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我们顺着怒江而上,在满载的大巴车上,我看见连绵的群山和奔腾的江水。云南地势险峻,崇山峻岭之中形成了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以及金沙江都从这里“呼啸而过”。我总认为英雄需美人来配,所以一泻千里、奔流不息的江水才足以配得上这巍然屹立的高山。在彝州多年,穿梭于大山之中,在群山环绕中长大,却从未见过如此巍峨的高山。如果说我在彝州看到的山是如母亲一般小巧温柔的,那么怒江的山便是如同父亲一样高大伟岸的。抬头望去,直插云霄,天空被切割。感受到了每一座山的重量,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愚公移山。要是这样的山,那真是生生世世也挖不完呐。我们在大巴车上拼命感叹,时不时有人拿起手机拍下。
车子在左右夹击的高山之中沿着怒江行驶了一天。怒江像一把斧头,把连绵不绝的群山一劈为二,公路就顺着江畔延伸,这里的人们也随着这仅有的还算平坦的地方聚居生活,从江边至高高的山顶。依山傍水,是对大自然生存的选择结果。但这样的依山傍水,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地势的不平,那些高高的像在天边的村庄,让我怀疑出门一趟,哪怕只是到达江畔的公路,要耗尽多少时间与力气。以及村庄的依山而建,显得狭小与陡峭,崎岖的小路在房子之间回环。尤记得一个“悬崖村”,地势不高,就在江边,但真不愧为悬崖村,仿佛在悬崖峭壁之上,进村后窄而陡的路,让我怀疑稚童和颤颤巍巍的老人被禁止随便出家门,怕一个不小心便跌入怒江无尽的波涛里。
公路依旧蜿蜒而上,第一次来到这样狭窄的地方行走那么长的时间,难免不适应。一层又一层的山,山外青山,云外云,让我渐渐感觉到山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心底。像被大山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是来自大山的威严。在气闷的感觉渐渐涌上心头后,我不禁在想,是否这里的人都没有体会过自由奔跑的感觉。就像我在罗茨、在楚雄拥有那么一块大大的“平原”,有时候骑着车走很远的路,享受风吹来的自由。
曾有一个来过怒江实习的学长告诉我,当时才来到这里就有人告诉他一定要爬一次怒江的山,才不枉来怒江一趟。他自认为这是一个不置可否的事实。在某一天的清晨,便背上行囊意气风发地往山顶爬去,去体会一览众山小的震撼与豪情。然而勇往直前的勇气还是被大山打败,中午十二点,爬了四五个小时,才爬到半山腰,水也喝完了力气也用完了,时间也不允许他上了山顶再下来。他只能看看山顶的高峰,再看看脚下的路,默默下了山。
转眼两个月的时间悄然逝去,时空转换,时序频迁。站在宿舍门口,静静地盯着对面的山发呆。恍然间不敢相信自己如今在怒江群山的一隅,从山谷望去,还是无尽的山,层层相叠。也不可思议自己好像渐渐融入了这里的生活状态,尽管还是想念远方的彝州。好像前一刻还在家乡,现在就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处天地。面对空空的青山,没有了熟悉的故土和亲人,忧伤有时还会轻轻袭来,写下两句诗“空对青山,不觉泪两行”。
都说怒江贫穷难在,也都说怒江风景如画。怒江第一湾、石月亮、丙中洛,都是如诗如歌的地方。看着百度上的航拍,以及微信里来自亲朋好友的图片展示,我都看到了它的壮美和妩媚。有千峰万仞、江水逶迤,也有山峦之间云雾流动。小时候有人问我云南是什么样的,我那时候词穷,憋了半天说了句“有种烟雾缭绕的感觉”。如今,我才真正见识到烟雾缭绕的样子,像心驰神往的仙境,似有仙人居住,神秘而美丽。早晨的云雾笼罩群山,随着向中午的推进慢慢向上移动,一点点吐露出姿态各异的山峰。往天上细细看去,云雾从山林一直遍布整个天空,连为一体,仿佛天空很低,低得爬上山便触手可及。有时又留下缕缕白烟一直荡在山间,煞是好看。我常常站在窗边向远处山谷眺望,满满当当装着一兜云烟,轻轻摇晃,便要溢出来。隔山半月牙形的山峰,若隐若现,仿佛看见水雾中隐隐约约出浴的美女。
