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图书馆的空间再造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2237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059)

  论图书馆的空间再造

  刘金玲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059)

  图书馆是传播知识的空间和场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图书馆的空间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空间再造不断对空间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完善,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讨论图书馆空间、空间再造的概念和内涵入手,详细分析了空间再造的动因,总结了空间再造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空间再造的实施策略。从理论层面对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进行了探讨,并从实施策略等方面为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提供操作参考。

  图书馆;空间;再造

  空间是建筑最重要的内容,是建筑功能的体现,是建筑的灵魂。图书馆是传播知识的空间和场所,图书馆建筑是为图书馆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和利用文献资料而设计,读者可以在这里进行学习研究、交流互动、创新思维并获得文化熏陶。图书馆这座建筑除了应具有建筑外观和细节的装饰美化以外,更重要的是室内空间的使用功能,图书馆建筑的目的和内容,要通过空间及其实现的使用功能来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载体形式、读者需求和信息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变化,图书馆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变革着馆内的空间,让形式追随功能,不断创造出空间的合理性。

1 空间再造的概念

在研究如何做好空间再造之前,我们需要先探讨空间再造的概念和内涵。

  1.1 空间的概念

  在哲学上,空间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可以由长度、宽度、高度、大小表现出来。空间这一概念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宇宙空间、网络空间、思想空间、数字空间、物理空间等等,都属空间的范畴。

  在各种类别的空间中,建筑空间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它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成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

  空间具有虚、实两个方面的意义,被形态所包围、限定的空间为实空间,其他部分称为虚空间,虚空间是依赖于实空间而存在的。

  图书馆的空间是信息资源、信息管理者与服务对象等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位置关系,也有虚空间和实空间两个方面。本文讨论的空间再造,主要是围绕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进行的,以实空间为主,同时涵盖虚空间的内容。

  1.2 空间再造的概念

  再造,指重新给予生命。可以泛指再生、复活、重新创建。

  空间再造,笔者没有查到专门针对这个词语的解释。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空间和再造两个词语的复合词,词意应为:对空间的重新创建,用在图书馆界,就是对图书馆建筑空间的重新创建,包含“实”空间和“虚”空间两个方面,以及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笔者认为,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就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根据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发展等,对图书馆的室内外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进行的重新建设。

  图书馆空间存在的目的是为读者所用,因而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不仅包含对建筑空间物理性能的改变,如空间的面积、大小、形状、采光、通风、装饰美化、设施设备的配备等,更重要的是注重读者对空间的参与和感知。我们应从读者的体验、感知角度对图书馆的空间进行研究,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创造出适宜的空间环境,使读者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2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动因

空间再造是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社会环境和读者的需求发生变化时,图书馆的既有空间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有通过对空间的再造,将图书馆空间的使用功能和环境氛围进行变化,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2.1 建筑结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造图书馆建筑的技术手段不断进步,图书馆的空间形态也随之变化。

  中国最早的图书馆是古代的藏书楼,其建筑一般采用木构架结构,青砖砌墙,功能主要以收藏文献为主,馆内的建筑空间形成后,基本不再做变化。

  从20世纪初西方固定功能的图书馆建筑模式传入中国,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图书馆建筑多采用砖石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内部空间有很多不可移动的承重墙,形成固定的功能空间位置及面积,各空间相互独立,灵活性不够,可变性较小。

  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钢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普遍应用,20世纪50年代已在美国及欧洲国家盛行的模数式图书馆建筑设计方式开始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模数式图书馆建筑在结构上用规则的柱网支撑,隔墙较少,在每个柱网单元中可以任意安排阅览桌椅或书架,也可改变为办公或其他技术、业务用房。模数式图书馆建筑使图书馆根据需求对馆内空间进行个性化创造成为可能,图书馆空间开始向灵活性、适应性和扩展性发展。

  最近十几年,全国各地掀起了一个新图书馆建设的高潮,一座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拔地而起,不论数量、质量,还是单体规模都超过了我国图书馆建设历史的任何时期,这些新图书馆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图书馆的办馆条件,也为图书馆打造馆内空间奠定了基础。

