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近现代纸质文献可持续性保护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3669


  (南京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8)

1 近现代文献普遍酸化严重

1.1 近现代文献纸张酸化成共性问题

当前,近现代文献的纸张酸化已成为全球共性问题。据报道,“德国各图书馆的2亿多册馆藏图书中,约有1.6亿册受到不同程度的酸侵蚀,其中部分已处于濒危状态,发黄变脆”,“美国图书馆的藏书中也有近30%~45%的图书处于破碎状态”。本文所指我国近现代文献,主要包括民国时期文献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献,绝大多数藏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系统,纸张酸化尤其是民国文献纸张酸化的形势非常严峻,问题相当突出。

  纸张酸化,主要表现为纸张的韧性和强度变低,不仅颜色发黄,并且极度脆化,容易碎裂,常常出现稍一触碰就遍地纸屑的现象。近现代文献的纸张酸化,主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及工业技术状况引起的。20世纪初期纸张作为图书载体主要是木浆纸张以及少量手工纸,部分甚至有用于祭祀的草纸。19世纪末西方机械造纸技术开始传到我国,在我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造纸技术不甚成熟,特别是在制浆和涂布阶段,由于纸浆处理不完全,果胶、木质素等非纤维成分混杂在浆料中直接影响纸张质量;后期涂布过程中使用的涂料和胶料种类也为纸张酸化留下了隐患,因此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业造纸的纸张质量相对较差。有研究表明,纸张正常酸碱度平衡值应为7,pH越低,说明纸张中累积的酸越多,酸越多,纸张的老化速度越快。pH在5以下的,已经达到重度酸化标准,当纸张的酸碱度值降到5.6以下时,纸张的耐折力就会大幅下降,必须采取相应的脱酸处理。降到4.5以下时,就非常地脆弱,开始重度酸化。

1.2 国内近现代文献酸化概况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业气体的大量排放,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浓度升高,结合空气中的水分形成亚硫酸、硫酸,碳酸、硝酸等酸性物质,甚至出现酸雨,酸性物质及酸雨严重侵蚀了档案、文献,也是档案、文献老化的主要原因。即使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这样较为严格的保藏条件,大量的图书、文献还是没能幸免酸化。

  国家图书馆2004年发布了《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国家图书馆民国文献平均pH为4.4。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国家图书馆馆内纸质文献酸化情况

  南京图书馆也曾在2012年和2015年分别对馆藏民国图书、期刊和报纸做过酸化情况调研,检测结果如表2、表3和表4所示,民国时期图书平均pH为3.954,期刊pH平均值为4.32,报纸pH平均值为3.89。

  

  表2 1911年至1949年图书pH平均值总表[3]

  

  表3 期刊不同检测点酸化情况统计

  

  表4 报纸不同检测点酸化情况统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也曾对馆藏民国时期档案进行调研,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民国图书纸张表面酸度年平均值统计表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基本各馆馆藏近现代文献都处于严重酸化阶段,脱酸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但由于我国近现代纸质文献数量庞大,单靠手工操作无法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需要进行规模化整本脱酸和保护。

2 国内对近现代文献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

2.1 国内文献纸张酸化的系统性检测与分析不足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美、德等发达国家远远走在了我们前列。1970年,美国曾对全国的公共图书馆纸质文献进行了检测和研究,发现1950年以前出版的纸质书籍已经不能较为完整地保存到21世纪。1983年,日本国会图书馆专设了防止纸张酸化的部门,开始进行检测工作。近十年来,国内虽然对近现代纸质文献的生存状态已经有较为普遍的共识,但除南京图书馆外,还没有其他任何一家单位对文献酸化情况开展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调查,目前也还没有形成民国文献纸张酸化检测的操作标准。

2.2 规模化批量脱酸技术研发与应用相对滞后

对于纸张脱酸技术的研究,国内也远远落后于美、德、西班牙、意大利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对纸张脱酸技术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从1994年德国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套大型纸质文献脱酸设备以来,包括加拿大、英国、美国、瑞士、荷兰、意大利等国的国家级图书馆、档案馆以及世界著名大学的图书馆,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荷兰国家档案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等,已经开始批量处理馆藏纸质文献的脱酸和后续保护。德国开展这个项目的范围更加广泛,1996年至今德国德意志联邦档案馆、汉堡国家档案局、斯图加特符腾堡州州立图书馆、慕尼黑当代历史研究所、黑尔福德市档案馆等多家图书馆、档案馆也都开始了纸质文献脱酸项目。

