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勃拉姆斯的克拉拉的舒曼(上)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 热度: 23881
勃拉姆斯和舒曼是一流音乐家,但肯定不是巴赫、贝多芬那样的超一流。

  克拉拉·舒曼是一流钢琴演奏家,但也肯定不是李斯特那样的超一流。

  不过,他们仨的故事,却彪炳世界音乐史,超一流的梦想照进现实的爱情童话,至少是其中之一。

  在爱情童话这个战场上,他们仨,完胜巴赫、贝多芬、李斯特。

  1853年9月30日11点整,德国杜塞尔多夫。一个身材修长、面色红润、金发飘逸,“简直如画像一样英俊”的青年,敲开一扇门。

  他昨天中午就来过一次,当时主人没在家,主人小女儿欧惹妮被他帅了一脸,热烈欢迎他今天11点再来,因为,“爸爸妈妈12点要出门”。

  他还挺准时。

  他必须准时,因为,他是来拜山门的。

  山门里面,是如雷贯耳的“音乐诗人”罗伯特·舒曼,欧洲浪漫主义大师。四十三岁的舒曼不仅是杜塞尔多夫乐团指挥,还是德意志赫赫有名的乐评家,十年前他创办《音乐新志》并任主编,捧红过柏辽兹和李斯特,他在这个杂志撰文力挺的肖邦,此时正在巴黎大红大紫。

  那么,这个金发帅哥是谁?

  乐坛新人勃拉姆斯,二十岁。

  其实,他不想来。生性腼腆的勃拉姆斯昨天上门前在莱茵河边徘徊了很长时间。他不想来的原因是,三年前舒曼夫妇在汉堡住过几天,当时他把自己的作品送到他们旅馆房间,结果被原封不动退回。

  那,他为什么还是来了呢?

  因为他遇到了刚被舒曼捧红的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

  他遇到约阿希姆,是因为另外一个匈牙利小提琴家赖梅尼。五个月前,匈牙利流亡小提琴家赖梅尼在汉堡演出时发现勃拉姆斯,带着他一同外出巡演挣钱,可刚到汉诺威就出了事故:当天演出贝多芬的《克莱采奏鸣曲》,勃拉姆斯上台后却发现钢琴没调好,低了半个音!这要放一般人就算完了,现场调弄不好得几个小时,观众还不得把场子砸了?整个后台乱成一团,舞台经理汗如雨下接近崩溃。这时已经上台的勃拉姆斯却面色如常,试音后抬手就奏,在原调基础上升高半音,赖梅尼的小提琴赶紧跟上,两人珠联璧合,一气呵成,观众根本没觉察到钢琴出了问题。不过,内行看门道,当天观众席坐着约阿希姆,他看出来了,大赞,两人遂成好友。

  来自匈牙利小村的约阿希姆二十二岁,那年刚在舒曼指挥的音乐会上独奏并一举成名。他先介绍赖梅尼和勃拉姆斯去魏玛拜访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家李斯特。李斯特很给约阿希姆这个匈牙利老乡面子,不仅接待,而且还亲自试奏勃拉姆斯作品《诙谐曲》。他俩在魏玛待了六周。李斯特答应给出版贝多芬作品的布黑出版社写信介绍勃拉姆斯。但后来在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会上,勃拉姆斯旅途劳顿居然睡着了,赖梅尼非常愤怒,两人大吵一架,就此断交,赖梅尼投入李斯特门下,而勃拉姆斯离开魏玛返回汉堡。

  约阿希姆很够朋友,他知道后又给勃拉姆斯写了封介绍信,再三鼓励,勃拉姆斯才坐火车从汉堡赶到杜塞尔多夫拜见李斯特的乐坛死对头舒曼。

  对乐坛素人勃拉姆斯而言,舒曼的肯定,是踏入乐坛的门票。

  问题是,敲开舒曼家门之前,他觉得拿不到这张门票。

  门开了,仆人把勃拉姆斯引进客厅。舒曼穿着便服和拖鞋从书房走出。他文静忧郁,满面病容,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但目光亲切柔和,羞怯的勃拉姆斯讷讷地表示为舒曼先生准备了自己的《C大調钢琴奏鸣曲》,舒曼和蔼地请他在自家钢琴前就座弹奏。

  勃拉姆斯刚弹了个开头,舒曼就兴奋地打断他:“请稍等,我想让我太太克拉拉也来听。”说罢他跑到卧室门口叫道,“克拉拉,你来!”

  勃拉姆斯知道舒曼太太克拉拉是著名钢琴家,年轻人停下手,怯怯地向卧室门看去,等待这位可能决定他命运的判官。

  判官出现。

  克拉拉,在这一天,决定了勃拉姆斯的一生。

  身材苗条、知性高贵、惊人美丽的克拉拉,一顾倾城,当场惊艳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出身贫民区,幼时起在水手妓女云集的汉堡下等舞厅弹琴,天天目睹最直接的廉价肉体交易,突然见到高贵典雅的克拉拉,真的是“让我怎能不爱你”!

  他霎时天旋地转,意乱神迷,要不是舒曼提醒,根本想不起来继续弹奏。

  这,是德意志音乐史上爱情能级最高的一次钢琴演奏,至少是之一。

  《C大调钢琴奏鸣曲》取材于德国古老情歌,带有明显贝多芬的影子,尾声明净温暖如初秋,意外契合勃拉姆斯初见克拉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说的是人生不可能只如初见,此事所有夫妻均可证实。但勃拉姆斯却证明两百年前的纳兰性德错了。他一生无数次弹起《C大调钢琴奏鸣曲》,每一次,1853年9月30日那个惊人美丽的克拉拉都随着第一个音符浮现在勃拉姆斯眼前。

  真的有一种人生,每一次都是初见。

  每一次。

  那么,克拉拉的初见呢?

  勃拉姆斯眼睛湛蓝,下巴光滑。那时克拉拉不知道二十年后他会留一副大络腮胡子。当天晚上她的日记兴高采烈:“今天汉堡来了位了不起的人物——勃拉姆斯……他只有二十岁,实乃上帝使者。罗伯特(舒曼)说,除了向上苍祈求更健康之外,他可称白璧无瑕……他为我们演奏他的奏鸣曲、诙谐曲和其他曲子,想象丰富、感情深厚,曲式驾轻就熟,罗伯特认为无不恰到好处。他坐在钢琴前的身影令人心动!他面相年轻却生动活泼。我们看着他充满青春魅力坐在钢琴前意气风发地弹奏,心为之动。他那双漂亮的手轻松完成高难度弹奏,他的作品也令人惊奇。他在汉堡学的音乐,他带给我们的演奏堪称卓越高超,我们觉得把如此完美的他派来人间的,只能是仁慈的上帝。他的前途远大美好,一旦他今后有机会创作管弦乐,他定会找到适合他艺术想象力的土壤。”

  舒曼的初见呢?

  舒曼那天的日记只有一行字:“勃拉姆斯来访。他是个天才。”

  后来,在名文《新路》中舒曼这样描述这次音乐史上著名的会面:“于是,这位青年自天降临,女神和英雄庇护左右。他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来自汉堡,在汉堡于寂静黑暗中努力创作,并经热情名师的全面训练,由尊敬的著名大师(约阿希姆)介绍给我。单凭他的外貌我们就知道,他乃奉上帝差遣而来!”

  文笔够不够漂亮?

  舒曼文笔漂亮,是有原因的。

  舒曼的音乐可能无法超过贝多芬,但他的文学修养绝对超过贝多芬,虽然他跟贝多芬一样都未能大学毕业。舒曼父亲是酷爱文学的出版商,首先就家学渊源深厚了,后来他在莱比锡和海德堡学法律时又不务正业,潜心攻读歌德、拜伦等作家的作品,海纳百川。音乐家文笔漂亮的很多,包括李斯特和柏辽兹,但文笔漂亮又高产,且创办影响一个时代的音乐杂志的,舒曼大概首屈一指。

  舒曼比勃拉姆斯大二十三岁,德意志音乐江湖大佬兼如假包换的音乐天才,却甫一见面就铁口直断勃拉姆斯“是个天才”,其原因,却并非仅仅因为勃拉姆斯是个天才。

  贝多芬去世后,欧洲音乐界一时群龙无首陷入混沌。

  直到舒伯特、瓦格纳和舒曼出现。

  罗伯特·舒曼1810年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附近小城茨维考。他与瓦格纳都奉贝多芬为宗师,同属浪漫主义,但互相之间却针尖麦芒,是为当时欧洲音乐两大门派:以瓦格纳和魏玛宫廷乐队指挥李斯特为首的“标题音乐派”,以及门德尔松和舒曼领导的“纯音乐乐派”,后者的据点是门德尔松1843年创立的莱比锡音乐学院,舒曼是该学院首位作曲教师。

  1853年舒曼因手伤早已不能再弹钢琴,他迫切需要找到那个可以跟李斯特和瓦格纳对撼的音乐天才。

  他觉得,他找到了。

  历史证明,他确实找到了。

  在舒曼夫妇热情邀请下,勃拉姆斯在杜塞尔多夫逗留一月,整日盘桓于舒曼家,偶尔还留宿,与舒曼夫妇近距离密集交流。

  故事讲到这里,要顺便钩沉一幅画。

  法国画家狄克西的油画《和谐》描写一个金发帅哥斜倚洒满阳光的窗前看一位美女弹钢琴。很多文章说这是勃拉姆斯在凝神聆听克拉拉弹琴,并断定“有一种感情在流动,顺着阳光的方向,洒在克拉拉和勃拉姆斯的心里”。

  文字与画面同样唯美。

  其实不确。《和谐》的女主角是斯宾塞,当时在皇后学院跟狄克西学画的学生,里面那个帅哥也非勃拉姆斯,虽然,当年的勃拉姆斯至少跟他一样帅。所以,冯八飞昭告天下:《和谐》跟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并没有半毛钱关系。虽然,这并不影响这幅油画的美丽。

  一个月的近距离密集交流,让舒曼确信勃拉姆斯是天才。这时舒曼在《音乐新志》已很长时间没发文章,现在他觉得自己找到了那个毋庸置疑能够继承贝多芬纯音乐正统、一举荡平李斯特和瓦格纳这些旁门左道的新领袖,他的兴奋之情,让他无法只限于在日记里夸奖勃拉姆斯。

  他也确实没限于。

  一个月后,勃拉姆斯还没离开舒曼家,病魔缠身的舒曼即在《音乐新志》发表名文《新路》说:近年音乐界人才辈出,后起之秀层出不穷,音乐新力量已经成长,许多志趣崇高、抱负远大的艺术家都是证明,虽说他们的作品目前大家所知不多。我满怀关怀地注视他们所走的道路。我想,开端即如此大气,定会出现一个完美代表时代精神的大人物。然后,舒曼写道:“他坐在钢琴前向我们展示奇情妙意,把我们引进深处更深处的奇妙幻境。他出神入化的天才弹奏让钢琴成为一支众声汇聚,时而哀怨呜咽、时而响亮欢呼的管弦乐队,让我们意乱神迷。他演奏奏鸣曲(简直可称有交响曲之风)、无词歌(无须文字,其诗情美意一目了然,因为每一首歌都有流畅谐和的如歌旋律),之后是形式极为新颖别致,且带点儿魔鬼阴险气质的钢琴小曲,最后是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每一首都别有风味,好像来自不同源泉。我觉得这位音乐家仿佛湍急洪流飞流直下,最后汇成水雾升腾的奔泻瀑布,它的上空闪耀着宁静虹彩,两岸还有蝴蝶翩翩起舞,夜莺婉转歌唱。”最后舒曼断言,“他注定将以最高理想方式表达时代精神,他将登峰造极,并非渐进,而是突变,像罗马女神米涅娃全副武装从天神朱庇特头中跳将出来……我们欢迎他成为勇敢斗士……他突然降临,由上帝选定,前来代表这个时代最崇高的精神。”

  评价之高,非同一般。

  这,也是舒曼这个伟大的乐评家最后一篇音乐评论。

  来自汉堡贫民区的无名小子勃拉姆斯感恩戴德,就此被舒曼夫妇征服,因为舒曼对他的拔擢,也因为克拉拉的春风化雨。此前没出版过任何作品的勃拉姆斯,从舒曼家客厅钢琴旁跃上德意志乐坛,成名!从这个意义上说,舒曼是勃拉姆斯当之无愧的恩师。不过,有师父就有师承,有师承就有门派,有门派就有江湖,而有江湖,就有腥风血雨。勃拉姆斯,也就此成为李斯特和瓦格纳炮火的目标。此是后话,暂且按下。

  值得一记的是,不知道算不算天启,据克拉拉日记,9月30日初见勃拉姆斯这一天,三十四岁的她发现自己第十次怀上了舒曼的孩子。是的,她比勃拉姆斯大十四岁,而且此时已生产(包括流产)九次。

  面对男人,全世界女人是同一条战线的盟友,而生产超过六次的女人,是铁一样的盟友。同年10月26日,欧洲文化灵魂妖姬裴笛纳拜访,舒曼夫妇邀请勃拉姆斯和约阿希姆为这位年近七旬的著名女作家演奏。没有史料记载裴笛纳是否欣赏勃拉姆斯,但有记载,自己也有七个孩子的她非常同情拉扯着一堆孩子并且再度怀孕,同时还要兼顾精神不太正常的老公和密集钢琴演奏会的克拉拉,她俩紧拉着手谈了很多很多,自此成为盟友兼好友。

