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毛扆校并跋本《盐铁论》藏书印考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9495
黄原原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图书和文化馆,天津 300191)

  《盐铁论》是西汉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增广”而成的一部涉及西汉前中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要著作,是研究西汉的重要材料。自汉至宋,多部史书及学者著作对其有过著录,但这些著录版本今人都未曾见过。以“盐铁论”检索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共检出来自54家收藏单位的192条记录,40余种版本的《盐铁论》中有14部先后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家图书馆”)藏毛扆校并跋的涂祯本《盐铁论》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并在此之前因“自明自来,以涂祯刻为最善”被收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学术价值不言而喻。该书所钤藏书印众多,部分收藏者的信息在书后附信中有所提及,但并不完整。考证该书所钤藏书印与收藏者之间的关系、理清其递藏源流,对于研究该书的流传和收藏者的交游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藏书印及其印主考证

国家图书馆藏毛扆校并跋本《盐铁论》是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涂祯刻本,框高20.4厘米,宽13厘米。每半叶10行,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

1.1 藏书印释读

该书藏书印篆刻精致,朱墨灿然,形状多样,有方形、长方形以及葫芦形,印文内容丰富,有记人、记书、记言等,生动记录了《盐铁论》收藏、校读、鉴赏的历史,也表达了印主们对该书的喜爱之情。除去“北京图书馆藏”印外,该藏本共有47方藏书印(见表1)。

  

  续表1

1.2 藏书印主考证

通过对藏书印印文的释读和印主的考证,曾经收藏过该书的收藏家有以下几位:

  冯知十(1610—1645年),字彦渊,后更名冯鹏举,明藏书家、刻书家。江苏常熟人。父复京,藏书万卷。兄冯舒(1593—1649年)和冯班(1602—1671年)藏书皆富。藏书处曰“荔园”,藏书印有“冯知十读书印”“冯氏藏书”“冯彦渊图书记”“知十印”“彦渊收藏”“冯彦渊读书记”等。

  冯武(1627—1712年),一名长武,字窦伯,号简缘,清初藏书家、刻书家、书法家。江苏常熟人。冯知十子,毛晋女婿,毛扆姐夫。其父早亡,跟从父冯班学,爱藏书,校勘和抄写不辍。家有“世豸堂”,是冯氏藏书和刻书之所。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中,可查到康熙年间刻印过冯舒《默庵遗稿》八卷,康熙、雍正年间及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十年(1785年)刻印过冯武《书法正传》十卷。精于校勘学,自崇祯十五年(1642年)始至隐湖毛氏汲古阁学习,汲古阁刻刊书记,多由他校订。尤通书法,著有专论书法之书《书法正传》,是一部研究和学习楷书的重要书学论著,陈瑚赠诗有“鹅群书帖双钩圣,牛角巾箱万卷淫”,还著有《遥掷稿》十卷、《海虞科第世家考》一卷等。藏书印有“海虞冯氏”“上党”“简缘冯氏藏本”“海虞冯武”“简缘子”“壶中天”“简缘”“窦伯藏书记”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间刻本《汉魏诗乘》上有“海虞冯武”白文方印,是书后归同乡龚克庸,再转入扬州吴引孙测海楼。

  冯氏不仅精益求精刻书,冯复京与其三个儿子(冯舒、冯班、冯知十)及其孙冯武,一家三代,亦酷嗜抄书,称为“冯抄”,与毛晋、杨仪、钱谦益等名家抄本齐名。关于冯知十生年,未见有文献记载,在清朱溶的《忠义录》中有“冯知十,字颜渊……清兵至,大骂,断臂,创颊及膺死。乙酉七月十三也,年三十六”。由此,可推测冯知十生年大概为1610年。其子冯武的卒年,各说不一,有的文献记载为1707年,有的为1710年,但从冯武《赠石谷先生八秩》诗中“始余初识君,倾盖即相睦。君齿方弱冠,余已二十六”可知冯武长石谷六岁。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即在1712年王翚八十岁时,冯武还健在。

