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校图书馆馆藏仓储化建设探索——以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仓储库建设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2718


  (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江苏 徐州 221111)

1 高校图书馆馆藏仓储化建设理念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教授刘兹恒曾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政策环境及其他人文因素等方面对我国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展望,提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之一为馆藏仓储化建设。他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图书馆纸质文献的利用率大为降低,对这些纸质文献的传统上架存取方式已成为图书馆管理中颇不经济的选择。但如果像某些偏激的图书馆那样,放弃已经电子化的纸质文献,则不仅是对有“纸质”情节读者的粗暴拒绝,也从根本上违背了图书馆保存与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宗旨。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功能重组转型”方面的研讨成为目前图书馆界热点话题,高校图书馆正在改变传统的模样,从以书为主体,转变为以知识为主体;从以阅览为主的空间,转变为交流和开放的空间,要从关注“书”到关注“人”,书让位于人,把更多的空间留给读者。“书本”怎样高效“让位”,是高校图书馆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图书馆馆藏文献量的急剧增长与馆舍面积有限的矛盾、图书馆服务空间的日益增长与图书馆储存空间的日益萎缩的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的以普通书库、密集书库的方式存储纸本文献已经远远解决不了存储空间日益紧张的问题。积极开展馆藏文献仓储化建设,探索一种与本馆实际相符的仓储化建设模式,不但能有效优化图书馆馆藏、空间布局,而且能切实实现纸质文献的有效利用。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正是基于以上理念,开展仓储化建设工作,构建仓储书库。

2 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仓储库建设实践

2.1 仓储库建设缘起

我馆由中心校区逸夫图书馆(建筑面积 27 700 平方米)和城南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为 17 001 平方米)组成,总面积 44 701 平方米,现有纸质文献180余万册。因学校学科发展需要占用城南校区图书馆一个850平方米库室,为了配合学校整体发展,我馆的15万册纸质文献急需解决存储空间问题,经反复论证,我馆决定针对两馆馆藏文献布局进行一次全新的整合优化调整,充分挖掘现有馆舍空间,调整书刊存放,释放馆舍可用物理空间。我馆从物理空间设计、确定存储组织方式、制定入选文献标准、馆藏文献比对及电子化建设、系统查询与文献提取等方面展开了仓储库建设工作。

2.2 物理空间设计

我馆仓储库由中心校区逸夫图书馆负一层的五间戊类库房改建而成,戊1库房51平方米,戊2至戊5库房各34平方米,总面积为187平方米,考虑到戊类库房既是建筑的基层又是小开间结构(层高3米),改建成仓储库,不必考虑空间承载极限,只需考虑小跨度构造库房不便使用书架,但需存储15万册纸质文献以及文献如何排列、基层库房较潮湿如何防潮防蛀等问题。经反复研讨论证,我馆仓储库筹建小组最终采用文献打包依垛位堆放排列文献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物理空间。地面与墙面做防水处理,购置150个地托,材质是PVC原生料,底部8个稳固支撑点错落透气布控,离地10厘米,每个地托可承重4吨。添置8台智能除湿机,能有效控制仓储库相对湿度在45%—60%的范围内。配备5个1.8米钢梯供人员攀爬上下存取。五间戊类库房经过空间环境改造,物理环境非常适合永久性保存纸本文献。

2.3 存储、组织方式

采用堆垛式存储方式,库房最里口左右各有一个立柱,因此库房文献排列垛位为里位“吕”字形或外位“口”字形,墙壁四周与垛位之间留出60厘米间距,利于人员活动与通风透气,地托铺于底层用于阻隔地下潮气,文献包层层平铺由里往外推进式排列堆放。进入仓储库的文献利用防水、防潮书刊专用打包纸打包,文献包规格大致统一,长宽高为45×30×22厘米±2厘米,每个地托尺寸都是1×1.2米见方,文献包层层堆放置于连成“吕”字形或“口”字形的地托上,每层包数、层数高度都经过精密计算,以最大限度地贮藏文献。

