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6037
贾 莹,董惠霖,韦绍芬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 南宁 530022)

1 广西公共图书馆发展历程

从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我区”)成立后,公共图书馆事业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纵观其发展历程,有进步,亦有倒退,可谓是在曲折中发展。总的来说,我区公共图书馆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1 兴起时期(1949—1965)

我区共有2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分别是1909年在广西桂林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和1931年在南宁建立的第二个省级公共图书馆。1949年12月,广西解放,党和人民政府把这2个图书馆接管过来。1953年广西省府迁至南宁,省人民政府在南宁市人民公园内兴建面积为 1 800 平方米的广西省第二图书馆,1954年元月建成开放。1955年增加一个县级图书馆——崇左县图书馆,1956年增加梧州市、柳州市图书馆和5个县级馆,到广西僮(壮)族自治区成立的1958年就发展到10个。至此,2个省级馆藏书已发展到51万册,2个市级馆藏书已发展到40万册。据统计,至1965年“文革”前,我区有29个图书馆,其中省级馆2个,市级馆2个。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是我区图书馆发展的兴起时期,馆舍、经费和人员的配备初具规模。

1.2 低落时期(1966—1975)

“文革”期间,图书馆事业遭到了严重摧残与破坏。我区图书馆事业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公共图书馆由1966年“文革”前的36个减少到1970年的18个,业务工作几乎停止。1971年,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为贯彻《关于出版工作座谈会的报告》文件精神,图书馆陆续恢复开放。至1975年,我区恢复开放图书馆32个,其中,自治区级图书馆2个,市级图书馆2个,县级图书馆28个。

1.3 复兴时期(1976—198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开始恢复生机。从1978年至1980年上半年,建立县图书馆50个,成为全国提前实现于“六五”计划期间县县有图书馆的省(区)之一[1]50。截止到1988年年底,我区共有公共图书馆88个,其中省级馆2个,市级馆5个(包括1个少儿图书馆),县级馆81个。2个省级馆的图书馆从业人员共计293人,建筑总面积共计 25 892 平方米;2个省级馆1988年全年经费共计 1 621 498 元。在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我区图书馆人力、物力、财力都有了显著提升,图书馆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

1.4 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1990—1999)

20世纪90年代,我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在各个方面均迈上一个新台阶。根据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我区有公共图书馆99个,从业人员 1 355 人,共获财政拨款 1 563 万元,新增藏量购置费291万元,新购图书16万册。

1.5 发展繁荣时期(2000年至今)

这个时期,图书馆体系发展得更加成熟,基本思路更加明确,就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保障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可以说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通过中央的政策文件得到了明确,再加上全国各地党委政府大力加以推进,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至2017年,我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14个,从业人员 1 437 人,财政拨款共计 29 500 万元,新增藏量购置费 3 793 万元,新购馆藏图书108万册。1995—2017年,我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各类指标总体呈现较大涨幅(见表1、表2、表3、表4、表5)。

  

  表1 我区公共图书馆机构数(个)

  

  表2 我区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数量(人)

  

  表3 我区图书馆财政拨款总额(万元)

  

  表4 我区图书馆新增藏量购置费(万元)

  

  表5 我区图书馆新购图书册数(万册)

2 广西公共图书馆实施的重大项目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的历史进程中,广西公共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创新服务模式,首倡实施知识工程,推动国家实施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重大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

2.1 知识工程

“知识工程”是一项由我区首倡,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社会文化系统工程。1994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知识工程”实施方案》并得到国务院、中宣部的肯定。方案中明确提出,1994—2000年要实现四大目标:一是提高人们爱书、读书、利用图书馆的风尚,形成全社会的求知氛围;二是完善图书馆的布局及设施条件;三是改进图书馆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我区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四是把知识送到农村,将“捐书捐款助农献爱心”活动继续有效地开展下去[1]54。到1998年底,“知识工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建馆、服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采用结对子等方式建起了乡镇图书馆,填补了乡镇没有图书馆的空白;通过多种捐书、捐款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图书馆的办馆条件;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服务竞赛既改变了图书馆形象,又吸引了更多的人读书、用书,推动了全社会读书热潮的形成。图书馆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兴桂的重要窗口[2]。