面对这无尽的高山,我身处狭小的山谷,抬头看向上空,山的壮大和自己的渺小就深刻地展现出来,也许我们如同蝼蚁,山就俯瞰着我们忙忙碌碌,归去来兮。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千百年来,山依旧在这里,不理朝夕。人生短暂,不过是在山河之间寻找一个容身之地,百年之后化为一捧尘土,成了山河的一部分,时间淘尽了大多数平凡的人生,像一颗尘埃,像一片落叶,做不了沙漠,甚至成不了流星,谁还记得我们曾经来过。我不禁羡慕起这没有生命的青山,超脱了人世间的凡尘。没有喜怒哀乐与生老病死,不用一生碌碌而为。天地虽大,静静伫立于此,不需要被记得,只待下一个桑田沧海,再重新来过。
江水激荡,卷着浪花奔腾而去。夜深人静,只剩江水哗哗流淌,在宣泄,在拍打。它从远方来,带着怎样的故事,又去往远方,诉说怎样的声音。江河回环,在群山之中绕来绕去。它一定走过了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也沾染了不同地方的气息。然后在这山间自由地奔跑,恣意挥洒,是生的活力。有水才有生命,静悄悄地山也有了它的声音。人们用流水来形容转瞬即逝的无奈,来去匆匆、抓不住的东西。但我想它总归是快乐的,青山屹立,自有它的庄重和意义,但也有难以企及的东西。水的柔美与壮阔,奔腾与平静,走过千山,成就万水。
我依旧日日看山,站在江边,看山的颜色,听江的声音。幻想我在上空,俯瞰这片河山的样子,是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景色,不同的感受,高处有更美的风景。就像两个月来在中学里日日相伴的孩子们,我看着他们青涩的脸庞,上课那清澈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总想他们都能走出这山,从小看到大的山,去外面看看,去站在人生更高的位置,看更美的风景。
怒江的美,我没有一一领略,唯独在石月亮看过这边的美景,当然,也没能有幸刚好看到月亮从那个石洞里透过。我喜欢这样看风景的感觉,去触摸它,去拥抱它。没有网上照片展示的美轮美奂,流光溢彩。但这才是我看到这片河山最真实的状态,在我眼睛里留下的独绝。我欣赏它的壮丽,也接受它的平淡。我站在山谷,日复一日,面对的更多的是屹然的群山,绿灰的树,泥泞的街道,低矮的房子……
习惯总会让所有事情都回归平淡。再美的景物,也许都会败给习惯,习惯了它的美,习惯了日日相对。我寻着怒江进来,从一个大山去到另一个大山,从小看惯了群山,但我依旧沉醉其中,那来自另一种山水的魅力,山水的庄重,以及山水之中不同的人家。傈僳族是这片山水的主要“人家”。追赶太阳的民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热情好客的民族。在这里生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是险峻的高山上顽强的生命。人类虽渺小,却顽强地适应着大自然,我无数次走在这狭长的街道,踏着泥泞的路,在想,如果我生长在这边土地,也许我早已适应了这里的高山峡谷,适应了满眼是山,抬头看向头顶的天空,适应了走过弯弯的小路,爬上高高的山。在怒江边上听风,夜晚在梦里听怒江流过心底。
山,依旧很美。在重重山峰之中,有些许白,那是往里的独龙江下雪了。这里的人告诉我们,等冬天大雪纷飞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美景。去十八公里,去丙中洛看雪,我看着四周,想象着白雪覆盖的场景。让这片景象深深印入脑海。在怒江支教的这几个月也深深刻入记忆。
记得那年,在怒江拾得一场烟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