  2.2 管理理念变化

  管理理念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理念,图书馆才能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实现对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满足读者的需要。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说过:“空间再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改变它很不容易,而且没有一个很成熟的样板。所以我们先要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藏书楼时期的图书馆,功能以文献收藏为主,实行封闭式管理,仅供少数人使用,馆内各空间的功能由拥有者按照自己的意愿确定。

  20世纪初公共图书馆出现后,在功能上,图书馆由以文献收藏为主逐步转变为文献保存、传播和利用并举。但是,这一时期以藏为中心、重藏轻用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空间的布局、借阅政策、开放程度等都服从于文献的收藏和保存功能,读者的方便性往往被放在次要位置,因而图书馆内部空间相应形成了藏书、借书、阅览、文献整理加工等相对独立、固定的功能空间,这些空间之间不便进行调整、互换和联系,从而形成藏、借、阅相互分离、独立运行的封闭管理模式,对读者直接、自由地接触馆藏有诸多限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最大限度向读者开放和“读者为本,利用至上”的管理理念逐渐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基本思路,图书馆开始强调读者权益的平等、环境的开放和通透,通过合理地配置人力、物力,从馆舍空间布局再造入手,广泛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为读者与文献的接近创造条件。这一时期,通过新馆建设或者旧馆改造,很多图书馆实现了读者阅览人次及借还书册次的成倍增长,空间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近几年,满足读者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主流理念,图书馆在服务和硬件条件建设以及空间再造时,更加注重人性化、个性化。在这种理念地指导下,一些图书馆采取将馆藏集中存放以减少馆藏展示、陈列的方式,腾出大量空间供读者使用,大大增加了读者活动的区域,在大的开间内设立不同的区域,采用屏风、挡板、家具等“软隔断”进行划分,出现了研讨间、培训室、休闲区、讨论区、创客空间等诸多新的空间形式,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2.3 服务手段变化

  20世纪80年代之前,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工作主要是通过手工操作来完成的,从查询书目卡片、抄索书条、跑库找书、取书、排借书账片,到还书、藏书归位,读者和馆员都是身体力行完成每一个流程,图书馆的空间布局也都是按照纸质书和手工操作的流程进行设计,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

  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发展并普及后,在为读者提供纸制资源服务的同时,利用各种设施提供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已经成为各图书馆的必备功能,不仅实体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新的服务方式也相继出现,这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图书馆建筑空间的新方式和新视角。读者在图书馆不再是单纯的在实体建筑中身体力行的体验,而是由被动接受实体空间信息转化成通过计算机和数据传输,实现人与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互式交流,人与空间的沟通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交流、互动,图书馆的服务手段更加多样化,读者的体验更加多元化。

3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目标和原则

3.1 空间再造的目标

  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是对传统进行变革的系统工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正在成为“无围墙”的开放空间,其作为一个信息仓库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服务成为发展方向。图书馆的空间不再仅仅是服务于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和利用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促进读者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成为读者进行创新和学术事业的中心。

  因此,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应打破现有空间格局的限制,全面考虑空间的布局、功能要求及特点,把空间、技术、服务、馆藏和馆员的技能结合起来,再造出结构多元、功能多样、方式移动智能的智慧型空间体系。同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要突出空间的表现力,突出区域设计的特点,创造出实用、舒适,兼顾美感和意境的空间环境,以实现图书馆空间实体与虚拟、环境与资源、技术与服务、学习与交流、休闲与体验的交互融合,促进读者的学习、研究、学术探索和服务合作。

  3.2 空间再造的基本原则

  图书馆的空间再造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周密的规划,可以在以下几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读者和馆员的生理、心理要求;

  (2)读者使用图书馆的规律;

  (3)图书馆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各种现代技术和设备的充分应用;

  (5)图书馆最新的业务工作流程;

  (6)图书馆的文化传承责任;

  (7)经济投资的核算,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效益和尽可能减少维持费用;

