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困境与跨越:高校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3228
,,

  (贺州学院图书馆,广西 贺州 542899)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的辅助机构,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保障中心,对高校教学科研有重要影响。随着高等学校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高校面临扩招合并转型发展格局,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日益规范,用户对高校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当网络普及率不断攀升,微信、微博、移动图书馆等社交媒体服务广泛受到高校师生青睐,新媒体公众服务平台不仅成为联系用户和图书馆的纽带,也是获取信息资源和服务的重要平台。目前,高校图书馆正在朝着现代化管理迈进,经历着从传统、单一、封闭型的管理向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管理转变,但信息资源管理仍存在管理方法滞后,管理模式不够灵活,服务效能低下,服务水平急待提升等一系列实际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馆藏和整合资源,为此,本文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转型发展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优化的一些现实问题,探索其有效的解决办法。

1 高校图书馆资源管理的现状概述

早在1981年和1987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规程》已明确了高校图书馆的责任,就是在新技术环境下,为用户提供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并健全服务体系,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用户服务。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旨在不断健全和完善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高校图书馆也势必与高校协同发展,适应社会对其提出的信息需求。伴随着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不管图书馆在战略规划、内部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采取哪些新的方法,最终都反映在图书馆服务质量上。服务质量的优劣与管理理念、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办馆效益息息相关。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离不开现代科技,新媒体技术和成熟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效能,也延长了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高校图书馆正逐步实现实体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变,发挥信息资源价值,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透过高校图书馆的基础建设、服务手段、网络化建设,以及用户体验、管理人员素质几方面可以了解高校图书馆的概貌。

  (1)基础设施配置方面。目前,高校图书馆基本实现网络化,运用成熟软件实施计算机集成管理以及规范化的数据管理,为馆藏资源数字化服务奠定了基础。管理方式大多以计算机集成管理为主,人工辅助加工为辅,技术设备配置基本达到要求,部分电脑配置陈旧,网络建设和硬件设施更新缓慢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2)服务形式方面。绝大部分馆实行大流通开架或半开架的“内阅为主,外借为辅,藏借阅合一”的管理模式,有的馆还开放了珍藏本、样本库。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内容也日趋深化,不局限于馆藏文献的借阅服务,还从原来的事实性、知识性咨询向提供专题性、情报性咨询的情报服务,开设了如定题服务、科技查新、跟踪服务、情报分析等专深的服务项目,以及开展以资源利用培训、阅读推广等形式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虽然注重对馆藏资源的整合利用,但是在特色资源自主建设,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个性化需求的知识服务开拓方面尚显薄弱。

  (3)用户利用方面。由于高校图书服务对象多半是本校师生,而非面向社会,馆藏资源利用主体有一定局限性。通常利用较多的用户是教师和大学生,普遍集中在教育教学、创新创业指导、科学研究等方面,对诸如地方政府、城镇居民、农民工等社会群体服务的面比较窄,封闭式管理不利于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4)使用软件管理方面。高校图书馆运用的软件大多是购买商业化的集成管理系统,其实用性较强,但不同的高校馆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软件系统及内容完备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各高校对图书馆重视程度、步调不一致,软件更新的频率也各不相同。

  (5)管理人员素质方面。馆员队伍文化素质、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高层次专业馆员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图书馆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对于新技术、新载体引进后带来的适应性不均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软实力也有高低之分。专业水平服务意识不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价值缺乏认识和理解的现象屡见不鲜。习惯于手工操作环境下的传统服务,对虚拟化、数字化的网络信息服务认知不足,能开展深层次服务的研究型馆员尤其紧缺。

  综合上述,高校图书馆正由单一、封闭、被动走向多样、开放和主动,习惯以管理为中心,不习惯以用户为中心;习惯为用户找资源的到馆服务,不习惯为资源找用户的主动服务;习惯各自为政的单项服务,不习惯相互联系的全方位一体化服务。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的效能。

