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基础理论与方法应用综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3215


  (西南大学图书馆,重庆 400715)

1 引 言

虚拟社区可以视为组织群体关系在互联网络上的一种体现或复制,其将原本分散的个体连接聚合,日益成为人们获取、共享信息知识的重要渠道。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实践的发展在不断驱动网络应用升级改造的同时,亦在促使相关学术研究的升温,图书情报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应用多种理论与方法技术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长期研究,总体上我们可以将上述有关研究划分为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两大类。

  具体到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领域,有关质性研究主要通过访谈、观察等具体形式获取参与者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或直观的主观体验信息,阐述共享信息行为的特征、应用价值,进而分析某种具体情境下用户间共享信息知识的内在机理、机制,提出共享策略、共享模式等,如龚主杰等、包咏菲的相关研究。量化研究主要是对有关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行为或意愿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分析挖掘,或者聚焦于有关共享的特定因素(如信任、动机等),通过分离变量这一主要技术方式研究其与其他特定因素的关系,如O’Hara M T等的研究。本文拟针对虚拟社区知识分享有关研究应用到的主要基础理论与方法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从理论与方法应用的宏观层面为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2 知识共享研究应用的基础理论

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研究是图情学界多年来持续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相关学者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的深入研究,反映了学术界对该主题的研究正在不断地成熟,应用较多的有关理论总结如下:

  (1)社会资本理论。运用社会资本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以三维度(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其研究共识集中体现为:认为产生共享行为的成员存在于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结构中,而网络的形成过程伴随着规范、期望、义务、信任等一系列社会资本资源的建立。学者们在将该理论用于知识共享研究时,主要是用以探讨不同社会影响力水平的资本构成要素对用户知识共享意愿或行为的影响作用。如陈明红等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构建了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结构方程模型,Tsai Y H等研究了社会资本理论在理解文化智力与知识共享关系的适用性。

  (2)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行为、人、环境(社会网络)三者之间存在着交叉的互影响,人类的行动是上述三种因素互动的结果,即认知活动和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行为又会受到个人认知(如期望、信念)与社会环境网络的影响。基于该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人和环境两方面来构建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且多集中于对个人认知的自我效能与结果期望两个基本要素进行探讨,如Tseng F C等、Tamjidyamcholo A等、Tsai M T等的论文。

  (3)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人群间的交往是一种相互交换的过程,即社会交往行为是以双方彼此从对方所获得的回报与付出的成本为出发点的,且回报与成本并不局限于物质报酬,还涵盖有内在成就感、满足感、机会成本、时间成本等。认为知识共享行为以彼此从对方所获得的回报与付出的成本为出发点,将知识共享视为提供者与需求者间的互动过程、资源交易并获益的过程,如文鹏等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讨了绩效评估导向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以及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的中介作用。

  (4)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强调应用社会调查、观察测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行为进行研究。具体理论又包括计划行为论、理性行为论、人际行为论等。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意愿除受到主观条件影响还受个体能力、资源等实际外在条件的制约;理性行为论与计划行为论一脉相承,认为行为是在综合了自身价值判断、社会规范后,经过理性思考做出的决定;人际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由社会因素、结果期望和情感共同影响的,而意向与便利条件、习惯共同决定了行为发生的概率。研究者利用行为科学理论主要用以检验用户对共享的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共享规范变量等对共享意愿或行为的作用,如Tsai M T等,Gang K W等以理性行为论、王曰芬等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框架对相关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进行了研究。

  (5)博弈理论。博弈理论是研究具有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以考虑设定的条件或情境下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目前在学术知识共享的研究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并主要侧重于研究公式化的激励结构和优化策略。该理论将社区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描述为一种多方的博弈,运用博弈论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围绕社区成员之间的共享行为和共享策略的分析而展开,如Jiang G等构建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仿真,梁启华等借助演化博弈理论,引入奖罚与监督机制,构建了团队默会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

