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资源与服务融合驱动下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9760
井西翠

  (山东省临沂市图书馆,山东 临沂 276002)

  图书馆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历经两次重要转型,第一代、第二代图书馆服务工作主要围绕“资源”展开,把工作重心放在“借阅服务”上,而第三代图书馆则更为重视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行为特征,其服务主要围绕“人”这一要素进行设计。社会需要和用户需求作为图书馆创新转型、稳步发展的基本驱动力,“互联网+”的到来让图书馆以“馆藏资源”为中心的传统空间布局和以“借阅服务”为主的被动服务模式与用户需求出现“脱节”,因此,图书馆调整空间布局、实施资源重组、开展服务转型势在必行。而空间再造能够推动图书馆转型升级,优化其空间生态系统,满足用户多元化、专业化以及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是实现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图书馆从资源能力到服务能力的改变

当下很多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布局均遵循传统的馆藏式理念,对不同空间赋予不同功能,即“一空间”就是“一功能”,它们相互间彼此独立,自成一体。伴随“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图书馆传统的空间布局已无法完全满足用户需求,同时,针对社会需要和用户需求的改变,图书馆能力也开始出现变化,从资源能力到服务能力都有了较大改变。图书馆只有根据资源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图书馆空间再造,才能有效提升资源、服务与用户的匹配度。

1.1 “资源建设”转变为“知识组织”

在海量信息数据中,知识发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情报分析成为图书馆优化整合资源、创新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资源驱动以及应用导向的共同作用下,图书馆由传统的“资源建设”转变为具有创新意识的“知识组织”,不再局限于为用户提供馆藏资源,而是基于这一基础,针对用户需求,最大限度地挖掘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和对比,实现信息资源的有序性整理,把信息、数据、文献等各种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有效组织,创建相关知识库,充分发挥知识的服务作用,为用户提供有关专业资讯和最新专业成果,推动图书馆向“知识组织”转变,推动图书馆从传统的信息服务转变为知识服务,促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实现知识性转化。

1.2 “人工服务”转变为“智能服务”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功能日趋先进和完善,已经开始从“人工服务”转变为“智能服务”,在实施传统服务的同时,增加新型服务功能,有效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多数图书馆已构建虚拟服务模式,采取各种先进技术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实施数字化处理,建设数字图书馆,让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在虚拟环境里获取信息资源。图书馆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具备智能分析、数据处理等功能的智能推荐模式,依据用户的专业学科、兴趣特长以及信息行为规律,向用户推荐个性化信息资源,并且还能够针对用户的专业学科自动生成相匹配的专业检索系统,真正构建智能服务模式,让用户在这一检索系统里以最快速度精准获取所需信息资源。

1.3 “空间利用”转变为“空间再造”

过去的图书馆空间主要定位为“信息交流空间”,通过整合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纸质+数字)及相关软硬件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资源设置学习研讨室、教学培训室、研发创新室、信息咨询室、多媒体制作室等场所,满足图书馆以借阅为中心的传统服务需求。而近年来“空间再造”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的新热点和服务的新内容,空间再造工作是一项耗费时间、精力、物力、财力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前提条件,系统考虑资源建设发展趋势和服务转型目标,把物理设备与软硬件设施进行有效关联,做到以“资源”创“服务”,以“服务”创“资源”,进一步完善空间再造体系,切实提升空间、资源、服务三者的协同发展水平。

2 资源与服务融合驱动下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基本理念

资源与服务融合驱动下的图书馆空间再造,必须考虑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特殊性,综合协调资源、人员、设施、环境等各种因素,其空间再造应遵循以人为本、创新服务、生态发展等基本理念。