  (8)读者、馆员、藏书和设备的数量、尺度;

  (9)各功能空间之间要有有机联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适应性、扩展性和多元性。

4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施策略

图书馆需要不断更新办馆理念、改进工作流程、引入现代技术,从资源布局、实体和虚拟空间组织、空间环境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对空间进行全面设计、规划和再造,并通过服务模式的创新,最终为读者带来满足需求的全新空间体验。

  4.1 关注读者需求,评估现有空间

  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应关注人与空间的关系,从实体空间中人的行动轨迹和使用区域入手,研究空间的社会性、实践性及其与空间形态的关系。

  与图书馆空间相关的人包括空间的使用者(读者)和空间的管理者(馆员)。作为空间的管理者,图书馆要加强与读者的对话与协作,进行读者与空间的互动研究,关注读者对空间的满意度,评估现有空间的使用效益,并建立相关信息反馈机制和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为空间再造提供体制保障,使空间能够按照读者的需求进行变化。

  4.2 调整资源布局,合理利用空间

  为了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现有空间,图书馆的资源布局可以从基藏布局密集化、特色布局展厅化、馆藏布局学科化等几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

  基藏布局密集化是将不常用、多副本的文献以密集书架、密集型书库、异地书库等方式保存,在节省存储空间的同时,可以为读者腾出更多的活动空间。

  特色布局展厅化是将大学文库、社会名家捐赠藏书、珍本文献、学位论文等特色馆藏进行单独陈列和管理,并将陈列空间布置成展厅的风格,既突出馆藏特色,又方便读者使用。

  馆藏布局学科化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将同一学科载体不同、文种不同、时期不同的所有文献集中排列在同一个空间范围内进行集中布局、混合管理的布局模式。

  通过对资源布局的调整,使同一学科的文献资源能够完整、系统地呈现,使不同类型的文献在读者需求中都能发挥作用,使图书馆的各类文献资源能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解决读者访问不便等问题,实现对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合理利用。

  4.3 改进工作流程,重新进行空间组织

  图书馆的工作流程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工作环节、步骤和程序,从文献资源的采集、加工到最终为读者提供服务,各项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之间具有逻辑关系。现代图书馆正在向集成化发展,原有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部门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图书馆只有重新分配工作任务,重组业务工作部门,不断改进和优化业务工作流程,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工作要求。

  图书馆在重新进行空间组织时,要按照新的工作流程,在保障传统服务持续运作的基础上,科学处理好书流、人流的关系,处理好公共阅览区与个性化学习空间以及内部工作空间的关系,重点放在用创新的视角来拓展空间,更多地考虑到未来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的有效使用面积,为读者提供学术的空间、参与的空间、合作的空间。

  4.4 引入现代技术,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媒介并存融合的时代。虽然建筑空间是一个实体空间,不能脱离空间的形体,但是图书馆可以通过引入现代技术打破固定空间的局限性,突破以往构建服务时在环境上受到的时空束缚,转而在新的信息媒体平台上拓展和改造自己的服务,使图书馆的空间不再仅仅是关于书本的场所,而是所有新旧媒体共存、互动的场所。

  图书馆在空间再造时要重视媒介环境对人的感知、认知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善于利用现代技术的发展,借用开放且无限延展的网络力量,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结构结合起来,形成互动关系,由虚拟与实体空间相互影响与融合,再造出新的空间形态。在这样的空间里,读者可以享受到现代化的智慧服务,图书馆可以在整合的数字环境下,用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空间、提供服务,促使读者、活动和空间用不同方式进行相互作用,扩大图书馆空间的广度和深度。