  (6)激励理论。激励成员积极参与互动、贡献信息知识是虚拟社区管理中最为重要和困难的任务之一,因此在有关共享意愿或行为的研究探讨中激励理论多被借鉴。该理论认为知识共享是受主观意愿控制的自发行为,难以通过强制方式得以实现,且影响共享行为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需要从解决多重障碍因素的角度建立综合的激励机制。现有的激励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分类,其中比较通行的方法是以其所研究的激励侧面及其与行为关系作为划分标准,总体上可归纳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转化型激励理论三种类别。而以上述激励理论为基础,有关学者所提出的主要激励机制又可以总结为:1)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模式,如张克英等、樊斌等的论文;2)基于公平偏好的激励模式,如李训、胡新平等的论文;3)基于风险偏好的激励模式,如Liu Z等的论文;4)整合物质—精神的综合激励模式,如田小芳的论文。此外,诸多研究证明一些激励措施特别是外在措施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并不显著,有激励而无共享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某些不当的激励会产生负面效应。

  (7)信任理论。信任是虚拟学术社区中影响用户间交互和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但同时也是虚拟社区中最复杂的一种用户关系。信任理论是综合的社会性理论,而信任又可划分为人际信任与系统信任两大模式。对个体行动者来讲,信任的功能在于提供一种可靠的假设作为保障促成实际的行为,在有关知识共享研究中常与激励举措等相关联并构成复合型的激励机制,如张敏等利用博弈论方法建立知识共享博弈模型,探讨共享主体间的信任关系对用户共享策略选择的作用,分析完全信息情境下用户的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探讨信任对知识共享的作用方式与机制,并且其中又以知识共享意愿或动机的研究居多,而相比之下对于知识共享具体行为的关照则较少。

  VaR在国外已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证分析,并被投资者、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及市场监管机构广泛使用。目前主流的分析方法是基于 ARCH 模型族的VaR计算。这主要是由于在描述金融市场资产收益的波动性方面,ARCH 模型族有着十分出色的表现,能够更好地模拟出收益率的波动性特征,由此计算出来的VaR值能更真实地反映出金融风险。常用的VaR方法有GARCH模型、移动平均法和隐含波动率法。[1]本文将采用GARCH 模型来计算创业板股票收益率的VaR值。

  (8)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媒介消费者的视角来看待知识共享问题,考察人们如何使用媒介、如何从中寻求并得到满足,并把用户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的。具体到知识共享研究领域主要是将其用于考察成员共享传播信息知识的动机、特点等,如王璐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以豆瓣网中的小组为例,对SNS虚拟社区个人层次的知识共享行为以及使用与满足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包咏菲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切入研究,探讨了知乎社区成员知识分享的使用行为、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因素、成员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状况。

3 知识共享研究应用的技术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以数理统计与模型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为代表的量的研究方法在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研究中明显占据着主流,而质的研究法则应用相对较少或仅作为前期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工作部分的方法而参与研究。有关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应用的技术方法情况总结如下:

  (1)扎根理论。这是一种典型的质性研究方法,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即提倡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进而将结论上升为理论。如龚主杰等采用扎根理论,对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深层次价值归因进行研究,结论显示社区成员知识共享感知价值包括实用价值、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和利他价值四个实际的维度。

  (2)访谈法。访谈法作为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质性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实施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也不涉及较复杂的技术性程序,同时能够获取比较深刻的、高效度的信息,在有关的研究中该方法常用于提取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比如Paroutis S等通过对十余位社区成员的深度访谈,调查了影响职员利用Web2.0技术参与知识共享和合作的关键因素,访谈结果表明信任既是知识共享与协作的前因同时也是共享后的结果,即知识共享、信任二者之间存在互相增强的关系。

  (3)参与观察法。这是研究者实际深入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背景和过程中,对相关事件过程进行观察获取资料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参与观察法可用以描述发生了什么、所牵涉的人或物、怎样发生、为什么发生等等,因此适合于探索性、描述性的研究和旨在进行理论阐释的研究,尤其适用于研究事件的发生过程、人们与事件的关系及组合、事件的时间连贯性和模式等问题,包咏菲在对知乎平台中知识共享问题进行研究的前期和中期阶段,运用了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同时结合深度访谈对所需的资料进行搜集并最终完成了质性研究。