  1853年9月30日勃拉姆斯在杜塞爾多夫拜师舒曼成功,为感谢约阿希姆推荐,勃拉姆斯完成了小提琴《F-A-E奏鸣曲》并题献他,标题Frei Aber Einsam意为“自由但孤独”。

  这,成为即将上演的“勃拉姆斯与克拉拉”这出情感大戏的基调。

  舒曼比李斯特实在,他不仅让勃拉姆斯在音乐界显露头角,而且直接帮勃拉姆斯找到工作。1854年勃拉姆斯出任代特莫尔德宫廷乐长和合唱团指挥。不过,1853年勃拉姆斯离开舒曼家后,本来精神就已不太正常的舒曼开始频繁发病,对工作影响甚大。1853年11月2日杜塞尔多夫音乐协会两位负责人专程到舒曼家通知克拉拉:即日起舒曼只能指挥自己的作品,其他作品由舒曼十年前的学生陶什指挥。其实就是赶他走。七天后舒曼只好辞职,与再次怀孕的克拉拉前往荷兰巡演。在克拉拉的努力下,这次巡演挣了些钱。要是没有克拉拉,舒曼的孩子们可能生下来就饿死了。

  为回报舒曼和克拉拉,二十岁的勃拉姆斯用半年时间创作《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第8号),其间反复征求克拉拉意见。1854年1月底舒曼夫妇到汉诺威巡演,他俩与住在约阿希姆家的勃拉姆斯反复切磋,舒曼夫妇返回杜塞尔多夫后这部作品完成。经克拉拉鼎力推荐,莱比锡布黑出版社1854年11月出版。这是勃拉姆斯第一次出版室内乐(此前他毁掉了三部早期作品),也是他平生第一次拿到稿费。他的下一部室内乐作品《弦乐六重奏》(作品第18号)要等八年才出版。

  1854年2月11日勃拉姆斯致信克拉拉,附上新作《f小调奏鸣曲》,并在扉页题写“献给尊敬的克拉拉·舒曼夫人”。这是勃拉姆斯仅有的三部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部。

  这,是他们长达三十三年通信的开始。

  不过,此时克拉拉完全无法集中精力跟勃拉姆斯通信,因为六天后舒曼病情恶化,半夜起床写下一个音乐主题,然后告诉克拉拉这是天使刚唱给他听的。当晚他没合眼,一直跟克拉拉说看见天使在四周盘旋,并呼唤他跟克拉拉上天。

  要明确的是,舒曼的精神病跟勃拉姆斯完全没关系。二十年前(1833年10月17日),那时勃拉姆斯在汉堡贫民区刚五个月零十天,舒曼搬出克拉拉家没几天,跟克拉拉的爱情故事根本还没开头,深夜他就精神错乱,从自己住处跳楼,摔得头破血流,幸未丧命。跟克拉拉结婚前后,他的很多行为很异常,有一次因为侍者上啤酒太慢他居然当众打了侍者一耳光。1852年6月2日舒曼与克拉拉出游阿尔河谷时突然发病,克拉拉不得不马上中断出游带他回家。

  当时克拉拉只认为舒曼脾气暴躁,并没有意识到他是病人。艺术家精神总是有点儿不正常的。现在克拉拉意识到了。已经再次怀孕的克拉拉不敢离开丈夫一步,生怕他出危险。然而情况并未好转,有天舒曼告诉克拉拉,已去世的舒伯特在梦中为他唱了个旋律,他醒后马上记下来。舒曼认为,舒伯特是借这个旋律召唤他上天。

  第二天(1854年2月27日周一)中午,克拉拉刚离开舒曼房间,他就从床上爬起来,留下一张字条:“亲爱的克拉拉,我要把我的结婚戒指扔进莱茵河,你也把你的扔进去吧,这样两枚戒指就大团圆了。”随后,只穿睡袍的舒曼推开卧室门,隔壁房间里十三岁的大女儿玛丽目瞪口呆地看着他,舒曼对她双手合十说:“啊,上帝!”然后冲出家门直奔不远处的莱茵河。到了登船验票口,舒曼掏出一条手绢当船票塞进验票员手里,然后冲进码头,验票员目瞪口呆地看着舒曼翻过栏杆跳入冰冷的莱茵河。幸好当时有条船(维多利亚号)在旁边,船长发现后马上派船员把舒曼从河中捞起,可他挣扎着还要往河里跳。

  这边玛丽找到克拉拉说爸爸冲出门去了,克拉拉大惊失色,正要外出寻找,却透过窗户看见两个船员拖着浑身滴水、拼命挣扎的舒曼向家里走来,旁边是一群兴高采烈的狂欢节游行小丑……

  听说老师突然发病,勃拉姆斯立刻从汉诺威赶到杜塞尔多夫。

  克拉拉绝望地意识到,舒曼继续留在家里随时会有危险,对他而言,也对他们的孩子们而言。她知道,她必须做出决定,哪怕是十分痛苦的决定。

  她做了。

  1854年3月4日,舒曼的孩子们透过窗户看着两个彪形大汉从家里带走了舒曼。

  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爸爸。

  舒曼被送到波恩旁边的恩德尼希精神病院。波恩,正是舒曼精神领袖贝多芬的故乡。

  太太死了压断街,老爷死了无人抬。舒曼这个顶梁柱倒了,克拉拉首先面临的就是钱紧的问题。她拒绝了其他朋友的同情。门德尔松此时已故,他哥哥保尔·门德尔松给了克拉拉一张四百塔勒的书面委托书,既巧妙地照顾了克拉拉的面子,同时也解了克拉拉的燃眉之急。

  舒曼没生病时克拉拉是优雅温顺的,但其实,她是自幼被父亲维克按历史大人物标准培养出来的、视钢琴演奏为生命的坚强艺术家。她毫无疑问是优雅的,但同时毫无疑问绝不温顺。所有的温顺都是因为舒曼。舒曼倒下后,大家看到了坚强的克拉拉。当时她还怀着她跟舒曼的第八个孩子,却挺着个大肚子外出四处巡演挣钱,完全无法兼顾家庭。勃拉姆斯在外面租个小房间,每天前往舒曼家,与克拉拉生母玛丽安娜一起照顾孩子们。他对有孕在身的克拉拉说:“只要您愿意,我会用我的音乐来安慰您。”恩德尼希医院怕刺激舒曼造成病情反复,禁止克拉拉探望舒曼,勃拉姆斯就代为探望,并向克拉拉描述他把克拉拉肖像放在舒曼手中时的情景:“他吻着它,然后哆哆嗦嗦双手捧着它放下。这真是感人至深的一幕。他那优美而沉静的动作,他说起你时表现的温馨,以及他见到你肖像时的欣悦,无以言表,只能你自己用最美的想象去描摹了,我是高兴得几乎醉倒。”

  约阿希姆同樣是舒曼捧红的得意门生,他和勃拉姆斯经常为舒曼的大提琴曲和钢琴曲孰好孰坏争得面红耳赤。舒曼跳河的第二天,约阿希姆也赶到杜塞尔多夫。不过,他一天后就走了。二十一岁的勃拉姆斯没走。六十五岁的勃拉姆斯妈妈听到一些关于他和克拉拉的风言风语,担心地致信勃拉姆斯,收到信后的勃拉姆斯却干脆搬进舒曼家照顾孩子,还帮克拉拉记账。孩子们都很喜欢他,视他为大哥哥。当克拉拉外出巡演时勃拉姆斯给克拉拉写信,事无巨细地通报:“孩子们不肯用功学习ABC,我给了他们很多糖,还是没用,真拿他们没办法。”

  同为舒曼和克拉拉的得意门生,为什么约阿希姆没做到,勃拉姆斯却能做到?

  因为他是勃拉姆斯。

  那么,谁是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同样来自音乐世家。只不过,舒曼和克拉拉来自小康音乐家庭,而勃拉姆斯,来自赤贫音乐家庭。

  跟克拉拉一样,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第一个音乐教师是爸爸,他的父母关系不融洽,但他们对勃拉姆斯的教育却意见一致。七岁时他被送到当地最好的音乐教师科塞尔那里学钢琴,后来为省时间还搬到富人区与科塞尔为邻,房租一年三百马克。要知道,1847年漢堡面包师年均工资一百五十六马克,农场工人一百一十马克,而勃拉姆斯每年的学费就六十至八十马克,还不包括音乐学费。勃拉姆斯最喜欢弹钢琴,爸爸却不满意,因为当时演奏管弦乐赚钱更多。勃拉姆斯十岁起就去下等舞厅和妓院弹琴挣钱,也短暂学习过大提琴,并从十几岁起开始指挥合唱团。

  当时有个美国人老劝勃拉姆斯去美国,但科塞尔觉得这是个坑,于是极力推荐勃拉姆斯随他自己的老师马克逊学习。马克逊是贝多芬好友封·塞弗利德和莫扎特的学生,又是舒伯特好友,作曲是把好手。在马克逊那里跟勃拉姆斯同学的露易丝·加法后来说,勃拉姆斯十一岁就创作过一首钢琴奏鸣曲,挺好听,但乐谱后来被可恶的勃拉姆斯扔了。

  除了科塞尔和马克逊,勃拉姆斯没接受过任何正规音乐教育。舒曼力捧了他,但并未教他系统的音乐知识。所以,认真说起来勃拉姆斯是自学成才。他后来也讽刺音乐学院奖学金就是“每年把得奖的一两个才子彻底地、无可挽回地毁掉”。

  虽然勃拉姆斯妈妈很担心,但其实舒曼进入精神病院后勃拉姆斯住进舒曼家这段时间,据克拉拉日记,她跟勃拉姆斯在一起多数时间谈的是舒曼。1854年5月17日克拉拉日记写道:“与勃拉姆斯聊天时我最喜欢谈罗伯特,因为罗伯特在众人中最偏爱勃拉姆斯。我觉得他情感细腻、令人惬意!他这个人气质非凡。”他们也并非每天都聊。1854年6月8日,舒曼在精神病院度过四十五岁生日。没有文献记载这个生日舒曼过得怎么样(也可能根本就没人给他过),但舒曼不知道的是,克拉拉这一整天都在杜塞尔多夫思念他:“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你。我走进你的房间,悲伤涌上心头。我看见你的书房空空荡荡!十三年以来我一直用最珍贵的爱为你装饰书桌,今天我却不能为你尽一点儿力……今天一早勃拉姆斯送来他为我写的民谣,我没跟他说话。今天我不想跟任何人说话。”

  三天后,克拉拉临盆生下舒曼第八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费利克斯。婚后十三年生八个孩子,外加两次流产,还要照看这些孩子,还要巡演挣钱,还要照看动不动就精神病发作的丈夫,男人们很难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所有生过孩子的女性都明白,这绝对是超人般的存在!

  很多人误认为克拉拉在音乐上成名依赖于舒曼,其实不确。克拉拉成名于舒曼之前,虽然她比舒曼还小九岁。克拉拉是钢琴演奏史上最先背谱的演奏家之一,当时有些人攻击她背谱演奏是“装模作样”。钢琴演奏生涯后期,由于她的崇高威望,克拉拉有权自己选择音乐会曲目,她大大缩短了演奏会时间,曲目编排更加紧凑。钢琴音乐会分为上下半场,各弹一部完整的大作品,外加几首短作,去掉杂七杂八的打诨插科和声乐演唱,这些钢琴音乐会惯例都始于克拉拉。她还开启了完整演奏巴赫与贝多芬系列作品的传统,延续至今。

  费利克斯满月(7月26日)后,一位朋友去精神病院看望舒曼,舒曼托她转送克拉拉一束花,克拉拉非常高兴,不是因为花,而是因为舒曼能想起给她送花。之后克拉拉去比利时奥斯坦德巡演,勃拉姆斯去黑森林待了几天,但很快返回没有克拉拉的杜塞尔多夫。他致信正在途中的克拉拉说:“如果谁像我现在这样痴痴地依恋某个地方,那他就不应外出旅行。”8月21日勃拉姆斯去波恩探望舒曼,觉得情况不太好。9月12日克拉拉从比利时回到杜塞尔多夫,终于获得医生批准给舒曼写信。三天后,舒曼给克拉拉回了一封思路清晰的长信,克拉拉高兴坏了,她觉得舒曼有痊愈的希望!她致信约阿希姆时说到舒曼:“我真想告诉他,他是我想之所想、念之所念的全部。”

  舒曼去世后,为养活自己和孩子们,生产过后不到四个月(1854年10月)的克拉拉巡演莱比锡、魏玛、法兰克福、汉堡、柏林、汉诺威等地。十五年前(1839)克拉拉为嫁给舒曼而与父亲决裂,那时她就知道舒曼身体不好,她当时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接受失去他的痛苦,那我真不知道我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

  现在她知道了。女本柔弱,为母则刚。这就是恋爱与婚姻的本质区别。恋爱是俩人的事儿,婚姻,是两个家族及一大堆人的事儿。如果先结婚后恋爱,绝大部分人都没空恋爱。

  克拉拉活下来了,但并没有忘记舒曼:1854年10月27日她在莱比锡与李斯特同台演奏舒曼的《a小调奏鸣曲》。在家照看孩子的勃拉姆斯不断地给她写信报告孩子们的情况,而克拉拉在当时的日记中说:“我无限思念约翰内斯。只有在他面前我才能畅所欲言。”为了生活,1855年克拉拉再次巡演。这段时间她登台几乎都穿全黑,拒绝红色等喜庆颜色。这个着装习惯,再加上她台风稳重,让她在钢琴演奏生涯后期被称为“钢琴女祭司”。

  舒曼住院后,勃拉姆斯一直住在舒曼家里照看舒曼的孩子,几乎没有任何音乐活动。他可能是世界音乐史上唯一心甘情愿当免费男保姆的音乐大天才。

  对于勃拉姆斯的动机,后人有一万个猜测和答案。

  对我这个俗人而言,答案非常简单:勃拉姆斯爱上了克拉拉。

  其实并没有第二种可能。

  问题是,克拉拉是他师母。成长于贫贱夫妻百事哀家庭的勃拉姆斯,天然向往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他会自动压抑这不符合社会道德的爱情。于是,本来的阳光少年变得日益内向,包括在两人的私下交流中。1855年勃拉姆斯致信克拉拉:“我深爱的克拉拉夫人,我期盼的周日终于要到了。要是它也能把你带来就好了!我真的满怀期待。要适应没有你在身边的生活真是越来越难了啊。”

  通篇没一个字说到爱情。然而,却明明白白地说着“我爱你”。

  成熟如克拉拉者,岂能不明白这是爱情?

