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图书馆阅读推广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5092
江锦才

  (南宁市图书馆,广西 南宁 530201)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传承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全面部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原则、基本途径、主要措施、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提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制定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纳入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范畴;2018年1月1日,我国第一部公共图书馆专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法定服务内容之一。而在高校图书馆方面,早在2015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就规定,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可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图书馆的法定社会责任。

  阅读是文化传承的基本方式,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履行其文化传承职责的重要途径。作为全民阅读的主阵地,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阅读推广工作,保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是每一个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构成要素及其优势和挑战,结合现实总结目前常见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图书馆助力文化传承的阅读推广发展策略。

1 文化传承视域下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构成要素

文化传承指的是上下两代人之间传递、承接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的过程。显然,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文化传承主要是指精神文化财富的传承。在文化传承视域下,一次完整的图书馆阅读推广应包含“五要素”:传递者、文献信息资源、承接者、传承的渠道以及传承的效果和反馈。

  传递者是指谁来传承,即收集、传递散发文献信息资源的人或部门,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是指图书馆或图书馆员。文献信息资源是作为文化传承的内容,指向传承什么。这里的“文化”指的是我国历史上所积淀流传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各种古籍文献、经典著作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承接者与传递者对应,也可称为受众,是指传承给谁,即从各种渠道接受传递者所传递散发的文献信息资源的个人、群体或组织。推动文化传承的阅读推广工作,是面向全民进行的,而在具体的阅读推广活动中,会有更为具体、更加细分的受众群体。传承的渠道指的是怎么传承,具体如开展各种形式的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而从整体来看,目前还出现了一些应用较广且颇有成效的阅读推广模式,如开展专题讲座等。传承的效果和反馈关注的是传承的结果如何,理想的状态是承接者切实接受了传递者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多了解,甚至想进一步深入探究,将这些反应反馈给图书馆,以更好地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当然,即使是效果不好的反馈,也能帮助图书馆改进阅读推广工作。

  以上“五要素”密切相关,不可或缺。基于此,每一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如果按照线性模式来表现,即“传递者→文献信息资源→渠道→承接者→效果和反馈”。首先由图书馆和馆员策划启动阅读推广活动,然后选出合适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适当的传播渠道,传递给相应群体,最后产生一定效果和反馈。在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中,前几个要素都可影响到最终的效果,承接者能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递者,而图书馆或图书馆员作为传递者,更是在整个阅读推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图书馆和馆员应利用适当的渠道向广大群众提供合适的文献信息资源,使各方面相得益彰,从而保障阅读推广能取得预期效果,收到良好反馈。这里的“适当”“合适”不只是图书馆和馆员认可的,还应是广大群众也认可并喜闻乐见的。这就需要组织开展阅读推广实践的图书馆和馆员既要明确活动目标,又要了解群众需求,对不同渠道的优势与弱点、文献信息资源的特性了然于心,此外,还应在每次阅读推广活动结束后,积极与参加活动的群众交流,评估活动效果,了解群众的反馈,为下一次阅读推广积累经验。

2 文化传承视域下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优势与挑战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目标是让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良好风尚。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已然是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图书馆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十分重要且不可取代的地位。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图书馆作为传递者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资源优势。图书馆是传统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保存最为集中的机构,所覆盖学科系统而全面,文献类型十分多样;二是受众优势。图书馆一直是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平台,即便在现当代受到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其他信息通信平台的冲击,读者被分流,图书馆依然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体,尤其当人们想要获取可靠、少见的传统文献信息资源时,图书馆还是第一选择;三是实践优势。图书馆及其馆员长期基于馆藏的阅读推广和文献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四是技术优势。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丰富了传播途径、拓宽了传播范围[2]。

  另一方面,基于文化传承的图书馆阅读推广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相较于有形的物质文化财富,无形的精神文化财富更难达到传承效果,更需要受众的积极参与,而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文献与时下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要激发人们对它们的阅读兴趣存在一定挑战。其次,当前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尤其在智能手机广泛普及后,数字化阅读、碎片式阅读、浏览型阅读十分常见,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搜索引擎成为多数人的首要选择,图书馆读者有一定的流失。诚然,图书馆具备的实践优势和技术优势能让“渠道”这一要素得到强化,但如何采用更合适的传承渠道,打造适当的场景氛围,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唤醒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兴致,提升资源的易获取度,是图书馆进行文化阅读推广的最主要挑战。

