化,第七宝古桥,第八宝瀑布。

  这里是大自然最偏爱的地方,八宝的山,每一座都不一样。八宝镇有大小河流25条,八宝河从河美湖出水,伏流4公里后从河也村山脚的鲤鱼泉复出。八宝的河,如玉带般绕着村寨、绕着稻田,绕着奇峰,从石桥下穿过,从山峰上跌落。这里,每拍一张照片,色彩都是那么干净、纯粹,这里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八宝镇的精品八宝米种植,原产地有2万多亩,因为八宝米的产量不高,一般亩产量350-400公斤,下一步在广南推广种植,可扩大至36万亩。

  曾坤对我们说:“成就一个水稻品种的优良好坏,除了和它种植的土壤、气候、水、肥料有关,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栽培技术。八宝米要从原产区推广,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目前,八宝镇已与中科院团队合作,在保留八宝米的特性下做种植研究和推广。

  村里有渠,绕村而过,渠水清澈透明,吸引着一群娃娃在水里打闹,女孩站在渠道旁边看着,或者抱着衣服,男孩们在水里扑腾,一会从渠上跳进水里,一会在水里游泳,健康、快乐写在被阳光晒得黑呦呦的皮肤上。看到我们,慌忙跳进水里,原来这群男孩一丝不挂,我们笑着用相机记录这份快乐,女孩立即抱着衣服跑远了,男孩在水里背对我们。

  壮族多居住在河谷平坝临水地区,有“壮族在水头”的说法。依山畔水建的山寨,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建筑,既适应炎夏潮湿的气候环境,避免毒蛇猛兽侵害,又为农耕稻作创造条件。一般为三层,顶层储粮,中层住人,底层放置农具和饲养牲畜,老百姓把它们戏称:“粮食局、人事局、畜牧局”,以三开间或五开间为一栋。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气上升,很不卫生。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

  传统的壮族民居,在牙龙村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村内原有的建筑处于全村最高的山坡,石梯、石墙、石径、石井、石碾,无不在述说着村子的古朴和原始,三十多幢壮族民居,满足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幻想,其中一幢还是扣林山战斗英雄韦国侣的故居。

  如果我战死沙场,

  请不要悲伤;

  我将静静躺在扣林山上

  看着祖国的繁荣......

  祖国繁荣了,岁月静好的时光,是这些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先烈,韦国侣的故居,将打造成一个红色纪念馆。

  其他的民居,将打造成集民宿、乡土为主题的“都市精神寄托”居所。

  八宝河周围,有13个寨子,每个寨子,以水稻命名,稻之源是牙龙村,壮族文化的起源之地;稻之梦,梦想起飞的地方,也是乡村振兴的起点,同时,还是一个可以安静做梦的地方;稻之道,村里有几块奇石,传说是观音悟道的地方;还有稻之乐,在那里享受快乐时光、亲子时光......

  来吧,来八宝镇,满足你关于田园的所有愿望。

南园神草的清香

八月的广南,气温持续30度以上,真想有人对我说:“哪凉快哪待着去。”我们真去了一个凉快的地方——六郎城。

  六郎城隶属于广南县杨柳井乡,古称“一磨村”,又称营上村。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古代曾一度成为兵家相争之地。现残存有青石垒砌战壕、古碉堡等遗址。这些古迹都不是现在六郎城有名的主要因素,这里有名,是因为它有一株仙草——南园神草铁皮石斛。

  金色牌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西南中药材种植创新与利用 铁皮石斛研究基地”,同样是金色牌子的,有201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公告号:2013年第190号,“广南铁皮石斛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南西枫斗”“广南铁皮石斛”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云南省五大部门颁发的云南省“定制药园”(认定品种:铁皮石斛);省科协的科技专家服务站,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点、示范点,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云南农业大学实训基地、文山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等等。

  金色牌子后,是山上一条宛如仙境的万米石斛观光长廊,长廊依山而建,拾级而上,雾气迎面扑来,朦胧水雾中,石斛的清香从头顶沁人心脾,一股凉意涌遍全身,深吸几口,外面的暑热消了不少,顿时神清气爽起来。