  (4)数理统计分析与模型法。该方法是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实证研究领域最常用的方法,通常借助量表、扎根理论等技术工具提炼出若干与共享行为或意愿可能存在关联的核心因素,再反复运用问卷收集相关数据,进而借助SPSS等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数理分析和检验。应用该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将共享行为或意愿等相对抽象和主观的信息转化成量化的单元,并依靠强大的统计程序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化、规模化处理,如胡昌平等采用综合视角从个人、情境、知识、成员行为四个维度构建虚拟知识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关键因素等进行了量化实证研究。

  (5)仿真模拟法。隐性知识是知识共享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其具有默会性、个体性、情境性、非理性等特征,并且隐性知识共享过程具有不可观察性,而基于复杂系统理论,通过Agent、智能Agent、面向Agent的程序设计等复杂系统建模仿真的方法,可以对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进行动态还原,因此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仿真模拟法近年来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如Jiang G等等开发出一种混合学习算法,结合Agent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设计出计算模型,并使用Net Logo 5.0对虚拟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进行了仿真;徐美凤等基于调查构建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多主体概念模型,并借助多主体建模工具进行仿真模拟,展示了学术社区主体间知识共享的动态过程。

  (6)社会网络分析法。虚拟社区本质上是一个人际关系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法有助于从成员所处的结构位置和关系强度分析用户信任的产生,进而衡量信任对用户贡献知识的意愿和行为的影响。Suh A等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认知论探讨了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行为,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造共享交互网并计算共享网络交互的中心度。雷静以社会网络理论、公共物品等理论为基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对一个专业虚拟社区的实证分析,开展了基于社会网络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在广泛应用的同时,社会网络分析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注重研究个体在网络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及关系的数量、强度,较少分析关系性质与知识共享的关系,在分析关系属性方面比较乏力。

  (7)实验法。模拟实验是研究虚拟社区中信任关系的一种常见方法,由于实验法一般需要一定的情境或假设,因此多适合于对小范围群体进行研究,如常用于研究在线虚拟团队成员间知识共享行为等,如Chi L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验证了网络社区建立初期社区成员之间的交互和信任的建立,通过真实世界情境下小规模社区和网络大规模社区两组实验来检验线下社会资本转移到线上的可能性。吴静等具体分析了学术博客信息共享服务的点对点模式和信息平台模式,并通过实验探讨了信息平台模式的共享服务效率问题,严茜采用实验室研究方法,研究了不同媒介和任务条件下虚拟团队信息共享与团队效力的差异与关系。但由于实验法的用户群体代表性一般局限于较小范围,故而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往往需进一步验证。

  (8)博弈分析法。相关研究将社区成员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视为一种博弈,主要讨论参与人在给定的博弈框架下选择各自最优策略所可能带来的整体结果,而该分析法的缺点是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并以一定假设为前提,其优点在于:只要共享的成员分布情形满足一定的结构,许多不同的共享假设都能被博弈模型所解释。如王健等多个学者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信任对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策略选择的影响,指出信任机制的缺失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会影响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策略选择。

4 结语与讨论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具有不同的向度和贡献,任何一个理论的建立都需要尽量广泛的田野搜寻,而理论的测试则需要客观精密的验证。在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中,量的研究、质的研究的理论及方法均得到了较广的应用,特别是量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更多样、情境更具体、因素更细化。

  整体上看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应用偏少,一般被作为量化分析检验的前期辅助,且多局限在扎根理论和访谈法。同时,尽管量化研究的文献数量和质量比较丰富,但也存在以下局限:1)分析检验的数据指标多是自我报告的共享行为或抽象的意愿程度数据,可信度难以衡量;2)相关数据一般历时较短,集中在短暂的时段内,加之被试群体代表性局限,约束了结论的推广能力;3)常规的表象数据泛滥,隐含的有益指标有待挖掘,如相关量化研究中多收集被试使用网络软件的数量指标,而忽略了使用软件应用的时长指标,但后者应用时长数据理论上更有可能发现变量间更多的关联。

  知识共享行为和意愿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隐含于人的思想深处,单纯依靠客观性取向的量的研究或小规模的质性描述难以挖掘出全面、深刻的信息,因此未来很多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并需要构造更多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努力拓展质化研究与量化的综合性运用,以期能够更深入、精准地发现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或意愿,并给予其更加可靠的理论解释。

  []

  [1]龚主杰,赵文军,熊曙初.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感知价值维度研究[J].情报科学,2014(2).