2.2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2年起,全国开始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广西文化共享工程是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通过我区各地的共同努力,文化共享工程已初步建成覆盖自治区、市、县、乡镇、村五级服务网络。到2018年年底,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2个省级分中心、15个市级支中心、109个县级支中心、1 622 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和 15 028 个村级服务点的五级服务网络。

  广西文化共享工程主要建设三个平台,分别是:广西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项目、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项目、进村入户项目。

  “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项目”建设是列入文化共享工程“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旨在汇聚共享边疆特色数字文化资源,消除盲点,构建环绕我国边疆地区广覆盖、高效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打造边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2014—2015年,广西组织实施“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工程建设,在沿边、沿海一带的乡镇文化站、已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行政村以及边境口岸、边防派出所、边境检查站等地建设了 1 517 个“乡镇服务点”和“数字文化驿站”,为边防官兵和广大边民送去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实施,对促进我区文化共享工程的深入发展、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覆盖、维护边疆地区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提档升级项目”主要是支持《“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级连片特困县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对原有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进行升级,并以贫困地区人口数量、服务半径作为布局依据,在公共文化服务空白区域设置数字文化服务点(数字文化驿站)。2016—2018年,在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的统一部署下,广西推进建设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设施提档升级项目,在河池、来宾、贺州、南宁等市辖国家级贫困县的乡镇和村升级建设105个乡镇服务点、259个数字文化驿站,提升站点设备配备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进村入户项目”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通过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双向数字电视以及其他模式开展进村入户资源建设,以提高文化共享工程入户率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征集、加工制作适合通过电视播放的贴近当地基层群众需求的节目资源;采集、制作当地基层群众文化节目资源;购置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互动播出终端,开展入站资源服务及运维保障。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西分中心的资源建设包括广西艺术、广西文化、广西政治、广西地理、广西历史、广西经济等6个专题,各专题下还有已建或在建的若干子库,数字资源体系建设朝着多样化、细分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见图1)。

  

  图1 广西地方特色资源框架图

2.3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20076号),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二是评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三是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四是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五是建设中华古籍保护网[3]。

  广西于2008年11月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在该中心的推动下,广西古籍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目前,我区已建立起成体系的古籍保护制度:已有一个批次7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少数民族古籍24部),确立两批共275部古籍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广西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以下简称“广西桂林图书馆”)、柳州市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6家单位先后入选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在我区收藏单位和古籍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广西古籍普查登记已于2016年年底顺利完成。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已于2017年4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对广西图书馆馆藏的 4 776 部汉文古籍首次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揭示。2017年,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举办“广西古籍保护计划十年成果展”巡展,吸引近10万人次观展;2018年举办“册府千华——广西壮族自治区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向读者展出150部珍贵古籍,并结合举办讲座、古籍修复和VR体验等活动,全面展示中华古籍蕴含的文化精粹。广西桂林图书馆也通过征集、捐赠、传拓、购买增加50种260多册(幅),丰富了该馆古籍、民国文献馆藏;同时加强对古籍、民国文献、地方文献的整理研究,先后出版了《广西古典文献举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珍贵古籍图录》。

2.4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2011年5月,原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正式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计划构建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中心、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建设分级分布式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群,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效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

  2012年,广西图书馆、广西桂林图书馆2个省级图书馆以及柳州、南宁、玉林、北海、梧州和贵港6个地市级图书馆开始实施数字图书馆工程;2013年,有7个地市级图书馆加入,分别是钦州市、崇左市、百色市、防城港市、河池市、贺州市、来宾市图书馆;2014年,广西少年儿童图书馆、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也加入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2.5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工作