  置身于六郎城的山雾之间,如同到了缥缈虚幻的仙境,高树夹道,绿色苔痕满阶,绿树、石斛间,传来游人的说笑,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石阶上飘然而至两位古装少女,一恍惚,这是王母娘娘的侍女吧,谁盗了这里的仙草?疑惑间一回头,看见熟悉的同伴,惊觉幻影。

  这里的仙草,长在树上,长在一个个别致的吊盆中,它们挂在长廊里,挂在树上,还有一些,长在树上,长在石头缝里,长在木头桩子里,长在一个破损的瓦罐里。我们在一棵树背面,发现一枝开花的石斛,它的花是艳黄色,花蕊里是紫红色,整朵花,似一只正准备展翅飞翔的蝴蝶,美丽极了。

  据说世界上的石斛有78个品种,六郎城就有58种。宋朝苏颂所著《本草图经》对石斛的记载:“今荆、湖、川、广州郡及温、台州亦有之,以广南者为佳。”《道藏》中将铁皮石斛同天山雪莲、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何首乌、花甲之茯苓、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苁蓉列为中华九大仙草,而铁皮石斛位列前首。

  仙草的种植,与地理环境有关,广南属喀斯特地貌,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而集中,干湿季明显、昼夜温差大,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形成了铁皮石斛独特的优良品质。广南铁皮石斛为广南县原生种,主要附生于广南县境内海拔600米—1800米之间山区半山区的多种树木和岩石上,是道地优良品种。

  六郎城是石斛的种植基地,也是石斛的观赏旅游景点,整座山建立了一套负离子雾森系统,这套系统通过PLC智能高压主机组,将水进行过滤净化、加压至3.5Mpa以上,再由高压管道将高压水通过喷嘴撞击改变了射流截面速度分布,使大颗粒的水滴破碎雾化成为小颗粒,小颗粒水滴在气动力的作用下,进一步二次破碎雾化成无数直径为1至8微米的“细雾”。负离子雾森系统所造出的雾效,在视觉效果上与自然雾毫无差别,同时在雾森环境下,空气中的负离子是普通城区的2000至5000倍。这样的环境,特别适合石斛的生长,人走在里面也是神清气爽。

  六郎城石斛的种植基地由广南县凌垭原生铁皮石斛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公司成立于2016年,从事无公害、绿色、有机广南铁皮石斛的种植、加工与销售。旗下拥有广南县凌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杨柳井分社和五珠分社。截至目前,建成4000平方米的 铁皮石斛组培繁育中心,可年产组培苗100万瓶,产种苗1100万丛。铁皮石斛种植总面积是1344亩,其中包含了六郎城1219亩铁皮石斛野生抚育基地,125亩有机驯化种植基地,年产组培苗可向市场提供50吨鲜条,产值2000万元,基地达产后可向市场提供100吨鲜条,产值4000余万元。目前的衍生产品有石斛面膜、石斛唇膏、石斛酒、石斛护手霜、石斛牙膏等。公司员工68人,社员908户,带动建档立卡户一千三百余人脱贫致富,实现年增收两万元以上。

  凌垭合作社目前已在六郎城村建立互助合作发展共赢的保障机制,如今,凌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广南县铁皮石斛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的农民专业种植平台,合作社建立了互助合作发展共赢的保障机制,由合作社自管、托管部分,群众投工投劳参与管理,村集体利用民族团结示范村奖励资金入股分红,每年可以分红资金2万元,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村集体收入不断壮大,这个良性循环也正步入正轨。凌垭合作社还举办石斛鸡、石斛馒头、石斛酒、石斛汁、石斛花茶等制作工艺和厨师技能培训,助推石斛成为六郎城村的一张特色名片。

  山顶上,绿色的石斛和多肉植物相依相伴,在至高点上极目远眺,蓝色的天,白色的云,绿色的山,绿色的树,绿色的稻田,点缀着一条白色的路,灰色的屋顶下,白色的小楼。

  我们走进贡斛苑,院子根据北宋时期的房屋特点,结合壮族吊脚楼建造的三合院,一进门,满眼的石斛,二楼吊脚楼上的走廊上,挂满各个品种的石斛。这里的美食,也是与石斛有关。华灯初上,红灯笼亮起,一楼的石斛、小景观在水雾中隐时现,音乐响起,客官上座,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石斛鸡、石斛馒头、石斛米饭、石斛饺子让人应接不暇,特别是石斛饮料,深得大家的喜欢,清爽甜而不腻。