  毛扆(1640—1713年)清著名藏书家、校勘家、出版家。字季斧,号省庵。江苏常熟人。汲古阁主人毛晋季子。精于小学,以校勘图书知名。毛晋汲古阁藏书久负盛名,他又四处搜罗善本,精心校补、重刊汲古阁本,修正初印本之失,使得汲古阁后印本文献价值远胜于初印本。撰有《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一卷,凡宋版影抄,元本明集以及旧抄、精抄无不记载。与叶盛后裔叶九来、钱曾等知名藏书家有交游。藏书印有“叔郑后裔”“汲古后人”“毛扆”(二方)、“毛扆之印”(三方)、“虞山毛扆手校”“毛氏斧季”“斧季”(二方)等。毛氏藏书先后被泰州藏书家季振宜等购藏,且多为宋元善本,后又大多归于徐乾学“传是楼”。其刻书版亦陆续被席氏“扫叶山房”和无锡华氏购藏。

  邹一桂(1688—1772年),清代官员,画家。字原褒,号小山,晚号二知老人,江苏无锡人。雍正五年(1727年)二甲第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云南道监察御史、贵州学政、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礼部侍郎,官至内阁学士。“一桂工绘事,山水法宋人,花鸟分枝布叶条畅,自然饶有风趣。”有藏书印“邹印一桂”。

  席鉴(1700—1723年),字玉照,号茱萸山人,江苏常熟人。祖父席启(前人多以为“启寓”,详见李鹤丽《扫叶山房主人》一文),字文夏,号治斋,酷嗜藏书,亦刻书,刻书处为“琴川书屋”,国家图书馆所藏康熙四年(1665年)洞庭席氏琴川书屋刻本《柳河东先生诗集》三卷,为可检索到的最早以“琴川书屋”刻书的记录。席鉴继承祖父藏书事业,藏书极富,其藏书楼为“扫叶山房”。至于言其所刻古今书籍,版心均有“扫叶山房”字样,恐为席鉴孙辈席世臣。以“扫叶山房”检索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最早以“扫叶山房”刻书的记录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距离席鉴去世已70余年。辑有《虞山席氏玉照堂旧藏秦汉印谱》。藏书印有“席鉴之印”“席氏玉照”(二方)、“席玉照读书记”“学然后知不足”“酿花草堂”“虞山席鉴玉照氏收藏”等。

  袁廷梼(1764—1810年),后更名廷寿,字又恺,一字绶阶,又作寿阶、授阶、寿皆等。江苏苏州人。清乾嘉间著名藏书家,与黄丕烈、周赐瓒、顾之逵(顾广圻从兄)并称“藏书四友”“乾嘉四大藏书家”。爱读书,无书不窥,好学深思,精于雠校,邃深小学。以藏书富而闻名,初建藏书楼“小山丛桂馆”,后获得王昶赠送元代袁桷之砚,不久又获得袁衮的廉吏石砚,加上先世所遗三方砚台,共计五方,藏书楼正式改名为“五砚楼”,顾广圻为此作《五砚楼赋》,藏书达7万余卷,皆宋椠元刻及传抄秘本、金石碑版、法书名画之属。日坐其中,丹黄不去手,与顾广折、钮树玉辈为友,与黄丕烈为亲家,其子为黄丕烈女婿,而钱大昕、王鸣盛、段玉裁三寓公亦时相过从,作文酒之会。协助段玉裁完成《汲古阁说文订》又为其跋,并于嘉庆二年(1797年)在“五砚楼”刊刻。藏书楼后又改为“红蕙山房”“贞节堂”。又以“五砚楼”“贞节堂”名刻书、抄书。其抄书用绿格印纸,版心刻“贞节堂抄”四字。吴锡祺作有《红蕙山房记》、孙星衍有《贞节堂叙》等。袁廷梼5岁而孤,长兄廷槱主理家务,以商为业但不废诗书,及兄卒,廷梼主持家务,抚养子侄,然而,由于之前缺少社会历练,并未继承家族的行商传统和持家之能,很快家道中落,不得不外出谋生维持家族生计,往来奔走于江浙间,以至于中暑致疾,不久卒于家,年仅47岁。著有《说文新附考》《说文解录》《霜哺遗音》《红蕙山房吟稿》《渔隐录》等。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平台可查到其藏书印有“袁又恺藏书”“袁又恺藏书印”“枫桥五砚楼收藏印”“五砚主人”“一字绶阶”“袁绶阶”“平江袁氏收藏”“五砚楼袁氏收藏金石图书印”“五砚楼图书记”“袁仲引生”“五砚楼”“袁廷梼印”(一方朱文印,三方白文印)、“袁又恺藏书授子之章”“贞节堂印”“贞节堂图书印”等数十枚。

