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六度”:公共信息服务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拐点和契机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5835


  (贺州学院图书馆,广西 贺州 542899)

  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充斥的世界,数字地球、数字地图、数字鸿沟……,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2019年2月28日,据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已高达8.2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8.6%,互联网普及率达59.6%。互联网发展情况调查表明,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促使信息用户的不同层次需求呈现差异化,用户需求的信息在自我判断与选择基础上受到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广大民众的第一信息源,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就图书馆而言,过去是“为用户找信息”,如今是“为信息找用户”,推动公共信息服务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基于新媒体的公共信息服务就成为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只是对信息资源进行简单的组织、整理、加工后让用户自行检索和选择,这种单纯提供信息的传统服务渐渐被方便快捷的知识服务所取代。为此,图书馆主动对馆藏资源进行系统化、深层次的挖掘、提炼和加工,开发解决用户特定问题的垂直化知识产品,以多样化的媒介形式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图书馆具有普惠、平民、便捷的特性,是最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公共文化空间,也是一个区域时间、空间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新媒体的出现,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图书馆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务依旧是他们依赖的主要渠道之一,用户对公共信息服务普遍认同。

1 公共信息服务的“信度”“深度”“高度”优势依然存在

图书馆的公共信息服务虽然面临着与情报组织机构的营利性知识服务的竞争,但是图书馆公益性的知识服务具有的公信力(可信度)、深度、权威性(高度)的优势未曾消失。尽管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态势:一般用户寻求一些简单易懂的叙述的概念信息,特殊用户要获取一些专题性指导的比较详细的信息;用户不仅在休闲、娱乐、学习中获取需要的信息,也需要挖掘潜在的隐秘的信息。因此,公共信息服务依然是大众用户信赖的信息获取方式。

1.1 公共信息服务“三度”的含义

众所周知,图书馆在挖掘、搜集、整理、加工和处理信息方面具有良好的专业性,长期以来铸就了其特有的公共信息服务品牌,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可信度。公共信息服务的“信度”是建立在长期对信息内容“深度”和“高度”的严格把关上。在信息社会良莠不齐的信息海洋中,图书馆致力于对优秀的、正确的、真实的信息进行甄别、存储,并采取一定规范化、标准化的信息组织方法对它们加以开发,从而把经过挖掘、整理、加工、组织的信息进一步传播和扩散,且图书馆擅长对搜集、存储的信息进行专业化深度处理、加工,并针对个性化信息需求进行信息组织。

  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和人才队伍使公共信息服务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社会价值。新媒体赋予了传统的公共信息服务新的传播形式和宽广服务的范围。与营利性的情报服务相比,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侧重的是知识服务的公益性和均衡性,这也是吸引社会大众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公共信息服务“三度”的本质内容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无论以什么方式用什么介质来传播,其本质不会改变。图书馆坐拥厚重的馆藏资源积累,在知识受众心目中享有较高的社会信誉,依托信息技术,逐渐以特色馆藏资源形成“信度”“深度”“高度”优势成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诚然,图书馆一度出现的有偿服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淡化了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职能,使“三度”在公众心中受到影响。但业界很快意识到,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要想在与新媒体的竞争赢得先机,必须坚持走公益性、均衡性公共信息服务的道路,以专业性、规范性和权威性赢得信息用户的认可和信任,以大学图书馆为例,借助于人类的智商和情商表述定性问题,大学图书馆的“智商”是对她的教育水平,服务高校科研和社会的综合信息保障能力和实力评价,这些体现大学图书馆“智商”的要素既有相关数据支撑,也要有社会公众的认知。大学图书馆的“情商”则取决于管理者的作为,更与全体馆员的表现密切相关,如图书馆人文环境是否和谐,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社会公众对大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关注度和可信度是否够高。可见,图书馆“智商”和“情商”也关系到其公共信息服务的“三度”。

2 新媒体的“速度”“宽度”“互动度”优势明显

“新媒体”一词起源于美国《连线》杂志,最初定义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隶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新媒体传播具有传者的非专业性和无限性,受众的自主性和互动性的特征,在传播学的角度,将新媒体特性概括为“速度”“宽度”和“互动度”。

