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审视与路径探索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7784
刘丽娜

  (南京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00)

  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全局性历史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文化振兴即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图书馆具备先天的优势与责任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这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制度安排,而且是由其公共文化服务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各级各类图书馆应该作为孵化乡村文化的“暖巢”,充分发挥其文化帮扶作用,持续改善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均衡、投资不足等问题,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1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历来将重农固本视为安民之本与治国之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缺一不可。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依然突出,这反映了国内对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认知的普遍匮乏。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固本之源。我国独特的乡土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的起始与本源,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化仍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民众的价值观,因此,认识、理解、认同与热爱乡土文化不仅是强化国人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亦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前提。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中提道:“要记住乡愁”。“乡愁”即乡土文化在民族群体记忆中的烙印。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净化乡风、优化教育,还是提升治理水平、发展绿色生态都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的带动和支撑,而公共图书馆作为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理应主动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中来。

2 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审视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我国图书馆界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纷纷参与到乡村文化帮扶实践中来,极大地提升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改善了广大农村的精神面貌,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然而,受内外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需要予以正视。

2.1 服务供需的不匹配性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乡民信息需求的持续提升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公共图书馆向广大农村地区输入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仍相当匮乏,这导致乡民的文化信息诉求难以满足,致使其信息贫困愈演愈烈。不仅如此,虽然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乡村基层文化建设,但服务供给与乡民文化需求对接不甚精准。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及方式墨守成规,仍以单一化书籍报刊的借阅服务为主,导致服务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有限,无法精准匹配乡民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信息需求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专题服务等工作。此外,公共图书馆在对接偏远乡村文化需求时缺位现象严重,在并未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的情况下,进行错位的文化服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例如,贵州省图书馆在对从江县、麻江县等地进行文化扶贫时,忽略了这些乡村中大多青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才是服务主体的现实,盲目为这些乡村配置的成人图书资料却无人问津。这种效果甚微的服务亟待改进,否则会导致国内乡村公共文化发展更加不均衡、不充分。

2.2 资源约束下的“空心化”

虽然,乡村振兴战略突进极大地改善了基层文化资源保障状况,但是,资源约束问题并未根本性扭转,仍然存在“空心化”困境。其一,经费紧缺。现阶段,国内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普遍存在“抓大放小”的认知误区,导致公共图书馆资金保障水平较低,多停留在基本运行经费层面,无力持续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据统计,国内一些县级公共图书馆仅工资福利等基本支出已超出年财政预算水平,办公活动经费更少之又少;乡镇图书馆、农家书屋购书资金虽有所保障,但因管理资金匮乏,也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境。其二,人才匮乏。受工资福利、职业晋升、身份编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等一系列问题,这种问题在县级、乡镇等基层图书馆尤为严峻。

2.3 文化参与的形式主义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仅仅依赖少数的“文化下乡”等活动很难达到文化帮扶的预期目标,容易陷入“高投入、低效益”尴尬境地。从当前公共图书馆所开展的乡村文化服务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现状来看,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尚未形成一套规范化、标准化、长效化机制,从全国参与专项精准扶贫的15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来看,开展的乡村文化振兴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尽人意。例如,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对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的文化帮扶存在管理不到位,服务效能偏低的窘况。这不仅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后期跟踪及效益评估缺失,还体现在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活动及项目建设的形式主义上,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公共图书馆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文化服务沦为“面子工程”等问题。公共图书馆有时仅为响应上级号召而被动“支援”乡村文化建设,而不注重调动广大乡民的积极性,也不关注公共服务的效益,严重削弱了乡民的文化信息诉求,无益于乡村文化振兴乃至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2.4 民众信息转化能力欠佳