  蒋靖(1843—1864年),字介青,号剑龛,自称拳石山人,江苏元和人。蒋培泽子,自小聪慧,好诗,又擅长书画篆刻。可惜其英年早逝,友人高望曾等辑其遗稿为之刊行,名《拳石山房遗稿》。藏书印有“吴下阿靖”“介青金石因缘”“介青秘笈印”“介青”“拳石山房”。杨立诚所编《中国藏书家考略》误以蒋培泽为介青,实乃父子。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间刻本《古文奇赏》上钤有“拳石山房”朱文方印,与《盐铁论》上所钤“拳石山房”印一致。

  赵钫(1905—1984年),字元方,现代金融家、藏书家,藏书室名“无悔斋”。姓鹗卓尔氏,蒙古正黄旗人,祖父为光绪军机大臣荣庆。19世纪30年代,移居天津,任天津中南银行副理,1949年后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参事,迁居北京。早年师从藏书家沈兆奎习版本目录之学。酷爱藏书,其收藏以宋、金、元、明著名刻本为主,所藏明代铜活字印本为其一大特色。1949年后,择其精本,捐献给北京图书馆,多是罕传善本。例如,敦煌出土唐写本卷轴装《南华真经》,唐写本《老子》,明弘治间华燧会通馆铜活字印本《容斋五笔》,明弘治间铜活字印本《西庵集》,明隆庆间活字印本《凤洲笔记》、五云溪馆活字印本《玉台新咏》等,皆为活字本中的精品。曾收藏有《永乐大典》1册,亦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其余收藏,多为明代的普通刻本。与学者陆宗达、汪孟涵等为密友,经常交换在书肆中搜访来的珍秘之本。藏书印有“曾在赵氏元方家”“无悔斋校读记”“一廛十驾”“曾居无悔斋中”“依绿轩印”“赵元方考藏善本书籍”“赵钫珍藏”“元方审定”“人生一乐”等。对《水经注》《清史稿》等史料有研究和撰述,未见刊印。

2 递藏关系分析

根据上述藏书印主的信息以及书中的跋文,再结合藏书印钤盖的位置,可以判断《盐铁论》大概的递藏顺序,具体次序如下。

2.1 冯知十冯武父子

该书卷十卷尾有冯知十朱笔记:“崇祯四年得此本于归鬻书家,海虞冯彦渊记。”旁边钤有一方葫芦形印,文字不清,与序后“上党”葫芦形印大小几乎相同。崇祯四年为公元1631年,早于其他旧藏家的出生年。另外“冯彦渊读书记”钤盖在首卷卷端下方边框内,紧邻其上的是“知十印”,根据古人的钤印习惯,其应该为首位收藏者。因此,该书的收藏自冯氏始。

  上海图书馆藏明崇祯三年冯班抄本《王右丞集》和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二年冯班抄本《玉台新咏》上的冯班跋语后均钤有相同的“上党”朱文长方印和“班”朱文方印。可知,冯班有一方“上党”朱文长方印。《盐铁论》后序有冯武补录的涂祯序,序后所钤“上党”“壶中天”两方为葫芦形印,垂直对称,与其从父冯班朱文长方印有别,冯武在补录完涂祯序后,还有两行跋文,署名长武,未钤印章,但与所补涂祯序字迹相似。因此推断两方葫芦形印为冯武所用之印。

