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古籍保护现状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5787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图书馆,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1 引 言

位于我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自古就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也是游牧民族生存发展的栖息地,在这些民族中,蒙古族是人口最多、最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族制造了属于本民族的文字,并生产了大量的典籍,为当今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清晰的脉络和丰富的史料。蒙古文古籍的版本形式多种多样,有木刻、石印、铅印、铜版、胶版等。书写本有竹笔、木笔、骨笔、毛笔写本等。装帧形式有简帛、卷轴、册页、经折装、梵夹装、包背装、线装等。部分佛教典籍的夹板上还镶有金、银、铜、珍珠、珊瑚、绿松石等珍贵材料,有些蒙古文古籍的文字也是用金、银、珊瑚、珍珠、绿松石、蓝晶石、海螺、红铜、钢(蒙语音译)等珍贵矿物质材料撰写的,如三珍、五珍、七珍和九珍写本。丰富的装帧形式和写本类型,一方面奠定了内蒙古地区蒙古文古籍的保存价值,另一方面又加大了各机构对古籍的保护难度。

  虽然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蒙古文古籍,并一直关注古籍保护的问题,但由于古籍年代久远、气候干燥以及保存、利用不当等诸多原因,古籍的损毁情况较为严重,纸张的酸化、粘连、字迹的挥发都是古籍保护中常见的难题。尽管内蒙古地区古籍保存机构已经意识到古籍损毁的严重性和不可逆转性,开始投入新的保护设备,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由于经费缺乏、专业人员短缺、古籍保护专业水平不高等原因,大部分保护单位的保护技术和设备还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蒙古文古籍的损毁还在发生。

2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古籍分布情况

根据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的走访得知,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古籍分散度高,流传在民间个人手中的古籍数量无法估计,目前内蒙古地区尚未形成全面的蒙古文古籍普查资料。本文根据目前收录蒙古文古籍信息最全的《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进行统计,发现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文古籍主要集中收藏于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寺庙、博物馆、个人以及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等多种机构中。这些机构共收藏蒙古文古籍 12 248 种/件(含同一种书不同版本)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古籍各类型收藏机构对照表

  对比各类收藏主体的收藏量可以发现,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所收藏的蒙古文古籍比例最大,三者加起来占全区总收藏量的87.27%。其中,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只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一家,独占全区总量的47.02%,成为内蒙古地区蒙古文古籍藏量最多的单位。

  分析收藏单位和收藏个人所在的区域可知,蒙古文古籍的收藏区域主要集中于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包头市、兴安盟、乌兰察布市、通辽市等地。统计各地区所藏蒙古文古籍收藏发现,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在蒙古文古籍收藏比例中以91.61%的绝对优势占主导地位,见表2。

  

  表2 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蒙古文古籍收藏量统计

3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古籍保护现存的问题

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文古籍保护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不少重点收藏单位开始改善书库并引进专业设备,也有一些单位开始尝试古籍数字化项目。但总体来说,全区的蒙古文古籍保护工作仍处在初步建设阶段,不少中小型、偏远单位的保存条件还很简陋。虽然整体的态势向积极方向发展,但蒙古文古籍保护工作仍存在问题和缺陷。

3.1 缺乏管理机制,监管力度低

从调查结果来看,蒙古文古籍保护工作的管理机制还较为缺乏,监管力度还不够强。由于民族古籍分散程度较大,古籍的管理分布在多个系统中,蒙古文古籍保护系统可分为古籍管理系统和古籍保护单位管理系统。古籍管理系统主要有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现挂牌于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下设的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宗教类的古籍,如藏于寺庙的蒙古文古籍另由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局主管;古籍保护单位管理系统主要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社会文化处、教育局高校图书馆系统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由于收藏单位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体,因此管理内容上既独立又有交叉,在整体上缺少一个统一的古籍管理机制。

  蒙古文古籍保护的管理力度和监督机制也存在很大问题。目前,在图书馆的评估体系中,只有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标准中包括了古籍保护工作的内容,但考核分值仅占总分的4%,而其他类型或级别的图书馆,如专业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县级公共图书馆等的评估标准中并未涉及此项内容。