  亚洲较欧美地区对文献脱酸的研究、应用相对较晚,但是随着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亚洲各个国家对文献保护特别是纸质文献脱酸也越来越重视。1980年,关于酸性纸张和脱酸技术的研究在日本兴起,2007年开始实施“BOOK KEEPER”大批量脱酸服务。1987年,我国台湾地区和德国合作研究脱酸技术,并于1997年正式操作。经济发展远落后于中国的越南,也于2006年由越南国家图书馆联合越南投资发展公司共同引进批量脱酸设备,并设立专门脱酸项目,开始进行纸质文献脱酸工作。

  而我国大陆地区关于纸质文献脱酸尤其是批量性整本脱酸的研究较为滞后。包括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局、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局、南京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国内主要近现代文献收藏单位,都曾先后开展过单页纸质文献的脱酸技术。但截至目前,依然没有一家单位自主研发出可以提供系统化规模化整本脱酸的成熟技术,大多使用的依然是以国外技术为基础改良过的脱酸溶液与设备。近几年,随着一些单位和机构不断加强对此项课题的研究,目前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南京博物院正在进行的《近现代文献脱酸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示范》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3 推广使用规模化液相脱酸技术路线

3.1 国内外脱酸工艺主流技术路线

对于近现代纸质文献的脱酸与保护,国外经过长时间的大量研究,从开发到试运行,现在已经进入较为成熟的规模化处理应用阶段。从脱酸工艺研发进程来看,美国曾以采用气相除酸(二乙基锌)为研发路线,而欧洲的德、法、西班牙等国多采用液相除酸技术路线。相对气相除酸法,液相除酸法更加稳定和安全,液相脱酸法根据采用的溶剂不同又可以分为有机溶剂脱酸法、水溶液脱酸法,是目前世界较为公认的除酸主流路线。大批量机械除酸设备的发明使用加快了纸张档案的除酸速度,为我国的酸化档案、文献长期保护提供了良好机会。

  

  表6 国外脱酸主流技术路线统计表

3.2 国内普遍适用型脱酸技术推广应用的基本要求

对于未来国内民国文献规模化批量脱酸处理的推广应用,要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技术水平、投资规模、成本消耗、场地需求、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要求。

  (1)技术水平。脱酸溶液首先应安全环保。脱酸后的碱性保留量应达1.5%~3%,pH在7.5%~10%,且处理均匀,不会对原装帧使用的胶水、油墨、染料等生产任何破坏,也不会引起纸张颜色变化、纸张膨胀或变形。经过脱酸处理后的纸张物理强度应有所提高,寿命可延长3-5倍。

  (2)工艺设计。设备规模不能过于庞大,整套脱酸设备占地面积、占地空间应适中,可满足于国内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收藏单位的需求。设备的系统化程度较高,可进行一定的软件操作,尽量减少操作人员数量。同时设备的工艺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国内操作人员的培训问题,要能满足在国内进行培训的条件。

  (3)成本核算。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或引进投资成本不能过高,如采用脱酸液相处理技术,应充分考虑到溶液等消耗成本的用量、价格等因素。

4 规范近现代文献脱酸技术方法与操作步骤

目前国内需要脱酸处理的图书与档案都是属于已经重度酸化的,急需采取有效技术工艺措施,进行抢救性恢复。但是纸质文献的脱酸与保护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应该建立完整规范的技术方法与操作步骤。参照国外较为成熟的方式,对近现代纸质文献的脱酸提出以下三个阶段的处理规则:

4.1 前期处理

(1)原始图书档案进行拍照扫描。对即将脱酸处理的图书档案进行拍照或扫描,保留图书档案脱酸处理前的原始图像资料,作为日后查询或对比。

  (2)针对图书档案进行检测。首先进行昆虫、虫卵与微生物检测。其次进行纸张物理性能检测,这一类检测主要是纸张的物理强度、物理性质为检测对象,包括纸张的定量、厚度、白度、抗张强度、撕裂度、耐破度、耐折度、透气度、吸水性、伸缩率以及油墨的抗水性、耐磨性等各项指标,把物理性能较差,不合适用机械脱酸的纸张进行分类手工脱酸处理。最后一项检测是纸张的组成成分、水分含量、pH、高锰酸钾值、铜价、纤维聚合度、金属离子含量等检测。

  (3)分类杀菌除虫。根据微生物检测分析报告,把图书档案进行分类,通过不同的处理工艺,杀死不同的昆虫、虫卵和霉菌。不能使用药物或微波杀菌除虫,这两种方法对纸张和环境都是有害的。