2011年初,在“十二五”开局伊始,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一项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由此诞生。

  广西图书馆于2006年实行免费办理阅览证服务,并率先在广西公共图书馆中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免费办理借书证;从2008—2009年先后向本馆持借书证读者免费开放电子图书、数字期刊、学位论文等商业数据库;取消读者借书证工本费、年服务费、电子文献下载费、自修服务费。到2011年10月,实行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目前,我区114个公共图书馆以及 1 126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基本服务的免费开放[4]。

2.6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项目

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网络文化需求,原文化部于“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该计划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和设施,以及文化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以及中央文明办组织实施的“绿色电脑进西部”工程相结合,在城乡基层大力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5]。

  我区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项目分2年(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进行建设,依托已建成的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搭建我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监控管理平台,以广西图书馆为自治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监控管理中心,对全自治区14个地市级、109个县市级、1 159 个乡镇(街道、社区)级公共电子阅览室,共计 1 283 个电子阅览室进行综合管理。

  2017年,我区继续大力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第二批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着力从“数字资源加载”“大数据采集”“云服务推广”三方面入手,科学规划和从严落实项目各项任务。数字资源加载方面,按照标准规范,已实现与国家中心平台对接,将广西分中心以视频为主的数字资源汇聚到全国数字资源统一云目录。大数据采集方面,正在与玉林、北海、百色市馆协商接口调试。云服务推广方面,在贺州昭平县建设了3个基层示范点(白山、新寨、马圣),线下推广活动举办了5场。广西图书馆还推进广西“进村入户”专项资源建设项目。结合广西文化共享工程历年建设成果,广西在4个国家级贫困县建设359个服务站点,采购并投放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终端设备,共计359台;采购 4 500 分钟公共数字文化视频资源并上线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等相关平台播出。通过自建方式,制作VR虚拟现实资源——全景漫游11个,为基层百姓提供全新的文化体验与认知渠道。开展系列推广培训与体验活动10多场。广西桂林图书馆完成了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硬件设备的采购安装,完成了云管理系统、资源共享系统、网络分发系统、应用集成系统、评估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的部署。特色应用系统“桂林E文化”已完成初验收。数据机房正式入驻桂林市数据机房,实现了“一馆三地”双千兆光纤的联接。引进智能信息交互系统、馆情实时发布系统、读者活动管理系统、图书馆转借系统、网络培训系统等一批服务系统。三馆服务空间实现了无线全覆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2.7 “三区”人才专项支持工作

为进一步推进公共图书馆人才培养工作,2013年,中组部、文化部、财政部、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的《关于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方案》。“三区”人才专项支持工作于2013年8月起正式启动,旨在以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为切入点,带动基层图书馆文献采购、编目、读者服务等基础业务工作向自动化、数字化发展,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机器自动化的转变。至今,“三区”人才专项支持工作通过下基层辅导实地辅导、举办专题培训班、加强馆际馆校合作、跟班学习、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开展专题培训 1 241 人次,馆际、馆校合作培训 1 253 人次,跟班学习239人次,挂职锻炼1人。

3 我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来,从中央到自治区政府,都非常关心公共文化事业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这既是一种荣誉,也代表着更大的责任。我区各级公共图书馆立足本地实际,结合不同的文化特点、地域特色等,找准图书馆特色化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本着服务基层、服务读者的宗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改善服务条件、改进服务态度,充分发挥公益文化设施的作用,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1 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8年底,我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14个,比2000年增加20个。其中,省级公共图书馆2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15个,县级公共图书馆97个。按照我区行政区划,公共图书馆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覆盖率为100%,县级公共图书馆覆盖率为87.4%。

3.2 人员结构逐步优化

2018年,我区公共图书馆共有从业人员 1 442 人,从人员结构来看,中高级职称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逐年提高,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3.3 财政投入稳步增加

2018年,各级财政对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达到3.5亿元,比2000年增加3.2亿元,增长 1 123.2%,年均增长62.4%。2018年,我区新增藏量购置费 5 006 万元。

