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美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再认识及其启示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4690


  (岭南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面对新信息环境下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科研范式的变化,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空间体验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连续3年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的空间问题:2015年ALA的《2015年美国图书馆状态报告》报道,高校图书馆员正在通过改变空间功能等变革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项目和服务;《2016年美国图书馆状态报告》提出,高校图书馆要为创造性学习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支持;《2017年美国图书馆状态报告》要求,高校图书馆要继续分配新空间和改造空间,以支持至少一项以下类型的学习活动:协作性学习、个人学习、学校学习同伴进行的辅导,或由学校老师所教授的临时课程。经过数年的积累发展,学习共享空间逐渐成为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普遍空间形式和新的服务模式。美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引起了我国图书馆学界的关注,2016年到2018年4月总计发文138篇,比较全面地揭示了美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属性、特征和建设历程,但同时也存在着理论逻辑研究不足、学习共享空间结构理解不精确和学习共享空间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深刻等误区。

1 美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理论逻辑

美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产生和发展是在理论逻辑引领下的理性发展,而不是简单、盲目的实践。

1.1 现代空间理论

空间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形式,其功用和价值与技术条件密切相关。现代社会的空间已经不是传统的简单物理空间,而是由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等多种要素共同构建起来的新空间。这种新空间建设既要科学设置物理空间,又要有相应的软硬件技术支撑和服务的配套,只有这样才能把有限的物理空间融入由全球计算机网络、全球的通信网络、全球流通网络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新空间之中,让用户在有限的图书馆物理空间里及时获取遍布于世界各个空间的有价值信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超空间的交流和对话,使其成为现代信息环境下创造性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空间环境。

  图书馆学界也明确认识到空间的价值。2009年在意大利都灵市举行的国际图联首先提出图书馆的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之外实现知识共享的“第三空间”;Holmgren和Spencer认为,到2024年图书馆建筑将成为学术空间,其主要职能是提供学术支持服务,剩余的空间用来储存图书。因此,精心设计空间环境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最重要的服务之一,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有机融合是空间价值升华的最重要途径。

1.2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以语言为媒介、以生活世界为纽带、以理解为导向、以互主体性为主要特征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性是通过交往者之间的话语交流实现的,交往者通过对观点论证而找到其普遍利益,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交往者达成共识的前提,它能够使人们具有相互理解的愿望,期待双方的行为遵守共同约定。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体系中,知识分为主题知识(thematic knowledge)和非主题知识(unthematic knowledge),主题知识是在言语行为中被主题化了的知识,非主题知识是来自于生活世界、能够使主题知识更为直观、对主题知识进行诠释的知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提示图书馆学界,在现代创造性学习进程中,信息共享、知识交流与讨论对话是创新学习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的信息组织、知识组织等作为学习共享空间的后台支撑,不仅能够使信息系统化、有序化、规律化,使知识成为便于利用的有序化知识单元,对主题知识进行分析揭示,为非主题知识的体验提供感知,从而为创新学习和知识创新提供深层次支持。

1.3 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90年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载体和保障的建构主义理论进入美国高校,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形成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的知识建构过程理论推动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型范式”逐渐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指导型范式”。建构主义强调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催生了学生知识的自我构筑、小组学习、互动合作与对话、以课题为基础的探索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共享、交流、对话成为创造性学习和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建构主义主导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突出了学习者的主导性和自主性,对空间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建构主义也因此而成为美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理论引导之一,支持“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构建成为美国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发展趋势,早前出现的信息共享空间也随之逐渐升级为凸显共享、交流和对话的学习共享空间。

1.4 信息与知识的新认知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信息被赋予了新形态和特殊价值。信息是人类对世界及其事物的感知,其形态表现为按一定意义排列起来的数据或者符号、数字、词汇、声音、图像等。信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大数量地长期存储,还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快速传播和及时获取。以信息为原材料和载体的知识,是人类大脑对信息的积累、整理、加工而得出来的规律、概念或经验,现代知识的创新是以海量信息的获取、拥有,并融入信息主体的知识体系为前提的,而海量信息的拥有和知识的创新离不开共享、交流和对话。所以,及时获取全球范围内的有价值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和对话,是现代创造性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基础,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应该成为信息共享、交流、对话的平台。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是应用性很强的实际操作,但具有基石性质的空间理论、哲学依据以及信息和知识的新认知则是引领其科学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学习共享空间建设前瞻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重要保障。