2.1 遵循“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功能性+舒适性”特征

目前,图书馆正处于从“单一性”服务转变为“多元性”服务的过程,因此,必须打破图书馆原有既定空间功能相对独立的局限性,主动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服务空间理念与形态。在空间再造时要有效考虑“可变更量”,重视功能叠加,在强化图书馆空间固有功能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空间形态的多元化,尽量让某一空间具备更多的服务功能,为用户提供更为舒适的行为体验。在空间再造的设计上,要围绕用户行为体验深入展开,最大限度地使用户在图书馆内拥有一个自由轻松的空间,从而增强用户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2 遵循“创新服务”理念,强调“互动性+智能性”特征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图书馆需要遵循“创新服务”理念,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具备个性化、特色化、创新化的服务空间,在最大范围内满足用户对新型服务空间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需求。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必须着眼于用户、馆员、资源、设施等的良性互动,因此,图书馆要同时考虑资源、服务以及设施设备等各种因素在图书馆服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实现它们相互之间的平衡,让更多的空间价值得以体现。在智能化建设趋势下,图书馆空间服务日趋多元化、智能化,图书馆应考虑加大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力度,增强空间的智能化属性,以智能化服务引领空间再造,拓展空间的辐射面。

3 资源与服务融合驱动下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目标重塑

图书馆要真正做好空间再造工作,就要及时引进专业人才针对空间实施精准评估,有效获取准确的空间基础数据,科学分析用户空间利用范围、利用频率和利用规律,立足于全局角度合理规划空间布局,重塑空间再造目标(见图1),真正构建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的新型空间。

  

  图1 资源与服务融合驱动下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目标重塑

3.1 打造用户体验空间,实现空间布局优质化

图书馆要重视用户体验和空间功能需求,在空间的功能定位、设备设施等不同方面,真正落实以用户空间功能需求为导向的优化布局思路,打造独具特色的用户体验空间,实现空间布局优质化。图书馆要适应时代发展,专门设置以推动信息交流与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知识共享空间,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围绕用户体验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配置适用于学习、功能完备的设施设备,强化传统空间的功能与作用。同时,图书馆还应创设一些具备创新功能的服务空间,如文艺空间、创客空间、有声阅读空间等,组织文化沙龙、艺术鉴赏、阅读体验等系列活动,最大限度地让用户体验到图书馆不断变化的空间功能,让用户从中获取良好的行为体验。例如,清华大学法律图书馆在空间再造过程中设置单人研读间、漫坡阅览区、教师研究室、模拟法庭、屋顶庭院等功能显著、类型丰富的新型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设置知识共享空间、“至善堂”阅读推广空间、“读吧有声阅览室”、数字资源空间以及文化艺术空间等动静结合、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新型空间;广州图书馆设置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多媒体鉴赏区、信息技能学习区等文化艺术空间,它们都有效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3.2 打造虚实融合空间,实现服务方式泛在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空间服务已慢慢向虚实融合的多元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因此,图书馆要把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深度融合,实现同一空间里存在多元化服务形态,满足用户不同的信息需求。在物理空间方面,图书馆要依据用户群体特征,多区域分布配置数字阅读空间,让用户能够通过触摸屏听、观看音频视频、休闲听书等不同形式体验数字阅读,实现图书馆数字服务的全域覆盖。例如,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把“新媒体触控”和大数据可视技术运用于本馆馆舍信息化升级之中,建设完善图书馆可视化数字服务平台,用户通过使用该平台的时间轴、数字墙、虚拟翻书机、资源下载机等设施设备,能够享受更多新型信息服务。在虚拟空间方面,图书馆要利用先进技术建设集不同类型文献于一体的智能学习平台,让图书馆的服务空间维度得到有效延伸,进而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图书馆泛在化服务。例如,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建设的自主学习智慧服务平台包括专题知识库、考试资源库、参考咨询问题库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能够有效辅助用户开展个性化学习;广州图书馆通过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本地文献、本地史料、粤版图书等不同资源实施数字化处理,构建形态多样、方便快捷、优质优量的数字阅读平台,利用广州数字图书馆、微信、微博等平台为用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进一步提升广州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

3.3 打造休闲文化空间,实现空间内涵衍生化

图书馆要打破传统约束,以用户为中心,以图书馆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的关系为纽带,为用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空间,进一步提升空间的文化价值。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休闲功能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地位日益增加,图书馆打造休闲文化空间,其作用不局限于休息和娱乐,而是能够让用户在一个开放、轻松的休闲空间里完善自身,相互间进行交流互动,因此,休闲文化空间身兼休闲、学习等多重功能。图书馆除了在馆内设置相关的休闲文化区域,还可以通过与书店、咖啡厅、商场、电影院等多方合作,构建“图书馆+书店”“图书馆+咖啡厅”“图书馆+商场”“图书馆+电影院”等“图书馆+”空间再造发展模式,建设复合型的跨界融合空间,实现空间内涵衍生化。例如,江阴市图书馆开创“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在拥有桥南小茶咖啡馆等4家联盟馆的基础上,与银行、社区等合作建立联盟;内蒙古图书馆首创“彩云服务”模式,确立“云服务”理念,打造“云图书馆”,搭建“云平台”,优化整合图书馆和出版发行机构的资源,让图书馆和出版发行机构成为“云图书馆”的服务终端,为用户提供有效服务。

