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画报上看到地球的非洲大陆上有一个“东非大裂谷”,其波澜壮阔的气势从画面上喷薄而出……当时就被大自然的这种地质奇观震惊了,于是想什么时候能亲眼目睹这样的奇观该是何等的幸运啊。没想到,在今年的9月22日,看大裂谷的幸运降临了,去的不是东非,是云南武定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滇中第一大裂谷”——己衣大裂谷。
2004年,已衣大裂谷被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选为“云南省首批20个最佳观景点”。
原来云南也有这样神奇的地质奇观?真的是又惊讶又感觉自己的孤陋寡闻,带着欣喜的心情,我踏上了探访大裂谷的行程。
鬼斧神工的大裂谷
中午1∶00从昆明出发,经过200多公里的行程,下午7点多到达己衣镇。“己衣”是彝语,意思是“水旁边的寨子”。地处滇川两省交界的金沙江畔,东与昆明市禄劝县汤郎乡山水相连,北与四川省会理县隔金沙江相望。己衣是磅礴乌蒙高原上的一棵绿色生态明珠,金沙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境内地质结构较为复杂,地形起伏较大、沟壑纵横、处处胜境,美不胜收。
在己衣的那一夜,枕着清新的空气入眠,安静而s温暖。
清晨,从己衣镇步行约半小时,就到达了大裂谷景区。
一路上,沿着弯曲的小路行走,“山头飘白雪、山腰开桃花、山脚稻花香”是己衣的气候。山路上,樱花树、香樟树、荚蒾、车桑子、秋英、蛙子草、铁线兰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植物、野花满山遍野,装点着大裂谷的风景,陪伴着我们前行的步伐。
当眼前出现大裂谷时,我被这种刀劈斧削、雄奇险峻的景观震撼了,裂谷两侧悬崖峭壁,怪石林立,奇异多变,无比壮观。
为什么会产生裂谷呢?据介绍,亿万年以前恐龙曾活跃于己衣大地,千万年以前的地壳运动抬升断裂形成了己衣大裂谷。裂谷是地球深层作用的地表拗陷构造,以高角度断层为界呈长条状的地壳下降区,是数百至上千米长的大型地质构造单元。简言之,即地球表面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开裂和坍塌现象,形成了一个大峡谷,就叫大裂谷。
沿着栈道进入大裂谷,探头俯瞰,恐高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地后仰,随即就是惊叹惊讶。大裂谷海拔2000多米,全长22公里。最宽处约200米,最窄处约6米,谷深300多米。裂谷两侧悬崖峙立、绝壁间隙间古树挺立,风光旖旎。偶尔还能看见成群的野猴嬉戏玩耍,这些猴群是悬崖峭壁上最灵动的风景。眼前的峭壁以雄浑壮阔的气势向远方伸展,峭壁上,一丛丛的树木、绿草和苔藓,水墨画似的渲染着斑驳的岩壁。这时,一条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呈现出来,谷底深不可测。只听见有流水的哗哗声,却看不到水,深谷已被岩壁半腰的植物藤蔓遮掩,无法知道其深浅,让大裂谷感觉更加神秘。景色随脚步的移动而变换,俯瞰即是万丈深渊,仰观则怪石林立,大裂谷的每一个景点都令人震撼。有诗描述道:“万仞垂崖立两边,灵猿也作神鬼泣。闻得潺潺不见水,若立谷底不见天。巢中雏燕不敢鸣,只有仙花独自开。”
走在裂谷东岸的壁道上,这里有“一线天”的感觉。站在东岸回望西岸,刚才下谷时走过的栈道如若干“之”字相连,盘旋在笔直崖壁上,好似“天梯”。人工开凿的壁道瀑布流淌于山岩之间岩壁上的山洞。曾有探险者下到谷底,又攀岩,又涉水,发现谷底布满了山洞。野鸟鸣涧,谷底是湍流急下的大梁河,形成了雄、奇、险、秀的崖壁奇景。裂谷两边的农家,遥遥相望,鸡犬相闻,却难以相通。若要相互往来,则要绕道几个小时才行。置身谷顶极目远眺,山间梯田层层叠叠,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处,几户人家尤显安静质朴。
