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021)
四川道教音乐文献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张丽蓉,吕
婧
(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021)
四川道教音乐文献是四川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四川道教音乐文献,有其独特的意义。界定道教音乐文献的研究区域、包含的范畴以及按照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分析其所占比率、特点,揭示四川道教音乐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为其传承、保护、发展提供有利依据。
文献计量学;四川道教;音乐文献;斋醮;科仪
1 引 言
道教音乐是指在道教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它包括斋醮音乐以及道士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用音乐。斋醮音乐也称为“道场音乐”“法事音乐”,所以道教音乐也常用斋醮音乐代称,斋醮也有仪式的意思。早期道教音乐多用“斋”指代,唐朝之后普遍用“斋醮”,现代用“醮”更多,如火醮、太平醮、祈安醮等。道教音乐不仅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音乐重要的来源,它兼具仪式音乐和功能音乐的特点,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最早对四川道教进行研究的是王纯五先生和四川音乐学院甘绍成教授,甘绍成于1985年开始进行四川地区青城山道教科仪音乐的考察及研究。而对道教音乐进行研究则始于1983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音乐资料馆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联合在香港召开“国际道教科仪及音乐研讨会”,1987年9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总编辑部在湖北襄樊召开“首届全国宗教音乐编辑工作会议”,1989年12月召开了“第一届道教科仪音乐研讨会”之后,道教音乐的研究开始向全方位方向发展。
四川作为重要的道教传承之地,关于四川道教音乐的研究一直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四川道教音乐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以及内容分析法,对四川道教音乐文献的相关论著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分析,以期望对以后的继续研究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文献搜集地域界定及数据来源四川道教音乐文献的收集在地域上界定为文化区域的四川地区,包括川东、川南、川西、川北,位于川东地区的直辖市重庆也包含在内。因涉及音乐文化不能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因此本研究将直辖市重庆包含在川东地区内。为客观搜集评价四川道教音乐文献,数据来源主要借助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的检索平台,其中,包含有中国知网的中文期刊文献数字资源以及万方数据库和读秀中文著作文献数字资源。运用全面的检索方法对国内的相关论著文献进行检索,然后从数量年代分布、著作图书、期刊硕博论文等最终以多种检索途径进行检索查询、全文浏览、下载。虽然道教音乐与川剧、目连戏、洞经音乐等多种音乐形式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次调查研究主要以四川道教音乐文献作为关注点,而其他相关音乐形式只有在和四川道教音乐发生关联时才进行收集。
2.2 搜集整理类文献计量分析
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内容分析法为主。文献计量学方法,是一种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计量、归纳等加工,来揭示相关的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适合于纵向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期的考察。而内容分析法则适用于对研究内容进行横向分析对比。采用这两种方法对四川道教音乐文献研究,期望能较全面地了解认识其发展现状和特点。
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1 相关图书著作文献统计首先将四川道教音乐文献按照题材类型进行检索,时间限制为1980—2016年,其中,利用四川音乐学院一键式检索平台读秀等数据库检索出含有四川道教音乐相关图书11册,因工具书类只是含有相关词条,并无详细的四川道教音乐研究相关内容,因此只保留几条作为代表,关键词分别为四川道教、川西、川南、川东、川北、青羊宫、青城山、道乐、斋醮音乐、科仪音乐进行检索,检索出图书如表1所示。