2 美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构再认识

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都进行新的空间建设,但是在建设实践中往往把重心集中在多媒体中心、音乐视听室、多媒体研讨室、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中心等具体的“室”“区”的设置,忽视了图书馆整体空间的改变,而且馆藏资源却占据着80%以上的空间,传统的空间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也没有上升为新的服务模式。实际上,学习共享空间是响应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知识创新范式变化,以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为环境、信息为共享资源、信息技术为手段、服务为主导的一体化流程。学习共享空间的目标是为个性化学习、交互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创造性学习和知识创新提供优质服务,图书馆及校内的各种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和学科支持服务在这个空间里得到了整合与升华,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价值和意义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服务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因此,学习共享空间实质上是现代信息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新服务模式,而不能理解为单纯的、机械的物理空间改变。

2.1 学习共享空间是精心规划的整体空间格局

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校图书馆在大量进行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同时,把释放出来的大面积馆舍交给用户直接使用。调整后用户直接使用的空间率增加了25%—100%,2/3的高校图书馆认为将维持这种用户高使用率,1/3的高校图书馆认为用户直接使用率将继续增加。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新卡贝尔图书馆,90%的空间用于学生的使用而不是书和材料的存放,并以灵活性的设计支持新技术和学生需求。由于充分认识到了空间的特殊价值,在2012到2015年间,62.6%的美国高校图书馆对空间重新进行了分割,45%—79%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扩建、装修、翻新或建造新的馆舍;15.5%希望提高空间利用率,27.4%预测空间利用率在将来会显著增加。

  美国高校图书馆释放出来的空间经过精心规划被纳入了学习共享空间系统。其基本做法是在馆藏文献数字化的基础上,把传统书库转移到相对不重要的位置,把二线图书转移到郊外的密集仓库,腾出空间建设学习共享空间。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不是简单的、个别的“×××室”“×××空间”的设立,而是图书馆的整体空间格局的优化配置。在宏观上,图书馆分为侧重于信息共享的公用学习空间、侧重于协作学习的合作学习空间、侧重于社交性学习的交流学习空间;在微观上,根据空间的功能和需求建立不同的小区域,设立咨询服务台、计算机工作站、个人研究室、协作学习室、学习策划室、会议研讨室、外语学习区、写作指导室、创客空间、休闲区等。

  在空间重新配置过程中,多数美国高校图书馆根据自身的情况采用了不同的方案。伯克利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生项目合作区、大数据分析区和特色资源区,根据区域的功能设置学习中心、研讨空间、多媒体空间、课堂陈述练习空间、学生项目空间、数据服务空间、电脑实验室、多媒体制作室等;斯坦福大学物理图书馆和工程图书馆的学习空间设置了一个“头脑风暴岛”讨论区域和一组活动空间;新罕布什尔大学图书馆的小组学习空间分为2—6人的小型学习空间,8—12人的中型学习空间和20—45人的大型学习空间。

  美国高校图书馆把空间视为重要的资源,通过空间的释放和合理规划,把大部分空间纳入学习共享空间范畴,筑建起创造性学习的空间环境。

2.2 信息技术是提升空间的价值密度核心要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是提升空间功能和价值的重要手段。各种信息技术,特别是新的信息技术在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得到了充分运用。美国高校图书馆根据空间的功能要求,配置了相应硬件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有桌椅家具、电脑、写字板、台灯等;软件设施有操作软件、无线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的配置有很大的灵活性。如,北卡罗来纳大学威尔明顿分校图书馆的“学习空间描述”中的“高技术协作空间”配备了高清液晶投影机、宽投影屏幕、扩音器、吸顶音箱、HDMI线缆、高清宽屏显示器台式电脑;乔治·华盛顿大学图书馆装备了教研在线课程设计工作站、3D模拟空间、GIS空间等支持学习过程的教学可视化服务;布朗大学图书馆设立数字学术中心,支持数字学术的设施、空间与服务整合,为用户提供延伸服务;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建立新的资源发现系统PUL-search,提供专门检索工具FindingAids对多种特殊资源进行检索,最大程度的优化用户检索体验;伯克利大学图书馆在主馆设置大数据实验室,为大数据分析区域提供高配置计算机。