2 影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剖析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缓慢,馆藏资源社会利用率偏低,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墨守成规,不利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图书馆管理者管理思想陈旧,认为只有保存文化资源就是最好的存贮原则,于是对馆藏资源恪守重藏轻用、藏而不用的思想,对待用户持“你来了,我接待;你不来,我不管”,较少思考如何优化资源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挖掘馆藏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问题。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办学规模也逐步扩大,高校图书馆面临用户需求变化、文献载体变化,以及文献传递手段的变化更加频繁。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来源更广、知识含量更高,加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的实施,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资源的社会利用也随之显现,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质量的优劣也是衡量高校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大数据时代,新技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不能停留在“坐等客来”的服务现状,图书馆管理者必须摒弃旧的观念,转换思想,强化管理意识,尤其是克服安于现状、毫无忧患意识的观念,树立效率优先、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

  (2)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信息共享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迄今,不少高校图书馆还存在内部自行管理、各自为政的弊端,馆藏资源处于一种锁在深宫无人知的状态。有时候用户为了所需信息费尽周转,辗转书库、阅览室等借阅点,都未能如愿。借阅手续烦琐,也是不利于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原因之一。“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信息资源管理处于封闭保存,对社会开放利用效率不高,尤其是地方区域性的特色信息资源,社会利用面狭窄。高校图书馆不扭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局面,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势必会陷入馆藏资源严重浪费的僵局。如果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达不到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管理模式非常不利于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

  (3)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缺乏,专业技能不足影响了服务水平。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关键因素之一,现代高校图书馆员被称之为“信息专家或信息工程师”,无疑就担当起信息系统的建设者和信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的责任,也意味着其应具备对信息管理的新意识、新知识和新技能,这样才能不辱使命。然而,高校图书馆有相当一部分馆员不仅缺乏图书馆专业知识,对信息资源组织和利用的方法也缺乏了解,责任意识和专业素质缺失,信息组织加工不及时,整理不到位,利用不充分等原因,从而造成相当一部分特色文献资源的闲置、散失、破损,甚至因保管不规范,忽略防潮、防虫等保护处理,导致受潮霉变,或被虫噬损坏,该修复的不及时修缮,该防潮、去霉、托裱、补缺的工作也没有及时做好,以至于破损、发霉的文献资源积压越来越多,加大了信息化资源建设成本。此外,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如果管理人员局限于传统服务方式,很难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管理人员不仅是信息的管理者,还是信息利用的咨询师。因此,高校图书馆侧重对馆员的业务培训和进修学习,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综合素质好,业务精通的馆员十分必要。

  (4)技术软硬件设施落后,制约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服务。尽管高校图书馆普遍实行计算机管理,但是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计算机配置、管理软件系统更新缓慢,导致信息组织过程中的录入、存储和利用大多徘徊在低水平状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据的组织、加工、检索和利用构成了数据完整的生命周期。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数据格式的多样化,以及数据内容的复杂化,注定了数据结构的关联化和语义化。因此,图书馆资源建设必须从记录、存储、描述的细微之处开始,对信息资源的描述性细节转变到识别和建立更多资源的关联和联系上来,就是为了让发现资源之间的关系重要于发现资源本身,解决资源利用效率问题和信息孤岛问题。如果不加强对图书馆管理的基础建设投入,不切实有效地改进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将处于低层次服务中徘徊。

  (5)信息资源管理不够规范,整理不够标准,影响了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进程。馆藏信息资源,尤其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修复等工作都有科学的标准和工作规范要求。但是,在高校图书馆中,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环境因素,对地方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整理不够科学,导致相当部分珍贵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归纳、整理和保存质量不高。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历史悠久,如果不及时对它们进行收集、挖掘、整理、修缮,并进行数字化保存,就有可能永远的消失了。数字化资源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它犹如拉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活动的序幕。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史料、古籍、手抄本、地方志等珍贵文献信息资源急待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以磁盘、光盘等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载体,加以保存和利用,为此,需要一套科学的、标准的业务章程,作为规范传统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料的加工和处理依据。

3 高校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式优化的协同机制

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中,知识信息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提高创新体系中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率。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于促进用户之间的知识流动,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网状、互动性的信息沟通是创新体系高效率的保证,实现这一工作目标,高校图书馆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拓展和推进信息服务协同组织和协同管理,以达到协同绩效最优效果。