  壮家小妹手捧石斛酒来敬酒:

  四海来的客人

  喝酒来,来喝酒

  喝上一杯石斛酒呀

  一杯酒,两杯酒

  杯杯美酒暖心头

  醉在六郎城的绿色山歌里,醉在六郎城的绿色美酒里。

幸福是什么颜色

还没走进杉木桥村,一块竖立在绿色稻田里的巨大的牌子格外醒目,红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从这句口号般的标语旁走过,我们去看杉木桥村的奋斗和幸福。

  在村口,一块大石头上,也是红色醒目的字:“只有不干事的人,没有干不成的事”村里干了些什么事?

  村子周围的稻田,稻穗已经开始泛黄,黄绿色的一大片。天是蓝的,山是绿的,稻田的绿中带有明黄,山脚下的房子是白色的、红砖色的,远处一片泛红的苞谷尖,站得比稻谷直。几朵悠闲的白云,仿佛醉在田野里,或者在午休,一直停在空中。我承认我被这田野的色彩迷住了。

  进村,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工程车在施工,村里的路面在挖排污管道。农妇在用水泥做花盆,两个一大一小的模具,从中间的缝隙中,把水泥泥浆倒入,等水泥干后,一个古朴的盆就成功了。房前,堆放着诸多形态各异、统一着“灰色”装的花盆。

  花盆也应该有其他形态,于是用木头做成花盆,一段一段的小木头,钉成各种形状,有圆形的、方形的,还有三角形的。花花草草在里面愉快地生长着。围墙太单调了,加几个造型,把废旧的轮胎挂到墙上,再来点色彩点缀,明黄一个,大红一个,青色来一只,紫色不示弱,也占了一席之地,轮胎里,放上红色的土,种上绿色的多肉,或者让绿色镶金边的吊兰从轮胎里垂下,这色彩,一年四季都不变。

  路边一个洗手池,水龙头从一个竖着的灰色石磨盘中心穿出,水池嘛,肯定也是灰色石槽了。

  村内的路不好走,到处都在施工。院子里,围起的围台内,个人喜好地种着各种的花,黄的、白的、红的,争相在初秋里绽放。没有院门和围墙,我们直接走了进去。更有绝的,把饮料瓶一剖两半,做成两个小花盆,种上多肉,或者就种一棵草,用细铁丝把它们挂在窗子的铁栏杆上,外面再涂上各色颜料,没有特定的布局,天马行空,变废为宝。

  院子一角,用瓦片、石块砌起的花台,植物在里面疯长,绿美呈现。

  一家两层的小楼,楼上到楼下是两根天蓝色的柱子,每根柱子上盘着两条金色的大龙,楼上两条金龙互相对望着,楼下两条金龙面朝外。怎么看这四条龙都觉得是动画片里跑出来的,因为它们都伸着红色的舌头,楼下的两条龙对来的客人说:“哈哈,你来了!”楼上的两条对望的龙说:“哈哈,你还在,我也在。”

  屋檐下,一圈伸着脖子的小龙头探头探脑。二楼的栏杆,也是龙。

  一路走着,见证着杉木桥村乡村振兴的过程,全村48户,249人口,按每10户一个网络划分管理。村里建章立制,大到村规民约,小到卫生管理、红白喜事等都有规定。自己的村子自己管,自己的村子自己护。

  在村子改建中,每户出一个劳动力,如果不出劳动力的,每天出100元钱,难怪村子转一圈,没见一个闲人。

  在村里的宣传栏里,有一个地方写着“红黑榜”,红榜旁是一只点赞的手势,黑榜旁,是大拇指朝下的手势。仔细看看,红黑板上还空着。

  一面“写在笑容里的乡愁记忆”墙画中,有抿着嘴笑的少女,有比V字的孩童,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两口,照片中两人相隔一个手巴掌的距离,有肩并着肩笑容灿烂的中年夫妇,有在“财富”两字前笑呵呵的大叔,几十张照片,剪成大大小小的圆形、苹果形、花形,配上深绿、淡绿的花边,挂满一棵大榕树。