2.1 新媒体“三度”的内涵

新媒体的“速度”是针对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在信息“采访—编辑—加工—传播”的流程中,新媒体的信息是即时再现、不受时空限制的“全天候”动态信息发布过程,它往往通过网络、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方式呈现信息内容。新媒体的“速度”强调的是信息传者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也体现在信息受者接收信息的及时性。由于信息传播渠道日益丰富,因此,“闪电般”的传播速度是新媒体信息的特征。

  “宽度”是指新媒体涵盖内容的丰富程度,比特字节是网媒存储的量化单位,与图书馆传统保存资源的物理空间相比,海量的新媒体信息资源是公共信息服务利用的不懈源泉,图书馆可充分利用有限的技术手段,挖掘无限的新媒体资源为用户所用。

  “互动度”是新媒体的动态表征,是网络环境下信息发布与传播的灵活表现、“互动”的本质是信息扩散与反馈的交替,互动性越强说明新媒体与用户之间双向交流的频率越高,反之亦然。严格来说,新媒体没有纯粹的受众与传者之分。正如新闻传播学上说的,新媒体信息传播者的角色不仅被新技术和竞争力量所威胁,而且可能被它服务的受众所动摇。

  如果说“互动度”是传统媒体提升新闻内容传播体验的关键,那么“互动度”用于公共信息服务中的信息交流与扩散也有异曲同工之效。因此,公共信息服务可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实现从为用户找资源的被动服务到为资源找用户的主动服务的转型发展。

2.2 新媒体“三度”的作用

新媒体是一种环境,它包括数字报刊、数字电视、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介于广播、电视、户外、报刊传统媒体之上,被形象地称之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给公共信息服务的信息传播、呈现、存储和处理等带来了直接的冲击,公共信息服务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的趋势应融入图书馆战略发展之中。信息技术的成熟,为公共信息服务提供了多样化、高效率的手段,如手机作为新兴的媒介,在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方面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目前,手机在公共信息方面提供的服务还比较单一。随着智能移动终端与其他媒体的无缝集成,将会使用户在一个全方位覆盖的信息网络中,更获得充分、及时的公共信息服务。

  移动阅读开创新媒体在用户阅读推广活动的先河,用户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浏览、查阅图书馆发送的馆藏资源查询、阅读推广活动的视频、音频等数字媒体信息。用户到馆看书、看报、查询资源的传统信息服务方式被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消费方式所替代,传统的公共信息服务“三度”优势遇到了新媒体技术使用优势的挑战。新媒体语境下,准确性是公众对新媒体的诟病,但整个新媒体行业的纠错机制却强于传统媒体,这也是新媒体互动度强的表现。公共信息服务与新媒体业务的互融有待加强。图书馆不仅是信息生产者,也是信息传播者,从“受众”到“用户”的变化,迫使图书馆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重视用户体验,加强内涵式资源建设,注重信息资源的内容传播,因为新媒体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平等传播,它是对信息用户体验受到忽略的“纠偏”。在新媒体传播成本趋于零的冲击下,图书馆要持续向前发展,唯有利用新媒介的各种优势,进行“六度”融合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3 公共信息服务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机理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单一的信息搜索已无法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成为必然的趋势。

3.1 公共信息服务是架构新媒体与用户的桥梁

新媒体环境的特征具有:1)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依托人际、大众、组织等关系,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容量。2)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新媒体多角度的传播,从传播终端来看,可借助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等介质;从传播渠道来看,可通过光纤、电缆、互联网等载体,一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都将使信息更多样化、便捷化呈现。3)传播通道的非线性。信息传播是多人对多人、个人对多人、个人对个人的多样化传播通道共存且同时进行发布与接收,任何传播层级的信息受众都能平等接收信息,并成为信息发布者。4)传播内容的包容性。由于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因此,信息传播包含了全程、全息、全效的全媒体内容发布和传输,每个信息个体或用户都可以创造、生产信息,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和新媒体信息平台进行分享和交流。5)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新媒体信息传播是一种全时性的发布与传输活动,包含定时、即时、实时、全时等四个发展阶段,其中全时传播是指信息随时随地进行发布,速率极大。

  新媒体时代,随着受传合一的“用户”的出现,传统信息传播的大众模式、单一媒介传播模式被打破,社会化、非线性并且与多媒体融合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强化了信息用户参与选择信息的自主权,也提高了用户猎取信息的主动权,公共信息服务在信息传播中促进了新媒体与用户互联互通。