3.4 设施状况得到改善

我区各级财政纷纷加大投入,公共图书馆设施状况得到极大改善。至2018年,我区公共图书馆房屋建筑面积达到43.89万平方米。

3.5 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2017年,我区公共图书馆阅览室面积达到42.2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坐席数为3.26万个,其中少儿阅览坐席 9 475 个,盲人阅览坐席502个。

3.6 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装备水平显著提升,计算机台数、电子阅览室终端数均大幅增加。2017年,我区公共图书馆共有计算机 6 643 台,电子阅览室终端数 4 334 个,平均每馆有计算机58.2台,电子阅览室终端数38.01个。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步伐加快,电子阅览室占阅览室总面积的逐年增加。2017年,我区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面积为1.7万平方米,平均每馆电子阅览室面积149.1平方米。

  2017年,图书馆网站访问量达到 2 193.3 万人次。

  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南宁市图书馆开放运行10家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通过对现有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市、县(区)14家公共图书馆已实现与北海市图书馆、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合浦县图书馆的读者证通借通还、书目联合检索,已于2016年12月26日面向两市市民正式启动联合服务,同时为下一步现实与百色市图书馆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防城港市图书馆、钦州市图书馆联合服务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南宁市图书馆组织实施“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服务体系四级网点试点建设”项目,在市、县(区)两级14个公共图书馆实现联合服务的平台上,选取辖区内12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自动化图书室,实现业务集群管理、读者证一卡通用和文献通借通还。至2017年底,建成馆外流通服务点129个。

  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提升本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水平,增加新的服务栏目,把微信公众平台由“订阅号”升级为“服务号”,实现借还图书和活动报名微通知。防城港市图书馆实现了全馆网络覆盖,方便读者下载超星移动图书馆实现数字阅读,逐步完善数字图书馆功能。北海市图书馆积极推广“书香北海”数字图书馆,实现了电子读者证无卡借书,使读者借阅图书更加便利。梧州市图书馆设立了该市第一台“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

3.7 文献资源日益丰富

随着各级财政对图书馆购书经费投入的增加,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更加丰富,总藏量和新增藏量逐年增长。2017年,我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中,古籍43.3万册,善本2.53万册,报刊426.2万件,视听文献36.5万件(套),缩微制品1.1万件(套),少儿文献230.6万册,电子图书 2 309.1 万册。2017年,我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为 2 785.98 万件(套),平均每馆总藏量24.43万件(套),至2018年我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为 2 739.65 万件(套)。

  各级公共图书馆也更加注重图书更新,新增藏量有所提高。2018年,我区公共图书馆新增藏量183.01万件(册),平均每馆新增藏量件1.61万件(册)。

3.8 社会服务效益增强

随着服务条件的改善,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效益显著增强,流通人次、书刊外借人次及册次明显增加。2017年,书刊文献外借人次为586.9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册次为 1 182.8 万册次,比2000年增加494.8万册次,增长71.9%。2017年,我区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到 2 344.3 万人次,比2000年增加 1 417.3 万人次,增长152%。

  我区加大力度组织面向读者的各类活动,2017年共组织各类讲座次数 1 777 次,参加人次32.8万人次;举办展览942个,参观人次达393.1万人次;举办培训班 1 747 个,培训人次11.6万人次。2018年,我区组织各类读者活动参与者多达457.1万人次。

  图书馆延伸服务发展较好。2017年我区图书馆志愿者181个,志愿者服务队伍人数 10 068 人。流动图书馆车辆86辆,流动图书馆车书刊借阅人次52.5万人次,流动图书馆车书刊外借册次116.7册次。2017年,我区分馆数量达到144个。