3.1 转变管理观念,强化信息化建设意识

受传统办馆思想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偏向于以藏为主,管理理念处于封闭保守,坐等用户上门,被动服务的方式束缚了图书馆职能的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新媒体的出现,不但使所有的文献信息机构联为一体,也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由封闭走向全面的开放,从而让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由于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时效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时常使馆员忽略对动态信息筛选、收集、整理、组织和保存,错过对重要的特色信息资源错过保存或重复建设归档最佳时机,导致文献资料归档不齐全、检索效率低等问题时有发生。尽管网络信息资源的时效性比其他文献信息资源更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的。高校图书馆理应参与到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当中,利用大数据和新媒体技术,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地了解用户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进而提供用户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必将有效地促进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广大用户之间的互动,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社会现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效益。

  同时,高校信息共建共享联盟的成立,也为高校图书馆之间达成互相协作、互利互惠的现代管理共识。以新技术为支撑,新媒体为传播载体,不断发掘新的服务内容和方式,现代高校图书馆员是一支具有现代观念、现代意识和现代技能的队伍,转变传统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高校教育科研提供参考,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指南。

3.2 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

纵观整个信息服务业,无论是人力资源的结构,技术设施和技术力量的资源配置,还是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图书馆都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果图书馆墨守成规,不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势必会继续徘徊在低层次的信息服务层面。高校图书馆拥有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不同的资源优势,就在于拥有稳定的读者用户,以及不同于其他信息机构的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加工处理方法,如果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高校教学科研文献信息资源,将会使高校图书馆在激烈的竞争市场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前提就是对信息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有效改革。

  20个世纪90年代图书馆界盛行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思想在现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校图书馆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功能、文献载体、信息资源获取、用户需求、服务项目、服务手段和方式,多元一体化服务模式并不是将图书馆的各个服务项目进行简单地叠加,而是通过信息服务内容的整体化,服务机构职能的综合化,服务方式与用户需求的协调化,馆员的多能化,从而使用户获得最大的满意度,也彻底转变高校图书馆从传统的“以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观念。

3.3 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提升服务能力

众所周知。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图书馆事业中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影响信息管理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管理人才机制的实施是促进高校图书馆资源充分、有效地被开发和利用的保证。据调查,情绪衰歇也是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的主要表现之一,由于专业知识水平低下,专业技能不足,不仅难以拥有对图书馆事业的自豪感,因信息素质能力不强,也缺乏对职业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可见,有效的情绪管理对缓解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释放或解除不良消极情绪,正确认识图书馆事业的归宿感和成就感,形成良好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有效地履行本行业的社会职责,也是社会道德通过工作在个人身上的具体化,突出表现在个人的道德义务与责任。大学图书馆是大学信息集散中心,是智慧的家园。提升馆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使命感,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学习,提高馆员人格的有恒性和敏感性。馆员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养,弥补自身的专业缺失和技能不足,增强对图书馆职业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道德修养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生命质量和价值的过程。正如多元一体化服务要求一岗多能的高素质的服务人员队伍一样,将一人一岗的岗位责任制改变轮岗制,不但扩充了馆员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而且岗位的交叉,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有益于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整合。实践证明,高素质的一岗多能的人才是进行多元一体化服务的保证。

  此外,高校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图书馆员学科背景不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职业素养也各不相同,为了与高校教育管理协同发展,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让馆员了解和掌握高校图书馆工作的特点、业务技能;其次,建立健全高校图书馆行业准入制度,切实加强对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第三,针对高校图书馆员队伍流动性、不稳定性,新人多、专业人才少的现状,从稳定队伍建设出发,加强执行图书馆专业管理人才的准入制度,以便更好地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完善管理机制。

3.4 拥抱数字化,提高服务效能

目前人们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呈现出多渠道、移动化、社交化的特点,融入大众的生活,满足用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获取内容的阅读需求的数字阅读悄悄地受大众的青睐。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公益性是根本,但是借鉴市场化的运营理念,还是能够很好控制成本,达到效益最大化。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给高校图书馆的运营和管理带来了很好的机遇,显然,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已经成为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趋势,数字化场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导览,甚至是数字化可视化的绩效评价体系正逐渐被推广。以鼓浪屿贝壳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是利用人民防空工程建设改造而成。6 800 余种珍稀贝壳与AR等新型多媒体技术结合,具有浓厚知识性、强烈趣味性。已成为厦门旅游新地标,各大旅行社都开启了该景点的专线,旅游旺季更是一票难求。由此可见,博物馆经营的成功经验值得图书馆学习和总结,新技术新媒体应用于高校图书馆不仅利大于弊,而且能盘活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成本消耗。因为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公众的注意力俨然已成为稀缺资源,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抓住受众,影响受众,以数媒思维引跑纸媒,以纸媒思维领悟数媒,不仅可重塑图书馆的形象,还能较有效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5 规范管理标准,实现信息共享