紧邻悬崖的梯田边缘镶满了石块,高差约有1000米,让人不寒而栗。就是在这样一个绝壁千仞的裂谷中,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村子——云上村,它处在大裂谷中下部。由于地质的奇特变化,在裂谷中间突兀地冒出一块约1000亩的平地,四周都是笔直的悬崖,一条羊肠小道盘旋在崖壁间,成了世代生活在云上这块土地上的数十户群众与外界交流的唯一通道。雾起的时候,四周被雾笼罩,整块地就像漂浮在云雾之上,因此大家就形象地把这里叫做“云上”。
在崖壁中央,抬头看,可以看到一线天。蓝天被两旁的峭壁挡住,天只有一条线那么宽,人的视野瞬间变得狭窄,一时竟然会想到“天高任鸟飞”原来是多么的意境深远啊,只能看到一线天时,人的作为有多大?此时,再低头往下看,虽然隐约能听到大梁河在脚下的流水声,但我们却看不到河水,这深不可测的裂口谷底的小凉河,真不知有多奇多险,至今无人下去探险,成为己衣大裂谷的秘境。走在裂谷中,抬头仰望,低头俯视,在大自然的面前我们永远渺小如一颗微粒。
此时,蓦然回眸间,望着这带点土红、焦黄、赭黑色的刀削斧劈般的千仞峭壁,真想轻轻抚摸一下这美丽的伤痕,试想,在一亿多年前,地壳运动的挤压、上升、褶皱、断裂的那种壮观景象,把大地扯开拉裂,拉得那么整齐,让大地承受这巨大的伤痛,才成就了今天精美绝仑的景观,情不自禁地咏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烙印在己衣大地上的美丽“伤痕”,犹如是一个孕育生命的丰饶的裂痕,是当地人心灵依靠的地方。每一块斑驳的石壁上,分明被刻上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仿佛记忆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讲述着生命的源泉……
千年等一回的鹊桥相会
大裂谷中最神奇的地方是“天生桥”,在高约300米的绝壁之间,岩层断裂崩析中的一块巨石横空落下,恰好在距离崖顶60多米的地方紧紧卡住,形成与谷底差距200多米的、连接万丈深渊的一座“桥”,因为天然巨石横亘其间,天堑变通途,俗称“天生桥”。通过天生桥,走到东边的古栈道上。当地民众在大裂谷两岸的峭壁上凿壁取道,凿出一条能容纳驮马往来的狭长通道,壁道与那块天降巨石相连。栈道是沿山开凿的,从里面朝外看,只看见一线天。成为裂谷两边唯一的栈道。在裂谷的峭壁上有一条驿道,是人工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宽不足一米,惊险异常。先从西边下来,下来的路是弯弯曲曲的古栈道,现在已修缮一新。走在天生桥的栈道里,经常能碰到从这里赶骡子的老乡,让路难度可谓艰难。即便如此,这条狭窄的栈道依然是村民们不可或缺的天堑通途。过去,这条通道没有护栏,行走在其上,是非常危险的,过往的村民马帮坠崖事件时有发生。护栏是当地政府2008年修的。千百年来,己衣人用他们的双手和原始的工具在悬崖峭壁上,凿进崖壁开出的这条人工栈道,栈道与天生桥相接,不知实现了多少“牛郎织女”的美好梦想。有诗赞曰:“刀削斧劈两相望,上下百里不曾连。独有此处手牵手,原是牵牛织女桥。”
站在桥上,远远窥见到裂谷的风貌。沿大裂谷西岸栈道进入大裂谷,伸头俯瞰,给人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烈,向上看,云雾缭绕,下边空谷涛声如雷,桥头左边有一巨石,型似牛头,仰望对岸云雾深处,呼唤织女快来相会,这巨石叫做望妻石。“天生桥”不仅是通道,也是当地各族民众在特定的节日聚集地,在这里对唱山歌,谈情说爱,找自己的意中人。
每到七月七日,成千上万的己衣人在桥头点燃篝火,煮起羊汤锅,唱歌跳舞,通宵达旦。羊肉飘香大裂谷,歌声响彻不夜天。“有情有意鹊桥会”,每年七夕都有不少小伙姑娘,牵手天生桥上定终身。
此时,在这座象征爱情的天生桥上,“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朱自清的诗正生动地映衬着天生桥的意境。想像着在节日时分,星光下,裂谷两边的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身着七彩的民族服装,绚烂夺目,悠扬的歌声响起,青年男女来到桥上,谈情说爱,两情相悦。桥的两头,是悬崖峭壁,桥上,是有情人的情意绵绵,这是一幅多么浪漫而奇特的景象!“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鹊桥相会的景象一年年一幕幕上演,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悲壮的长征记忆