  对需要调拨进入仓储库的文献,在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典藏模块中进行分配排架号,在排架号框输入包号、修改馆藏地为仓储库、修改书刊状态为“非可借”、在条码号或财产号框输入完成调拨转库。调拨完若干册书刊打包,每包文献有一个存取标识即包号,包号标识由索书号号段加流水号组成,该标识统一用黑色记号笔标示于文献包立体面的正反左右四个方向,这样能较直观、醒目地查到该标识,利于包位堆放和以后查找。借助专业搬运公司进行实体文献排放,按照“丁”字形错落层层平铺到10层确保垛位横平竖直不倾斜,典藏人员同步负责记录登号,进入仓储库的文献包从底层按从左向右、由里向外依次平铺,然后逐层同方法摞实堆放成垛,并建立每层、包数、包号、垛位、库房号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在汇文系统编目模块相应文献馆藏地的说明项下分别备注仓储房号、垛位、层次、包号。仓储库采用包号排位法,与密集书库箱(格)式排架法相似,密集书库是把书架的每一格看成是一个“箱子”,只要知道某文献在哪个“箱子”里,就可找到该文献,同理,仓储库需要查询哪一文献只需定位到某包就可找到。

2.4 文献入选标准

图书馆的动态大数据为资源建设提供决策支持,依据图书馆管理系统大数据进行信息整理(资产盘点、利用率、复本量等因素)、依据馆藏被用户利用的行为数据获取仓储库入藏标准。普通书库适用于较高使用率的文献的储存与流通,可以保存线装本、古籍、善本等稀有贵重文献;密集书库收藏保存低使用率、复本过多和老化趋协明显的文献;仓储库收藏从各个库室分选出的两类纸质文献:近10年借阅0次文献和2008年以前出版流通库保证有2册的文献(除过刊合订本外),不保存线装本、古籍、善本等稀有贵重文献。在进行仓储库文献入选整理过程中,对于10年内零利用率中的内容过时、复本5册以上多余本、破损严重与缺页无法装订等丧失收藏保存价值的文献,进行分类、排序、汇总制作书目数据清单,经馆领导、学校资产管理处审核录入江苏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剔除注销处理。剔除注销处理的纸质文献用作交换、赠送给有需要的单位或个人读者,尽可能地争取文献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2.5 仓储文献电子化建设

在仓储库建设中,我馆坚持以电子资源为基础,确保仓储库中全部文献均有电子资源保障,满足读者需求。

  在过刊合订本仓储化建设中,对馆藏 4 836 种过刊合订本,按刊名、收藏期始期末年代区间、ISSN、分类号等明细列表打印清单,按照清单对应CNKI、维普、万方、博看、龙源进行数据库收录比对,汇总数据库未收录刊,对未收录刊追溯历次更改为何刊名,再按照历次更改的刊名进行2次数据库比对,最后确定数据库未收录各刊,进行电子化处理。

  在图书仓储化建设中,将我馆馆藏纸本图书与超星公司的电子书数据比对,进行批查重比对。凡入藏仓储库,且超星公司未收录电子书的纸本图书全部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建立仓储库文献数据库,并将其链接至我馆主页数字资源下的“特色数据库”中,以供读者使用。

2.6 系统查询与文献提取

典藏进入仓储库的书刊按照打包号顺序依次摞实堆放,建造成一个文献存储空间利用最大化的高密集型的仓储书库。为便于查询与提取,利用汇文系统典藏模块中密集书库下的分配、修改、浏览排架号的操作管理功能,即通过确认文献包号的唯一标识对应仓储库排列位码来实现文献的定位查找。文献包号可以在OPAC系统中查询本馆馆藏获取,在查找文献时只需定位到某个包号,因为在这一包的一二十册刊或三四十册书中找出一册比较容易,因此,在包号与文献之间建立一个包号对应多册书或刊的关系。考虑到进入仓储库的文献虽然不外借,但未来的剔旧注销工作还要继续,因仓储库文献打包摞实堆放,提取某册文献较困难,为了以后提取方便馆藏为单册图书集中打包堆放,馆藏复本为2册的图书集中打包堆放,复本3册以上(含3册)集中打包堆放,为后续的剔旧注销工作提供了一定便利。