3.2 创新服务内容,构建新知识服务体系是公共信息服务的根本

作为传承文明、保存社会记忆的文化机构,图书馆的价值在于知识的传播与获取,盘活记忆资源的方式就是将图书馆特色馆藏以更适合知识受众需求的方式进行开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播载体、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受众对知识的获取渠道日益增多,图书馆立足自身特色馆藏,依托网络技术,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媒介形式,以专栏或主题为导向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形成小而全、小而精的知识内容品牌,满足受众的个性化知识内容需求。以口述历史资源研究为例,美国佐治亚大学罗素图书馆对口述历史资源开发就是一个成功典型,其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建立了Bennett-Willson媒体与口述历史画廊,通过历史电影、视频、录音等多样化形式满足用户从各种层面了解历史的需求。可见,有效地开发馆藏资源,不仅可以避免被海量的互联网资源取代的危机,而且还是图书馆价值增值的具体体现。

  知识内容的整体价值取决于知识内容的体系构建,因为它是衡量知识服务广度和深度的标准。图书馆在注重知识品牌打造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特色馆藏的规模化和相关性的产品开发,以多知识单元聚合,形成相互衔接、内容完整的知识板块。在建立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结构化、扩展性、自动化和多样性的知识服务体系。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记忆”项目利用多媒体手段全景式展现了美国历史文化,堪称一部动态的美国历史文化百科全书。新媒体技术下的“美国记忆”侧重用户体验,以面向用户检索和利用的数据库设计,采用标准化格式构建的知识内容服务体系,全面反映了美国历史、民俗宗教、文学,以及特定时期文化现象的原始资源,透过新媒体画面有益于人们了解美国、认识美国。

3.3 利用知识聚合,打造合作与开放空间是拓展公共信息服务主渠道

当今,网络传播技术不断完善,社交媒体愈发普及,知识内容的生产和传播界限变得模糊,用户知识获取的渠道和载体变化多样。图书馆正在慢慢地从知识宝库向知识生产的积极参与者转变。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使相同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相同知识需求的人群聚合形成知识社群,通过互相交流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图书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用户构建线上和线下交流的知识社群,如举办读书会、知识讲座、文学艺术沙龙之类的知识共享空间。图书馆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知识讲座,分享阅读体验,活跃了知识社群聚合的互动性。在线全媒体产品具有媒介互融、多样化的特性,它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来生产和创造内容资源,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形式相结合进行传播,常见的有订阅专栏、语音问答、付费课程、在线讲座、有声书等形式。不同的付费平台虽然有其主要的内容形式,如喜马拉雅以付费专栏订阅为主,知乎Live以付费讲座为主等,但总的来看每个平台并不拘泥于单一的内容形式,往往多种形式相互交融。

  图书馆与外界合作办馆已经屡不见鲜,从知识服务的层面来看,过去有竞争情报的有偿服务,如今有知识付费的跨界合作。知识付费的传播是一种营利性的知识服务方式,这种互动性强的线上传播将具有相同知识需求的用户聚合起来,形成交流共享的知识社群,用户彼此分享知识信息,从而达成基于网络传播的趣缘社交关系,增强了付费平台的活跃度和用户的可信度。以安徽省合肥市口袋图书馆为例,“保罗的口袋”曾是全国十大独立书店之一,合肥市图书馆与之合作,创办了“口袋图书馆”,“保罗的口袋”资源纳入合肥市图书馆管理系统中,让读者充分地享受到知识消费空间体验的同时,也实现了诸如提供咖啡、简餐和文创等增值服务。又如自媒体知识服务品牌“罗辑思维”成功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对社群的积极构建与维护,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包括新媒体在内)带动信息组织机构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也增强社群的凝聚力。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成为可提供多样化知识服务的文化交流场所,探索出一条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办馆新模式,进而在创建资源品牌建设过程中协同发展,提升公共信息服务质量积累了笃实的实践经验。

3.4 “六度”是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视角

伴随《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和实施,昭示着公共文化是政府转型过程中的一块“拼图”,而非“全景”,旨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的总体目标。“六度”成为图书馆文化发展的拐点,意味着公共信息服务超出了公共文化服务本身,与宏观的政府职能转型、微观的图书馆服务转型紧密结合,继而为建设新型的公共信息服务的意义获得重构。