现阶段,各地对乡村文化建设方式仍存在一定误区,并长期采取“格式化”管理模式,忽视了受众区域及个体性差异,这导致广大乡民难以从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中直接获益,也缺乏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正如李钟履所提到的:“要改变一国,先要改变国民,而国民之改造尤以农民为重”。广大农民因人口众多、素质较低,因而要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但受辐射范围的局限性及广大乡村地区“文化沙漠”“文化空虚”等问题的制约,多数乡民文化活动缺乏,不具备必要的信息获取及转化能力,导致公共图书馆所输送的文化资源与信息服务不能为广大民众接收或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长此以往,难免影响乡村文化振兴的整体进展。

3 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3.1 增加文献情报储存,对接因需而异的服务内容

针对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关键是要面向乡村文化服务要求,在增加文献储存与情报搜集的基础上提供因需而异的服务内容,实现服务供需的精准对接。一方面,要对公共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角色与作用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公共图书馆作为研究辅助机构兼具情报中心等的多重功能,推进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乡村振兴智库等平台的建设,既要借助专业知识从事相关研究,为当地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政策咨询服务,又要完善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深度挖掘当地文献信息,为有关研究提供文献传递、咨询等服务,还要积极与当地县政府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对接,参与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建设,解决现阶段乡村振兴研究缺乏、历史比较研究不足、资料搜集匮乏等问题。

  近年来,南京图书馆构建的大数据平台,为实现乡村文化服务供需的精准对接提供了数据分析。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指示,2020年底,南京图书馆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合作,共同建立图书馆大数据应用江苏省文旅重点实验室,通过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信息技术,探索建设一个集智慧服务、行业管理、数据分析于一体的智慧乡村文化产业平台。目前,该实验室以基层图书馆为渗透途径,动态采集江苏 1 200 家乡镇街道级图书室和 14 000 家村社区级图书室的业务、客流、活动等各类数据总计4.6亿条,并实时更新。基于大数据的摸底把脉,实验室进一步分析地域文化动态,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提供准确定位,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可行性方案。

  此外,图书馆还要积极探索因需而异的服务内容,打破传统送书下乡、阅读推广、知识讲座等缺乏针对性的服务程式,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通过精准识别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开创“乡村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助力乡村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型;或精准锁定乡村农业特征与风俗民情,以公共图书馆文化优势开发具有乡村本地特色的创意产品,引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或组织农业专家、行业精英等深入乡村开展农业知识、产业技能教育培训,针对农民的具体需求精准援助,切实提升乡村文化服务效益。2021年初,南京图书馆通过大数据分析明确帮扶方向,推出“阅读助力乡村振兴”举措。坚守“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价值理念,采取“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服务模式,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例如,宿迁市王官集镇花园村以种植酥梨为主要产业,南京图书馆为该村农家书屋援助的大部分书籍和数字资源就与酥梨种植以及农业现代化经营有关,并在村里建设流通服务点,以阅读启民智,以阅读扶民志,以阅读助力扶贫攻坚。此外,南京图书馆下一步打算依托文创优势,深度挖掘花园村体验式的文旅产品,将“文化走读”品牌引进花园村的酥梨生态景区,为其提供本土文化创意升级方案,致力于将花园村打造为非遗研学游的特色乡村,并设想发展云直播、云销售等数字乡村文旅产业,推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在挖掘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方面,张掖市图书馆的做法也具有借鉴价值。2018年,张掖市图书馆邀请文旅专家和民俗专家就唤醒丝路古村落文化之旅展开考察。当时的古城村村干部及部分群众约100多人参加了专家座谈会,专家们为古城村“九曲黄河灯阵”这一传统文化的产品转化提出了可行规划和对策。近年来,在多方努力共建下,以“灯阵”为主体建设的屋兰古镇文化旅游综合大景区已成规模。公共图书馆在其中发挥了文化引导,产业搭桥的作用。