在裂谷的悬崖边,可以看见一棵树,它是这一片上能看到的最高大的一颗树,当地人叫做“红军树”。关于“红军树”,有这样一段悲壮的往事。
1935年5月,鲜花开遍了原野,红军长征进入云南,中革军委决定抢渡金沙江,继续北上。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从大裂谷东岸进入皎平渡,林彪、聂荣臻、左权、刘伯承等从大裂谷西岸进入皎平渡。那时,己衣的蓝天格外蓝,红军战士走过己衣的山道,吹着大裂谷的山风,迈向武定城。
5月1日,在炮声隆隆中,红军攻占武定县城,砸开监狱解救劳苦大众,没收地主财物分给穷人。老百姓欢天喜地,庆祝红军的胜利。5月2日,红一军团再次兵分两路前进。一路于5月4日入武定县,经白马口、甲里、平地、热水等地,顺金沙江而下重入禄劝县,赶往皎平渡过江。另一路,于5月6日,翻越东山大坡,进入武定县环州乡的旧卡、大雪坡、环州等地,以及己衣乡的己衣、团碑、己衣小村等地,沿金沙江进入禄劝,赶往皎平渡渡过金沙江。红军曾在新民新村和己衣小村住宿过。当年,红军宣传员向老百姓宣传长征精神,宣传红军是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而来,红军要为推翻反动政府、建立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而奋斗的,己衣人民群情激奋,革命的火种燃遍己衣大地,山山水水留下了红军战士的足迹,当红军离开己衣时,己衣人民与红军血浓于水的深情正如歌曲《十送红军》中唱的一样“恩情似海不能忘,亲人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为了阻击红军,国民党政府成立了禄武江防大队,四川彝族土司后裔金洪照任队长负责在金沙江边阻击红军。蒋介石亲自下令调集中央军和民工在金沙江两岸建筑炮楼、碉楼等防御工事并焚毁所有通川及各渡口的船只。现在金沙江畔还有当年国民党政府筑建的碉楼残墙断垣和江防大队的练兵场。
在红军长征过武定时,部分红军战士从己衣路过赶往皎平渡渡江,其中有两名红军战士因身患疾病无法行走,就借住在老乡家养病。红军大部队走后,当地土匪卷土重来,强行抓走两名红军战士,严刑拷打后押到大裂谷最幽深的谷口推下悬崖。一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另一名红军战士被崖壁上的一棵松树绊住,幸好挖药的己衣人发现了他,天黑后冒死把他救下,藏在家中用草药治好了他的伤,一个深夜悄悄送他渡过了金沙江,在四川会理追赶到北上的红军大部队。
悲壮的故事结束了,继承长征精神,宣传革命真理的信念一代代传承至今。己衣镇党委和政府建立了红军长征纪念室,并在两名红军战土被推下的悬崖处,劈出一片平台,刻石立碑,正面纪录着红军长征过己衣的历史和红军殉难的经过,背面镌刻着“长征精神永垂不朽”八个红色大字,纪念碑背靠这棵“红军树”,松针茂密碧绿,虬枝伸向蓝天,“红军树”愈加苍翠。
站在大裂谷上看“红军树”,在落日的余晖中,“红军树”更加高大挺拔。金光闪闪的夕阳,将两岸的山脉映照得苍凉壮美。残阳如血,似乎看到当年的红军战士,在横渡金沙江时的英勇与无畏,乘着一叶叶扁舟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与决绝,呼啸的山风中,犹如听见当年的枪炮声,悬崖峭壁的大裂谷上,唯有那棵“红军树”昂首挺立,似乎在述说着无言的悲壮。它让我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的一首诗: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寻找,从不依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