  诗言志,乐亦言志。这种内向最后体现到勃拉姆斯音乐作品中,这就是为什么勃拉姆斯是浪漫派大师,可他的作品听起来却跟同为浪漫派的门德尔松的作品大相径庭,有时非常晦涩费解。这一点,见过勃拉姆斯一面的柴可夫斯基有着明晰说明:“这位大师(勃拉姆斯)——不能否认他是大师——音乐里那些干涩冷漠让我反感。他的旋律创意很少。他从不将乐思淋漓酣畅一吐为快……他激发并惹恼我们的音乐感官,却又不满足它,并好像羞于用直抒胸臆的语言表達……他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然而他只获得了表面的深刻,其下仍是一片虚无。不能说勃拉姆斯的音乐软弱卑微。他的风格始终崇高。他不仅追求表面效果。他绝不琐碎平庸。他的作品相当严肃崇高,但他缺乏主要的东西——美。勃拉姆斯让我们敬重,在他高尚、朴素、纯洁的向往面前我们必须鞠躬……但要爱他却不可能。至少我就做不到,尽管我做了很多努力。”

  除了不得不承认勃拉姆斯是大师,几乎都是否定。

  不能说柴可夫斯基说得完全没道理。勃拉姆斯确实没有浪漫主义音乐家如门德尔松、李斯特和瓦格纳他们那种华丽炫目的“美”。

  然而,这却正是独属他一个人的美。

  百鸟朝凤固然美,空山竹林静谧,清晨雾露无声可能更美。只是柴可夫斯基没明白。暮年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个,少年柴可夫斯基不明白。写出这段评论的柴可夫斯基,只是太年轻。

  按中外文化交流史来说,勃拉姆斯其实要算中国画家投生。

  七百多年前,在遥远的中国,有个伟大的艺术家创立了全世界第一个画院,自己给考生出题,其中一题叫“深山藏古寺”。最后夺冠的那幅画根本就没有一砖一瓦,而是崇山峻岭中有个和尚在溪边挑水。那时西方艺术上的文艺复兴还没开始,油画还在追求纤毫毕现的逼真,而中国画已“深藏不露”至此。

  那个伟大的艺术家是草包皇帝宋徽宗赵佶,后来被金人掳去,客死异乡五国城,连尸体也被架在水坑上烧了炼灯油。

  当然克拉拉并不知道这些事儿。她那时忙着挣钱养家。后来她为疗养前往佛斯丹特,正在旅行的勃拉姆斯闻讯立即赶去护驾。几个月后克拉拉去荷兰巡演,勃拉姆斯为和她相聚,又花光所有钱买票赶去鹿特丹。挣钱和出名,都不如陪伴克拉拉重要。整整两年,勃拉姆斯的生命完全围绕着克拉拉。一个男人这么做,只可能是因为爱情。而勃拉姆斯的这份爱情,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最深更深处。这样强烈的爱情需要更强烈的压抑,强烈的压力让原本就比较内向的勃拉姆斯更加内向,逐渐地,勃拉姆斯跟克拉拉的交流变成一个只有他跟克拉拉才能明白的专属情感密码系统。

  全世界都在这个系统外面。

  里面只有他们俩。

  1855年5月,年过七旬的裴笛纳坚持去恩德尼希精神病院看望舒曼,舒曼状态不错,但她觉得医院的照顾跟虐待差不多,遂建议克拉拉接丈夫回家居住。可此时克拉拉已无法支付原来大公寓的租金,与勃拉姆斯一起带着孩子们搬到邮局街一套小房子去住,根本不可能安置随时发病的舒曼,而且,医院也不同意。

  然后克拉拉马不停蹄地前往布拉格、维也纳、英国巡演,家中还是由勃拉姆斯照顾。半年后(1856年7月6日)克拉拉回到杜塞尔多夫,根本没时间恢复舟车劳顿,7月23日医生通知,如果克拉拉还想见舒曼一面,最好马上前往。7月27日勃拉姆斯陪克拉拉赶到恩德尼希,终于见到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舒曼。

  这是舒曼入院一年多之后,克拉拉第一次见到他。

  也是此生最后一次。

  在克拉拉到达之前,并不知道克拉拉要来的舒曼还跟护士要克拉拉的照片。克拉拉赶到后,舒曼伸出手臂搂住俯身过来的克拉拉,但他并没有认出克拉拉,也不能正常交流,一直都在说胡话。28日克拉拉喂舒曼吃晚饭,舒曼主动凑上来吸吮她手指上的果汁,克拉拉后来在日记中写道:“啊!他知道,我来啦!”

  其实,这只是克拉拉的自我安慰。

  第二天,1856年7月29日周三16点,舒曼离世,当时身边无人,克拉拉是半小时后得到医院通知才赶到的。克拉拉后来写道:“当我跪在他床前,我感觉圣洁附体,仿佛他高贵的灵魂就在我上空飘浮。啊,要是他带我一起走该多好啊!今天是最后一面,我把几朵鲜花放在他头上。我的爱也随他而去。”

  两天后舒曼在杜塞尔多夫下葬,勃拉姆斯和约阿希姆护送。当晚克拉拉在日记中写道:“我从未像此时此刻这样虔诚地向上帝祈求:愿上帝赋予我失去他而独自活下去的勇气……他的灵魂带走了我全部的幸福”。

  舒曼的灵魂,没有带走克拉拉全部的幸福,但确实带走了很大一部分:舒曼去世后克拉拉再也没有创作过音乐作品,她把自己定位为“舒曼作品诠释者”,而且,得到了音乐史的承认。

  舒曼的生命停留在四十六岁。这个浪漫的天才因此从未老去,对一个浪漫主义音乐家来说,其实要算求仁得仁。

  他终于从病痛和精神错乱中得到解脱。同时也解脱了三十七岁的克拉拉。

  她终于又拥有了自由。

  过去两年勃拉姆斯不顾传言住在克拉拉家,跟偶尔回家的师母同处一室,可以想象整个德意志有多少关于他俩的桃色八卦,甚至有流言说勃拉姆斯就是克拉拉最后一个孩子费利克斯的父亲。

  现在,他们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了!

  可是,舒曼下葬后,勃拉姆斯却突然离开了克拉拉。

  勃拉姆斯离开时克拉拉送他去火车站。回家后她在日记里写道:“这简直是又一个葬礼。”

  勃拉姆斯毅然离开克拉拉,因为他想与克拉拉在一起。

  勃拉姆斯的逻辑是:只有当你可以控制你的爱情时,你的爱情才属于你。否则,就是你属于你的爱情。内向腼腆的勃拉姆斯,石破天惊地用离开证明了自己的爱情。可爱情并没有因为离开而消失,它像地火一样,虽然静静地但顽强地在心底燃烧。勃拉姆斯只能在音乐中寻找出口,他的爱情从心底流泻到五线谱上。他在舒曼家照顾孩子们时,对舒曼病情的牵挂和对克拉拉的思念如双龙在勃拉姆斯大脑里盘绕,形成《c小调钢琴四重奏》的构思,写好后一再修改,二十年后才完成。此曲的故事,后面再表。

  勃拉姆斯用惊人的自制,把那浓烈得无法化开的爱情压到心底深处。很多中外文章都在问:克拉拉知道吗?其实这有什么好问的?年长勃拉姆斯十七岁的克拉拉,怎会不知道?在舒曼面前她是个永远都长不大的小姑娘,可在勃拉姆斯面前,她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姐姐。

  为什么她没放下一切,跟着勃拉姆斯跳上火车,走进另外一个全新的世界?

  因为,她无法忘怀跟舒曼共度的那十三年“诗与花的生活”。

  勃拉姆斯出现之前,克拉拉认为,世上不会有超越舒曼爱情的爱情。“诗与花的生活”,是舒曼对他俩爱情的总结。那并非他俩爱情的全部真相。他俩的爱情,并非只有“诗与花”。

  全部的真相,由克拉拉一语道破:“我为他失去了父亲。”

  世上的父母多数可以为了孩子不惜一切。克拉拉的父亲,为了克拉拉,真的不惜了一切。

  如果你知道这一点,就能明白克拉拉对舒曼的爱情。

  很多人把舒曼的精神病归咎于克拉拉的父亲维克,但维克在这件事情上是被冤枉的。舒曼出现之前,在这个世界上,维克是最疼爱克拉拉的男人。在舒曼出现之后,其实仍然是。每个正常的男人都非常疼爱女儿,所以才有“女儿是父亲前世情人”之说,而克拉拉可能是维克连续好几个前世的情人,因为,要个女儿,不仅是他的梦想,而且还是因为他的梦想。

  克拉拉的父亲维克从小热爱音乐,但才华有限,也没遇到名师,演奏和作曲均不太成功,最后只好开设乐器行为生。虽然离开了音乐,但毕竟还算音乐周边。他的终极梦想,是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一个伟大的钢琴家,来完成自己的音乐梦想。

  为什么非得是女儿呢?那时德意志还是男权社会,大家都喜欢儿子,而且著名的钢琴家几乎也都是男性。所以妻子玛丽安娜完全不明白维克为什么开口闭口就是“我女儿”长“我女儿”短。维克说,女孩听话,更容易指导。而他的指导,当然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指导,只要听了他的指导,成功就指日可待。可是那时他根本还没女儿,也完全不知道会不会有女儿。后来玛丽安娜终于生了女儿阿黛海德,可不到九个月就夭折了。

  七个月之后,玛丽安娜再次怀孕。这次顺利生产,还是个女儿。

  克拉拉。

  为维克实现他人生第一个梦想的玛丽安娜,却在克拉拉五岁时与维克离婚。经几个月官司纠缠,克拉拉回到父亲身边。维克作为单身父亲带着仨孩子支撑了四年,跟牧师的女儿克莱门蒂娜·弗希纳再婚。

  可以想象维克带孩子的各种不易。更不易的是他对克拉拉的音乐教学。1828年,父亲再婚之前三个月,九岁的克拉拉在莱比锡音乐厅登台演奏钢琴,赢得满堂彩,之后在德累斯顿、柏林等地登台表演成功,迅速成为“音乐女神童”。1829年,十岁的克拉拉在帕格尼尼面前演奏了自己的作品《波兰舞曲》。

  维克离自己的第二个梦想近在咫尺。

  可是,命中注定的舒曼出现了。就在这一年,舒曼失去支持他学音乐的父亲,遵母命前往莱比锡大学念法律。这个酷爱音乐的孩子那时就在维克家学音乐。后来,他转到海德堡大学法律系,可在美丽的海德堡他依然只喜欢音乐,他周围的朋友也都认为他不是学法律的料。

  他,注定是音乐的菜。

  1830年,实在拗不过儿子的舒曼妈妈写信征求维克意见。1830年8月9日维克回信,保证三年之内把舒曼培养成伟大的钢琴演奏家,并保证,即使无法成名成家,当个钢琴教师也能每节课挣六到八塔勒,收入不菲。最后这句话打动了舒曼妈妈。1830年10月舒曼乘邮车从海德堡返回莱比锡,入住格里麦舍胡同36号维克家,成为维克的入室弟子。

  维克当时一定为自己说服了舒曼妈妈而得意扬扬。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招来的是女婿。