  微笑,传递着乡音;微笑,传递着美好生活;微笑,传递着杉木桥村美好的未来。

  杉木桥村的幸福,画在这面墙上,是阳光的颜色。

碧绿的小海子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连绵不断的群山中,有一塘碧绿的水,群山包围着碧水,碧水绕着群山,山与水,缠绵着,柔波荡漾,调皮的鱼儿在水里跳跃嬉戏,野鸭把快乐的小脚印留在水面,山上下来的小动物,也在水里嬉笑打闹。

  这样平静的生活,直到清代咸丰年间(1851年至1861年间)才被打破,从此,这里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

  板榔村里,住着壮族的陆姓家族,壮族人一直延续着男耕女织,农闲时,男人外出打猎。这天,陆姓两兄弟外出打猎,不知不觉,兄弟俩越走越远,意外地走到一个以前从没有到过的地方,那里有一塘清澈碧绿透明的水,周围还有山、有树,还有可种植稻米的土地,这地方太适合壮族“依山畔水”建寨了。兄弟俩喜欢上了这里,回去后立即向族长报告,因为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板榔村的人口已经过太,生存成了问题。

  于是,村里决定迁一部分村民到那个适合居住的地方。部分陆姓家族开始了迁徙,到了目的地,他们在水边盖了房子,在平地上种上带来的稻米。应该给它取个人类的地名吧,水里有很多野鸭子,就叫它“野鸭湖”(壮语的读音“luobie”)。“luobie”这个地名就叫开了。新中国成立后,“luobie”用汉语翻译变成很难写的两个字,这里有一片海,就叫它“海子”吧,但比起海,它又小得多,那就谦虚一下,叫“小海子”。

  这个美丽的地方变成了中国版图上的一个小小的村子“小海子村”。

  小海子湖里的水,最深处有7-8米,从来没有干枯过。湖水碧绿,四面环山,四季绿树成荫,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我从地图上查了一下,从板榔村到小海子村有15公里,那是公路,百年前可没有任何路,不知道两兄弟走了多长时间,才误闯入这个世外桃源的。

  当时迁移过来的只有陆姓几户人家,一百多年过去,现在的小海子村有68户326人,全部姓陆。我吃惊地问给我们介绍的杨明书记:“一百多年没有外姓人口搬移到这里落户?”

  “没有。”杨明肯定地回答。

  “杨书记,那你姓杨呀,外姓。”我笑说问。

  “我在旧莫村委会,目前是小海子的村委会书记,小海子美丽乡村项目改造完,我完成任务就要回旧莫村委会的。”

  “不过我母亲原来是小海子的人,嫁出去就不算小海子人了。”杨书记补充道。

  杨书记介绍,村里收入以农作物种植、外出务工为主。去年政府拨款100万,打造“民族团结示范村”“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已经修建好民族文化墙、环湖栈道、山上建了凉亭。今年,根据政府的美丽乡村建设,小海子村开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里的排污管道正在修建中。

  绿美村庄开始建立后,小海子村8名党员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召集群众代表成立“绿美村庄建设委员会”,共同出谋划策、带领群众,以党员为组长分段包干,用大干快上的大动作推动村庄大变样。许多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参加村里建设,全面清理破旧遮阳网、围挡、残垣断壁、露天垃圾、违建等,常态化整治房前屋后、道路乱堆乱放乱搭建问题。家家动员、人人动手,掀起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打造绿美村庄的热潮。

  小海子自然生态优势明显,环山靠海,依托原生态优势,因地制宜,打造清水平台、花海长廊,推动衍生周末经济。村里一片繁忙景象,道路在改造、房前屋后清理、砌花台。村民邀请我们去他家,这位高大的汉子原来是在外地打工,家乡要改造,他回到家乡,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随着他的脚步,我们走进这个普通的陆姓家庭,家里的院子也正在施工,埋排水管道。妻子看我们一大群人进了家,笑眯眯地招呼,立即进屋,洗了葡萄、李子等水果拿到院子的桌子上里让我们解暑。我们是冲着新鲜花生来的,大家都围着院子里刚收上来的花生拍照、品尝。