3 仓储库与普通书库、密集书库比较

仓储库与普通书库、密集书库相比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容量与管理两个方面。

  容量:普通书库书架之间留有一定间距,供人员走动、上书、取书,藏书密度为280—350册/平方米,密集书库书架多列成为一组,只在一组的前后位留出疏架距离,藏书密度大概是普通书库2倍为560—700册/平方米。我馆仓储库的藏书密度:地托1.2平方米,文献包大致0.135平方米,每平方米地托平铺可摆放7.4包,十层堆放,可放上74包,过刊合订本平均每包14册,纸质图书平均每包48册,仓储库的藏书密度过刊合订本为 1 036 册/平方米、纸质图书为 3 552 册/平方米,以上限值计算(纸质图书),仓储库的藏书密度约为普通书库的10.15倍,约为密集书库的5.07倍。

  管理:普通书库与密集书库文献都对外流通,需要日常借阅、维护、管理服务等工作,而馆藏仓储化的管理改变了库室历来的以“册”为单位的精细管理,改变为以“包”为单位的粗放管理。仓储库文献不外借,可以不用专人管理,由流通与咨询服务部门馆员兼职管理,节省了大量的设备与人力成本。兼职管理馆员今后只需提供电子版文献信息服务,对有纸本文献需求的读者,可提供纸质文献扫描服务。仓储库设置于图书馆的负一层,兼职管理馆员负责仓储库除湿机运行、日常通风换气、清洁工作,防止文献发霉及遭受虫蛀、鼠害。

4 结 语

我馆保证了进入仓储库的文献有电子版的呈现,并拓展出30多万册纸质文献的储存空间,确保了图书馆资源的高效利用。仓储库的建设成功对我馆意义重大:一是重新调整布局,优化馆藏,缓解空间布局,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空间需求;二是降低管理成本,节约建设经费。主要是日常维护管理等工作减少,成本降低;对库容量的利用发挥到极致,极大地降低书库建设的费用、运行的费用以及维修的费用;三是仓储库中仍有一定收藏价值的纸本文献得以妥善保存,发挥了图书馆保护知识和文化遗产的作用,促进文献资源的长期利用;四是为后续我馆中心校区逸夫图书馆密集书库改建成仓储库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并能满足我馆今后10年纸质文献储藏的发展需要。

  我馆进行空间改造,建设仓储库,适当调整馆藏文献资源管理与服务内容,探索新的管理与服务方式,在容量、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填补了国内图书馆此种存储文献模式的空白。顺应数字时代图书馆储存空间发展的需要,我馆通过一次颠覆式馆藏仓储化创新和具体实践,希冀找出高校图书馆馆藏仓储化建设的可行性方案,以期为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构建仓储类书库,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未来的仓储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刘兹恒.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EB/OL].[2016-04-08].http:∥www.cssn.cn/ts/ts_sksy/201604/t20160408_2958297.shtml.

  [2]“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功能重组转型”研讨会在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召开[EB/OL].[2017-06-22].http:∥www.weimeixi.com/5005788/20170622A08CK100.html.

  [3]盛兴军.国外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1):18—21,100.

  [4]曹志梅.高校图书馆旧馆舍空间重组探索[J].图书馆建设,2016(9):86—89,95.

  [5]罗慧敏.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建筑方案的变迁[J].图书馆论坛,2017(4):79.

  [6]陈彩红.我国台湾地区高校图书馆馆藏淘汰制度调查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2).

  [7]陈新洁.高校图书馆中文新善本的管理工作[J].图书馆建设,2012(1):37.

  [8]巩 梅.储存图书馆排架方法的设计与应用[J].图书馆建设,2010(12):87.

  [9]肖容梅.高密度自动仓储书库:并非高不可攀[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4):29—3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