  而且,还是他恨不得一枪打死的女婿。

  这一年,舒曼二十岁,克拉拉十一岁。那时克拉拉还是个孩子。那时并没有爱情。

  一个月后克拉拉在莱比锡音乐厅举行首场个人音乐会,大受欢迎,挣了三十塔勒巨款。1831年克拉拉去魏玛为歌德表演,因琴凳不够高,歌德还亲自去给克拉拉拿了个坐垫。告别时歌德送克拉拉一个圆形歌德头像,背面有歌德的亲笔签名。父亲维克深受鼓舞。十年前门德尔松也给歌德表演过,赢得歌德夸奖“像莫扎特”,那时的门德尔松十二岁,现在已名满天下。此后克拉拉跟着爸爸去过爱尔福特、卡塞尔,1832年2月在巴黎待了两个多月,见到门德尔松本尊,还有肖邦等人。在父亲维克指导下,从1828年克拉拉首次在莱比锡登台,到1833年,克拉拉已巡演四十多场,不仅挣了不少钱,而且作为钢琴女神童小有名气,显然前程远大。

  维克眼瞅着就要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如果没有舒曼。

  1832年5月克拉拉跟父親从巴黎回到莱比锡,这时已经二十二岁的舒曼只比克拉拉多发表了两部作品,而且因为老师维克一直在巴黎,没人管的舒曼突发奇想发明新式钢琴弹奏法,他把右手无名指吊在天花板上练琴,认为这样可以加强其他手指触琴的力度,结果,导致手指伤残。维克回到莱比锡发现这个学生废了,不幸的是,克拉拉偏偏对这个废了的大哥哥感兴趣,她反复弹奏舒曼的《蝴蝶》(作品第2号)。这时舒曼还住在克拉拉家,他们在钢琴上四手联弹,做音乐游戏、读书、郊游,舒曼还给她讲奇闻逸事,他的新作品都让克拉拉试奏。他俩还共同创作《托卡塔》(作品第7号)在莱比锡发表,钢琴部分由克拉拉完成,舒曼配器。这是已知的他俩合作出版的第一部作品。

  那时舒曼并没有爱上克拉拉,克拉拉也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爱。但维克觉得不妙,在他坚持下,舒曼搬出克拉拉家,随后就发生了跳楼事件。虽然舒曼跳楼跟克拉拉完全不相干,但维克发现克拉拉弹琴时不能集中精神。不久(1834年4月),维克又收了一个十八岁的住家女弟子埃内斯汀·封·弗里根。女孩子都喜欢新朋友,甫一见面克拉拉就对她说:“你想认识舒曼吗?他是我熟人中最可爱的。”她把埃内斯汀第一个介绍给了舒曼。

  可很快克拉拉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因为他们三人一起时舒曼不再注意克拉拉,而是跟更成熟的埃内斯汀聊得火热。此事很快传到埃内斯汀父亲耳中。他专门致信维克打听舒曼人品。维克回信说舒曼“难于驾驭但却风趣、高贵、热情,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思想深沉、训练有素的作曲家和作家”,祸水外引的心情跃然纸上。埃内斯汀父亲于是请舒曼去他家,结果当然促进了埃内斯汀与舒曼的交往。这边,维克则继续带着克拉拉外出巡演。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陪伴舒曼的是埃内斯汀。维克的双管齐下确实有效,1835年克拉拉外出巡演回到莱比锡,发现舒曼已经变成埃内斯汀的男朋友。

  美少女克拉拉悲痛欲绝。不过,她只欲绝了一天,就发现舒曼已经是埃内斯汀前男友!

  不是因为克拉拉,而是因为这几天舒曼刚好得知埃内斯汀并非她父亲的女儿,而是一位伯爵夫人的私生女。舒曼认为埃内斯汀欺骗了他,一怒之下断然分手。

  不久后(1835年9月13日),舒曼与另外五个朋友集资送克拉拉一块金表作为生日礼物。克拉拉从此称这一天为“著名的生日”。著名的原因是,在这一天十六岁的克拉拉爱上了二十五岁的舒曼。不久,她就冒着生命危险在自家楼梯上把初吻献给了舒曼——“冒着生命危险”并非夸张,当时她父亲维克就坐在几米之外楼内客厅的沙发上,只不过中间隔着堵墙。维克并不知道初吻的事儿,否则他真可能杀了舒曼。事实上,马上他就想杀了舒曼了。

  因为,他发现了克拉拉的爱情。

  他当然反对。

  抛开每个父亲嫁女时那种“辛辛苦苦好不容易种了棵大白菜,结果一天就被外来的猪拱了”的标配心情,哪个父亲希望女儿嫁一个曾经跳楼自杀的手指残废的钢琴家?况且舒曼父亲去世后家里一直就很穷。要知道,那时音乐家光靠作曲连养活自己都有问题,遑论老婆孩子。维克大发雷霆,对女儿大吼:如果再看见克拉拉和舒曼在一起,他就用手枪打死舒曼!

  不过,这一次维克踢到了铁板。表面温顺的克拉拉内心坚如磐石。父亲维克当机立断,把克拉拉送去德累斯顿的鲍狄森伯爵家,准备让距离杀死爱情。可很不幸,克拉拉在那里遇到了伯爵十九岁的新婚妻子索菲,喜欢弹钢琴的索菲被父母嫁给五十岁的大叔鲍狄森,当然以自身经历为例狂热地支持克拉拉忠于自己的爱情。何况,克拉拉还经常收到舒曼文笔超优美的情书,如:“我常常想到你,克拉拉,不是一个人在想着他的朋友,而是朝圣者想着远方的圣坛。”跟父亲维克的严词呵斥相比,哪一个能占领美少女克拉拉的心?无数先例证明,文学能赢得少女,舒曼只是其中一例。为避开维克无处不在的监督,他俩更多通过信件谈恋爱,而这当然有利于文笔优美的舒曼。

  他们见面不易,然而障碍越大,见面越甜蜜。1836年2月4日舒曼母亲去世,舒曼奔丧途中专程去德累斯顿偷会克拉拉。2月13日舒曼在莱比锡邮局前与戴着小红帽的克拉拉在寒风中依依不舍吻别,第二天维克就到了德累斯顿。他凭直觉就知道舒曼来过,因为克拉拉的情绪实在太高涨了,因此他与鲍狄森伯爵大吵一场,并当场断交。

  1835年4月父亲带着克拉拉返回莱比锡。这时舒曼结束母亲的葬礼已回到莱比锡,但在维克全方位的监控之下,克拉拉在街上遇到舒曼都得装着不认识,搞得舒曼心情低落,经常酗酒,半夜弹钢琴吵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为早日分开他们,维克马上带着克拉拉远赴柏林和北德巡演三个多月,让克拉拉心情崩溃。刚回到莱比锡,克拉拉突然宣布要嫁给一个名叫卡尔·邦克的“路人甲”。维克大怒,又把克拉拉送到德累斯顿朋友庄园,直到1837年8月才回莱比锡。可是,她一回来马上就在莱比锡一个演奏会上弹奏了舒曼的《十二首交响练习曲》。

  舒曼就坐在观众席,深受感动。

  爱情是挡不住的。音乐更挡不住,除非你让地球变成真空。1837年8月13日舒曼致信克拉拉:“如果爱已不在,请将此信原封不动退还我……您就是我最珍爱之宝……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如愿获得幸福……我只要您告诉我‘行’还是‘不行’。”两天后十八岁的克拉拉回信:“只要简单回答一个‘行’?这样一个字重于泰山!但仅仅一个字难以表达我对您的情感和我的心!我的心会悄悄告诉您,我永远属于您!……我早就有预感,‘我们一定能获得幸福’。”

  深受鼓舞的舒曼马上约时间上门与维克谈判,希望获得他的同意。

  舒曼是音乐家,他不读历史。历史证明,准女婿的这种上门谈判,大概率会失败,即使你贵为天才。维克答应会面,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克拉拉年纪太小,应当先成就事业。”

  就是说,“不同意”。

  抱着偌大希望前来的舒曼差不多当场精神病发作,幸好,他还有克拉拉。1837年9月20日克拉拉致信舒曼:“您就想,‘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难道您还会动摇?那样的话您会撕碎一颗心,因为,这颗心只爱过一次。”1837年10月3日,趁維克外出,克拉拉密会舒曼,之后,克拉拉在信中改称舒曼为“你”。

  在那个时代,这比上床还严重,等于宣布“我是你的人”。

  维克嗅出了什么,他每天亲自去邮局查阅信件。帮克拉拉与舒曼传递情书的女仆南妮也被迫发誓必须出卖他们的信件。但维克仍然不放心。最好的办法是隔开他们。于是,1837年10月维克带克拉拉远行维也纳。10月10日晚上他俩最后道别,当夜克拉拉致信舒曼:“唯有爱情能给我幸福。我为你而活,我愿意为你奉献我的全部。”五天后克拉拉离开莱比锡,不能前去送别的舒曼在日记中写道:“怀疑就意味着不忠,信赖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半。”

  到维也纳之后,维克禁止克拉拉给舒曼写信,最后神经质到一看见克拉拉闩门就火冒三丈,于是,克拉拉学会了开着门写信,女仆南妮负责警戒。这期间他们的信件充满爱情的甜蜜,舒曼致信克拉拉回忆1830年两人的初见:“当时你还是一个倔头倔脑、闪着一对大眼睛的小姑娘。那时你最爱吃的是樱桃……我亲爱的克拉拉,我过去爱你,现在爱你,将来也会永远爱你,而且非常非常爱。”克拉拉回信:“我一定会是个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好妻子。埃内斯汀将永远是我们的朋友。”

  就是說,非舒曼不嫁。

  克拉拉这次在维也纳的演奏非常成功。奥地利著名剧作家、贝多芬的朋友格里帕策听了克拉拉弹奏贝多芬的《F大调奏鸣曲》之后,专门赋诗一首《克拉拉与贝多芬》。第一个分享她成功快乐的当然是舒曼。克拉拉致信舒曼:“现在,我和我的艺术生命都将永远属于你。”离开维也纳前夕克拉拉听了李斯特现场演奏后致信舒曼:“自从聆听李斯特的高难度演奏后,我感到自己只是一个小学生。”这时李斯特与舒曼的对战还没开始,勃拉姆斯才四五岁,李斯特当然很愿意跟钢琴美少女交流。一天晚上,父亲维克请李斯特来听克拉拉弹奏舒曼的《狂欢节》,之后李斯特又弹了一遍,并表示这是他弹过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从这个时候开始,克拉拉就是德意志文化区与李斯特相提并论的钢琴美少女。这是个巨大的荣誉,李斯特可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他的钢琴演奏甚至超过贝多芬。他俩的合奏成为票房保证:李斯特是那个令人耳不暇听的炫技狂男,而克拉拉是那个细腻温柔的柔美少女。李斯特后来谈到克拉拉时也说“她的才华令我震惊”。

  虽然“浪漫主义之争”还未爆发,但舒曼已经战胜了李斯特,因为,克拉拉在演出成功的欣喜中永远都只想着他。她致信舒曼说:“现在我已经从精神上拥有了你,我渴望将来有一天能成为你的妻子。”在另一封信中她说:“爱情总是伴随着我的演奏。我无法像父亲要求的那样仅为艺术活着。只有你在身边,我才能感受到艺术的可爱。”在另一封信中她还说:“我只要属于你,只要你当观众。你会为我扎起花环——最最美丽的爱的花环。”而舒曼的回答是:“哪怕是千山阻隔,我也能听到你的声音。”

  这段时间,按舒曼的偏好,十九岁的克拉拉在登台表演时经常把自己打扮得像个修女:秀发中分,既不烫发,也不扎辫,即我们中国姑娘著名的“清汤挂面”式发型。

  然而,仍然挡不住美丽惊人。

  1838年5月克拉拉从维也纳返回莱比锡,却被父亲维克禁止见舒曼,直到5月29日两人偶然相遇,立刻拥抱在一起。当时维克对克拉拉他们的控制严到什么程度?从克拉拉1838年6月8日跟舒曼商量约会的密信可见一斑:“9点准时到我家窗前,如果我用一条白巾向你示意,你就慢慢往市场走,我会随后赶来……你尽量放慢脚步,因为我还得打扮一下。”

  这一天,是舒曼二十八岁生日。

  当晚,他们在舒曼住处共度。

  他们决心为自己的爱情加冕:1840年复活节完婚。

  维克完全被蒙在鼓里。但这段时间克拉拉和舒曼都在莱比锡,维克就觉得不踏实,于是他再度出手,介绍无所事事的舒曼去维也纳办音乐报纸。舒曼也愿意:如果混得好,他就可以把克拉拉接去维也纳,远离维克。1838年9月底舒曼前往维也纳,但很快就发现这是维克下的一个套儿。维克让他去找泽德尔尼茨基伯爵,后者并不真帮忙。舒曼明白中了维克的调虎离山之计,他开始向克拉拉施加压力:“同时拥有他和我是不可能的,你必须舍弃一个,你父亲,或者我。”

  而这边维克再出一招,1839年2月隆冬,他让克拉拉独闯巴黎。这样离维也纳的舒曼就更远了。

  七年前克拉拉第一次跟父亲去巴黎,这次她独自前往。因为克拉拉拒绝与舒曼分手,维克断绝经济支持,在巴黎演奏并不成功的克拉拉手头非常拮据。在贫困潦倒、孤独寂寞中,她梦中的青鸟就是舒曼的信。可克拉拉抓不到青鸟!因为要躲开父亲维克的监视,舒曼致信克拉拉都用假名,跟克拉拉护照上的姓名不一致,所以虽然信已到巴黎邮局,但克拉拉无法拿到。直到舒曼写的委托书到了,克拉拉才能读到他的信。