  不一会,女主人从屋里出来,换上一件崭新的水绿色的壮族服装,这一定是她节日才穿的衣服吧,我们成了她家贵客。小孙女进来,穿着淡黄的泡泡花裙子,领边是黄色的太阳花,脚上一双阳光金色的兔宝宝拖鞋,那双大大的眼睛非常迷人,小家伙被我们看得有点害羞,忙跑到奶奶身后。

  吃饱喝足,起身离开主人家,有点恋恋不舍,乡村,总有那么一些质朴的东西让人想多待一些时间。

  村子里现在人均年收入2万,到处是大栋大栋的新房子,房子的墙上,绘有壮族特色的图案,老远就看见,有些还是3D图案。

  有机会,一定在一个清晨,在薄雾朦胧和鸟鸣幽叫中,沐浴着阳光,在湖边的栈道走一走,去山上的亭子里坐坐,在湖边,也许会遇见一群野鸭,那群野鸭子,是彩色的吗?

红色七颗籽

文山有两株仙草,三七和石斛。

  从1958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至今,64载的光阴,文山人没有辜负这片土地,文山三七市场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三七原料交易和集散中心,目前90%以上的三七原料均通过文山三七市场上市交易。文山三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遍布全球五大洲共计99个国家、地区或组织。

  文山三七产业园区于2000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是云南省重点工业园区之一。按照“一园三区一中心”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建设,即新平坝片区、东山片区、登高片区和三七国际交易中心。

  今天我们要去的七丹药业,位于文山三七产业园的登高片区内,项目占地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建设9100平方米,已投资5390万元,园区七丹大楼、七丹广场等已建设好,正在建设的有冻干三七车间、三七保健食品车间、三七提取车间、三七中药饮片车间、三七牙膏车间、仓库及食品车间等。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项目中充分体现,建设完成后,将成为集数字化种植、加工、销售、仓储、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绿色数字化智慧工厂。

  在车上,远远地看见一幢大楼,楼前一株红色的三七籽直指蓝天,在条纹状的云层下,那红色,艳丽醒目。

  在七丹药业的大门,文山日报社的廖社长向我们介绍,七丹药业的大门雕塑,是“七丹”两个字的变形,它就像一艘即将远行的大船,从文山这片土地启航,乘风破浪,扬帆远行。

  刚才在车上我们远远看到的三七雕塑,是全仿真铜铸造,足有13.7米高,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七雕塑。这株三七的底座,有喷雾系统。晚上,多彩的激光会发出七彩的光束。底座上,雕刻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关三七的描述部分“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

  在这里,许多东西都与三和七有关,广场地上的图案,左边三个叶片,右边七片,整个图案构成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门厅上是七个红色的灯,展厅里七片叶子的灯、上二楼的楼梯中央,是七颗红色三七籽灯......

  就连七丹企业精神“七源天然 丹泽人间”八个金色大字,也与七有关。

  三七起源于第三纪新生代的古近纪末期,距今2500万年,是恐龙灭绝之后的4000万年,人类产生之前的2300万年。民间使用三七据估计有一千年历史,种植史不少于400年,三七是一种极为名贵的中药材。有关三七的史料记载颇多,《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能治一切血病”。而清代医家赵学敏在他的《本草纲目拾遗》对三七的评价则是“人生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道同而功亦等,都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三七活血化瘀、消肿止血的奇效很早就被世人发现,无怪乎它是“南国神草”。由于它的有效活性物质高于和多于人参,更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

  说到三七,中医学博士李建明就两眼发光,身子都要坐直一些,皂苷、黄酮、多糖等,深奥得我只记住几个名词,回来查了一下,皂苷是三七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也是目前研究较为系统的化学物质。迄今为止,已从三七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到150多种单体皂苷成分,多糖10种,氨基酸20种,黄酮8种,挥发油70多种等。三七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淀粉等各种有益于机体的营养物质。

