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2.济宁学院图书馆,山东 曲阜 273155)
特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独特的文献资料性、珍贵性和丰富性,是衡量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指标之一。2015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其中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保持重要文献、特色资源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注重收藏本校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各类型载体的教学、科研资料与成果,寻访和接受社会捐赠,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1]。特藏资源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重点内容。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些政策鼓励高校进行文化建设与学科教育服务,高校图书馆也越来越重视特藏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利用特藏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目标。本文采用网络调研法抽样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基于“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与地方院校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建设进行对比,分析“大范围”与“小局部”之间的馆藏特色侧重之处,归纳其进行创新服务实践的方法路径,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和地方院校图书馆定位各自特色服务提供借鉴。
1 特藏资源的内涵与发展理念
所谓“特藏”,是指图书馆根据特定的相关主题或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收藏的专有文献资源,长期以来形成一定的体系或规模,可以反映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对信息服务推广具有较大影响[2]。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比较注重特藏资源的建设、利用与推广,创建了各种类型题材的特色馆藏,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特藏”资源一方面彰显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特色和实力,另一方面也是支撑学校形成文化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魅力的基础保障。特藏资源因自身来源的特殊性,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求内容精、专业性强、涉及领域广而全,特色鲜明、主旨深刻,保持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的发展理念,在特定区域中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并扩大影响力。高校图书馆在收集特藏资源时应注意鉴定文献的来源是否可靠,是否具有强有力的优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是否具有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3]。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还应思考如何在数字化环境下开发建设数字特藏资源,不断延伸和开发特藏资源相关创新服务。
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实践分析
2.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样本选取和调查方法
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大多很重视利用特藏资源开展教育服务。根据教育部公布的137所“双一流”高校名单,通过进入学校图书馆网站搜索“特色资源”“自建数据库”等信息,总结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的主要类型包括文库资源、古籍特藏、专题特色数据库及数字资源等形式,并且提供阅览、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并充分利用特藏资源开展创新服务,培养大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4]。笔者通过对这些特藏建设的一系列调研,归纳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利用特藏资源开展创新服务的实践情况,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表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实践情况
续表1
2.2 利用文库资源,服务教学科研
目前,大约有接近40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以校史资源为基础建设文库类数据库,收藏在校师生、工作人员及历届校友的个人学术著作,建校以来的校刊及内外出版刊物;以及各类与学校相关的书籍资源。并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和教育。例如,中山大学图书馆成立校史研究室,集收藏、展示、教学、研究为一体,展示百年校史和学校各类藏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信息资源保障,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校情校史,培养学生学术素养能力[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开展“口述北航”的相关记录采访,通过建校各届领导、校友和老教授对建校历史、求学之路和主要事迹的倾情讲述,让后辈都能感受到学校的优秀校史文化。同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校史文化开展历史专题展览、校史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积极开设校史相关主题课程,培育学生信息素养,树立高校品牌特色,使校史资源得到更好利用[6]。“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立校史馆、打造文库资源,为服务师生教学科研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校史文化。