  这段时间舒曼在维也纳,克拉拉在巴黎,是现代青年非常憧憬的美丽双城恋爱故事。

  然而,美丽和恋爱都不是他们的目的。

  他们的目的是结婚。

  为了1840年复活节完婚,克拉拉给身在德国的父亲再写一信。被彻底激怒的维克回信提出六大要求:克拉拉和舒曼不能与他同处一个城市;舒曼不能踏进他家门;克拉拉不能继承他的遗产,遗产只给继母与其他孩子……维克还锱铢必较地要求克拉拉偿还他在克拉拉身上的投资,加上利息!同时他们的婚礼必须安排在9月29日,而这是英国人的四大催债日之一,俗称米迦勒节。刚知道克拉拉跟舒曼恋爱时维克就说过,如果克拉拉继续和这个穷小子来往,他就永远不再认这个女儿,并废除克拉拉的继承权。

  他现在表明,他是认真的。

  克拉拉和舒曼试图寻找援军。1839年7月底舒曼拿着克拉拉的信去柏林找克拉拉生母玛丽安娜。她的生活很不好,但坚决支持克拉拉与舒曼的婚事。这件事在莱比锡也成了一桩丑闻。在经历启蒙运动并呼喊个性解放的欧洲,如此粗暴地干涉年轻人的爱情被认为极不道德。巴黎的肖邦对此事表示不满,维克的好友李斯特因此宣布与之绝交,而门德尔松当然也站在朋友舒曼这边。

  1839年8月14日,克拉拉乘邮车从巴黎途经法兰克福前往阿尔滕堡,在那里与舒曼相会,欢庆重聚后他俩一起回到莱比锡。克拉拉没回家,因为,她这次回来就是为了对抗父亲维克。他们入住舒曼的出版商弗里舍家,而玛丽安娜也从柏林赶来支持。

  克拉拉鼓足勇气,前去父亲家谈判。维克提出四大条件,说的全是钱:一、克拉拉把七年演出赚的两千塔勒全部给她弟弟;二、舒曼给克拉拉账上转八千塔勒,如果他们离婚,这些钱仍归克拉拉;三、要求舒曼确认克拉拉是唯一遗产继承人;四、坚持不给克拉拉嫁妆。

  像舒曼一样,维克也只给了克拉拉一个选择:我,或者舒曼。

  甭说八千塔勒了,克拉拉连用舒曼的钱办嫁妆都不愿意,而且不好意思——那时的舒曼根本没钱。于是她四处巡演凑嫁妆。

  可是,克拉拉仍然坚定地选择了爱情。她致信父亲维克:我对舒曼的爱是真正的爱情。我爱他,并不只是一时热情,或是感伤的兴奋,这是由于我深信他是最善良的男人。别的男人绝不能像他这样纯洁而诚恳地爱我,而且知我如此之深。对我而言,只有他完全属于我之后,我才能全心爱他。而且深信,我比任何女人更了解他。

  克拉拉做出了抉择,而且义无反顾:为了舒曼,她把父亲告上公堂。

  当时法律规定年满十五岁的少女即可结婚,父母可以否决,但必须有合法理由,比如男方是罪犯、行为放荡,或者有慢性传染病之类。1839年9月,学过法律的舒曼为原告,克拉拉为共同原告,一纸诉状,把维克告到莱比锡皇家申诉法院:“我们真诚地求助尊敬的法庭,愿法庭敦促维克先生以父亲的名义允准我们结婚,或望法庭垂恩直接批准我们的结婚请求。”

  意思很明白:爸爸不同意,我也要嫁舒曼!

  为女儿学琴倾尽所有并且认为克拉拉所有成功都多亏自己的父亲维克当然大怒。他指控舒曼酗酒,与克拉拉结婚是想借克拉拉出名。矛盾不可调和,双方也不愿意调和,于是,开庭!

  诉讼后三个月(1839年12月18日)克拉拉与父亲维克对簿公堂。虽然已准备好为爱情付出一切,但深知父亲为自己付出多少的克拉拉仍然心如刀绞,当天她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天把我们永远分开了,至少扯断了父女之间这根柔软的纽带——我的心也仿佛被撕得粉碎。”但她外表依然强硬,“我对父亲说,我很感谢他干预我的婚姻,因为这干预赋予我的爱情更坚实牢固的基础。阻力越大,我的爱情就越伟大。”在这场战争中,父亲维克像所有不同意子女婚事的父母一样胜了,但最终却失败了。

  他的胜利是:克拉拉终于未能按舒曼的计划在1840年4月的复活节变成舒曼的新娘。

  他的失败是:克拉拉最后还是变成了舒曼太太,从此不再姓维克。

  经过十一个月漫长的诉讼,1840年8月1日,莱比锡皇家申诉法院采纳了第二个也是相当不给维克面子的选择:直接批准克拉拉与舒曼结婚。

  9月12日,克拉拉二十一岁生日前一天,她在莱比锡舍内菲尔德乡村教堂如愿以偿嫁给苦恋五年的舒曼。

  确实是在9月,但不是米迦勒节的9月29日。

  爱情终于胜利。

  然而,只有克拉拉知道自己为爱情付出的代价。

  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为他失去了父亲。”

  婚后生活充满幸福和浪漫。婚前幾个月舒曼获得耶拿大学名誉博士称号,克拉拉·维克现在是博士夫人克拉拉·舒曼啦。按他们自己的精心设计,婚后第二天正好是克拉拉二十一岁生日,舒曼博士送给舒曼博士夫人一个黑色金边的笔记本。此即音乐婚姻史上著名的《婚姻周记》,俩人轮流执笔记录每周生活,星期天交接。扉页上的题词是:“勤奋、勤俭、忠诚”。舒曼签下“衷心爱你的丈夫罗伯特”,克拉拉签下“全身心忠于你的妻子克拉拉”。

  爱情带给克拉拉满天彩霞。世界上很少有成功能超过通过奋斗获得的爱情。而爱情带给舒曼的是音乐创作的高潮,他的作品密集问世,仿佛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其中仅歌曲就有一百三十八首,包括抒情套曲代表作《诗人之恋》和《桃金娘》。在《桃金娘》中,舒曼特别从歌曲《献歌》选取诗人吕克特的诗献给克拉拉:“你是我的生命,我的心;你是大地,我在那儿生活;你是天空,我在那儿飞翔。”

  像不像这首诗:“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缘上升。”

  裴多菲,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

  都是来自心底的伟大爱情赞歌。

  婚后的第一个春天,舒曼创作了他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交响乐《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标题灵感来自他的诗人好友波特格的一首诗,其最后一行是“溪谷原野盛开春天的花朵”。舒曼一生都认为自己是“古典主义”(纯音乐)这一挂的,然而,这部春花漫天的交响乐,却是标准的浪漫主义样板,克拉拉听完后激动地说:“我心充满欢乐。”1841年3月31日,在门德尔松的帮助下,他俩在莱比锡举行舒曼夫妇音乐会,二十二岁的克拉拉与三十岁的舒曼双钢琴合奏首演《春天》,简直能从音符之间听到舒曼开心的大笑。演出成功,好评如潮。

  婚后的第一个夏天,舒曼写出另一部重要作品《a小调钢琴协奏曲·幻想》。这部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是舒曼这个手指残疾的前钢琴家唯一的钢琴协奏曲,却赫然名列“世界五大钢琴协奏曲”。其他四部是: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柴可夫斯基的《降B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与李斯特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

  这是舒曼献给自己和克拉拉爱情结晶的。是的,这年9月1日,他们可爱的小天使宝贝女儿玛丽出生。这是他俩欢欣鼓舞迎接的孩子。

  然而,随着小生命的诞生,他们手头日渐拮据。与舒曼不共戴天的父亲维克这时已搬到德累斯顿居住,他把克拉拉用过的钢琴及其他东西卖了六十塔勒,却不给克拉拉。舒曼只好陪同克拉拉去丹麦巡演,后来克拉拉又单独去基尔巡演,挣了一千一百五十五塔勒,大大帮助了家用。

  不过,世上的父母,有几个真能跟女儿的老公不共戴天一辈子?尤其是孙辈出生后。1843年1月父亲维克态度大转弯,不仅接待克拉拉来自己家里小住,还表示“始终很欣赏你那位才华横溢的丈夫”。他那时正在培养跟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克拉拉十岁的妹妹玛丽,希望把她培养成第二个克拉拉,不过最后效果不佳。这说明光是维克的培养还不够,被培养的还得是克拉拉才行。

  经过这段时间的奋斗克拉拉已被称为“莱比锡宠儿”,在莱比锡音乐市场站稳脚跟,而门德尔松也聘请舒曼为莱比锡音乐学院钢琴教师,家庭财务问题大大缓解,跟父亲的和解也继续大步向前。1843年12月舒曼作品第50号在莱比锡首演,舒曼指挥,克拉拉担纲钢琴演奏。12月15日维克看完演出后致信舒曼欢迎他前往德累斯顿:“亲爱的舒曼,那个时代结束了。我们要改变我们自己(这句话原文为拉丁文),面对克拉拉和这个世界,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您现在也是一家之父了——何须多做解释呢?”当年圣诞节,舒曼一家前往德累斯顿与父亲维克一家共度圣诞节,维克也把卖掉克拉拉钢琴的六十塔勒给了克拉拉。

  “血浓于水”虽然是句老话,却并不是套话。克拉拉为了爱情不惜失去自己的父亲,但三年之后却用自己的爱情赢回了父亲。这之后的一年多是克拉拉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因为她同时拥有爱情和亲情。1844年2月舒曼陪同克拉拉前往俄罗斯巡演四个月,在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大大小小演出共十九场,最后收入三千塔勒,充分奠定克拉拉欧洲第一女钢琴家的市场地位。

  然而,彩云易散琉璃脆,从俄罗斯回德国不久,结婚不过四年(1844年11月),舒曼得知初恋埃内斯汀去世,如遭重击,精神开始不稳定。为换个环境,克拉拉举家从莱比锡迁往父亲所住的德累斯顿。但这次德国版孟母三迁并不奏效,舒曼开始持续发病:失眠、噩梦、打摆子。有天他在《婚姻周记》页角上写下:“你是谁?我们不认识你!”几天后在下面添加:“我就是你们!”克拉拉还发现舒曼在《婚姻周记》上隔几天写一个符号,像个十六分音符。她怕刺激舒曼也不敢问这是什么,猜了很长时间,才确认这是舒曼在记录他们云雨的日子!十六分音符是常用音符中最快的(三十二分音符很少出现),而且这个符号出现得很频繁,足证舒曼跟克拉拉恩爱异常。

  他們显然没有使用避孕套。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古埃及人就用猪的膀胱做避孕套。现代意义上的避孕套,已知最早的是英国达德利古堡出土的用鱼鳔制造的1640年前后的产品。新婚夫妇恩爱异常证明婚姻幸福,然而,对克拉拉而言,恩爱的后果也可能是不幸,因为她不停地怀孕,第四个孩子爱弥尔出生后刚半年克拉拉就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当时德国还是相当封闭的社会,有地位的妇女怀孕后通常都在家静养保胎,但克拉拉是钢琴家,她的职业就是去大庭广众演出,而且观众越多越成功,所以她经常直到临盆前一周还在登台演出。这是她与舒曼热恋时没考虑过的问题。作为一个向往爱情的姑娘,她也不可能考虑。可是,现在问题来找她了。相爱是简单的,只需要两个人,而婚后相处却很困难,因为你们不再是两个人,除了两个家族之外,还有你们共同创造的一堆新人。

  克拉拉是心甘情愿成为舒曼妻子的,而且也从未后悔。但成为母亲,就未必,尤其是成为这么多孩子的母亲。而且她的岁数,放在二十一世纪差不多还是个孩子呢。相爱的简单,渐渐被相处的困难代替,大女儿玛丽的出生还是“天赐的幸福”,到了费迪南德就变成“克拉拉的新忧”(舒曼日记)。不停顿的怀孕生产曾让克拉拉在日记里仰天长叹:“我的工作怎么办?”

