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1121)
党的十八大指出,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高等学校应当重视师生品德操守的养成。师生道德情操的培育,须立足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教育体系,通过建构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育人。
在校园文化的诸多内容中,校史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开大学,首先参观了百年校史主题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当年开办南开大学,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去培养人才的。”[1]可见,辉煌的校史不仅记载了学人筚路蓝缕的科教历程,更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因此,校史传承对师生道德情操的培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宁唯是,高校校史传承对师生道德情操的培育更具优势。校史是一所高校最具特色的文化印记,也是最能让广大师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要素。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和爱党爱国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还应结合实践事例进行,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俗语有云:“天边事不如身边事,讲道理不如讲故事。”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讲授者选择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向师生讲解,虽然会有一定效果,但师生感受并不够真切,效果不够显著且难以持久。而学校运用校史中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对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更易获得师生的情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更易取得成效。师生在本校学习生活,与学校联系紧密。开展校史传承,能够使师生了解自己校友的伟大事迹,萌发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从而对爱国主义感受更加真切。此外,校史传承还具有专业教育与服务社会的效果[2]。学校校史上的典型人物,大都是在某学科教育或专业技术领域有较大成就的人物,因而,高校师生在了解前辈校友的典型事迹后,将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解与认同,能够以之为榜样,更加努力研习本专业知识,为更好地建设社会积蓄力量。由此观之,高校校史传承对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学生道德情操以及建设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1 高校校史传承的现状及其困境
对于校史传承的重要性,各高校都有清醒的认识,因而也大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推进校史传承。目前,高校校史传承一般采取以校史馆为依托、以庆典宣传和校友交流为补充、以图书文创产品为载体的模式。此外,有些高校的二级学院也有其院史。院史是高校校史的子集,一般由学院负责院史的收集整理、传播利用等工作。因此,目前高校校史传承呈现多元并行的局面。然而,正是高校校史传承活动的“遍地开花”模式,导致校史传承的疲软和粗疏,造成受众数量少、缺乏思想深度、持续时间短等问题。1.1 高校校史传承的普遍模式
当前,高校校史传承的普遍模式主要表现为:一种是高校校史传承以校史馆为根本依托。目前,对校史传承较为重视的高校一般都设有校史馆。平时,馆内布置图文并茂的校史人物和事件展示区,开设校史文化导览与教育活动。有的高校即便没有划分专门用于展览的场地,也会设法开辟一定的展示区域,如前述南开大学就将百年校史主题展设在教学楼。另一种是高校校史传承以庆典宣传和校友交流为必要补充。高校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教师节、师生文化节、校庆等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通常会宣传学校历史、学科发展和知名校友等方面内容。除了庆典活动,高校一般都注重校友回访活动,并在此期间设有校史文化交流的环节。高校通常会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友或校友亲属到校与师生互动,在座谈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教育,激发广大师生的爱校情感,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多作贡献。还有一种是高校校史传承以图书文创产品为传播载体。在这类活动中,校史传承最主要的形式是图书馆开展的校史类图书的阅读推广活动。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将27种有关本校历史、建筑和景观发展、草木动物、校园生活的书籍,以及具有广泛影响的历代名师的经典著作列为“校史校情”类图书,向新生进行阅读推广[3]。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在百年校庆期间组织“艺海钩沉”专题阅读活动,以进一步挖掘百年校史中所蕴含的艺文情趣、名家轶事[4]。还有的高校借助现代技术条件,联合企业与传媒,拍摄高校校史文化专题纪录片,重点对知名校友进行介绍,运用小视频、微电影以及头条文章等形式,将典型校友的事迹向师生展示。