3.2 拓展多元投入渠道,推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资源约束下的“空心化”问题,各地要加快拓展多元投入渠道,推动公共图书馆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以持续向广大乡村输入文化服务资源。一方面,要加快拓展多元投入渠道,既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性,持续增加财政投入,又要保障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支持及经费稳定性;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财政补助与购买服务力度,确保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资源不断向乡村地区倾斜,还要加快构建多元经费筹措机制,积极鼓励个人捐赠、社会资助,确保文献资源及信息情报购置、更新经费充足,对贡献突出的个体、组织应予以表彰。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应积极探索与高校图书馆、私人图书馆、科研机构等合作,形成针对乡村文化的资源联盟,打造多方参与互动的项目建设。近年来,四川省图书馆联合社会力量,在乡村公益文化推广上取得一些成果。自2014年以来,四川省图书馆联合省直属机关工委、省直属机关青年联合会、省灾后重建基金会、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政府参事室、农工党四川省委、四川日报社等单位启动大型公益活动“为乡村孩子定制‘精神营养餐’”,也就是“川图·微图书馆”活动,关注乡村学生群体的精神生活,开展好书推送、晾晒书单以及图书赠送等,得到了四川省内包括泸州老窖在内的很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支持。目前,“微图书馆”共建成31所,捐赠图书4.6万余册,电脑、电视等200余台。“微图书馆”还将实施动态管理,以此为平台,开展读书征文等项目调动孩子阅读兴趣。

  此外,公共图书馆要在充分学习、科学解读有关政策的基础上,持续完善自身软硬件建设,尤其要推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可依循政策文件向主管部门进行人才引进申请,缓解自身存在的“空心化”问题,提升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行动力,同时,要加强既有馆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特别是面向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业务指导,使公共图书馆馆员成为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

3.3 探索标准管理机制,保障文化精准服务常态化

针对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关键是要以制度约束规范公共图书馆文化参与的内容、形式与方法,积极探索标准化管理机制,确保文化救济项目高效、顺利开展,保障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服务的常态化、长效化。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加快完善制度框架,促进管理规范,将乡村文化公共服务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体系内,并将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常态化作为公共图书馆工作的考核目标,全面规定公共图书馆服务职责、服务标准、人岗匹配、设施运维、奖惩标准等各个事项,并依循乡村帮扶对象的具体需求及特点,统筹安排文化服务活动,明晰服务项目的实施流程,确保乡村文化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针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及项目开展动态化管理,全面跟踪并及时反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进程及取得的效益,依循服务进度实时优化、调整方案计划,确保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高效、有序进行。

3.4 关注文化教育短板,激活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

针对广大乡民信息获取及转化能力欠佳问题,公共图书馆要将目光聚焦于乡民文化教育短板这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与学习中心功能与优势,全面激活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主动思考和行动,预测乡民需求,选择不同乡民特别是老少群体喜闻乐见的书籍,吸引其借阅,对文献情报选择上缺乏判断力的乡民,要为其提供专业帮助,如创办乡村阅读点,由专业人士选书配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动员社会力量,就不同层次的乡民提供不同的教育咨询及培训服务,或为学生群体提供参考资料、课外读物、家教辅导等服务,或组织村民参加继续教育、自学进修、农业技能培训等,为其提供文献资源、学习空间、文化设备等服务。此外,公共图书馆要组织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帮扶工作,加强对农家书屋、乡镇图书馆等基层文化服务机构的指导与支持,全面助推远程文化教育发展,打造无人值守、自助服务、智慧管理的“乡村智慧书房”,探索3D立体书、电子书借阅机、手持借阅Pad等数字文化资源,充分激发村民的阅读兴趣,使之在互动体验中获取所需情报信息。

4 结 语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图书馆界要以打破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为己任,以全面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为追求目标。公共图书馆更应严格依循政策法规,充分发挥自身效能,为广大乡村提供实用的帮扶,为乡村文化振兴争取多方位的人力、财力、智力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精准定位、创新业态、多元共享等现代化服务手段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公共图书馆工作常态,为公共图书馆和其他文旅单位设立乡村文化振兴评估定级标准,加强相关业务考核监督,努力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尽快步入规范而成熟的轨道。相信,只要图书馆人“记住乡愁”,不忘初心,公共图书馆一定会成为振兴乡村文化的坚强后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