  维克的克拉拉不是贤妻良母,而是伟大的女钢琴家。她上年纪后患风湿病,行动困难,勃拉姆斯劝她停止巡演,克拉拉非常不高兴地回信说:“我一停止演奏心情就会非常不好。对我来说,钢琴演奏就是我的生命。”但与舒曼成婚之后,住房狭小,克拉拉为保证舒曼创作的安静环境,不得不缩短甚至取消自己每日的钢琴练习。这让她非常伤心。钢琴天才如李斯特者,也不能停止每天的练习,否则,李斯特将不成其为李斯特。

  爱弥尔出生后,克拉拉实在不愿意马上接着生孩子了。听说沐浴容易流产,她就每天翻着花样不停沐浴,折腾到最后如愿小产,但身体受损甚重。结果,医生反说舒曼抑郁发作是因为性生活过于频繁!身体与精神陷入一根蜡烛两头儿烧的克拉拉此后多次钢琴演出失败,她沮丧地在日记中写下:“作为克拉拉·维克备受推崇,作为克拉拉·舒曼备受冷落。”至少在这个时候,克拉拉可能明白了当初父亲为什么反对自己嫁给舒曼。爸爸是对的,舒曼是少女克拉拉的伟大爱情,但却是钢琴家克拉拉的杀手。

  无论克拉拉是否想过这个问题,她对舒曼的爱情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1847年11月1日,更大的影响来了:舒曼夫妇得知好友门德尔松精神失常!舒曼夫妇还在拼命祈祷门德尔松度过这一劫,四天后更坏的消息接踵而至:门德尔松过世,年仅三十八岁。

  门德尔松是舒曼夫妇共同的知己,不仅在音乐江湖同属“纯音乐乐派”,他们并肩与李斯特、瓦格纳激战,在生活上门德尔松对他们夫妇也是关怀备至,还是他俩爱情的坚定卫士。除了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是舒曼夫妇最亲最近的朋友,何况舒曼夫妇这时根本还不认识刚满十四岁、整天在汉堡低档舞厅弹钢琴挣饭钱的勃拉姆斯。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停被精神打击折磨的舒曼夫妇又遇到社会动荡。1849年德累斯顿在巴枯宁号召下爆发起义,瓦格纳积极参与,满街街垒,枪林弹雨。为母则刚的钢琴美少女克拉拉先护送舒曼逃出,又独自徒步返回德累斯顿,接出留在家里的孩子们,一如四十三年之前的那个10月,歌德的太太伍碧丝在魏玛家里勇护被进门抢劫的法军士兵打翻在地的歌德。

  动乱后,克拉拉觉得德累斯顿太危险,经杜塞尔多夫音乐协会两次邀请,1850年9月1日舒曼夫妇带着孩子们到达杜塞尔多夫,舒曼出任杜塞尔多夫乐团指挥。这时克拉拉历经十年婚姻,六次分娩,一次流产,仍然美丽非常。1850年10月24日舒曼首次在杜塞尔多夫登台指挥门德尔松作品,克拉拉钢琴演奏,十分成功。

  他们终于找到可以安居的城市。

  当时克拉拉并不知道,命运让他们来杜塞尔多夫,是为了等待勃拉姆斯。

  1853年9月30日,他们等到了。

  上面这个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勃拉姆斯住在舒曼家里时无疑从舒曼夫妇和他们的朋友口中听到过,他还很可能被邀观赏他们的《婚姻周记》。无论如何,勃拉姆斯知道,他爱克拉拉,舒曼更爱克拉拉,而且他们已经结婚。最重要的是,克拉拉矢志“全身心属于”舒曼。

  虽然,勃拉姆斯知道克拉拉也知道,他爱着克拉拉。

  舒曼跟勃拉姆斯情同师徒,却完全是两种人:舒曼是“爱就要说出口”,所以他告诉克拉拉,我,和你父亲,你只能选择一个。

  勃拉姆斯却终其一生也没学会“爱要怎么说出口”,因为他爱上的是师母。他的选择是:那就不说。1854年舒曼入院后不久,勃拉姆斯有次告诉他与约阿希姆共同的好友奥托·格林:“我觉得,与其说我敬重她,倒不如说我爱她。我想,我是不可能再去爱任何一个别的女孩子了。”

  然而,他很可能从未对克拉拉说出过这三个字。

  舒曼对爱情的理解是“获得”,而勃拉姆斯对爱情的理解是“牺牲”。这两个答案不能简单地说孰对孰错,但它们之间确实天差地别。

  克拉拉比勃拉姆斯大十四岁,这时是七个孩子的母亲,而勃拉姆斯妈妈就比他爸大十七岁,很多人就给勃拉姆斯贴个标签曰“恋母癖”。其实爱情跟年纪没什么关系,跟什么“癖”更没关系。爱情只跟相爱的那两个人有关系,其他一切都是浮云。虽然舒曼去世后这两年勃拉姆斯忙于照看克拉拉的孩子并没什么大作品问世,但是,他的大作品,都可以说是在这两年撒下的种子。

  没有天哪有地?

  没有克拉拉,哪有勃拉姆斯?

  这么说不单单是因为克拉拉力荐了勃拉姆斯。

  如果把贝多芬浓缩成两个字,那就是“激情”;如果把贝多芬的精神传人勃拉姆斯浓缩成两个字,就是“内敛”。勃拉姆斯把对克拉拉的爱情统统化入音乐。虽然勃拉姆斯被称为“最贝多芬的贝多芬传人”,但他的音乐几乎没有贝多芬式的激情澎湃,而是地火,在你根本看不见的内心深处静默无声地顽强燃烧,在勃拉姆斯泰然自若、心平气和的古希腊哲人皮相之下,他的内心深处掠过疾雷破山、飘风振海的惊世粒子暴。

  只不过,这惊雷只有克拉拉一个人能听见。

  而勃拉姆斯觉得,这样就很好。

  勃拉姆斯于是就这样自我放逐于情感花园,义无反顾地走入人类存在更高形式的精神深山。他并非自愿为僧,最后却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爱情隐士。

  此“隐”非“隐居”的“隐”,而是“隐忍不拔”的“隐”。

  重点在“不拔”。

  舒曼去世,1857年勃拉姆斯离开杜塞尔多夫,在代特莫尔德担任四个月宫廷钢琴师和指挥,1858年离开代特莫尔德,3月和4月在柏林陪伴克拉拉。这个阶段勃拉姆斯创作了《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第15号),约阿希姆配器。这部作品计划是交响曲,但勃拉姆斯对管弦乐作曲缺乏自信,缩写为双钢琴奏鸣曲,后经再三修改,变成钢琴协奏曲。其实,这还是一部钢琴协奏的交响曲,1859年1月22日在汉诺威首演,五天后在莱比锡上演。不过,这部明显反映他对克拉拉思念的作品当时并不成功,在莱比锡演出彻底失败,勃拉姆斯虽然表现得很轻松:“失败不出所料,只是他们的嘘声太过分了!”但内心深处,他是非常在意的,当时就发誓“下一部会非常不一样”。这个下一部,即《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要等到二十二年之后才问世,而且,确实“非常不一样”。

  勃拉姆斯是完美主义者,交稿拖延症比贝多芬还严重,即使交稿,还经常附信:下一稿会更好。出版商接到后一个头两个大:那这一稿要不要出版?勃拉姆斯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舒曼去世后勃拉姆斯几乎所有重要的音乐作品都要先寄给克拉拉修改。舒曼去世后克拉拉再没写过任何作品,一方面因为她专注于演奏舒曼作品,另一方面她的所有创作冲动都融入了勃拉姆斯作品的字里行间。

  克拉拉对这一“初看权”非常在意。后来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后交的朋友中包括赫佐根堡及其太太伊丽莎白,伊丽莎白经常抢先评论勃拉姆斯的作品,有时还抢在克拉拉前面,这意味着有时她看到勃拉姆斯新作还在克拉拉之前,此事曾引起克拉拉不快。不过,那都是一些小作品。

  但《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确实是个例外。

  而且这个例外最后催生了中国人最熟悉的勃拉姆斯作品。

  当时第一个看到《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的,不是克拉拉。

  勃拉姆斯1858年4月在柏林离开克拉拉,夏天在哥廷根遇到女歌唱家阿佳特·封·锡伯德。勃拉姆斯跟舒曼一样酷爱歌曲,一生创作超过两百首。后来他在一封信中说:“民歌是我的理想。”他在晚年集成七册《德意志民歌集》,至今仍为德奥民间音乐研究重要文献。

  锡伯德是勃拉姆斯歌曲的粉丝,见到勃拉姆斯当然大喜,两人整天一起研究歌曲的创作与演唱,很快坠入爱河。这是克拉拉之外勃拉姆斯唯一的恋情,炽热激烈,据说勃拉姆斯为见她一面不惜下跪相求。然而,两人刚交换订婚戒指,勃拉姆斯就打了退堂鼓,他致信锡伯德:“心爱的阿佳特,我多么爱你,哥廷根的夏日回忆绝无半点虚假,但是,关于结婚,现在我全无信心。”

  没查到为什么。

  我认为是因为克拉拉。

  这个爱情童话中的三个人除了彼此之外,都只有过一段情感纠葛:舒曼是埃内斯汀,克拉拉是邦克,勃拉姆斯是锡伯德。

  不同的是,锡伯德进入了音乐历史。而且,我们大家都是听众。

  此话怎讲?

  與勃拉姆斯分手后,锡伯德另嫁他人。五年后,勃拉姆斯把他第二部《G大调弦乐六重奏》献给锡伯德,其中第一乐章有一段音乐用锡伯德的名字Agathe的“A-G-A-D-E”作为基本动机。

  这还不是中国人都听过的那个作品。

  十年后,锡伯德产下二胎,勃拉姆斯再次赠曲一支,而且选材用心良苦。当初锡伯德跟勃拉姆斯订婚时常唱一首华尔兹,勃拉姆斯深为所动。现在他给那首华尔兹加上切分音变化,仿佛妈妈轻拍着婴儿入睡。

  此即著名的《摇篮曲》。

  是的,这支曲调优美的歌曲并非民谣,它是勃拉姆斯为锡伯德所作,虽然很多人并不知道作曲者是勃拉姆斯:“睡吧睡吧小宝贝,丁香红玫瑰轻爬上床伴你入梦乡,上帝保佑你,一觉到天光。”

  娇儿啼声入帘帏,是人生大幸福之一,所以很多著名音乐家都创作过《摇篮曲》,随便数数就有肖邦、圣桑、李斯特、柴可夫斯基、比才和格里格等,但江湖有“世界三大摇篮曲”之说,指的是舒伯特、莫扎特和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明显最受喜爱,流传也最广,今天还经常被演奏。

  “世界三大摇篮曲”最精彩之处在于,其实,这仨人中间只有莫扎特有孩子,舒伯特和勃拉姆斯都是终身单身汉,甭说生孩子,根本一辈子就没结过婚。

  所以,记住:音乐跟文学一样,是虚构的艺术。

  除了《摇篮曲》,中国人最熟悉的勃拉姆斯作品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可能我们并不知道这是勃拉姆斯的作品,但只要放起来,发现自己听过的人,一定超过百分之五十。

  《匈牙利舞曲》跟匈牙利当然大有干系,可德意志跟匈牙利并不接壤,勃拉姆斯也并没有天天去匈牙利,为什么却写了这么多《匈牙利舞曲》呢?

  这还要从赖梅尼说起。1848年,裴多菲等人领导匈牙利革命(革命结束后匈牙利从奥匈帝国独立),奥匈帝国与俄国联合镇压,许多匈牙利名人被迫流亡西欧。匈牙利小提琴家赖梅尼逃到德国后一路靠小提琴演奏养活自己,路过汉堡时结识勃拉姆斯并成为好友。就是从赖梅尼这里,勃拉姆斯接触并爱上了匈牙利民间音乐。两人在莱比锡因瓦格纳闹翻,一拍两散,互不联系。1864年勃拉姆斯出版《匈牙利舞曲》前两冊,混合吉卜赛与匈牙利曲风,节奏自由,旋律华丽,速度变化多端且深具即兴演奏风格,大受欢迎。但久未联络的赖梅尼却突然向法庭提告勃拉姆斯抄袭。这是欧洲音乐史上第一桩著作权官司,最后赖梅尼败诉,因为这些吉卜赛风的原始作者虽然不是勃拉姆斯,但也可以肯定不是赖梅尼,所以不构成侵权,起码不侵赖梅尼的权。尽管如此,1875年勃拉姆斯出版两册钢琴独奏的《匈牙利舞曲》时仍然主动改用自己作曲的旋律,所以,第十一首之后,可以说勃拉姆斯的个人特色更加鲜明。这套《匈牙利舞曲》中以轻巧可爱的《升F大调第五号匈牙利舞曲》最为著名,后被他另一匈牙利好友约阿希姆改编成小提琴演奏版。

  话说回来,《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锡伯德先看,克拉拉后看,其演出惨败,可能是偶然,但在李斯特与瓦格纳为首的“标题音乐派”看来,就是证实了他们对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克拉拉和汉斯利克等“纯音乐乐派”的怀疑,他们纷纷出来讽刺这部作品“过时老套”。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当然反击,于是引爆欧洲音乐史著名的“浪漫主义之争”,这场论战横扫整个欧洲音乐界,全欧洲都参与其中。1860年勃拉姆斯与约阿希姆在《音乐新志》发表宣言,公开批评瓦格纳的音乐,可惜这份宣言只有三人签名,算是继《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演出之后的第二次惨败。但勃拉姆斯并未服输。当时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与勃拉姆斯是好友,但他站在瓦格纳他们那边,论战后他俩分道扬镳。十二年后鲁宾斯坦再到欧洲巡演,指挥勃拉姆斯作品《胜利之歌》和《命运之歌》,算是求和,但勃拉姆斯并不领情,这一年他从维也纳致信指挥家列维,直指鲁宾斯坦“是个平庸、不负责任、粗糙的指挥家”,割袍断义。

  离开第二个恋人锡伯德之后,勃拉姆斯于1859年5月回到汉堡。1862年9月,勃拉姆斯听从克拉拉的建议离开怠慢他的汉堡,第一次前往维也纳,居住八个月。他在一次私人音乐会上和老赫勒斯贝格合奏自己的作品《g小调四重奏》,演奏结束,赫勒斯贝格大喊:“他就是贝多芬传人!”