  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设备的配置构建起了一个宏大的虚拟空间,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完美融会,提升了美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空间价值密度,把有限的物理空间升华为跨越时空、支持信息共享、交流、对话等创造性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大平台。

2.3 以信息资源建设支撑学习共享空间

优质的信息资源和快捷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是用户实现创造性学习的基础之一。不论是用户与学习共享空间、用户之间的互动,还是协作、交流和对话,均是建立在信息资源共享基础上实现的。因此,信息资源建设是美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不可或缺的后台支撑。

  2013年到2014年间,美国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经费占总经费的70.04%,馆藏资源文献数字化发展。与此同时,还加大了馆藏信息资源的揭示力度。通过异构数字资源的融合、聚类和重组,使资源从数据层的揭示深化到信息层和知识层的揭示,通过用户数据分析,实现个性服务。

  为了用户便捷地获取有效信息,美国高校图书馆编制了网络资源导航系统、网上“指南”“索引”或“联机帮助”等,利用网络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和移动技术,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资源获取通道,保障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学习支持服务和学科研究支持服务在学习共享空间的顺利实现。

  在当代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管理、信息获取不仅是高校图书馆的基石,而且还是学习共享空间创新发展基本要素和内在驱动力量。

2.4 整合服务资源,支持创造性学习和知识创新

创造性学习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信息共享、信息、知识、观点的交流与讨论对话是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根据现代信息环境的内在要求和有关理论的引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功能和职责的限制,改变了图书馆内部的条块分割,跨越过了图书馆的藩篱,实现了校园内大范围的资源整合,把信息技术部、教学管理、学生会、职业发展中心等不同部门单位的学习支持服务全部集中到学习共享空间,经过深度融合,汇集为创造性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立足于共享的信息获取、远程访问,交流性质的协作式学习、主题活动、媒体视听,对话性质的大小团体研讨、读书沙龙等均能够在学习共享空间顺利实现;与创造性学习有关的信息技能学习、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视频、休闲娱乐等同样能够在学习共享空间得到满足;共享、交流、对话等的特殊意义在服务过程中得到了张扬,学习共享空间的价值通过服务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与传统的图书馆的空间、服务以及之前的信息共享空间相比较,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通过空间架构优化、信息资源共享、新技术应用和服务的改变,搭建起了创造性学习环境、平台和流程,聚合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这种新服务模式的首要特色是满足用户对学习共享空间的开放性、体验性、探索性的需求,支持现代信息环境下创造性学习和知识创新的每一个环节;第二个特色是高校图书馆的空间、信息、技术和服务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价值:空间由简单的馆藏资源收藏和学习场所升华为创造性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环境;信息资源由纸质资源为主的孤立获取使用转变为大范围内共享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新信息技术把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结合起来,高校图书馆有限的物理空间成为共享世界所有信息的平台;支持共享、交流、对话的服务成为新的热点。

3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和服务现状及其发展

1992年,信息共享空间最先以“信息拱廊”(Information Arcade,IA)的名字出现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20世纪90年代由信息共享空间升级而来的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LC)在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相继出现,此后学习共享空间成为美国高校图书馆空间的主流。与美国高校图书馆相比较,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依然固守着传统的格局,服务模式也没有新的突破。