2.3 依托古籍特藏,助力学科建设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尤其“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有专门的古籍数据库,依托其收藏的古籍善本,支持、支撑本校相关学科建设。例如,南开大学图书馆基于古籍文化建立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网[7],传播中国古籍优秀文化,为吸引学生关注,配以视频介绍和名家点评,增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意识,加快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创新实践;厦门大学图书馆建立殖民历史大型特藏缩微胶卷,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殖民历史都有具体收藏,通过挖掘和研究殖民历史及意义,助力本校的教学科研发展,对促进历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起到极大作用[8]。2.4 利用专题特色数据库,开展嵌入式服务教学
专题特色数据库,与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密切相关,体现了学校的学术传统,面向专业师生提供专业层面的资源服务[4]2。“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根据特藏特点建立特色数据库,并将其特藏服务嵌入师生的教学和科研中,对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高水平、高层次的特色服务,以此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例如,天津大学图书馆依托本身建筑地域特色和建筑学科特点建立中国建筑特色数据库,搭建建筑学科优势与图书馆服务平台,为建筑学科服务[9];西安交通大学以法医学重点学科为基础,建立法医学科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通过学科服务优势为法医学专业读者提供特色化服务[10];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针对工学、理学、农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主题设置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如面向艺术生开设中国艺术教育课堂,提供特色教学服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依靠独特的航空学科优势,整合培育特色资源,建立直升机资源库,通过专业的数据抽取转化,共建共享和统计升级等信息服务,为读者搭建质量优、功能强的数据库使用平台,此外开设第二课堂帮助读者快速获取和使用特藏文献资源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最大化地利用专题特色数据库提供嵌入式教学服务[11]。2.5 利用独特馆藏,打造特色空间
高校图书馆针对不同形式的特藏资源,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数字技术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除了常规的数字化技术,图书馆还运用先进的影像建模技术、虚拟现实、GIS技术等开发特色分析和可视化工具,对特藏资源进行不同维度的呈现[12]。例如,高校图书馆对古籍的保存注重利用数字技术处理,借助虚拟科学技术对古籍中的所有遗迹进行恢复和加工,多维度、多样化地展示数字特藏潜在的人文历史信息。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数字博物馆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将中外舟船的建造、使用和驾驶历史按时间脉络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生动展示中西方船舶文化的各种风姿,为学生学习和掌握造船文明历史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13]。另外,图书馆利用独特馆藏打造出别具一格的特藏空间,进一步拓展特藏在空间的功能和作用,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特藏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普教育场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数学与智力玩具特藏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特色鲜明、形式活泼的互动教学场所,让学生在寻求解答、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乐趣,锻炼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也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空间新发展[14]。3 地方院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实践分析
3.1 地方院校图书馆的样本选择及调查方法
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反映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12年,教育部在颁布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意见》中明确表示“要努力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如今,地方院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其职责是为地方输送复合型应用人才,紧密围绕当地文化资源特色,并积极寻求与政府、企业或者民间力量的合作,努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并与自身实际发展相符合的特藏资源。地方院校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建设主要由3种形式构成:首先是基于地域、民族历史文化的地方特色文献馆藏,其次是具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义的特藏资源,最后是来源于私人或社会团体的捐赠形成的特色馆藏。笔者根据教育部提供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15],筛选出675所地方院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先按名单将总体分为31层,剔除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省市,主要包括直辖市和西部自治区等范围。此处抽取20个省作为调查样本范围,再根据每一层按比例计算并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地方院校,最后选定60所研究需要的代表性地方院校,分别对其进行网络调研,在院校图书馆网络检索“特色资源”“特藏”“自建数据库”等信息,总结得出地方院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实践情况,如表2所示。表2 代表地方院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实践情况