  这是第一个公开宣称勃拉姆斯是贝多芬传人的音乐家。

  1863年5月1日,勃拉姆斯离开维也纳前往汉堡准备庆祝自己的三十岁生日,中途却突然返回维也纳,直接的原因是他的忘年交拉莱曼既没让他当上汉堡爱乐乐团指挥,也没能让他当上汉堡合唱学院指挥。其实勃拉姆斯也没正式应聘这两个职位,但被故乡汉堡的音乐界如此忽视,仍令他非常火大。汉堡最后聘用了勃拉姆斯的朋友斯托克豪森,而勃拉姆斯跟拉莱曼的友谊就此中断,多年后才恢复。

  一到维也纳,勃拉姆斯就见到了瓦格纳。想当年贝多芬第一次到维也纳只待了三个月,而勃拉姆斯第一次待了八个月,后来再回维也纳,就此定居。他跟贝多芬一样,都是从德国来维也纳,都是第二次到维也纳即定居,都是死于维也纳,葬于维也纳。

  维也纳星罗棋布的咖啡馆和餐厅、满是摊贩和顾客的市场、有女子乐队的花园咖啡屋,都非常适合勃拉姆斯内敛淡泊的天性。勃拉姆斯嗜好美食但不追求奢侈,衣着干净但略显过时,对孩子们很有耐心,与朋友们交往却粗心大意。他起居准时到有维也纳市民看他来对表,就像康德在加里宁格勒那样。维也纳,就是勃拉姆斯的菜。像他一样,这个城市也安静悠闲、健康文雅、平和自然。在这里,内向的勃拉姆斯也变得会开玩笑了。他是近视眼,有次朋友问他演奏时是否戴眼镜,他答:“当然戴,当谱上出现姑娘们将走过的乐句时,我肯定得戴上眼镜瞧瞧。”在街上散步时他常常取下眼镜,朋友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就显得到处都是美女了。像今天所有的“剩男”一样,勃拉姆斯当时最大的麻烦就是要不停解释为什么不结婚,他的理由是觉得搞艺术养不活妻子,当自己音乐作品失败时,也害怕看见妻子忧心忡忡的眼睛。

  今天,我们知道,这都是托词,就像今天“剩男”们的托词一样。

  然而,维也纳的怡然自得并不长久。不过一年多(1865年1月31日),勃拉姆斯母亲去世,他赶回汉堡奔丧时给克拉拉写信倾诉:“我无法告诉你这个灾难降临的消息……上帝安详地从我们身边带走了妈妈。”

  勃拉姆斯的父亲约翰·雅各布·勃拉姆斯,从小城迪特马申来到大城市汉堡,先在小舞厅混饭,后在汉堡市立剧院乐团和汉堡爱乐乐团吹小号和拉低音提琴,是最下层的音乐民工。1830年,二十四岁的他娶四十一岁的女裁缝约翰娜·尼森为妻。那时他们当邻居才两周,完全就是凑合过日子省房租的意思。勃拉姆斯排行老二,上有一姐,下有一弟。他出生在汉堡贫民区过道区卡姆排屋一栋房子的二层,此房在二战中被炸毁,因此,汉堡并无勃拉姆斯出生故居。六个月后他家搬到阿斯特内湖的堤门圩区,1833年5月26日勃拉姆斯在汉堡圣米歇尔斯教堂受洗,一百五十年后教堂设立勃拉姆斯受洗纪念碑。

  贫贱夫妻百事哀,孩子们出生后家庭生活越来越贫困,夫妻俩常为钱吵架。“女大三,抱金砖”,勃拉姆斯妈妈证明了这句话是生活智慧,因为加上勃拉姆斯的爸爸,她有四个孩子要养,辛苦做裁缝的同时还要再开个小店。1865年勃拉姆斯的妈妈去世前用五天时间给勃拉姆斯写了一封长达十页的亲笔信,回忆结婚和艰难抚育勃拉姆斯姐弟三人的辛酸家史:“我们结婚时你爸工资少得可怜,我们只能租一个又热又小的房子住,我则做些针线活贴补家用,但我辛苦挣下的一百马克却被你爸拿去买彩票赌输了,你要知道我得做多少针线活才能挣到一百马克啊!但我从来不跟他吵……那是一段多艰难的生活啊,你爸因为穷经常发火责骂家人,我和你在晚上常常相拥而坐伤心落泪,此情此景历历在目,仿佛刚发生……你那时问我为什么爸爸发这么大脾气,我告诉你,爸爸希望你们离开这个世界,他不想养你们了。你听了非常难过,我们抱头痛哭。”妈妈还写到,勃拉姆斯爸爸暗地里与初恋情人旧情复燃,搞得女方丈夫打上门来,这件事对她的精神打击非常大。

  这封信写完的第二天,妈妈去世。

  勃拉姆斯对妈妈感情很深,七年后他父亲去世,他显然没有这么悲伤。至少他没有因此写出什么伟大的作品。勃拉姆斯的内敛和忠诚,也源于妈妈。他知道贫困男人也会出轨,而这件事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感念母亲,是艺术作品中超过爱情的永恒主题,这种人类最本真而纯粹的感情,经常催生伟大的作品。勃拉姆斯也不例外,在失去母亲的无边痛苦中,他只能走向音乐:他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经过三年的修改后,奠定勃拉姆斯乐坛地位的这部世界级作品诞生。

  这是勃拉姆斯的巅峰作品之一,也是他倾尽心血为妈妈建立的纪念碑。每个人心中都有妈妈的纪念碑。父母最伟大的纪念碑,跟人间那些渺小的骨灰盒或者宏大的陵墓毫无关系,它们真正鲜活地存在,在子女心中。

  因为,“那是我的妈妈爸爸”。

  勃拉姆斯这一座纪念碑同样也只在他心中,但却产生了世界级影响,其中第五乐章女高音独唱“此刻悲从中来”,即是他专门为逝去的母亲创作的。这不是我猜的,而是勃拉姆斯自己说的,创作完成后他告诉朋友:“在写(第五乐章)时我想着妈妈。”当年舒曼去世后(1854年11月),克拉拉去汉堡演出,专门前去看望勃拉姆斯父母,她惊讶于贫民区生活艰难之余,更加理解了勃拉姆斯。关于《德意志安魂曲》,她也说:“尽管他没明说,但我们都知道,他写第五乐章是为了纪念他妈妈。”

  那时,克拉拉一定也暗暗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天为自己写一部音乐作品吧?

  安魂曲(Requiem)即安魂弥撒(Requiem Mass),是天主教追悼亡者仪式的配乐,Requiem是弥撒开头“进堂曲”经文起首第一个词,原意为“安息”,所以也称“安息曲”。安魂曲的结构、经文和仪式是统一的。中世纪欧洲音乐家几乎都创作安魂曲,到十七世纪呈爆炸式增长,成为一种独立音乐体裁。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也不是为弥撒仪式创作的,其原文题目“Ein Deutsches Requiem nach Worten der heiligen Schrift”(德文《圣經》经文安魂曲),点明了其最大的特点:放弃此前安魂曲歌词必用拉丁文的天主教传统,其七个乐章歌词采用马丁·路德所译德文《圣经》的十六段经文。

  勃拉姆斯在新教教堂受洗,1850年曾在圣米歇尔斯教堂弹奏管风琴,因此非常熟悉新教圣典与《圣经》。不过,据说他后来放弃了基督教信仰。总之,在《德意志安魂曲》中,他选取的经文完全没有提及基督、原罪、最后的审判,没有描绘天堂的美丽,也没有直接为逝者祈福,而只是强调人生短暂、名利虚妄、死亡必然,提示人类应在尘世体悟永恒,从中得到宽慰和力量。也就是说,他引用的都是非典型性的《圣经》经文。传统安魂曲都祈求逝者灵魂得救,但《德意志安魂曲》传达的是信仰,安慰活着的人。所以,勃拉姆斯自己说过,其实这部作品应当叫《人类安魂曲》。

  《德意志安魂曲》,受众不只是德国人,也不只是基督徒。

  受众是全人类。

  《德意志安魂曲》起意很早,1856年舒曼去世,第二年勃拉姆斯即构思动笔,但时断时续。1865年母亲过世促使勃拉姆斯完成此曲。1867年12月在维也纳首演前三个乐章,结果不太成功。1868年4月在不来梅教堂,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一至六乐章演出,一举成功。一个月后勃拉姆斯在第五乐章加入女高音独唱“此刻悲从中来”,纪念三年前去世的母亲,1869年由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第三次上演才首次完整演出全曲七个乐章。

  勃拉姆斯当时已经是德意志著名作曲家,在欧洲也算有名,但始终缺一部奠定自己世界级音乐家地位的巨作。

  《德意志安魂曲》就是这一部。它让勃拉姆斯走入世界音乐史。

  1853年初见,克拉拉第一次听到勃拉姆斯在钢琴上演奏《C大调钢琴奏鸣曲》,当晚克拉拉在日记中写下:“一旦他今后有机会创作管弦乐,他定会找到适合他艺术想象力的土壤。”十二年之后,勃拉姆斯用《德意志安魂曲》证明克拉拉慧眼独具。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送我们上天堂,那《德意志安魂曲》的主题就是“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第一乐章)有人把第六乐章中段合唱“死亡,你的芒刺何在?地狱,你的胜利何在?”比作巴赫《第四号清唱曲》第四乐章“死亡的毒钩”中的合唱“哈利路亚”,也有人把它比作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合唱。

  所以,勃拉姆斯被称为贝多芬传人,不是没有理由的。

  《德意志安魂曲》大获成功,让勃拉姆斯迟疑十二年之后终于如克拉拉所预言的那样开始创作“管弦乐作品”,此后就有了清唱剧《里纳尔多》《第一弦乐四重奏》和《第一交响曲》。

  其实,勃拉姆斯战胜瓦格纳被封为“贝多芬的传人”,不是因为《德意志安魂曲》,而是因为《第一交响曲》。

  贝多芬!

  虽然并非贝多芬入室弟子,但在精神上,勃拉姆斯确实可称得上贝多芬的传人。他一生崇拜贝多芬,在他维也纳故居音乐室里有一架七尺大三角钢琴,钢琴后面摆放着一尊贝多芬半身石膏塑像。那些年,每当勃拉姆斯坐下弹琴,那个永不熄灭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灵魂,就在他背后金光四射地照耀着自己精神传人的一举一动。这是勃拉姆斯自己摆的,他喜欢在贝多芬的注视下创作。写《第一交响曲》时他告诉朋友:“我永远也写不出一部交响曲。你想象不出当我听到背后巨人(贝多芬)脚步声时的感觉。”

  他说这话是有根据的。

  早在1849年,还没有拜在舒曼门下时,勃拉姆斯在汉堡举办第二次钢琴独奏会就特地演奏了贝多芬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当时汉堡一家报纸给予了高度评价:“年轻钢琴家勃拉姆斯的独奏音乐会给我们带来极大惊喜……他是天才钢琴家,他的未来不可限量……他弹奏贝多芬《C大调钢琴奏鸣曲》自然而松弛,触键敏锐清晰,甚至明显用尽全力时琴声也控制得很好。”记者不知道,自小崇拜贝多芬的勃拉姆斯,是在用自己的心演奏。他第二次前往维也纳并定居后,维也纳人很快发现他的穿着打扮、走路姿态、外貌表情越来越像贝多芬,虽然勃拉姆斯其实并没有真正见过贝多芬。

  除了精神传承,找不到其他的解释。

  贝多芬,是勃拉姆斯扼住他自己命运的那只手!

  这也是李斯特和瓦格纳为首的“标题音乐派”诟病勃拉姆斯的原因。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勃拉姆斯无视浪漫主义的辉煌成就,非要揪住贝多芬传统不放。“标题音乐派”中坚、维也纳流行刊物《沙龙报》音乐评论专栏作家沃尔夫写道:“贝多芬之后的音乐革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舒曼确实希望出现一个救世主式的人物,而他以为他找到了这个人——勃拉姆斯)的领袖们从我们这位交响曲作家(勃拉姆斯)身旁走过,竟未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迹。”

  这不是表扬。

  这是批评。

  那个浪漫主义横行的时代,“交响曲作家”这个称呼已经基本上算骂人。

  然而,对于勃拉姆斯而言,对李斯特和瓦格纳视而不见很正常,因为他的眼中只有贝多芬。贝多芬对于勃拉姆斯而言是神一样的存在,因此,他把交响曲创作看得很神圣。他以贝多芬为标准,把交响曲创作称为“没有笑容的事”,跟他轻松愉快的《学院庆典序曲》对比,就知道交响曲对他的意义。所以,虽然克拉拉一见面就鼓励他创作交响曲(管弦乐作品),但勃拉姆斯一直到四十四岁时才终于拿出《第一交响曲》,历时二十四年!

