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信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8)
1 引 言
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ACRL)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框架》),对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以适应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信息生态环境。《框架》自发布后,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国内,秦小燕、刘彩娥等将《框架》与2000年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杨鹤林、桂罗敏等从阈值概念出发,对《框架》的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层次挖掘;符绍宏、陈萍、张艳英等通过对《框架》各组成部分内容的细致解读,对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议;李峰构建了基于《框架》视角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模型;杨晓雯探讨了《框架》下数字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和原则;南开大学图书馆采用“合作的融入式教学”开展基于《框架》的信息素养教学实践活动等。在国外,不少学者调研了不同群体对《框架》的思考和认识,Guth、Gross和Scott分别调研了教师、大学图书馆员和本科生对《框架》的态度,Julien等开展了面向美国学术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实践的在线调研。结果表明,目前他们的教学只是部分受到《框架》的影响。有不少学者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框架》的实施,例如迁移教学、IDEA(访谈、设计、嵌入和评估)模型、教育故事、情境教学等。抑或将《框架》应用到不同学科的教学中,例如Beene等将《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Visual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与《框架》结合起来,构建了艺术和建筑专业学生设计教学的框架,Currano将《框架》与化学本科生的化学信息素养相结合,Willson将《框架》和护理专业标准映射到一个评估标准上。目前,国内外关于《框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框架》内容的解读、反思以及教学框架的构建中,较少涉及具体的实践应用,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案例。《框架》建议图书馆员在识别自己知识领域内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的核心理念,创建紧密结合的信息素养新课程,以及在与教师开展更广泛的合作方面担负着更大的责任。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城大”)邵逸夫图书馆(以下简称“城大图书馆”)为主导的一个灯塔服务学习项目,是《框架》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创新实践应用,体现了合作的重要性、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以及图书馆如何在《框架》指导下加强与学生的密切联系。本文将深入剖析城大图书馆服务学习项目的实践,以期为《框架》视阈下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2 《框架》阈概念在城大图书馆灯塔服务学习项目中的应用
香港拥有丰富的灯塔遗产资源,目前,鹤咀灯塔、横澜岛灯塔、灯笼洲灯塔已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迹,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随着现代航标技术的快速发展,古老的灯塔由于遥远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的消逝,正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图书馆肩负着为未来一代收集、保存和传递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重任。目前,有图书馆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数字化历史作品和创新发现工具,让用户能够更容易理解和获取数字馆藏。但是,用户在理解和有效获取信息上仍存在问题。城大图书馆在嵌入式学科服务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城大媒体与传播系和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学系开设了灯塔遗产保护相关课程。在此背景下,以图书馆为主导的跨学科的灯塔服务学习项目应运而生。城大图书馆和媒体与传播系、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学系教师合作开展香港灯塔遗产保护项目,城大图书馆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源来支持学生的服务学习之旅,教师的焦点在于监测学生的表现并适时提供指导。灯塔项目采用服务学习模式,学生将自己在专业领域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香港灯塔遗产保护项目中,形成了多个灯塔纪录片和展览,让灯塔走进公众的视野,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该项目激发了学生参与到数字馆藏发现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图书馆员提供了一个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机会,更是见证了城大图书馆在《框架》六个阈概念指导下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
2.1 战略探索式检索(Searching as Strategic Exploration)