  [2]包咏菲.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5.

  [3]O’Hara M T,Xue Y,Liang H,et al.An Empirical Study of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 within Virtual Tea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7,8(3):47—61.

  [4]陈明红,漆贤军.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9):101—105.

  [5]Tsai Y H,Joe S W,Lin C P,et al.Modeling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high-tech professionals in culturally diverse firms:mediating mechanisms of social capital[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2017:1—13.

  [6]Tseng F C,Kuo F Y.A study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teachers’onlin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of practice[J].Computers & Education,2014,72:37—47.

  [7]Tamjidyamcholo A,Gholipour R,Baba M S B,et al.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 perceptions of knowledge-sharing inten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 under social cognitive theory[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s.IEEE,2014:416—421.

  [8]Tsai M T,Cheng N C.Programmer perceptions of knowledge-sharing behavior under social cognitive theory[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0,37(12):8479—8485.

  [9]文 鹏,包玲玲,陈 诚.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绩效评估导向对知识共享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5):127—136.

  [10]Tsai M T,Chen K S,Chien J L.The factors impact of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s: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perspective[J].Quality & Quantity,2012,46(5):1479—1491.

  [11]Gang K W,Ravichandran T.Explo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Exchange in Virtual Communitie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5,62(1):89—99.

  [12]王曰芬,贾新露,李冬琼.微信学术信息共享意图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7,(3):9—18.

  [13]Jiang G,Ma F,Shang J,et al.Evolution of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social commerce:An agent based computational approach[J].Information Sciences,2014,278.

  [14]梁启华,张春阳,朱美娟.团队默会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及仿真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0):154—159. [15]CharbandY,NavimipourNJ.Onlineknowledgesharingmechanisms:asystematicreviewofthestateoftheartliteratureandrecommendationsforfutureresearch[J].InformationSystemsFrontiers,2016,18(6):1131—1151.

  [16]张克英,郭 伟,孙晓华.知识型组织的知识共享激励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08,27(9):42—44.

  [17]樊 斌,鞠晓峰.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9):1365—1369.

  [18]李 训.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知识型团队合作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7):182—186.

  [19]胡新平,胡明清,邓腾腾.基于公平偏好的研发团队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3(10):82—87.

  [20]Liu Z,Shang J,Lai M.Incentive mechanism for knowledge sharing in E-commerce service supply chain:Complementarity,integration and risk attitude[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15,16(3):175—193.

  [21]田小芳.网络虚拟社区知识分享激励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6.

  [22]张 敏,郑伟伟,石光莲.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主体博弈分析——基于信任的视角[J].情报科学,2016,35(2):55—58.

  [23]王 璐.基于“使用与满足”的SNS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以豆瓣网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1.

  [24]Paroutis S,Saleh A A.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haring using web2.0 technologie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9,13(4):52—63.

  [25]胡昌平,万 莉.虚拟知识社区用户关系及其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6):71—76.

  [26]徐美凤,孔亚明.基于多主体建模的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行为仿真分析[J].情报杂志,2013(4):161—165.

  [27]Suh A,Shin K S.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online social ties on knowledge sharing: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llocated vs dispersed team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10,36(4):443—463.

  [28]雷 静.基于社会网络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

  [29]Chi L,Chan W K,Seow G,et al.Transplanting social capital to the online world: Insights from two experimental studie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and Electronic Commerce,2009,19(3):214—236.

  [30]吴 静,邓胜利.学术博客信息共享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3):58—61.

  [31]严 茜.不同媒介和任务条件下虚拟团队信息共享与团队效力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32]王 健.虚拟学术社区中知识共享行为的博弈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3]梁丽萍.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歧异与整合[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1):25—2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