  4.5 传承文化内涵,让图书馆空间具有吸引力

  图书馆空间的吸引力与空间整体的创意设计,特别是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成正比,只有“文化”才可以成为空间各种力量的黏合剂,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创意是空间的灵魂。同时,图书馆优美的内外部环境又可以成为铸造丰厚文化内涵的熔炉,对于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图书馆的空间再造除了要关注馆舍、技术、资源等物质条件,更要关注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注重以文化为核心对空间进行的重新开发,凸显空间中的教育和文化传承标志。应将图书馆的文化精神提炼出来,贯穿在管理制度、服务模式、行为规范、馆员素质等各个层面,表现在图书馆的建筑、环境、设施、馆藏、布局、美化等各个方面,并在图书馆空间内注入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元素,凸显图书馆乃至所在学校、所在城市、所在国家的文化内涵,通过图书馆空间的文化内涵和正确的文化观念来引导读者的行为,不断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5 结 语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图书馆的空间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空间再造完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空间内容和结构,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各图书馆进行了多种空间再造的尝试,再造出包括信息资源枢纽、学习空间、学术交流空间、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娱乐中心、个人学习迷你研究厢、多人研讨间、多媒体学习中心、培训教室、报告厅、数字交流空间、展览区、咖啡厅、休闲区等多种形式的空间,受到读者的欢迎。

  图书馆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因地制宜进行适合本馆实际情况的空间再造,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图书馆资源、图书馆服务、图书馆文化相结合,构成一种新的信息空间环境,为读者提供适合传播科学文化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场所,最终实现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目标。

  [1]田宝川.再造空间:室内空间的分与隔[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2.

  [2]图书馆建筑[EB/OL].[2016-10-08].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mOBNQFHO0PFPJ-5MMao7N907Rz-Dany9KuWjs8fqVUFthGnu9vyCWXyJ15uvj1_eDLTo2c_U8GV-BtZHN7zX5tXp1YCDg6oRKy-4cdXMTGjVzMpXWqYjPEVBU-n0DqpXt5SOheQuPobMwJlMW-5JIlK.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4]空间[EB/OL].[2016-09-29].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samN0oAO39agXiJCK9q8wcZ7jpo22NdpGyPl-QdXsrdFHMh23ttLVicBCYW2yYmT2olhlqgZRxknSOsuuJ94LIX-jnJIRbnkDhrw2r44j7ce.

  [5]建筑空间[EB/OL].[2016-09-29].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fslt5bdxBsGnpyIbGXgJdvDjG-HLG-YvPF-oW1uGjCdOL1-QyBNRKZtBvGmPk5tLu-7EWEoNMg-YDBXiCO7YDdTmgC7CpKlQ8G4YGHlxymmCJc8hHE40cQWH-dnEMfz19d.

  [6]李 菲.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探析[J].创新科技,2016(5):88—90.

  [7]模数式图书馆[EB/OL].[2016-10-09].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blv7u4ja4Pp7K5odLm3a-Hxn1z-i_K5d7Mr9Qo-1unPa6HYh7JQbU71ewGoAk-yRibUEqb-Cvvh0kvYHuToaDMa.

  [8]邱章乐,程 跃.智慧信息[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288.

  [9]吴建中.为什么要强调空间再造?[EB/OL].[2016-09-29].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2vx9p.html.2015.10.17/.

  [10]公共图书馆[EB/OL].[2016-10-09].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HxO5rFnWxq_jOC2OL-oKDiQKgIgKsnh1Swr92H2IWDQJfALE4_nzqDN9Ymc3UZIx3mg-PgZxN_rvtPB22hsPkPx2emqsrRFfa7-PfXDx_YFC7I5ejGFqrkHsEy-6I9q2b-pA7RLPtY-PH9YwRxuYVGva.

  [11]刘金玲,叶艳鸣,宋 洵.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演变与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7(12):66—69.

  [12]颜 隽.再造空间:当代建筑空间的多元解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3.

  [13]蒋 萌.“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创新与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6(3):92—96.

  [14]刘金玲.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图书馆移动服务体系构想[J].现代情报,2012(8):12—15.

  [15]花 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62.

  [16]戴龙基,关志英.构筑图书馆文化,提升图书馆软实力[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5—10.

  G258.9

  B

  1005-6041(2017)05-0045-05

  2017-05-18

  刘金玲(1968—),女,本科,研究馆员,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