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向广阔无边的现实世界敞开——那些更低的尘埃照亮世间万物(现实篇)评论

时间:2023/11/9 作者: 星星·散文诗 热度: 7580
向广阔无边的现实世界敞开
——那些更低的尘埃照亮世间万物(现实篇)评论

  王士强

  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是有阐释力并且变动不居的。究其实,社会生活、现实世界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诗歌作为一种极为敏感、敏锐的艺术形式,应该反映甚至引领这种变化,而不应与其脱节,所以诗歌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发生变化并容易产生偏差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诗歌应该表达“所有的时代”,而不应该只是表达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时代”,这种观点恐怕有其片面性。实际上,“所有的时代”应该以“这一个时代”作为基础和前提,诗歌应该在表达好“这一个时代”的同时写出普遍性,含纳“所有的时代”的若干共性,否则,孜孜以求于所谓的超越性与普泛性,却可能是以抽空具体性、失去“这一个”为前提的,因而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最终成为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当然,诗歌对现实的反映又确实不是直接对应、规行矩步的,诗歌不是社会问题报告,不是个人的流水账和意识流,诗歌距离现实太近很容易为其所挟持,这样的诗歌看似贴近现实,有一定的时效性,但实际上却没有建构起诗性的空间,无法通达“所有的时代”,随着外部现实的变化很快便失去了有效性而遭到时间的淘汰,成为过眼烟云。所以,诗歌与现实之间既亲密无间同时也是冤家路窄,关系太近或者太远都容易出现问题,其间的书写颇能见出写作者的功力。

  近年来诗歌界关于现实的讨论反映了对于诗歌脱离现实的一种焦虑,这是对上个世纪末以来诗歌发展某种“非及物性”趋向的反拨,有其积极意义。就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而言,相当程度上的确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诗歌自然有义务来反映这种时代生活的变化,近年来也出现了诸多观照社会现实、表达个体命运的优秀作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勘探、测量着时代生活的边界,拓展了其深度、宽度、厚度,丰富了人们对于当今时代社会现实的认知与想象。本卷“那些更低的尘埃照亮世间万物”也属于此类的书写,它们题材、风格各异,却同时汇入了关于广阔的时代现实的书写之中。这其中,有的从“父亲的蛇皮袋”写到父亲多年的劳碌、疾病缠身(杨泽西);有的从“中钢广场”上的广场舞写到“日日平淡的生活”和“年年萧索的故乡”(魏维伟);有的以深情的笔触、细致入微地书写自身所从事的地质勘探、调查工作(杨立);有的写“路灯下”摆地摊的一家三口不无窘困却又充满温情的生活场景(草川人);有的从对“骨科诊所”的谛视而看到生活更为真实与残酷的另一面(汪抒);有的“在心血管病科”看到了人与社会共有的疾患与危机(黄长兴);有的从“调琴师”的工作讨论其外部“损伤健康的病因”(陈立);有的从厨房中的一枚萝卜花发现了生命的不屈与美丽,对之心生敬意(蔡峥嵘)……大抵而言,这些作品都能够有感而发,各有独到的发现,从小处入手并小中见大,形成了有一定召唤力和感染力的诗意空间,从不同的侧面对当今的生活现实进行着表达。

  对于真正的诗人而言,严格意义来说现实并不是客观化、对象化的需要去“反映”的对象,也不是深渊般、地狱性的“他者”,现实实际上是与个体的生活和命运血肉相连、须臾不可分离的。诗歌中的“现实”包含此时此地,却又不仅仅是此时此地,它是具体、鲜活的“这一个”,却又可以从中通达更多、更丰富的、“所有的”的内容。如牛昌庆的《用伤口打量尘世》中“我裹紧一身的皲裂和疤痕/用伤口打量尘世”的概括力,如草川人《微芒》中“那些更低,更广阔的颗粒/一直照耀着夜色里的万物”的诗性光辉,可以说,这种“伤口”与“微芒”正是对于现实的超越与提升,也是诗歌之力量的体现和存在的理由。

  由对于现实的书写出发,诗人应该表达一种复杂、广阔、深沉的关切,努力探寻和实践一种“无边的现实主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