  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品牌,全面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品牌,丰富免费开放服务内容。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围绕“推动全民阅读”目标创意性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各级图书馆围绕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利用世界读书日、科技活动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和重大节庆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各馆在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打造了一批优秀的品牌活动。南宁市图书馆在市内四个城区选取10家网咖新建图书小站,近两年共建图书小站13家,有效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辐射力。柳州市图书馆采取主题书展与读书交流会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中国好书主题阅读”等专题活动,与《柳州晚报》合作,每月提供1份读者喜爱的书目、3篇爱书人的故事、3篇读书感悟文稿刊登在“读书栏目”;案例《传播书香点亮心灯》在“2016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我是你的眼”为特殊儿童阅读服务行动案例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玉林市图书馆深入开展“全民阅读·书香玉林——共建文明城市”活动,获评为第二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服务业品牌,顺利通过2016年自治区文明单位检评。梧州市图书馆围绕“阅读,从图书馆出发”主题,向读者推介新书并设立百部优秀图书专柜,与新华书店联合举办“你选书,我买单”读者荐购活动。北海市图书馆在建馆50周年之际,举办了“书润珠城五十载”读者系列活动。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的2016全国少儿诵读大赛荣获优秀组织奖。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北海市第一届科普儿童剧比赛等活动,被共青团中央和原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维权岗(2014—2015年度)”并被授予牌匾。此外,我区各级公共图书馆建立各种流动服务点和汽车图书馆为广大民众服务,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各馆在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打造了一批优秀的品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南宁市图书馆“绿城讲坛”“绿城舞台”“绿城展廊”;梧州市图书馆“鸳江讲坛”系列讲座;北海市图书馆“珠城大讲坛”;贵港市图书馆的“荷城学堂”;南宁市少儿馆的“绿城蒲公英讲坛”;北海市少儿图书馆“小海螺周末故事会”等活动都深入人心。其他地市县级图书馆的品牌活动也在持续开展,逐步产生出品牌效应。

4 工作展望

4.1 加强图书馆的制度保障建设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广西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的精神和要求,加强学习、广泛宣传,贯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指导下,把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使公共图书馆按照平等、开放、共享的要求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各级图书应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全面提升办馆条件和服务效能,确保财政拨款年增长率与当地财政收入年增长率的比率稳定,使各类文献资源保障到位。新建公共图书馆建筑设施面积达标,建筑设计规范,图书馆分区与空间合理,读者服务配套设施齐全。充分发挥省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地区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作用,联合本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共同开展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与服务。加强各级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4.2 狠抓业务建设,制订馆藏发展政策,促进馆藏结构合理发展

文献编目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新技术化。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提高数字资源的存储总量和质量。地方文献保护和开发工作持续开展,地方文献入藏种类丰富、保护效果显著,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建成区域性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并发挥作用,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的覆盖面积。探讨公共图书馆联盟或跨地方、跨系统的图书馆协作协调工作机制,促进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组织和机构开展社会化合作。继续深入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与民国时期文献计划工程。发挥图书馆学会(协会)的平台优势,加强基层业务辅导与培训。严格规范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档案管理、安全管理和环境管理。按时组织业务统计分析,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图书馆宣传。鼓励员工开展学术研究和申报科研项目,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积极探索法人治理、社会购买服务、第三方评价、志愿者管理和文创产品开发的新思路、新举措。

4.3 提高服务效能,保障基本服务质量

各级图书馆应深入开展阅读推广与社会教育活动,普及数字化阅读。在传统网络资源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媒体服务阵地,深化服务品牌建设和服务创新推广,建立有效的读者意见处理与日常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

4.4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了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目标,破解发展的难题,后置发展优势,为此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不仅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任务,也是引领图书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各级图书馆必须把图书馆创新发展摆在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图书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让创新贯穿图书馆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图书馆蔚然成风。

4.5 加大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科研能力

各级图书馆应把好选人、进人、用人关,优先补充一些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各级图书馆服务能力与水平。上级图书馆主管部门或学会组织,通过现场调研、培训员工、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积极指导各馆开展业务建设,大力提升服务效能。加强科研能力,争取科研项目,通过科研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