4 资源与服务融合驱动下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策略选择

资源与服务融合驱动下的图书馆空间再造,要做到由点及面、由小到大,依据本馆实际情况,打破传统空间布局的限制,从全局上考虑空间的结构功能和具体特征,真正把资源、空间、服务融为一体,构建出结构功能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的空间体系。要实现以上目标,可以从资源建设、团队建设和品牌塑造三个方面下功夫。

4.1 以资源建设为指引,优化完善图书馆空间再造“新基础”

高品质的图书馆空间,不在于容量之大,而在于布局之优。图书馆资源、服务与空间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实现有效融合才能够充分体现空间服务价值,而资源建设在空间再造中起到基础保障作用。图书馆要在原有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紧扣“专业学科交叉融合”这一发展方向,重点抓好特色资源建设,精准掌握用户需求,以图书馆实际为前提条件,建设新资源,发展新服务,进一步夯实图书馆空间再造资源基础和服务基础,进而更有效地为用户服务。其中,信息资源的保障率、利用率等是检验资源建设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本馆技术平台如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对信息资源进行结构分布、保障情况、需求满足等各方面的分析研究,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直接搜集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认知程度、需求趋势以及行为习惯等基础数据,根据研究结果对信息资源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整合,进而保障图书馆不同空间的信息资源使用科学、合理。

4.2 以团队建设为根本,有效增强图书馆空间再造“新动能”

专业服务团队是图书馆空间再造工作顺利开展的源动力,因此专业团队建设不容忽视,它与资源建设、服务创新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抓好团队建设工作:一是做到高质量的“外引”。引进高层次人才,构建优质的专业服务团队,深入用户群体,嵌入项目研究过程,嵌入信息服务全过程,在服务参与过程中搜集整理资源的应用成效,拓展开发与用户需求匹配度更高的信息资源和信息产品。二是做到有成效的“内培”。采取专题讲座、学术研讨、项目研究、馆际交流等形式,让图书馆原有馆员特别是那些工作岗位被智能设备取代的馆员参加专业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尽快适应新岗位新职责,实现人岗匹配。三是做到管理制度规范适宜。图书馆要制订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明确团队或团队成员应承担的工作职责,优化服务工作流程,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4.3 以品牌塑造为抓手,着力提升图书馆空间再造“新效能”

品牌塑造是图书馆空间再造有效提升其效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图书馆应把品牌塑造融入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全过程,并与空间再造实现有效对接。图书馆应着力挖掘本区域文化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彰显文化价值,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如成都图书馆的“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服务项目,就是成都图书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完成并免费面向用户开放的网站。图书馆空间再造工作要举全馆之力,力求精准到位,把品牌塑造融入其中,以品牌塑造为抓手,还可以与其他图书馆、文化机构等单位协同合作,开展有价值的空间品牌塑造,为图书馆空间再造工作效能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5 结 语

综上所述,空间再造能够推动图书馆转型升级,优化其空间生态系统,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专业化以及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是实现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资源与服务融合驱动的图书馆,从资源能力到服务能力均有了较大改变,“资源建设”转变为“知识组织”,“人工服务”转变为“智能服务”,“空间利用”转变为“空间再造”。在空间再造过程中,图书馆遵循“以人为本”理念,体现空间“功能性+舒适性”特征,遵循“创新服务”理念,强调空间“互动性+智能性”,从打造“用户体验空间”“虚实融合空间”和“休闲文化空间”三个方面实现目标重塑,从“资源建设”“团队建设”和“品牌塑造”三个方面探讨空间再造的有效策略,真正为用户创造一个具有创新性、专业性、休闲性的图书馆服务空间。总之,图书馆空间再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优化完善,才能够充分彰显其空间应用价值,推动个人与社会不断前进、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