  图书馆从“为用户找信息”转变“为信息找用户”,就要重视公共信息服务供给,这也是衡量提升公共信息服务供给能力的主要方面。图书馆提升公共信息服务供给能力,必然会遇到管理体制问题。当前,对“公共文化”的界定较之传统的范围有了一定的延伸,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到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的各类设施、服务机构都被列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覆盖面极广。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共信息服务提供了多样化、高效率的手段,通过新媒体发布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具有独特的优势表现为,发送方面,传播启动灵活,传播过程迅速;接收方面,信息传播定向,落点明确,可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最后一公里”失效的难题。总之,信息传播的延续性和双向性不仅增强了用户对信息本身的认同度,也提高了“六度”在公共信息服务的影响力。

4 公共信息服务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4.1 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促进公共信息服务发展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信息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向用户的公共信息服务面临新的挑战。公共信息服务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公共信息服务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使公共信息服务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线上线下同心圆,推进公共信息服务均等化和共享。

  当前,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公共文化存量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拓宽公共信息服务的空间是有效的手段,新技术新媒体的运用更好地推进了公共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虚拟化、可视化、互动化,创造和满足用户新的文化消费需求。科技引领,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协同、IP(知识产权)衍生已成为文化产业新业态生成的主要方向和途径。例如,依托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载体对公共文化产业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催生了微电影、网络直播等信息服务新业态;借助3D打印技术、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可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制造水平,从而促进公共信息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4.2 打造科技文化融合载体,促进科技文化融合

图书馆是传承文明、传播社会文化的文化产业机构,在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先进文化理念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杠杆。当前,文化与科技的交融日益广泛深入,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主体持续壮大,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图书馆转型升级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图书馆事业还存在不少短板,如创新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不多,公共文化产业特色不够突出,公共文化产业体系还不够健全,产业链条较短,中高端价值环节薄弱,产业发展方式单一,“互联网+”等新技术运用不足,优质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不强等。

  当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时,为文化产业集约化、爆发式增长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一些重大技术创新也为图书馆创造新业态的形成,加快了图书馆转型发展,实现高质量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水平提供了契机。图书馆应抓住机遇、补齐短板,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推进公共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打造科技文化融合载体,对于图书馆而言,不仅需要政策扶持、项目孵化、风险投资、成果对接转化、综合服务等多种功能的产业生态圈载体,而且需要完善新型公共信息文化产业基础建设,打造公共信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基地。

4.3 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加强网络信息服务监管

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立足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公共信息服务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传统公共信息服务和新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随着媒体智能化的飞速发展,图书馆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挖掘、加工和处理的运用,面向用户需求,以提高大众的信息素养能力为己任。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新空间,以用户的需求引领公共信息服务的主流,凝聚信息共享新空间。当前,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信息产品和品牌服务,形成公共信息服务新的转型。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移动阅读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图书馆建设好自己的移动图书馆信息传播平台,让公共信息服务的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肩负文化传承,服务大众的传播制高点。推动公共信息服务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资源配置和资源分配、非营利性公共信息服务和营利性有偿服务平台、大众化媒体信息和专业性媒体信息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新媒体信息传播体系。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服务,都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网络信息共享空间更加公平和明朗。

4.4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规范网络安全管理

信息化既是挑战又是契机,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新媒体网络信息传播格局是公共信息服务转型发展的要务之一。图书馆掌握社会公共文化资源、信息管理大数据、信息传播主体的综合优势,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服务社会。网络是两面性的,往往一张图、一段视频经全媒体瞬间就能爆发式传播,对大众带来舆论导向、影响社会价值取向。可见,图书馆在信息挖掘、加工、利用和传播过程中,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甄别、加工、处理等手段,对信息资源的内容、价值进行判断,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为确保公共信息资源的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安全运行,加强网络技术的监管,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5 结 语

图书馆要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要改革创新管理机制,配套落实政策措施,推动媒体融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图书馆员要增强同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断提高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未来的图书馆不完全是文献单元方式服务的最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更多的是后组式知识的创新者,越来越侧重在知识单元方式方面开展精细化的服务。

  新媒体的出现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拓宽了新的渠道,不断促进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和传播的机会,“六度”是公共信息服务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石,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渠道、新模式进行转型发展,从而推动公共信息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系统创新。正如“阮氏定律”所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时代的发展为图书馆注入新的内涵,公共信息服务与新媒体的融合,扩展了服务空间,也充分履行了图书馆传承文明和弘扬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