  《第一交响曲》是古典曲式,结构严谨,手法凝练,遵循贝多芬的主题“个人通过殊死奋斗从黑暗走向光明并战胜命运”,它以c小调开始,以C大调结束,象征个人通过奋斗获得胜利。著名指挥家德索夫指挥首演,获得广泛称赞。它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同为c小调,而c小调是贝多芬喜爱的调性。此外,第四乐章也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开头一样,把前三个乐章的主题全部回顾了一遍。当有人指出这一点时,勃拉姆斯说了一句广泛得罪人的话:“任何蠢驴都能看出这一点。”

  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即他致敬贝多芬的作品。所以,勃拉姆斯作品御用指挥彪罗称之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要强调的是,勃拉姆斯本人很反感这种说法,因为他认为自己不能与贝多芬相提并论。彪罗的故事也很精彩,但他与李斯特和瓦格纳的纠缠更深,所以放在关于瓦格纳的文章中再说,这里只提他一句在音乐史上很有名的话:“巴赫是音乐之圣父,贝多芬是音乐之圣子,勃拉姆斯是音乐之圣灵。”他把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合称“三B”,原因是他们的姓都以字母B打头。不过,这三个人的一致点大概也仅限于此。其实勃拉姆斯的音乐跟巴赫与贝多芬是否在一个档次上是颇有争议的。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勃拉姆斯确实比瓦格纳更称得上巴赫与贝多芬的传人。

  勃拉姆斯很清楚以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交响乐时代已随着舒伯特去世而一去不返,他知道李斯特和瓦格纳代表的浪漫主义口号“向前看,忘掉过去”有道理,他也明白浪漫主义音乐家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勋伯格代表着未来,但出于对贝多芬的忠诚,他固执而孤独地反向奔跑,建立了最后的辉煌古典大厦,虽然他知道,这一定是最后一座大厦,而且这座大厦再怎么盖,也断乎不可能比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更辉煌壮丽。

  作为浪漫主义先驱,舒曼死不瞑目的是始终没打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任督二脉。勃拉姆斯的《d小调第一交响曲》完成了这个任务。

  要说明的是,在《d小调第一交响曲》的创作中——其实是在舒曼死后勃拉姆斯的所有创作中——克拉拉确实给了勃拉姆斯无数启发。勃拉姆斯创作《第一交响曲》遇到瓶颈时写信求援克拉拉,克拉拉回信说:“暴风雨的天空可以孕育一部交响曲。”这就是《d小调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沉重雷声引发美妙旋律的来源。

  所以,勃拉姆斯说:“我最美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这句话听起来是对爱情的唯美讴歌,其实并非谦让,亦非恭维,确为实情。

  那边厢,勃拉姆斯死敌阵营主将李斯特,对追随他三十九年的贵族夫人卡罗琳·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也说过:“我所有的欢乐都来自她,而我所有的痛苦也总能在她那里找到慰藉。”卡罗琳家中仅奴隶就有三万,她却宁可被沙皇开除国籍,剥夺财产,抛家舍业,也定要追随李斯特跨越千山,走遍天涯。虽然李斯特很愿意,但她最后却没能嫁给李斯特。

  那是下一个精彩故事,此处按下不表。

  1876年,《第一交響曲》(作品第68号)在吕根完成,当年11月4日在德国卡尔斯鲁厄首演成功,证明《德意志安魂曲》并非偶然。《第一交响曲》的巨大成功唤醒了勃拉姆斯这座火山,四个月后《第二交响曲》(1877)即告完成。

  《第二交响曲》充满诗情画意和田园风光,是勃拉姆斯少有的一部明朗优美的作品,人称“勃拉姆斯的田园交响曲”,其接近回旋曲的第三乐章被公认为勃拉姆斯的天才独创,妩媚丰满,像中年的克拉拉一样迷人,1877年11月30日在维也纳首演受到热烈欢迎,结束后观众全体起立致谢勃拉姆斯。第二场演出勃拉姆斯亲自出场指挥,效果翻倍。很快,这部交响曲就红遍整个欧洲。

  贝多芬去世之后交响曲创作进入停滞状态,因为没人自信能写得比贝多芬更好。舒伯特去世后肖邦干脆一部交响乐都没有,柏辽兹只有一部《幻想交响曲》。门德尔松的《苏格兰》和《意大利》两部交响曲完全脱离贝多芬的体系,柏辽兹的交响曲直接离经叛道。舒曼的四部交响曲也非“贝多芬式”的,连格式都差很多,因为贝多芬的交响曲模式已经盛不下狂飙的浪漫主义精神。舒曼没找到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道路就突然陷入精神错乱,这个任务,只好交给他的亲学生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当仁不让。虽然同样只有四部作品,但他的交响乐贡献远远超过家师舒曼。他这四部交响乐现在依然经常被演奏,舒曼在天之灵肯定感到宽慰。

  1883年夏天,勃拉姆斯在德国威斯巴登待了几个月,完成了《第三交响曲》。当年12月,《D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第90号)在维也纳首演,其雄浑的气势常与贝多芬的《英雄第三交响曲》相提并论,也因此被称为“勃拉姆斯的英雄交响曲”。不过克拉拉并不同意。她称之为“森林的牧歌”。我赞成克拉拉的意见。五十岁的勃拉姆斯完成的这部作品,也是他最短的交响曲。

  此前勃拉姆斯于1881年2月出任迈宁根宫廷乐团管弦乐队指挥,他的作品都由这个乐团试奏,指挥大都是彪罗,此后勃拉姆斯很多作品也都由彪罗指挥首演,彪罗因此被称为“勃拉姆斯的指挥棒”。

  在前三部交响曲中,勃拉姆斯没有采用诙谐曲,但疾速的诙谐曲是贝多芬交响曲的标配。门德尔松写过很精致的詼谐曲,而勃拉姆斯深知诙谐曲的实质是奔放而非精致。舒伯特也明白,所以他的交响曲一直采用小步舞曲,很晚才使用诙谐曲。而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的诙谐曲”,完全是创举。

  《e小调第四交响曲》的灵感来自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气势宏大,但采用古老帕萨卡里亚变奏的终曲乐章完全失去战斗精神,像一部深秋背景前的古典悲剧,其终曲以一个固定低音为主题做了三十二次变奏,被称为“古典交响曲的挽歌”。是不是挽歌见仁见智,但这肯定是勃拉姆斯交响曲创作的挽歌。写完这部交响曲后,勃拉姆斯觉得自己已经完成舒曼的托付,从此再未写过交响曲。

  这是勃拉姆斯最伤感的交响曲。当然他也有理由伤感。这一年他已五十二岁,克拉拉已是六十六岁的老太太了。

  浪漫主义的伤感通常大喊大叫,怒目嘶吼,哪怕其实只是因为一个美女没看过来,也非得泪流满面,否则就不算“愁”。但这部交响曲整体的悲剧性却被勃拉姆斯演绎得恰到好处,它像一股潜流在地面慢慢涌动,最后铺满天地,灌满心肺,直到窒息。勃拉姆斯展开的“愁”是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历尽沧桑的老人站在山顶,浸在漫天盖地淹没视线心脑的“愁”之中,轻轻说:“天凉了。好美的秋天。”

  当时欧洲浪漫主义进入中年,欢呼王纲解体的激情完全消退,性欲旺盛的蜜月高潮化解无踪,无病呻吟的病态大行其道,勃拉姆斯紧跟舒曼在古典主义老路上踏出新的足迹,自称“纯音乐”,以凸显李斯特、瓦格纳浪漫主义的花拳绣腿。我称之为“新古典主义”。复古贝多芬的勃拉姆斯不再是汉堡下等舞厅的钢琴师,他一跃成为新古典大师,雄踞十九世纪末叶,与李斯特、瓦格纳对峙。

  舒曼并非只有勃拉姆斯这一个学生,但勃拉姆斯无疑是舒曼最好的学生,而勃拉姆斯只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就是舒曼,虽然舒曼其实只是从音乐思想上影响了他。哲学史上不乏伟大的师生,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而整个西方人文体系,源于亚里士多德。舒曼和勃拉姆斯是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师生。舒曼的成就更多在钢琴和声乐,他的《童年情景》和《诗人之恋》堪称代表,诗意洋溢、温婉宜人、碧玉精致,而勃拉姆斯主要贡献在于四部不朽的交响曲、《德意志安魂曲》和他独步天下的室内乐。他不以激情洋溢赢得听众,而是以沉默内敛为主纲,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而不放。正因为这样,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初听比较晦涩,他自评《第一交响曲》:“我可能必须说句不好听的:我的交响曲又长又不好听。”“纯音乐乐派”大将、他的朋友汉斯利克听完他的《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钢琴试奏后说:“我好像被两个才思泉涌的人轮流暴打。”

  《德意志安魂曲》与四部交响曲兑现了克拉拉的预言:勃拉姆斯昂首走入历史。四部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音乐精神的传承,也让自认贝多芬不二传人的瓦格纳非常不爽,他开始对勃拉姆斯进行人身攻击,这一方面说明目空一切的瓦格纳已经承认勃拉姆斯是旗鼓相当的对手,另一方面也说明瓦格纳在勃拉姆斯的音乐上挑不出什么大漏洞。勃拉姆斯对这些攻击通常并不回击,但汉斯利克却奉勃拉姆斯为圭臬,疯狂攻击李斯特、瓦格纳和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相应地,“标题音乐派”支持者沃尔夫等则对勃拉姆斯的创作嗤之以鼻。

  今天音乐界公认勃拉姆斯和瓦格纳都是贝多芬的传人。

  勃拉姆斯没有参与这些论争,因为他很忙。1872年起勃拉姆斯租下维也纳卡尔胡同4号公寓的两个房间,五年后又加租一个房间。他钢琴演奏和出版作品收入不菲,出版社天天催稿,因此,虽然没有固定职位,但他日子过得不错。1872年9月他出任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指挥,干了三年,所以现在大家去金色大厅游览,会看见里面有个“勃拉姆斯大厅”。

  1877年,勃拉姆斯拒绝了剑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学位,却在1878年3月接受了德国布来斯劳(Breslau)大学名誉哲学博士学位,并专门创作《学院庆典序曲》(作品第80号)以示感谢。

  勃拉姆斯与瓦格纳的对峙,经常被总结为“纯音乐对峙标题音乐”,事实上勃拉姆斯也创作标题音乐,比如《学院庆典序曲》。当时他的好友肖尔茨认为这名字太迂腐,勃拉姆斯慎重回信:“我确实也不喜欢,你有更好的建议吗?”肖尔茨建议用Viadrina,这是环绕布来斯劳的那条河流的拉丁文名字,勃拉姆斯考虑再三还是保留了原名,可见给作品拟标题时他还是颇费心思的。1880年勃拉姆斯致信肖尔茨讨论自己另外一部作品《悲剧序曲》:“你能帮助我斟酌一下吗?究竟是用‘悲壮序曲’‘悲剧序曲’还是‘葬礼序曲’?”

  《悲剧序曲》即作品第81号,是紧随《学院庆典序曲》之后的作品,它俩其实算双胞胎。勃拉姆斯说《学院庆典序曲》是“索贝(当时奥地利作曲家)风格的快乐学生歌曲集锦”,其中四首歌曲主题来自索贝的学生歌曲集,分别名为《我们所盖的宏伟校舍》《君王》《新生歌》和《欢乐歌》,风格欢快,其中《欢乐歌》后来还被李斯特改编为钢琴曲。因为这部作品风格实在太欢快了,杀青后勃拉姆斯致信朋友:“我不得不再写一部《悲剧序曲》来满足我忧郁的本性。”勃拉姆斯对这两部作品的总结是“一部哭泣,一部欢笑”。

  勃拉姆斯哭泣的原因,是因为克拉拉的小儿子、他的教子费利克斯在这一年去世。此事稍后再表。

  《学院庆典序曲》1881年1月4日首演于布来斯劳大学,勃拉姆斯亲自指挥。现在它与《悲剧序曲》都是音乐会经常演奏的曲目。

  1873年夏天,勃拉姆斯完成《海顿主题变奏曲》(作品第56号)。《葛罗夫音乐辞典》第五版说这部作品作者是海顿的弟子普莱,第六版干脆将其列入伪作目录。卡尔·盖林格1931年首次出版《海顿变奏曲》,此时勃拉姆斯去世已一百二十多年。盖林格说这部作品源于《安东尼圣咏》,是奥地利朝圣者之歌,并非海顿所作,其原作者依然不详。但是勃拉姆斯曾致信克拉拉:“我对《海顿主题变奏曲》的偏爱远胜过其他任何作品。”显然,他认为这部作品是自己的。这部作品古意盎然的主题旋律在首演后大受欢迎,是音乐会中最常演奏的勃拉姆斯作品,被称为“性格变奏曲”,因为勃拉姆斯根据一个主题写了八段变奏与终曲来代表八种不同性格:从优雅、轻快到沉思、悲伤,转至热情、幻想,终结于孤寂、神秘的“幽灵变奏”,音乐情绪瞬间变幻莫测,大起大落,带有鲜明的勃拉姆斯个人风格。

  几乎同时(1873年8月17日至19日),波恩举行舒曼纪念音乐会,约阿希姆指挥,克拉拉钢琴演奏。之后克拉拉与全家迁居柏林。同年她八十八岁的父亲维克去世,克拉拉赶回德累斯顿为父亲下葬。

  当初她为了舒曼失去了父亲,后来又用自己的爱情赢回了父亲,现在,她亲手埋葬了舒曼和父亲。

  人生,真的就是一场遇到很多人的充满悲欢离合的因缘际会。

  就是说,有相聚,也有分离。

  不一定相聚,但如果相聚,就一定会分离。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于文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