2.2 汲古后人毛扆

冯武为毛晋女婿、毛扆姐夫,所以在冯武藏书散出时,汲古阁自然能优先获得一些珍版图书。“虞山毛扆手校”是该书上钤盖最多的印,毛扆对本书也进行过仔细的校勘,包括字音、讹字、脱字等,还有跋文。

2.3 扫叶山房席鉴

席鉴多藏汲古阁之书,《盐铁论》也在其中。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中记载,影宋本《东家杂记》末有茱萸山人席鉴跋,内容为“往闻何□江太史得宋椠本《东家杂记》二卷,毛省庵先辈从之影写一本。余于丙申仲夏得之汲古阁中”。“何□江”当为何义门,何焯,号义门。根据席鉴的生卒年判断,丙申年当为公元1716年,此时毛扆已经去世,故称先辈。

2.4 画家邹一桂

作为画家的邹一桂,文献未见其藏书记载,也未见有重名者。但从生卒年、籍贯和藏书印看,《盐铁论》却经其手。这样的事情在古籍整理过程中时有发生,比如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图书和文化馆藏清乾隆十八年刻本《七子诗选》上钤有一方“江安傅增淯收藏书画金石印”朱文长方印,可知为傅增淯藏书,检索文献亦未见有其藏书记载,其弟傅增湘为近代藏书大家。

2.5 五砚楼袁又恺

袁又恺暴卒,未来得及撰写藏书目和访书事迹,只能从其藏书印上判断其藏书情况。其长年奔波在外,疏于对儿子的教育,以至于去世后,其子不能读其书,无心继承藏书,迅速散出,黄丕烈晚年经济拮据,但仍帮婿收藏近半,剩余大部分流入上海郁松年宜稼堂,最后归于湖州陆氏皕宋楼。袁又恺在世时,其书就开始散出,《盐铁论》何时流出不可考。据《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黄丕烈影写明无锡华氏活字本《盐铁论》,但讹字太多,又于庆癸亥(1803年),用撄宁斋抄本校。此时袁又恺还在世,不知为何未用此涂祯本《盐铁论》校对,可能黄氏受自身经济限制,未收藏袁氏《盐铁论》,以致流出。

2.6 拳石山房蒋靖

袁又恺有多种藏书流入蒋氏,除此《盐铁轮》,还有元刻本《四书章句集注》二十八卷十四册,上钤有“袁又恺藏书”“介青”“鸿城蒋怀堂珍藏”。“鸿城蒋怀堂珍藏”为蒋靖高祖蒋升瀛(1736—1820年)藏书印,其藏书处名“镜古斋”“寿松堂”。此《盐铁轮》上面钤有蒋靖五方印,可见其喜爱程度,无奈弱冠而殁,1866年其父蒋培泽病重,不久亡故,因无嗣继承,蒋氏五世藏书逐渐散出。

2.7 无悔斋赵元方

蒋氏藏书最后大部分归于丁丙“善本书室”,而此《盐铁论》例外,20世纪进入北京,被北京藏书大家赵元方购入收藏。赵元方藏书在“文革”初都被抄走,“文革”后落实政策,退回所抄之物,其凭记忆写了一个退还目录,其中就有此本《盐铁论》,“盐铁论,明刻本,两本,有藏印,涂祯刻,十行本”。后来赵元方将此《盐铁论》捐给了北京图书馆。

  综上,此《盐铁论》300年来一直在江苏藏书家间流传,直至20世纪进入北京,历经波折,最后进入公藏单位,得到很好的保护,也算是一件幸事。

3 汪绍涵致赵元方信札一通考释

在此《盐铁论》的书末附有一通信札,也谈到了该书的递藏情况,现抄录如下:

  元方大哥,日前返平未及竟辞,为歉,下车复值天雨,此行可谓跋涉矣,《盐铁论》归于汲古阁秘本书目,其北宋板《孔氏家语》下斧季自注“南宋本作‘良药苦口利于病’,此本作‘药酒苦口利于病’,及读《盐铁论》亦作‘药酒苦口利于病’,方知北宋本之善”(按:盐铁论第67页也有此语,表述不同)。意欲每本十两,望高明酌行之,可为兄本得一佳证,又冯窦伯系毛氏馆甥,汲古所刊书籍多经校定,兼大楷法,著有书,须知,传书后录涂跋,字体遒美,当系冯氏手迹无疑。介青系鸿城蒋培泽子,蒋氏亦吴中藏书家即士礼跋中所称寿松堂蒋氏者,拳石山房亦其藏书处也。此书当自毛氏归邑中席氏,转入吴中蒋氏,惟沂孙校字,弟前疑系王沂孙(忆系王芑孙昆仲,号楞伽山人),近检常志有杨沂孙,系李兆洛弟子,好诸子学,同居琴川,岂其人乎?惜无印记,未敢臆断。尔兄此行可谓获一珍珠船,而弟在津期间,通学斋送一钞本目录书来,系振绮堂汪璐所著题识残本,并无刻本,以弟未在为李少白收去,殊为怅怅,贫士不遇,何书录每如是之悭耶?望兄有所语,我早期返平否?念念余俟面磐即颂。

  秀峰志闳兄 近佳之,代致意

  弟涵顿首 五月八日

  写信者应为汪绍楹(1906—?年),字孟涵。其与陆宗达、赵元方交好,时相过从,亲密无间,交往甚密,常一起探讨学问,藏书虽不及赵元方,但也颇丰。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极其深入,对古籍版本有非常精深的学术素养,长于目录之学,精于校勘,曾为中华书局校点《二十四史·隋书》(与阴法鲁合作)及《搜神记》《搜神后记》《太平广记》《艺文类聚》等书,为古籍整理作出了很多贡献,被称为“古籍整理专业户”。其父汪逢春(1884—1949年),名朝甲,字凤椿,民国时京城四大名中医之一。“藏书甚富,有书斋二,一曰‘玄珠青简之斋’,一曰‘泊庐’。”

  信中提及“通学斋”为孙殿起古书铺,1919年开业,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通学斋并入中国书店。由此可知,赵元方购藏《盐铁论》应是在1956年之前。

  振绮堂系清汪宪(1721—1771年)藏书楼。汪璐为其次子,字仲连,号春园。

  杨沂孙(1813—1881年),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别署观濠居士、老吃,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清官吏、书法家。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官至凤阳知府。擅书法,工钟鼎、石鼓、篆、隶,尤爱“篆籕之学”,辞官返里后,篆书名重一时,与邓石如颉颃,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偶刻印,亦彬雅迈伦。少时从李兆洛学诸子,精于《管子》《庄子》。著有《管子今编》《庄子近读》《观濠居士集》《文学说解问譌》《在昔篇》等。

4 结 语

在考证毛扆校并跋本《盐铁论》上的藏书印时,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即有两方印章没有考证出印主,为“飞鸿”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此二方印仅在首卷卷端有钤盖。“飞鸿”一印徐悲鸿和溥心畬均在画作上用过,并且篆刻风格迥异。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万历三大征考》上钤有一方白文长方印“飞鸿”,风格亦大不相同。此外,从“飞鸿”印的钤盖位置上看,在首卷卷端介于“知十印”和“虞山毛扆手校”二印之间,又可能是冯武之印。本溪博物馆藏有“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一印,印面亦为朱文篆书,传为葛月潭执用,但此印为方形,宽3.4厘米,与《盐铁论》上之印不同。这些问题还有待以后进一步考证。

  藏书印既是藏书家收藏的凭证,也是考察古籍递藏源流以及揭示藏书家整理古籍、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通过考证毛扆校并跋本《盐铁论》的递藏源流,既了解了此《盐铁论》的收藏史,还可以管窥江苏地区私家藏书递藏规律,亦可窥见收藏者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学术取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