续表2
3.2 基于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地方文献馆藏
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地方院校图书馆特藏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地方志、家谱、地方史、地方非正式出版物;反映地方特色、资源、概况等的地方文献;地方专家名人著作。地方院校图书馆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藏资源,一方面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撑平台,另一方面为地方院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保障,促进地方文化经济的长远发展。例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图书馆坚持与陶瓷文化相融合,其特藏核心文献大多与陶瓷艺术、文化等相关联,占特藏总量之比高达88.5%,凸显出对陶瓷文化特色馆藏建设的高度重视[16]。由于地处山东省沂蒙革命老区,临沂大学图书馆以浓厚的革命根据地文化为基调建立沂蒙红色文化特色馆藏,为沂蒙文化研究、地方红色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17]。3.3 基于民族特色文化,创新特藏创客服务
民族特色馆藏是指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反映民族起源、生产生活、历史变迁及社会风俗等各种行为习惯的地方特色文献[18]。地方民族高校图书馆广泛搜集并收藏少数民族文献,其中不乏民族珍贵古籍,充分发挥自身整理和保护馆藏的特长,合理划分空间资源,提出利用特藏创新创客服务的构想。例如,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自建民族文化展示厅,藏品包含少数民族珍贵实物及文献资料,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图书馆利用数字虚拟先进技术建立“3D虚拟展示馆”,以三维动态的形式展出所有艺术品;针对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嵌入式教学服务,增加实践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构建创客空间拓展服务模式,给予特藏资源(如最能体现贵州民族特色的水书文献)新的生命,让读者充分认识特藏,不断创新个性化创客项目[19]。3.4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地方特藏种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方式的文化遗产,以及与其表现方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展现了民族中的“活态文化”,是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地方院校图书馆通过参与地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的职能,也加强了自身特藏的建设。很多地方院校由于地理位置优势,非遗资源十分丰富,基于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职责和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例如,浙江湖州地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集湖笔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等于一身,非遗资源种类繁多且特色鲜明。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不仅加强对非遗资源的搜集、研究和数字化建设,而且积极开展以“湖州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推广,开设公开课,邀请专家名人现场表演湖州技艺文化,举办专题讲座和非遗文化其他系列活动等[20]。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基于地方丰富的非遗资源,不断收集、整理并保存这些珍贵的地方特藏,使得这些地方非遗的文化生命力得以延续,同时还不断丰富地方特藏的建设种类。3.5 基于民间力量捐赠,发掘建设价值特藏
因特藏资源本身具有的珍贵性和稀缺性,来自民间力量的图书捐赠是地方院校图书馆特藏建设的重要补充形式之一。捐赠主体一般由私人或社会团体组织构成,捐赠的书籍对地方院校的文献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影响颇远。我国高校图书馆一般会购买并收藏价格昂贵且较为稀缺的古籍善本,尽管如此,仍有很多地方文献散落民间。因此,地方院校图书馆鼓励并积极接受来自民间不同形式的捐赠。例如,滁州学院图书馆每年都积极邀请并接受来自社会各界力量的图书文献捐赠以充实特藏建设,其特藏建设主要依靠对民间资料的寻访和搜集,进一步发掘地方有价值的文史资料,并鼓励大众积极捐赠相关资料书籍等。截至2016年,滁州学院图书馆收到的捐赠图书较2012年增幅12%,可以看出图书捐赠对特藏建设的重要作用[21]。3.6 基于地方数字资源,创新特色专题数据库
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深入到各行各业。地方院校图书馆抓住新的契机,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注重建立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藏资源,创新性地针对特藏建立独有的特色专题数据库。例如,三峡大学图书馆借助独有的水利数据优势,建立水利水电知识资源库,提供完整的专业型数据库和多种形态的数字服务平台,并且对很多史料典籍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为读者多维度全方位地呈现资源内容[22]。广东梅州地区凭借鲜明的客家山歌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风格,梅州客家山歌文化数据库成为梅州地区地方院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种形式的文化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和加工得以传承和保护,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23]。客家山歌文化数据库本身秉着“分散建设、统一检索、资源共享”的原则,对形成开放式特藏建设路径大有裨益。地方院校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建设除了一般的以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间力量捐赠、数字资源建设等途径之外,开始逐渐寻求一种多元化服务发展模式。一些地方院校图书馆勇于推陈出新,不断拓展新的服务模式,以多元化服务提高用户对特藏资源的利用和关注。例如,济宁学院图书馆依托孔子文化名城曲阜,建设以儒家文化为基调的特色馆藏,为读者提供集阅读浏览、学习交流、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学习空间,通过展览展示珍贵藏品、传统雕版印刷体验等项目吸引读者关注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同时,将特藏资源的建设与教学科研融合在一起,推出“楮墨芸香”展览,并由古典文献学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与学校相关专业的院系老师联系,把课堂搬进图书馆的特藏文献阅览室进行,围绕古籍特藏相关知识展开讲解[24],创新学生对古籍特藏的了解模式,启发学生对特藏文化的研究兴趣,思考古籍特藏存在于现实社会的意义。这种把古籍文化嵌入课堂并搬进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了“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4 两者之间的差异比较