服务内容固然是信息服务的重心,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理应将与用户的沟通交流纳入信息服务内容。较之传统纸质媒体书刊信息,图书馆向用户推送的信息资源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如图文信息、主题纪录片、动画VCR等等,满足用户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浏览、翻阅,让专业知识信息通俗易懂,也容易传播。然而,对服务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新的前提条件,就是制定相应的信息组织标准。规范化、统一化的管理标准是目前事业单位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应严格遵循一定的业务规则,确保资源管理的质量。针对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规范管理。与此同时,要及时解决动态性的资源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同部门之间应相互沟通和交流,达成基本共识,结合自身的特点协同管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统一的业务规范和管理标准,既不利于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数据的共建共享,也会增加了信息管理成本。

3.6 构建开放式的管理平台,加强安全性管理

智慧服务是在移动终端的普及基础上,对各类信息感知技术、增强现实和大数据分析的采用。社交媒体以其移动性、互动性和实时性的特点,极大地方便用户通过网络积极参与互动。在新媒体平台上,尽管用户的信息需求不断变化,但是充分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一样能为用户提供“快”“准”“全”的信息服务。以技术协调、资源协调、业务协调、管理协调为基础组织平台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的根本,其目标是提供跨系统协同服务的信息保障,这种开放式的服务平台能做到统一用户管理、动态组织分布式系统资源,能够满足本地资源的深入发掘要求,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全程嵌入创新价值链创新环节的深度知识信息服务。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环境的形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服务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使这种获取所需信息的方式成为可能。

  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伴随争创双一流学科建设,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平台在高校教育科研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社会各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对高校的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也提高了高校图书馆协同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难度。构建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是信息保障的前提,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平台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是信息管理两个重要的问题。因此,确保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安全性是关键。首先,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以及资源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准则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避免重要信息资源泄密;其次,建立重要信息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规范借阅管理相关手续,确保信息的存储与利用的安全性;再次,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教育,尤其是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教育,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并掌握一定的安全技术和技能;最后,在信息公开制度下,不违背信息安全保密条例,不违反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原则上,存储、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数字资源和纸质文献资源分开保存,以防万一丢失或泄密,还有源可寻。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对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图书馆借助现代高科技的力量,进一步优化信息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从而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是被动的、机械的,以坐等用户上门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智慧服务更像一个充满智慧的有应答的朋友,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大化利用信息资源。新形势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将根据用户群体的实时反馈结果,对现有的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的完善程度进行评价,从而优化资源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只有不断地分析总结,不断地修正基于新媒体的服务平台,加强“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建设,深入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优化调整服务发展策略,高校图书馆就有长足发展与进步的空间。

  []

  [1]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展望[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6.12.

  [2]李 巍.城市圈创新发展中的信息保障研究[D].武汉大学,2011:187.

  [3]杨 勇.图书馆管理与服务[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88.

  [4]朱玉媛.现代人事档案管理[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189.

  [5]梁伟杰.基于信息公开制度下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机制研究[J].兰台世界,2017(7):34—36.

  [6]王翠萍.国家创新体系的知识管理与信息保障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2):69—72.

  [7]刘方方.图书馆员的人格及应对方式对其工作倦怠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60—63.

  [8]李桥珍,陆浩东.论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员的人格培养[J].情报探索,2017(1):105—109.

  [9]李 林.高职图书馆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宿州学院学报,2011(3):64—66.

  [10]承 欢,林 佳.谈谈图书馆转型期的期刊服务工作[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16(3):69—71.

  [11]耿相新.出版的革命[J].新华文摘,2014(2):128—131.

  [12]郭婷婷.提升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建议[J].科技与企业,2016(1):37,39.

  [13]李 巍.城市圈创新发展中的信息保障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18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