项目组邀请灯塔研究专家为来自媒体与传播系和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学系的学生团队作灯塔专题培训,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灯塔遗产的信息生态环境。城大图书馆与香港政府档案处和建筑署取得联系,向学生讲解如何查阅和获取灯塔遗产的历史档案。此外,图书馆帮助学生与灯塔管理部门建立联系,让其有机会实地参观考察灯塔,获取与灯塔相关的数据信息(例如灯塔结构、操作、维护、损害、恢复成本和每日天气统计)以及照片、素描、测绘等。通过此过程,学生获得了广泛多样的信息资源,例如政府出版物、历史报纸、军队报告、灯塔看守人日常日志、行政管理机构记录、书信往来、建筑图画、地图、照片、电影、海报等,体现了“战略探索式探索”之“信息源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多不同,取决于需求和检索性质”。2.2 权威的创建性和构建性(Authority is Constructed and Contextual)
灯塔项目鼓励学生对新观点和权威信息源持怀疑和开放态度,希望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源,并通过深入学习创造出新的研究成果。除了参考当地政府档案这一权威信息源外,图书馆员还协助学生参观其他地区的灯塔遗产进行比较研究。例如图书馆员帮助5位来自媒体与传播系的学生参观考察台湾地区的东犬灯塔遗址,并于2016年春假期间举办鹤咀灯塔和东犬灯塔遗产比较研讨会。在经过实地参观考察后,学生基于19世纪殖民地政府档案资料和对灯塔建筑设计的理解,成功绘制了一幅鹤咀灯塔的3D图,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调研和整理相关信息,进一步提出了数字修复鹤咀灯塔原貌的合理性建议。该例子充分说明学生在对权威信息源进行再研究时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可以创造出新的观点。2.3 信息创建的过程性(Information Creation as a Process)
由于灯塔看守人正在逐渐消失,项目组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寻找1970年或者更早退休的灯塔看守人,并邀请他们分享有关灯塔的记忆。为获取灯塔看守人的信息,图书馆员引导学生查询馆藏资源中的期刊、专著及其他类型的信息,期刊论文或者专著篇章中提到的灯塔看守人的名字。确定并找到灯塔看守人后,学生开始根据访谈问题与他们进行针对性交流。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获取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新的信息媒体形式,经整理后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呈现:学生在个人Youtube账号上发布了15分钟的灯塔纪录片、在媒体机构Youtube账号上发布了2分钟的动画版纪录片预告和在电子报纸网站上发布了 2 000 字的专题报告并配上2分钟的动画预告片。读者访问数据表明,当灯塔以生动的动画视频并配上有故事的文本呈现在网络上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016年10—11月,香港读者人数最多的《苹果日报》采访了学生项目团队并作了灯塔专题报道。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开始逐渐明白文献信息如何进行获取、加工、整理、组织和传播的,以及不同的包装形式给人的感觉也有差异。2.4 探究式研究(Research as Inquiry)
《框架》指出“在任何领域,研究都永无止境,它依赖于越来越复杂的或新的问题的提出,而获得的答案反过来又会衍生出更多问题或探究思路”。在2016—2017学年,灯塔项目团队中的媒体与传播系学生在图书馆参观往年的灯塔项目研究成果展(包括纪录片、足迹、数字绘图、照片等)时受到启发,开始探索其他更多有关历史文物和中国南海灯塔看守人的故事。随后,图书馆员引导学生围绕台湾渔翁岛灯塔和澳门东望洋灯塔搜集相关信息。通过调取档案文献,设计访谈问题,并与学者、灯塔看守人和其他领域的管理者进行交流,学生们把杂乱无序的信息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归纳起来,并得出合理的结论。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拍摄了很多渔翁岛灯塔和东望洋灯塔的360度的沉浸式全景图像,并制作了两个纪录片《澎湖渔翁岛灯塔记忆》和《灯塔记忆—澳门东望洋灯塔》。作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图书馆员帮助他们把这些资源提交到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保存和利用。2017年4月,在图书馆员、院系教师的帮助下,项目团队在图书馆举办了为期4天的灯塔研究学生成果展,由参与灯塔项目的学生担任讲解员,在与参观者进行交流和讨论时,学生灯塔项目团队开始意识到自己研究的不足,并激励着进行下一步更深入的研究。2.5 对话式学术研究(Scholarship as Conversation)
学生经调研发现,在渔翁岛灯塔遗址上曾经有一个被拆毁的宝塔灯塔,由于资料残缺,他们开始着手从各种媒介载体去定位和获取中西方有关宝塔灯塔的信息。图书馆员和海上历史学家帮助学生从不同的图书馆和档案馆获取该灯塔的图像。因图像辨别困难重重,建筑学与工木工程学系的学生、海上历史学家和图书馆员一起尝试利用现代计算机软件,基于视觉信息和文本文献,虚拟重建了一座被拆毁的中国宝塔灯塔。在由学校教务部门赞助参加的澎湖研究国际会议上,学生们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获得了大量有关渔翁岛宝塔灯塔重建的反馈意见。而且在海上历史学家和图书馆员的指导下,其中一名参会学生撰写了一篇论文《当新技术与古老文献结合、东西方相遇:渔翁岛宝塔灯塔的虚拟重建》并成功投稿刊出。学生在灯塔项目中体验到学术对话发生在包括对话交流及学术出版等在内的多种场合中。2.6 信息的价值属性(Information Has Value)
在灯塔项目中,图书馆员指导学生们掌握有关档案记录和政府报告的引用方法,帮助其寻找和处理高分辨率照片的复制许可以及购买受版权保护的音乐,确保出版物和纪录片版权合法。这种体验帮助学生们去“阐明目的和区别版权、公平使用/处理、开放获取和公共领域的特征”。除了货币价值之外,信息还拥有教育维度的价值。学生团队制作的东望洋灯塔纪录片受到澳门社区以及当地两家报纸的认可,该纪录片将被纳入澳门两所研究机构和教育与研究领域的世界记忆项目。作为档案文献和特藏的创作者和使用者,学生体验到自己不仅仅是信息市场的消费者,更是贡献者。灯塔项目团队发现了一张东望洋灯塔在1874年受台风破坏之前的“原始灯组”的珍贵褪色旧照片。随后,一位香港摄影师为灯塔团队提供数码修复技术以拯救这张照片,一位来自城大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学系的毕业生表示愿意修复并制作一个台风前东望洋灯塔的虚拟图像。此过程表明灯塔服务学习活动是生成性和连续性的,并且学生在研究中创造的信息价值具有一定的影响力。3 对《框架》视阈下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启示
城大图书馆灯塔服务学习项目相比单独的课程学习来说,在创造力、影响力和传播力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为当前《框架》视阈下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3.1 采用服务学习模式,主动寻求嵌入“土壤”