以上是高校校史传承的普遍模式,由校级相关部门主管,多个机构分工。少数高校的二级学院也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知名的学院校友,这当然属于校史的一部分,而院史的传承往往由学院自行负责,由此形成校史、院史传承并行的局面。这种校史传承的模式以笔者所在的杭州师范大学为典型。杭州师范大学非常重视校史传承,学校的许多部门都参与了校史传承工作。首先,学校专门开辟校史馆,运用专门空间进行校史内容传播。其次,学校在校友会网站上开辟“师大校史”栏目。栏目分为“校史故事”及“校史大事记”两个版块,其中校史故事的选择主要回应国家和学校特定时期的特别要求。再次,高校宣传部在很多时候会协同图书馆、校友会、各学院举办校史传承活动。此外,各二级学院也竞相开展院史传播工作,如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学术研讨会;弘丰中心举办“丰子恺画展”。由此可见,杭州师范大学的校史传承活动具有典型性,既采取了以校史馆、庆典宣传、校友交流、图书文创产品等为主要传播路径的多元并行模式,也形成了校史、院史传承并行的局面。
1.2 高校校史传承的现实困境
经过深入考察分析后不难发现,高校的校史传承活动目前虽已规模化、成熟化,但普遍呈现出受众数量少、缺乏思想深度、持续时间短等现象,从长期来看,不仅不利于校史文化、学校精神深入人心,还可能导致资源不合理利用,甚至出现假公济私等违法违纪的情况。因此,高校应当正视校史传承中出现的问题。1.2.1 受众数量少。当前高校的校史传承活动看似丰富,但细加考察,便会发现受众数量较少,不知基本校史知识者大有人在。据笔者观察,高校举办的校史传承活动,其参加人数大多没有达到主办者的预期。例如,杭州师范大学校史馆正常开放展览,但每天进出展厅的平均人数不超过十人。在由校图书馆开展的校史类图书阅读推广活动中,师生受众数量远没有达到主办者的预期。据笔者观察,在校史类图书专柜陈列的图书,其借阅比例虽比未陈列时要高,但相比其他类别的图书,其借阅数量还有较大差距。至于二级学院的校史传承活动,受众则更少。例如,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在其学院楼开辟的“沈钧儒纪念馆”常常处于关闭状态,本院师生都很难有机会进入参观,很多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有此展馆。笔者就此问题与沈钧儒法学院的工作人员交流后得知,纪念馆闭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院人力资源不足,没有安排专职人员值守纪念馆;更重要的是,即便在偶尔开放期间,展馆也基本无人问津。至于校友会网站上所推广的校史上的红色故事栏目,虽然故事撰写得极具可读性,但点击量相当低。
1.2.2 缺乏思想深度。高校校史传承活动虽精心策划,但深入考察后发现,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思想深度,往往只是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简介,而鲜见有思想、品德的传承。校史传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不能简单等同于知识信息的传播,而应当注重对师生进行思想和观念上的潜移默化教育。然而,在目前绝大多数校史传承活动中,主办者孜孜于让师生记住更多的校史知识,导致校史传承“见人不见思想”。例如,在涉及历任校长的介绍时,校史活动往往只是对校长更替、校长讲话、所参加的庆典活动进行只言片语的说明;在涉及著名学者校友的介绍时,校史活动往往也只是对其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的名称及级别一笔带过。至于他们的主要思想和教育、研究心得以及在重要抉择和攻坚克难时的心路历程和思考方法等内容,很少能得到充分的反映[5]。研究高校校史的学者也普遍倾向于对校史知识的传播。有学者认为,“大学师生记不住校史的重要人物是不得不引起重视的问题”[6]。事实上,在文化建设中,校史传承并不在于让师生记住几个人名,其关键之处在于让师生了解校史人物的思想观念,体会他们克服困难的心路历程,感受他们为理想和事业拼搏创新的精神,这才是校史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校史中最需要传承的内容。
1.2.3 持续时间短。高校校史传承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持续时间短,即校史传承在大型活动过后便迅速恢复如初,未能形成一种持久性的传承体制。目前,组织者大多会选择在迎新、校庆、校友回访或其他特殊日期举办校史传承活动。然而,尽管高校尽可能多地举办校史传承活动,但由于每次活动的时间只有数天,且活动之间缺乏连贯性,故校史传承的风气和效果难以持续较长时间。而各二级学院举办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则更具临时性特征[7]。上述活动在特定时间内对校史传承有一定的效果,但这些活动不具备长效性,因而校史传承的效果难以持久,特别是不利于实现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校史传承,不能实现将校史传承升华为文化传承的目的,也不利于通过校史传承形成一所高校独特的文化基因,故而对人才培养难以形成根本性的影响。
2 高校校史传承困境的原因分析
校史传承遇到困境,根本原因是学校没有对其进行科学分析与系统规划。若要改善校史传承现状,必须明确校史传承困境产生的原因。2.1 校史传承各自为政
校史传承活动需要多种专业学科合力推进。校史传承以校史研究为基础,要求对校史档案进行收集管理、挖掘整理,对校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讲述和评价等,涉及档案学、史学、哲学以及自然科学技术等专业。此外,校史传承在校史研究的基础上还要求对校史知识与精神进行阐述和传播,包括校史内容的可视化、校史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等,这就涉及出版、文创、传播以及市场营销等专业领域。由此可知,校史传承不是一项简单活动,而是需要多个专业学科共同推进的复杂活动。但目前的校史传承明显缺乏相关专业与学科的参与,校史传承活动难以避免疲软态势。2.2 未能兼顾专业性与普及性的平衡