通过介绍“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和地方院校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建设实践,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指出两者能够互相借鉴的一些经验,以此为“双一流”和地方院校图书馆更好地开展创新服务提供启示。(1)两者都注重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尤其是对古籍特色文献的保存与利用。“双一流”重点高校和地方院校都很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特色文献尤其是反映地方发展、体现学校特色的古籍文化十分重视,收集校史资源为特藏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基于特色文献构建特色文库,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信息保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2)两者都注重围绕特色馆藏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服务,旨在通过为读者提供专业学科知识服务,更好地发挥特藏资源的利用价值。高校图书馆的特藏建设通常是与学校的科研项目、学科服务等紧密相关的,“双一流”重点高校和地方院校都注重依托各自特藏优势,积极开展嵌入式教学服务,采取“混合式”教学服务模式,深入了解学校师生对学习资源方面的需求,以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积极主动为师生提供学习参考资料,并实时关注学校相关科研动态,将学校的优秀科研成果引入到特藏资源的建设中来。
(3)两者都注重以特色馆藏为基础对图书馆空间再造升级。“双一流”重点高校和地方院校都致力于打造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空间,注重以服务育人为根本,利用专业科学的高素质人才对空间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充分利用现代化先进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多功能的学习共享空间,从而满足读者的个性化空间服务体验。在特藏资源的建设方面,两者都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满足读者对图书馆多元化需求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4)两者都注重将特色馆藏资源与信息网络平台结合进行宣传和推广。在大数据环境下,“双一流”重点高校和地方院校都选择将传统纸质特藏与新媒体服务结合,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平台进行媒体推广。例如,图书馆借助图像、音视频等阅读组合形式推介特藏资源,让晦涩难懂的文献资源变得通俗易懂,读者可以在轻松状态下充分理解特藏所传递的信息,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另外,数字阅读与纸质借阅最大的不同在于打破了传统阅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读者可以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直接进行线上交流与互动。利用网络渠道推广特藏资源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互动转发形成口碑宣传,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图书馆知名度,激发学生对特藏的好奇与探索,促进特藏资源的活力发展。
(5)两者都注重以特色馆藏为专题建设特色数据库。“双一流”重点高校和地方院校都会将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作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大多数属于自行研发的数据库平台,在功能特色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尽可能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和归类,对于特藏资源的研究与再次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利用价值。部分数据库实现区域或联盟之间的资源共享,对于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两者都注重对特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双一流”重点高校和地方院校都比较注重对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尤其针对不同特色的特藏资源提供形式多样的数字服务,如对图书馆的古籍文献数字化还原和加工,对收藏模型进行数字化展览,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影像建模、模拟展示和可视化呈现等。通过加强特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不仅可以传承和保护高校历史文化,还方便读者对资源的获取,提高读者对特藏资源的认知。