  随着医学发展,人类对三七的价值有更科学更深入的探究。三七不仅限于预防和治疗一切与血液有关的疾病,还能双向调节血糖、血压;双向调节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延缓衰老等方面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威力。为什么三七既可化瘀,又可止血;既可抑制中枢神经起镇静作用,又可兴奋中枢神经,起到抗疲劳效果呢?这就是三七的神奇之处,原因就在于三七含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不同的提取物会起到不同的医疗、保健效果。

  三七神奇的药效使其对生长环境异常挑剔。它不耐严寒酷暑,只适宜于冬暖夏凉的气候和半阴潮湿的生态环境,虽说三七人工种植的历史有400多年了,但它的最适宜生长地区只有低纬海拔为1400-1800米、年均气温为15-17℃的狭小区域。苛刻的三七找到了地球上最适宜自己生长的土地——中国云南的文山,文山海拔一般为1000-1800米,北回归线横贯东西全境,年均气温15.8-19.3℃,最适宜“三七”生长,故文山又被称为“三七之乡”。

  三七选择了文山作为自己的生长之地是苛刻的,文山选择了三七作为自己的发展之路是艰苦的。或许由于珍贵的东西都来之不易吧,种植三七的七农要极为精心地照顾三七三年以上的时间,第一年育苗,第二年移植,直到第三年以后才得以采摘。在三年的时间里,要不断地按时间等因素为三七搭造、调整阴棚,让三七获得最适宜的透光、温度和水分,种植三七的辛苦和不易或许是人们不能体会的,但是,三年后的收获,当大片的三七红遍山野的时候,也唯有亲手栽种三七的文山人才能品到其中的甜美。

  在七丹产业区内参观,有正在建设的三七产品的流水线厂房,园区广场有几块大石头,这些石头不是普通的石头,其中一块石头根还在地下,盖这个产业区的时候,这块石头只挖出上半段。它们存在这里至少有4000万年,是第三纪新生代的古近纪末期的化石。在石头上,有许多贝壳的形状,像猫眼一样,是地质里的沉积岩。

  在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的今天,纯天然药物,特别是中药是最具发展前途的药物。三七是文山特有的优势资源,是我们的祖先留给人类的一笔珍贵遗产,是上天赐予人间的一份厚爱。目前全国已有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生产企业1430家,药品批文3397个,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35家,文山州开发三七产品品种50余个,特别是三七粉饮品,已成为广大消费者高度认可接受和青睐的大众产品,2020年,文山州三七中医药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20亿元。三七产业已成为文山州,乃至云南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文山州将打造“世界三七之都,千亿三七产业”的宏伟蓝图。文山三七,未来可期。

  一周的绿美乡村之行,我们跑了多个村寨,在坝美村,那里的蓝、白、绿色彩,已经霸占心中的重要位置;下里蒙村老书记家中的清茶,至今还在唇边留有余香;夕阳下的那力村,路边长长影子的树桩,都带有金色的光环;牙龙村沉甸甸的绿色稻穗;杉木村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小花盆;第一避暑村田房村的相思河畔,与树同绿的碧水;下里蚌村81岁奶奶去田里收回的,满满的一背篓金色的玉米;还有小海子村那粉红色的、粒粒饱满香甜的花生;如仙境般云雾缭绕的六郎城;还有清平水库那水天一色的明信片;普者黑玫瑰种植基地怒放的红色玫瑰;黑水陌田那株等着我们的“小洒锦”;七丹药业工业园区那枝世界上最高的三七。

  在柯仲平纪念馆里,我们重温“冲出莲城奔四海,刮起狂飙震九州”的柯仲平一生,感受他“不到黄河心不甘”的气魄。广南博物馆里的句町青铜文化,如敲响一面威震四海的铜鼓,如雷贯耳,响彻云霄,中华民族的伟大,随着鼓声从远古走向世界,随着鼓声,复兴的路,正在启航。

  这一幅幅向我们展开的绿美乡村田园风光画卷,画中的色彩,青绿中带有阳光的色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