校史传承活动存在专业性与普及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校史研究是校史传承活动的基础,没有对校史的整理和研究,传承活动将变得极为空洞和无意义。但显而易见,校史研究成果呈现出较强的专业色彩。在专业分工的学科体系下,校史研究成果很难引起其他专业师生的关注。因此,校史传承活动需要在校史研究的专业性和校史传承的普及性之间取得均衡,实现矛盾的对立统一。目前的校史传承大都未能做好两者的均衡。校史传承活动必将陷入要么“曲高和寡”,要么“蜻蜓点水”的困境。而要实现这一均衡化任务,则需要熟谙校史研究且了解受众需求的专业人员。2.3 校史传承人财保障不到位
校史传承活动需要人力物力的供给和明确的职责予以保障。一方面,校史传承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然需要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若没有专职岗位和团队来进行管理运营,则相关投入往往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校史传承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和延续性的专业活动,需要建立明确的职责和监督体制,由此得以保障活动的完成质量。否则,学校尽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将因缺乏明确职责而易出现推诿扯皮情况,因缺乏职权监督而易出现公权私用、侵占公款等违法情况。因此,校史传承活动需要有专职岗位和人员来保障经费与人力的正当合规运用。目前的校史传承虽在表面上看有人员负责,有经费支持,但人员一般都是行政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水平,不仅难以吸引广大师生参与,也难保证校史传承的思想深度得到提升。校史传承需要专项经费来保障可持续性,而高校目前缺乏相关经费支持制度,故无法保障传承活动的持续开展。综上,校史传承是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活动,是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矛盾统一体,需要有充足的资源和明确的职责以保障实施,故需要设置专职岗位和专业人员来负责开展。出于机构精简和节约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宜在高校既有的机构设置中选择较为专业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校史传承的有关活动,而高校图书馆在众多部门中最具优势。
3 高校图书馆在校史传承中的主要优势
在高校,校史传承应由图书馆来主导,这是由图书馆的特点决定的。高校被认为是保存知识与传承知识的地方,而高校中知识保存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校史传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既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自然也是校史传承的重要基地。与校内其他机构相比,高校图书馆保有最全面的校史资料,拥有最优越的校史传承条件,能够涵摄最广泛的传承对象,从而可以产生最深入、最持久的传承效果。具体而言,由图书馆主导校史传承有以下三个方面优势。3.1 高校图书馆的枢纽地位
首先,高校图书馆是专门收集管理档案、图书等资料的机构,其掌握的庞大信息资源是校史研究的基础,为各个学科开展校史研究提供平等的有利条件。二级学院一般因人力和专业性不足而难以做到将其院史资料持续公开,高校中只有图书馆具有随时借阅、信息全面的优势。故从全面性角度考虑,由高校图书馆来承担校史档案的收集管理任务,无疑比其他二级单位更适宜。其次,高校图书馆是各个学院科系频繁联系的机构,在校史传承活动中能够以中立的地位宣传各院校友,能够发挥其与所有院系沟通的优势来动员更多师生参与校史传承,推进校史传承活动的全面开展。再次,高校图书馆拥有校内最大范围的受众,是联结全校师生的重要机构。校史传承受众人数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校史传承的效果。再有意义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如果只有一少部分人知晓,其传承效果依然是有限的。高校图书馆是校内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所,这一优势是校内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具备的。可见,高校图书馆具有联结全校师生,扩大校史传承影响力的优势地位。3.2 高校图书馆具有专业与经验优势
高校图书馆具有妥善处理专业性与普及性矛盾关系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要处理专业性与普及性这一矛盾关系,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善于发掘各自有利因素,根据具体情况实现均衡。要实现校史传承专业性和普及性的均衡,既需要全面、深入掌握校史文献,又需要充分考虑普及对象的接受能力,使校史传承在读者接受能力范围内做到全面深入。高校图书馆作为档案收集管理的专业机构,对校史资料掌握得最为全面,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作为面向全体师生进行阅读推广的专门机构,在多种阅读活动中已掌握了图书荐读和科普宣传的工作经验。高校图书馆具有一批学有专长的馆员群体,不仅能够精准选定陈列的图书,还可以在读者进入展区后为其主动推介图书并解答读者关心的问题。由此,在掌握了师生的阅读信息后,高校图书馆馆员能够充分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推送其更易阅读、更感兴趣的校史类图书。故高校图书馆具有把握和均衡校史专业性与传承普及性的能力。3.3 高校图书馆的校史传承硬件优势