  (4)除尘清洁。清洁除尘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过杀菌除虫后的图书档案进行除尘、吸尘、清洁、清扫等处理,通过清洁处理把图书档案上的灰尘、昆虫、虫卵、霉菌的尸体清理掉,目的是防止这些微生物尸体污染脱酸液。另一方面是在馆藏环境的清洁处理,图书下架去脱酸处理,书架上或者馆藏环境进行彻底清洁处理,把杀菌除虫消毒脱酸处理好的图书放到干净卫生无尘无菌的环境中去保存。目的是防止已经处理好的图书受到馆藏环境的二次污染。

  (5)进行微生物检测。经过杀虫除菌、除尘的图书档案在正式脱酸之前,还要再进行一次抽查检测,检查杀菌除虫和除尘清洁的效果,如果发现没有处理好的图书档案,要挑选出来,再次进行杀菌除虫除尘处理。

4.2 进行脱酸

从处理方法上主要是分成三部分:一类是整本书批量脱酸处理,一类是单张纸批量脱酸处理,一类是脆弱文件直接用人工脱酸。整本书批量脱酸处理将整本书固定在大小不同的固定书架上,单张纸装到文件袋内,批量放入脱酸桶中进行酸碱中和,浸泡后再通过真空冷冻干燥处理,最后把脱酸后的图书档案取出。

4.3 脱酸后期检测与保护

(1)再次进行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检测和扫描拍照。处理之后的图书并不是马上就放回书架,而是在正常室温环境中存放12—24小时,再次对纸张pH、水分、碱性残留量、纸张的耐拉伸强度,耐折度及纸张底色、字迹、图案的形状颜色变化等进行综合检测,评估脱酸效果。

  (2)处理后的图书档案入库,再进行馆藏环境检测控制。经过杀菌除虫、脱酸恢复处理和碱性包装保护的图书档案放回到馆藏仓库的同时,也要对馆藏环境的温湿度、微生物、尘埃度等多项数据进行检测控制,当发现存在问题时,及时形成检测报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治理。

5 重视近现代文献脱酸后的可持续性保护

对于处于濒危状态的近代纸质文献,脱酸确实可以延长其寿命,应为一种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但同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去酸后的文献保存状态,以确保去酸后的近现代文献长期稳定的保存。

5.1 使用弱碱性包装保护

保管条件的不同对于民国文献的酸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民国文献经过脱酸后,其寿命虽然得到延长,但如果还是不能得到相应的保存条件,情况会很快恶化。国外较为成熟的脱酸工作,文献经过脱酸后,都被存放于防酸化的专业包装盒中,或在扫描复制后进行真空包装。建议推广使用弱碱性保护纸盒进行纸质文献的保护存储,在其他类型的馆藏文物存储保护上使用无酸包装盒保护存储。

5.2 推进保存环境的改善

总体来说,近现代文献的库房建设严格说来应该等同于古籍善本书库建设,建议当地财政部门应加大对近现代文献收藏单位的投入,改善文献的保存环境。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至少也要能够做到单独存放,封闭管理,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和紫外线照射;使用封闭型书架,尽量减少纸质文献与空气的接触;使用空调和抽湿机、加湿机,保持库房温度和湿度的恒定。特别要注意不能将近现代文献与古籍混同管理,因为通过空气的传播,近现代纸质文献的酸性会对古籍产生很强的腐蚀性。库房管理人员应该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坚持原则,以尽量减少对民国文献的损伤。

5.3 加快提供替代产品

加快近现代纸质文献的出版、数字化等替代产品的生产进程。对近现代文献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按照珍贵和急需抢救的程度,加快专题出版,并尽快实现数字化,以提供质量较高的替代品为社会服务。以南京图书馆为例,2007年以来,尝试进行民国文献数字化工作,对馆藏民国文献书刊进行数字化扫描。目前共完成民国油印本、革命刊、革命书及各类司法公报、市政公报类文献 3 000 种,抢救了不少濒临消亡的珍贵民国文献。同时,南京图书馆也是较早开始民国文献整理开发的机构之一,整理开发的形式主要分为编撰、影印出版、数据库制作,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出现,为民国文献的原本提供了替代品,为读者提供阅览服务,极大地降低了民国文献原本因流通带来的酸化、破损现象。

5.4 培养专业保护人才

近现代文献保管和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是体现近现代文献保护水准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收藏机构的相关管理人员,不具备中国近现代史等相关专业知识,机构的很多工作是由普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承担,业务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民国史、文献保护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在人才培养上,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近代,国外的技术陆续传入中国,在造纸术、印刷术、出版物等方面有了极大的革新。如纸张就由传统的手工纸变为了机织纸,出版物也出现了报纸、期刊等新的形式。由于战争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出版物也就有了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若对库藏文献资源的特点了解不够,则无法为用户做好服务。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