(7)“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要比地方院校图书馆更加深入。前者旨在通过学科建设发挥图书馆特色,在特藏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学科服务的资源保障、数字化成果保存及分析、学科资源的推广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在提供馆内特藏资源时,注重给予师生资源利用和教学研究方面的支持,深入应用嵌入式学科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创新知识体系搭建良好平台;后者学科服务相对落后,馆员学科服务素养欠缺,学科服务能力与重点高校相差甚远。但是,地方院校图书馆重点一般放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和学习上的帮助与服务,以不同角色为主结合馆内特色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沙龙、讲座活动,丰富了师生课余生活,为提高师生创新素养构建良好基础,为培养地方复合型发展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8)“双一流”重点高校因经济实力雄厚,建设特藏资源主要是立足现有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专题数据库供教师与学生使用,并能根据自身的特色优势自建专题数据库,且数量众多、涉及知识面广,针对特藏资源能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特藏进行有效保护。而地方院校图书馆由于资金实力薄弱,数据库建设薄弱,一般很少自建数据库,大多数地方院校会选择区域联盟共享数据库资源,并寻求与当地企业、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的合作,数据库建设力量有待加强;另外对特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多数院校只能通过简单的技术进行维护,复杂的高科技数字技术应用基本还未实现。
5 启示与借鉴
特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基础,也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证明自身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想要建设好特藏资源既要实事求是,也要与时俱进;既要办出特色,也要提高建设质量。地方院校图书馆需要借鉴“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时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和实际发展情况循序渐进,特藏资源建设的目标、规划和实践要与所在高校和地方的特色、文化相融合;特藏资源的建设要贯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指导思想,强化“以用户为中心”,建立健全学科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和地方院校图书馆虽然在特藏建设方面有所差异,但二者之间仍相辅相成,尤其是地方院校图书馆积极借鉴“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在资源共建共享、空间服务优化、学科服务力量的增强以及数字化先进技术引进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例如,“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通过高校合作共享资源提高数据库建设质量,并且构建较完善的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管理模式,地方院校图书馆紧跟步伐积极开拓区域范围内的高校图书馆联盟,实现区域内地方院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资源共享,甚至有少数地方院校图书馆参与了由“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牵头建立的CALIS特色库建设子项目,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技术指导。另外,“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经常收到名人捐赠或通过经费购买扩充特藏数量;地方院校图书馆虽然经济实力有限,但也积极向前者看齐,通过各种渠道丰富特藏资源,如发布公告为机构组织代替收藏价值文献,从而提高特藏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25]。
在空间服务优化方面,“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立特藏创意空间,并利用科技技术增强空间的技术应用体验,地方院校图书馆受“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影响,加快智慧化图书馆建设进程,加强特藏空间建设的科技体验,如在特色实体空间增加数字智能咨询设备等。对于特藏的学科服务建设,地方院校图书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一方面积极邀请“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作为嘉宾开展特藏推广讲座,另一方面派出本馆特藏馆员去“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进行业务学习,汲取其优秀经验,提高馆员对特藏资源的保存、整理、数字化加工等一系列业务能力和主动服务的意识。其次,“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利用慕课等网络平台或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对特藏资源进行嵌入式普及推广;地方院校图书馆借鉴其经验,充分发挥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的价值,建立学科服务群,与院系教师联系探讨是否能结合特藏资源加入部分课程讲授[26],让特藏嵌入课堂教学,不断拓展特藏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除此之外,地方院校图书馆还可以邀请民间艺术家展示传统文化技艺,提高读者对传统文化特藏的认识;可以邀请教师与馆员基于特藏主题合作申报关于特色馆藏的课题,开展相关系列研究。
不论是“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还是地方院校图书馆,两者都为建设有特色、有竞争力的馆藏资源作出很多努力,加强各方高校资源建设的共建共享是两者实现特藏建设互利共赢的重要因素。各省应鼓励更多的地方院校与CALIS进行合作,加强自身技术水平和获得更多资源支持,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地方院校图书馆由于信息基础平台薄弱在图书馆联盟上的能力与“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仍相差甚远。地方院校应主动寻求政府支持,突出本校图书馆为区域服务的重点学科特色,建立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共享机制,定期培训联盟中各馆馆员,加强对各成员馆特藏资源的组织结构和服务模式,统一对读者开展特藏推广培训,实现共建共享、合作发展的服务标准。
总而言之,特藏资源代表了高校图书馆的灵魂和核心所在,如何构建符合时代潮流和自身实际的特藏资源,发挥其更大的利用价值,维持和延续高校图书馆的生命力,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和内容,明确定位特藏资源的建设方向,让其“特色”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特藏资源的人才依托和技术依托愈加凸显,地方院校图书馆需要着力加以提升和强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