3 文化传承视域下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主要模式

3.1 “图书馆+书院”模式

书院是我国古代刊藏典籍、教化育人的文化教育机构。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一些公共图书馆通过在馆内设立书院的形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活动。2000年,大连市图书馆首创白云书院。2010年吉林省图书馆开设长白书院。2014年,山东省文化厅在全省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并于当年率先在山东省图书馆建成尼山书院,吸引了大量读者,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此后,各地图书馆纷纷建设书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如海南省图书馆的海文书院、苏州图书馆的虎丘书院、福建省图书馆的正谊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的阅甫书院等。各地图书馆的书院多为独立空间,在家具布置、空间命名上多沿用传统书院风格,古色古香,使读者身处阅读空间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例如,大连市图书馆白云书院按明清书院风格改造,布置明式书房家具,并设立博文堂、依仁堂、仰山堂等阅读空间;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要求统一矗立或悬挂孔子像,设置国学讲堂、道德展室和国学经典阅览室等。书院或由图书馆独立建设或与社会力量合作,将传统文化的相关文献进行整合,并通过开展相关课程、讲座、展览、文化交流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福建省图书馆正谊书院开展古诗词大赛、朗诵、课程、展览、游学等系列古诗词活动[3];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活动内容则主要有国学普及、经典诵读、礼乐教化、道德实践、情趣培养等[4]。

  “图书馆+书院”模式在空间和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提升了图书馆文化传承的服务效能,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一项对12家公共图书馆书院模式的调查显示,部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承阅读推广活动存在缺少管理制度和宣传规划、宣传滞后、活动同质化、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使一些书院形同虚设,与普通阅读推广活动无异[5]。

3.2 讲座模式

讲座是图书馆常见的阅读推广方式,在开展传统文化推广方面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开展以传统文化推广为主题的系列或品牌阅读推广活动。这类活动通常是图书馆专为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或本地特色文化设计的系列活动。例如,苏州图书馆的“苏州大讲坛”设有苏州地方文化系列,介绍苏州评弹、园林、吴方言、苏州丝绸、吴文化、民俗、传统技艺、书画等;此外,还设有中国历史文化系列、苏州乡愁系列、国学文化系列等,既有苏州当地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也有全国的历史文化精粹,内容丰富,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让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八桂讲坛”则是立足广西民族文化推出的品牌讲座,设有广西文化、经典阅读、美好生活、国乐堂等版块,其中广西文化内容涉及少数民族音乐、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民族历史等;国乐堂以讲座与音乐会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民族文化、民族乐器。“苏州大讲坛”与“八桂讲坛”均设有独立的主页,有讲座预告及讲座内容介绍,有固定的讲座周期,主讲人为各领域专家学者或与其他合作机构,如“苏州大讲坛”的部分主讲人来自浙江大学文学院、苏州碑刻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八桂讲坛”的国乐堂则是与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艺术团合作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或品牌讲座模式较易形成特色,其品牌效应也有助于形成持续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但受资金、人员等的限制,讲座的持续性不能完全保证,因而容易影响传统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

  另一种是零星的、穿插于图书馆常规讲座中的有关传统文化的讲座。由于缺乏规划,其时间、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且传播的受众范围有限,难以形成持续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

3.3 文旅融合模式

自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以来,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为图书馆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带来了新的契机,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图书馆与文化旅游景点的融合,通过挖掘和推广与景点相关的传统文化,为旅游景点注入文化活力,提升旅游品质的同时,也能够使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更直观生动。文旅融合的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与景区合作开展阅读活动。例如,国家4A级景区福建泰宁明清园是收藏和展示明清古建筑与木雕艺术的收藏文化园,泰宁县图书馆与明清园联合打造国学基地,将本馆的“国学讲坛”阅读推广活动带入景区,使“着汉服、送经典”成为明清园深受游客欢迎的阅读品牌[6]。湖南省图书馆的“‘读步课堂’走进红色遗迹”活动,不定期组织读者参观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新民学会旧址、李富春故居等红色革命遗迹,追忆红色历程,领悟红色革命精神。受活动举办的时间和人数限制,此种形式虽然活动现场效果好,但受众面窄,持续性不能保障。

  另一种是图书馆在景区设置传统文化特色分馆。杭州西湖景区的岳王庙是南宋时期为纪念抗金名将岳飞而建,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浙江省图书馆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合作,在岳王庙内建设了以“岳飞”为主题的启忠书吧,5 000余册藏书有200册与岳飞有关,其余书籍涉及杭州人文历史主题、中外经典文学主题,游客凭一定分值的“芝麻信用分”即可借走[7]。乌龙茶镇是浙江省的特色茶文化小镇,为4A级景区,素有“千年茶韵,万担茶乡”的美誉。2018年,杭州图书馆与景区企业合作,共建茶文化主题图书馆,设置“一带一路”茶文化展区、茶制作体验区、民族特色陈列区以及非遗大讲堂、朗读和阅读空间、茶艺表演、茶技能培训、茶文化研究、茶文化活动举办等多功能区[8]。在景区设置传统文化特色分馆,将传统特色文献与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同时带给游客,受众面大,阅读推广的持续性效果好。

4 文化传承视域下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发展策略

近年来,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实践逐渐丰富并呈现如下特征:阅读场景更为多样化,从馆内走向了馆外;重视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活动体验;馆藏资源更具有针对性,活动主题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特征体现了我国图书馆界在坚定文化自信背景下践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能与使命,积极主动寻求发展机遇,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懈努力。展望未来,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仍有较大完善和提升的空间,可通过以下方面来开展。