充裕的展览和活动空间与先进的资料管理设施是校史传承的“硬件”。首先是实际空间。一般而言,高校中二级学院科系的办公空间一般都较为紧张,很少有固定空间用来长期或定期开展校史传承活动。在高校建筑中,图书馆因需容纳大量师生读书学习而通常被规划出较大面积的占地,故图书馆有充足的空间来统合各单位史料,建设校史馆,并开办各种校史传承活动。例如,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开辟“政通书房”,专门陈列杰出校友韦政通捐赠的图书。其次是数字化设施。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交流与服务能力远强于任何一个二级机构,这是因为高校图书馆拥有校内相对完善的数字化设施和网络系统。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料保存与管理的主要机构,配备了较为先进的数字化设施和数据处理系统,能使校史文献资料和校史传承活动实现数字化,便于师生获取和传播。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献整理技术的基础上引进数据技术,对校史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8],极大地提高了文献整理利用的便捷程度和使用效率,拉近了校史文献与读者之间的距离[9]。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拥有校内最大的网络服务平台和借阅系统,能够在全校范围内发布信息,吸引读者参与活动。可见,完善的硬件设施使图书馆具有校史传承的极大优势。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具有“软件”“硬件”等多方面的优势,在高校既有机构设置中最具开展校史传承的能力,应当明确其主导校史传承活动的职责。
4 高校图书馆主导校史传承的具体措施
高校图书馆在校史传承活动中最具优势,应当使之承担校史传承的主导职责。但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大都将图书馆视为教学辅助部门,将馆员视为教辅人员甚或后勤人员,这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图书馆的学术机构定位相距甚远。在高校的普遍偏见下,图书馆难以发挥其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功能。因此,要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校史传承中的主导功能,先要改变固有看法,重视高校图书馆在校史传承中的作用。4.1 高校要在制度上明确图书馆在校史传承中的主导地位
一方面,高校赋予图书馆主导校史传承的职权,能够集中全校资源并予以高效利用,且能够调动全校各单位平等、积极参与。另一方面,高校赋予图书馆主导校史传承的职权也意味着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责任。“有权必有责”,高校图书馆在行使校史传承相关职权的过程中,应当秉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民主公开透明的工作方式、遵纪守法的办事原则,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并接受全校师生和校友的监督,防范和规制其职权行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推诿扯皮、假公济私等情况。4.2 设置专职校史传承岗位
高校需在图书馆现有编制的基础上,设置专职岗位,划拨专项经费。在明确高校图书馆主导校史传承职责后,还需要将该职责进行细化分工,落实到具体的人员。只有通过分工,才能激发个人潜力,继而通过协作,发挥整体的巨大合力。因此,在高校图书馆中设置专职岗位,落实具体职责十分必要。此外,一旦设置了专职岗位,则应配备专项经费,由此作为开展校史传承活动的必要物质资源。同时,高校需对图书馆的校史传承岗位设置必要的任务指标,以便进行量化考核。高校图书馆对校史传承岗设置考核标准,明确考核任务,能够使该岗位馆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活动。因此,高校应当对校史传承岗位制订计划、安排任务,要求其在年度考核时取得预计的成绩和效果。4.3 引进多种专业人才开展校史传承工作
实现高校校史传承活动的专业化、体系化和现代化是提升高校校史传承活动效果的重要保障。高校校史传承需要档案学和史学专业人才从事校史的收集、整理、展览以及科研等工作,需要传播学人才从事媒体宣传、文案策划以及文化创意等工作,还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从事档案资料数字化、平台搭建和网络运营等工作。因此,高校校史传承岗位的设置需充分考量专业的多元与交叉,不可偏废。只有吸纳多种专业人才,实现跨学科互动融合,才能使高校校史传承工作更加细致、更受欢迎、更有影响。5 结 语
高校校史传承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专业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而目前高校采取的普遍模式难以较好地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导致校史传承活动呈现出受众数量少、缺乏思想深度、持续时间短等现实问题。校史传承活动需要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多种专业合力推进,多种资源予以保障实施。基于制度的稳定性和节约经济成本等方面的考量,高校图书馆被认为是最适合主导校史传承活动的机构,比起高校内其他二级学院或机构更具优势。而要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主导校史传承,要从制度设置上为其主导校史传承工作提供必要支撑。高校需完善规章制度,划定图书馆作为主导校史传承主体的职责;设置专职岗位,划拨专项经费;设置量化考核标准;引进多种专业人才专职负责相关工作,实现校史传承活动的专业化、体系化和现代化。只有从制度上对高校图书馆的校史传承职责进行必要安排,才能够保障其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主导功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