  另外,对于寺庙中的古籍,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认为归宗教处负责,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处认为归文物监管部门,而内蒙古文物局又认为应该归宗教处管理或者由寺庙自己负责。管理边界的不清晰给寺庙的古籍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障碍。据了解,寺庙中的这些佛经古籍基本不再用来作诵读的经书,多用来供奉。因此,谁来管理寺庙古籍、如何开展对寺庙古籍的保护都是内蒙古古籍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经费紧缺

经费是开展古籍保护工作的一个棘手问题,因为经费的紧缺使许多早应开展的工作,一直滞后、拖延。虽然蒙古文古籍的收集工作还在进行,但由于经费紧缺无法开展大规模收集行动。此外,收藏在个人手中的古籍,尽管版本并不是特别珍贵,但由于目前市场上并未有明确的古籍定价机制,又受到古玩市场蓬勃发展的影响,古籍的平均价格都在10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万—60万元,这样的高价让收藏单位望而却步。

  在设备配置方面,内蒙古的保护单位很难达到国家标准,保护条件较为简陋。在缓冲间的设置、温湿度的控制、空气过滤情况、防紫外线照明、防火区、防火防盗门、防盗报警等方面较标准而言均有较大差距。根据调查,一台恒温恒湿空调裸机价格在1万—4万元,要根据书库的大小、室内机与室外机的放置位置确定管线长度,价格与空调功率及上述实际需求均有关系,加上安装费、维护费,一台仪器大约在5万—7万,可用10年左右;空气质量检测器价格在几百到上千元;钢质防盗门价格在300—15 000 元;防火卷帘门价格在每平方米180—260元;空气湿度检测器价格在150—600元;图书消毒柜,根据容量,价格在800—3 000 元;无酸档案盒每个0.8—1.5元;铁皮带锁书柜每个约800元;防火系统也是依照书库的面积确定价格,如果是50—60平方米的书库,全套防火设备加上安装费和调试费大约在10万元。这样计算下来,收藏单位想要一次性重建书库,若无专项经费支持,根本无法实现。

3.3 人才短缺、专业技能薄弱

人才是蒙古文古籍保护工作的关键因素,有了管理系统和经费的支持,就必须有专业人才从事具体的保护工作。就目前来看,内蒙古古籍保护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数量上的缺乏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欠缺,这牵引出了一系列有关专业教育、编制、培训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在古籍保护工作中,每一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参与。由于现有人员无法满足大规模的古籍搜集和普查行动,古籍破损统计、古籍修复、保护设备的熟悉和使用、数字化设备的学习和操作等多项亟待进行的古籍抢救工作无法开展。如兴安盟民族事务委员会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抢救蒙古文口碑文献,但是由于人员短缺严重,收集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流失的速度,很多口碑文献的传承人由于身体、年龄的原因相继过世,而留存在他们头脑中的文献信息再也无法得到记录、流传。再如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蒙古文古籍部几年前购入了 1 000 余件珍贵蒙古文古籍,但由于所属部门只有2名工作人员,且懂蒙古文的仅有1人,导致这批蒙古文古籍一直未能得到全面普查。

  现在,内蒙古亟须引进和培养古籍保护专业人才,而人才引进的最好方式就是招聘,但是由于相关专业比较冷门,再加上内蒙古地处偏远地区,报考人数往往无法达到比例,导致招录计划取消。即使有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来应聘,单位又无法自行解决编制,造成专业人员的流失,导致古籍抢救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人才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质量上。现有的保护人员没有古籍保护专业科班出身人士,该岗位选取标准大多为具有蒙古文读写能力的馆员,放宽了专业要求。虽然每年各单位都会组织人员进行培训,但培训的内容大多以继续教育、古籍普查、古籍编目等课程为主,涉及古籍保护措施、古籍修复的专业课程几乎没有。