4.1 深化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理论研究

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而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深入,理论也应与时俱进。而目前,我国关于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研究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的阶段,且案例研究居多,除了图书馆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作用和意义这些基础研究,就是对案例的介绍和简单分析,有关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一般性理论、方法的提炼不够,因而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和提升作用相对欠缺。这恰好说明图书馆界对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没有凝聚共识形成研究合力,只将其作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内容之一,没有上升到文化传承的高度。实践中,各图书馆的推广策略往往是基于本馆情况和当地文化需求而制订,如何从这些零散的案例中概括出一般性方法和规律,需要对更多案例进行研究。虽然对单个案例的总结与分析也会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但还需要加强比较研究以及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找到共性问题,才能对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此外,图书馆作为传递者,还应加强对所传递内容即传统文化本身的研究,如研究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重要特征和时代需求。在宏观层面上,要研究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等;在微观层面上,要加强对特定传统文化的研究,如要推广当地的特色文化、民族文化等。同时,也应加强对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阅读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如此,才能使图书馆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更加契合当下,满足时代需求。

4.2 充分利用特色馆藏资源打造阅读推广品牌

馆藏资源是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基础,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机构的特有优势,要善于利用和建设特色馆藏资源,将特色馆藏资源与传统文化推广结合起来打造阅读品牌。从现有的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来看,很多图书馆并没有在活动中将馆藏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如讲座活动多为聘请馆外专家讲授,讲座结束活动即告一段落,没有相应的阅读文献支撑,阅读推广的内容供给跟不上,讲座的后续效应难以保证。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文化推广就是基于特色馆藏资源利用进行传统文化推广的典型案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设,上海图书馆成为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被称为“全球中国家谱第一藏”。为有效利用家谱资源,推广家谱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图书馆开设家谱阅览室,同时将家谱数字化,推出“家谱知识服务平台”,使读者足不出户即可查阅家谱;为让读者深度了解寻根问祖的家谱文化,编制家谱目录、少数民族家谱总目、家谱通论、祠堂研究等丛刊[9];202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之际,上海图书馆与上海民政局合作,开通上海传承家谱家训服务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好家训好家风。此外,上海图书馆还邀请古籍保护专家举办系列家谱文化讲座,并将讲座向馆外延伸;定期举办“寻根家源”线装家谱制作培训班,面向市民讲解家谱装订与制作。家谱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上海图书馆对家谱馆藏的全方位推广和利用,让家谱服务成为其特有品牌,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得以弘扬。

4.3 以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做强做精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反映,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当地人民祖祖辈辈的精神追求,以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地群众来说更为熟悉和更易接受,因而传播和推广有受众基础。其次,传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馆藏基础。地方文献是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一个地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是地方文化的记录和反映。再次,地方传统文化载体更为丰富,有利于图书馆开拓更多阅读推广方式,如与地方文化相关的历史遗迹、文化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最后,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广重点,能够使图书馆集中精力做好阅读推广的品牌化建设。实践中,一些图书馆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追求“大而全”,涉及面太广,没有重点,地域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阅读推广活动也不能做精做强。以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深耕细作,对于资金相对不是很充足的图书馆来说也是参与文化传承的一条捷径。尤其是一些小型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实力从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中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一类进行重点推广,如重点推广地方戏剧文化或茶文化等,突出重点,特色鲜明,才能做精做强。

4.4 依托现代科技促进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更多是以典籍的形式存在,如图书馆中的众多古籍文献。这类文献因其十分珍贵需要更严格的保存,导致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科技的创新发展给这方面的阅读推广带来了新的解决途径。例如,将典籍数字化后开发利用,让大众都能便利获取;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典籍进行信息采集、分析,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为人们了解研究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场景,让今人也能沉浸式体验古人的感受,实现与古人的跨时空互动。这方面已经有了实践,如曾引发广泛关注的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是由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等合作建设的[10]。不仅仅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也利用该资料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唐朝诗人之间的关系,后者撰写的《计算机告诉你,唐朝诗人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文发布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收获了超过10万的阅读量[11]。从这可以看到,现代科技在推动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方面的强大助力。现代科技让原本束之高阁的典籍得以“活”起来,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存在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也可带来同样显著的推广效果。例如,依托现代影像技术记录或通过直播展示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技艺表演,让更多人能够全面而直观地了解、感受非遗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 结 语

近年来,图书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方面表现积极,效果也较为显著。图书馆发挥自身作为“传递者”的重要作用,或创新发展传递渠道,或深入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或融合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模式,于国于民均有大利。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研究、探索、阐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级各类图书馆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虽然目前图书馆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可以做的还有更多。如何利用图书馆自身优势,充分发扬并融合渠道、资源等各要素的特质,开辟更多有效的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模式,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还需要图书馆界的不断努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