《框架》倡导教师、图书馆员、教学设计者及其他人一起合作,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尤其是各学科的内容创作者,而服务学习模式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服务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将社区服务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并从经验的反省中获得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进而提供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动机,同时形成公民的责任。目前,服务学习模式在图书馆的应用基本集中在志愿者服务领域,尚未涉及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而城大图书馆灯塔服务学习项目的成功实践证明服务学习模式可以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取得较好的效果。图书馆员应该与学院教师合作,将传统的课堂与体验性学习和社区服务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通过服务学习项目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经验,这样既能与学科知识相融合,又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提高信息素养能力,促进全面育人,这正是《框架》阈概念的应有之义。3.2 尝试突破课堂束缚,重塑图书馆员的角色
当前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独立学分课程、课程整合式教育、在线学分课程、在线教程(网页、PPT、视频、电子书)、信息导航、包含新生入馆教育在内的培训讲座、参考咨询、散页资料、书目导读等。在这些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中,图书馆员不仅仅是一次性讲座或者文献检索课程的讲授者,还应该明白信息素养活动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中,并不拘泥于课堂,帮助学生融入信息生态环境,成为学生的咨询者、伙伴、学术出版者、项目的建设者和促进者等。Diaz指出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参与式的图书馆员的角色以及建议图书馆员应该体现教师、咨询者、讲故事的人、建设者和伙伴的角色。例如,灯塔服务学习项目将图书馆员、学院教师、学生、海上历史学家、政府档案处、建筑署、灯塔管理部门、灯塔看守人和社会公众等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信息生态圈。图书馆员指导学生查询和获取不同来源的信息、与相关部门联系促成考察、访问和参会学习之旅、举办研讨会和展览、助力学术出版和传播等,帮助学生取得项目的圆满成功。3.3 开展参与式服务,注重学术出版素养教育
学术出版素养是信息素养在学术出版领域的拓展和应用。目前,国内学术出版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学术出版素养可以归纳为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学术写作、出版和传播学术作品等学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学术出版知识和技能。《框架》的阈概念之一“信息的价值属性”倡导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说明版权、正当使用、开放获取和公共领域的用途及其显著特征,让自身成为信息内容的贡献者而非单纯的消费者,这正是学术出版素养的范畴。城大图书馆员主动参与到灯塔项目的始终,鼓励学生项目团队积极创造包括图片、视频和期刊论文在内的多样化知识产出。例如,馆员帮助学生修改论文,并指导期刊投稿;馆员帮助学生明确版权,将拍摄的多个纪录片公开出版并保存在城大视频点播系统(CityVoD)中作为OA资源向公众开放,特别重视用户生成内容的保存、宣传和推广,这些实践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3.4 加强与校内外机构合作,寻求组织支持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图书馆员、学科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校外其他机构的共同努力。在城大灯塔项目中,图书馆员主动与教师合作,嵌入到灯塔保护课程中并与社区服务相联系,与档案管理部门、灯塔管理部门、海上历史学家及社会媒体合作,获取人力资源支持。此外,图书馆员联合专业教师成功申请到来自城大教务部门、文化遗产部门以及校外企业的多项经费赞助,为学生项目团队进行实地考察和外出参会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开展。例如,项目组从学校教务部门申请资助,用作学生的实地研习课程、版权作品的许可费以及专家的培训费;在城大发展办事处的帮助下,香港一家社区协会赞助了DVD的复制和包装费用并协助向中学图书馆宣传;一家与城大知识转化中心有联系的科技公司赞助了赴台湾考察的交通费。因此,图书馆员可以与学校教务部门、跨学院教师、行业协会组织、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以各类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形式,通过创造知识产出实现融合发展。3.5 开展可持续性研究,实现渐进式发展
城大灯塔服务学习项目从2015—2016学年的媒体与传播系逐渐发展到2016—2017学年媒体与传播系以及建筑学与工程工程学系的跨学院、跨学科合作,从香港地区的灯塔拓展到台湾和澳门地区的灯塔研究。学生在图书馆参观往年灯塔项目成果展时可能会深受启发,催生新想法的萌芽,并在此基础上开启其他角度的研究。例如,媒体与传播系学生在图书馆参观往年灯塔项目的研究成果时受到启发,开始探索其他更多有关历史文物和中国南海灯塔看守人的故事。此外,由参与项目的学生作为展览讲解员,让其在交流实践中产生新的理解,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过程式探索并不断总结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稳步渐进式发展。4 结 语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信息生态环境,《框架》在我国信息素养教育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城大图书馆灯塔服务学习项目是《框架》视阈下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一次成功实践,其采用服务学习模式、重塑图书馆员的角色、注重学术出版素养教育、加强与校内外机构合作和开展可持续研究,这些经验值得高校图书馆思考与实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