  除了古籍保护人员缺乏,内蒙古自治区的古籍修复工作进展也很缓慢,现有的修复人员存在专业知识缺乏、机械式劳动的问题。事实上,专职的修复人员相比古籍保护人员而言需要更专业的古籍知识,否则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古籍的二次破坏,有可能导致古籍永久损坏。2004年,我国出台了有关古籍保护、修复人员的国家职业标准,包括《文化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图书资料业务人员·图书资料馆员》《文化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图书资料业务人员·古籍馆员》以及《文化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图书资料业务人员·文献修复师》。但就目前来看,内蒙古现有的保护和修复人员根本无法达到相关标准。

  此外,蒙文古籍文献由于其使用材质、装帧以及破损类型都与汉文古籍有很大差别,所以在修复的技术以及内容上与汉文古籍不同,例如,汉文古籍常用的纸张有竹纸、连史纸、毛边纸、皮纸、棉纸等,这些纸在蒙文古籍中很少用,蒙文古籍一般使用的是当地生产的厚麻纸。由于用纸不同,要做到“整旧如旧”的效果,使用的修复材料就要选取与原版相同或相近材料。在破损类型上,汉文古籍的破损原因主要有酸化、老化、霉蚀、粘连、虫蛀、鼠啮、絮化、撕裂、缺损、烬毁、线断十一种类型,而蒙文古籍的破损原因多为酸化、老化、油污以及尘污。可见,一般的古籍修复用纸和修复方式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蒙古文古籍,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复。

4 解决对策

4.1 健全管理机制,制定统一保护制度,并建立监督机制

针对管理机制问题,内蒙古应健全古籍保护管理机制,将涉及古籍保护的管理部门进行梳理,明确每个部门的特定职能及管理范围,杜绝出现责任重叠、责任不清的现象,确保这些部门能全面覆盖到古籍保护的各个层面。在明确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寺庙藏书的管理,寺庙作为特殊的藏书机构,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与众不同,寺庙中典藏的佛教经典更需要加大力度去保护,所以要为寺庙藏书明确监管部门。

  此外,管理部门还可以将国家颁布的古籍保护相关标准作为模板,结合内蒙古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统一的地方古籍保护标准。在标准中明确指出每个等级的保护单位应具备的保护条件、专业设备、人员素养等,标准制定后各单位要严格按标准进行改造。与此同时,建立一个专门的古籍保护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审查。对古籍保护条件不达标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计入档案,严重不符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惩罚。虽然目前我国还未颁布古籍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正加紧制定古籍保护条例,相信在未来的几年,这项专门针对古籍保护的条例能够正式出台,给予古籍保护工作更多的保障。

4.2 实施保护条件,分批改善

针对经费紧缺问题,由于古籍保护条件改善工作涉及设备、场地、人员等多个方面,一次性改善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内蒙古设立古籍保护专项经费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需要从一次性改善条件的思路转变为分批改善。管理部门可以组织保护单位将目前的保护条件与国家标准进行对照评估,列出需要改善的项目,上交书面改善专题清单,如恒温恒湿设备改善专题、无酸书盒更换专题、防虫防鼠专题等,管理部门有计划地将购置费用逐步划入每一年的财政预算中, 平均一年计划支出1万—2万元作为设备采购经费,并可申请叠加使用。这样渐进式的改善模式,不仅能够减轻保护单位的经济压力,也能使蒙古文古籍保护工作受到持续关注。保护单位还可以积极联系企业等社会关系,以企业或个人冠名建立古籍保护基金会,以此达到自筹经费的目的。

4.3 在内蒙古部分高校设立古籍保护专业,组建专业人才队伍

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内蒙古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着较大劣势,若能在区内的高校中开设古籍保护专业,就能有效解决人才引进困难这一问题。这样的情况有例可鉴,在区内开设图书馆学专业之前,内蒙古各图书馆招聘相关专业毕业生非常困难,岗位空缺、馆员老龄化、馆员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非常严重,但自从包头师范学院于2006年开设图书馆学专业以来,培养的学生目前已经遍及内蒙古各大图书馆,整个图书馆系统的专业人才引进有了保证。如果古籍保护专业也能在内蒙古自治区顺利开设,经过4年的培养,也会有大批的古籍保护专业人才进入市场,填补全区古籍保护专业人员的空缺。同时,保护单位也可以定期组织馆内人员到高校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内蒙古古籍保护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质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