3.1 启动馆藏数字化工程,优化空间配置

2016年出版的《高校图书馆发展蓝皮书2015》显示,2014年统计的590所高校,馆舍总面积 1 461.60 万平方米,校馆舍平均面积2.48万平方米,生均面积1.50平方米。与馆舍面积相对应的是我国高校图书馆浩如烟海的馆藏。2013年统计,馆藏纸质图书约18.33亿册,中外文纸质图书年度总增长量约 10 170.6 万册,若加上纸质期刊、纸质学位论文、纸质馆藏的年增长量,现在的纸质馆藏已远远超过了18.33亿册。这些纸质馆藏占据着图书馆的大量空间。调查显示,2015年排名前十名的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经费占文献购置经费的比例最高者为71.2%,最低者为36.7%,平均比例是50.32%,尽管纸质资源购置经费比例在缩小,但传统的资源结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面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资源的现状,高校图书馆及各级主管部门要重新认识现代空间的价值,启动“馆藏数字化”工程,全面开始馆藏资源数字化的进程。馆藏资源数字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处理、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共享信息资源的前提,也是释放物理空间的重要途径。在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同时,转移纸质等物理馆藏位置,优化空间配置,把释放出来的空间转化为用户直接使用的优质环境,满足创造性学习的共享、交流和对话等需求。

3.2 加快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改变空间发展滞后状态

我国高校图书馆除了普遍设立自习室和电子阅览室外,60%的图书馆虽然提供了多种类型的研讨室服务,但却普遍存在着服务项目展示少,学科馆员以兼职为主,资源分散,整合程度不足等问题,很难与学习共享空间同日而语。根据2013年的统计,112家“211”高校图书馆中有78家图书馆的网站上有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或相关服务介绍,其中46家对本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或相关服务有专题介绍或详细介绍,仅15家图书馆有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近年来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虽然有所发展,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的高校图书馆和重点院校图书馆,其发展程度也都暂时处于初级阶段。

  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滞后限制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功能和价值的发挥。高校图书馆要研究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创造性学习和知识创新需求的变化,关注用户的新体验,深刻认识学习共享空间的本质属性、特色和意义,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需要,“打破传统图书馆封闭藏书的布局格式,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各类文献载体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有机结合,读书与休闲、娱乐有机结合以及各类服务模式的有机结合”,尽快改变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滞后的局面。

3.3 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实现服务创新

根据《高校图书馆发展蓝皮书2015》,图书借阅、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电子资源使用、信息服务、信息素养教育等是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基本服务,被动地提供借阅服务和学习场所仍是国内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抢占自习座位则是长期没有妥善解决的难题。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是一个以空间为环境,以信息处理和知识组织等为后台支持,以技术设备为手段,以馆员为主体,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的综合运作过程。服务的创新是以客观条件为基础的,同时服务又决定着其功能的发挥与价值的实现。因此,改变传统服务模式,实现服务创新是改变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发展严重滞后的核心内涵。

3.4 提高馆员素质,建设优秀的团队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参与图书馆的每一项工作,活跃于每一个工作环节中,他们是图书馆服务的有机主体,其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和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现代信息环境下,他们工作内容已经超越传统印本文献的管理,知识管理、数据挖掘和网络开发技能,学科服务能力等成为其最基本要求。然而,《高校图书馆发展蓝皮书2015》显示,我国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学历、职称结构以及电子资源使用、信息服务、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教育等服务都需要大幅度地提高。

  因此,需要优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结构,提升专业素养,建设具有良好学科背景和技术背景的专家队伍,为学习共享空间打造一个优秀的主体。然后,依托这个高素质的主体,整合服务资源,深化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3.5 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201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作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把高校图书馆定位于“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建设信息共享空间和创意空间”,却显得前瞻性欠缺,合法性和建设动力不足。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是一个与高校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科研范式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每一所高校图书馆和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努力,更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定位,建立一个包括法律和规章,标准和要求,评估和监督在内的长效发展机制,从制度和机制层面保障我国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

4 结 语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现状无法满足现代信息环境下的用户需求,难以为教学、学习和科学研究提供强大的助力,严重地制约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弱化了图书馆的价值。因此,加速空间建设,跳出空间和服务的困境,是我国高校图书馆急需破解的难题,也是一道一定要破解的难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