序号书名作者时间出版单位1川西道教音乐的类型及特征甘绍成1988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2道教音乐周振锡1996北京燕山出版社3青城山道教音乐研究甘绍成2000新文豐出版公司4中国道教音乐王纯五甘绍成1993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5青词碧箫———道教文学艺术杨光文甘绍成1994四川人民出版社6道教音乐史新民2004人民音乐出版社7四川省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文集朱嘉琪2008大众文艺出版社8中华道教大辞典胡孚琛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中国道教大辞典闵智亭1999东久企业出版有限公司10中国传统音乐赏析李 娟2004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1中国道教音乐史略刘 红2013文化艺术出版社
表中大部分著作涉及四川道教音乐,而甘绍成所作《川西道教音乐的类型及特征》和《青城山道教音乐研究》是整本关于四川道教音乐研究的文献,其他书籍只是或多或少涉及,而工具书大辞典类更是只有相关词条介绍。杨光文和甘绍成合著的《青词碧箫——道教文学艺术》中有两章分别介绍道教音乐、道教舞蹈。其他众多研究道教音乐的相关文献因为没有单独将四川道教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没有收录在内,如蒲亨强的《道教音乐学》。该著作以道教音乐的历史发展,不同派别道教音乐特点及其审美、传承体系与其他音乐形式的关系为主,因此,不做收录。而《中国道教音乐》中有单独章节论述四川道教音乐,因此收录在内。另外,大量关于四川道教研究以及道教与民俗等相关研究因没有涉及四川道教音乐也不收录在内,如《四川道教史话》等文献。史新民著的《道教音乐》一书中单独有一章记录川西地区道乐,另外将川西道教音乐概述论文收录在书内。而他的另一本著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对20世纪道教音乐梳理、归纳、总结,没有单独对四川道乐进行研究,因此也不收录在内。
3.2 相关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3.2.1 发文统计分析。2017年2月24日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全文含有“四川”并含“道教音乐”的论文共874篇,其中单独含有川西道教音乐的文献有43篇,川东道教音乐文献17篇,川南道教音乐文献9篇,川北道教音乐18篇,重庆道教音乐135篇。由于是用全文进行检索,因此不能保证每篇文章都是在研究论述四川道教音乐,有些文献只是其中某一章节论述相关内容。如果用全文含有“四川”并含“科仪音乐”或“斋醮音乐”作为关键词搜索,得到的论文数量大大减少,因此,可得知论文中使用“道教音乐”的词频大大高于“科仪音乐”或“斋醮音乐”。由于之前采用的是以全文含有“四川”和“道教音乐”两个关键词的内容,不乏将很多文章中仅仅是提到四川道教音乐的论文收集进来,本着既要将文献搜集完整又要有一定专业性的理念,经过内容筛选,全文中既含有“四川道教”又含有“道教音乐”的相关论文数量为389篇。从图1发文的数量变化图可以看出,关于四川道教音乐的发文从1984年开始,此处因为有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文章的时间限制,因此只可做大致参考,20世纪20—30年代,虽然有些道士文人用工尺谱记录道曲,音乐家刘天华和杨荫浏搜集整理过道教音乐,但相关文献非常少。而最早进行搜集考察四川道教音乐的是音乐家杨荫浏先生,他于1942年考察四川青城山道教音乐,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记谱,对道教音乐采录、搜集。1984年全国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制订编辑方案,将宗教音乐列入收集范围内,这为各地收集整理道教音乐开创了新局面。因此,以1984年为节点开始发表论文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图1 1980—2016年四川道教音乐发文数量变化图
根据发文数量变化图可以看出,四川道教音乐研究发文的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在1996年,另一个是在2012年,尤其是2012年大量学者开始关注道教音乐,而由于交叉学科的兴起,研究道教音乐文化的人数也明显增多。2012年所发表含有“四川道教音乐”的文章是1996年的3倍,虽然论文内容不完全是研究四川道教音乐,但通过此图可以看出2012年对道教音乐的关注重视达到历史最高峰。
3.2.2 论文被引率分析。对论文被引率进行分析,见表2(数据以全文含有四川并含有道教音乐共872篇为参照)。
被引次数0≥1≥10≥20≥30≥40≥60篇数3224635519274百分比36.84%52.97%6.29%2.17%0.23%0.8%0.46%
在全部论文文献中,论文的被引率偏低,除了个别著作者如项阳、卿希泰、曹本冶、冯光钰、王小盾等著者的文章被引率相对较高外,其他文章被引率为零,这说明研究四川道教音乐的人相对比较少;有些作者论文标引不规范,引用他人论文的内容却并未做标注;四川道教音乐研究需要大量的田野工作和一次、二次文献;将四川道教音乐放在其他研究领域的研究比较多,如旅游、宗教、建筑、文化等,因不是以四川道教音乐研究为主,因此引用率低;四川道教音乐论文中研究的关注点不同,因此涉及道教音乐研究方法论的文章很少被引用。对高引用率的作者进行分析,其中曹本冶、项阳、卿希泰的文章平均引用率大于30次,而他们的文章中多涉及研究道教音乐文化的方法论等相关内容,其著作中虽提及四川道教音乐,但并不是以四川道教音乐研究为主。其他地域性调查、分析、研究道教音乐内容的文章,引用率普遍较低。
3.2.3 作者单位及地区分布。对文献作者所属地区单位划分、统计,便于清楚了解不同单位地区对四川道教音乐研究的兴趣度,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四川道教音乐的研究分布情况,以及在不同地区的研究差异。作者单位及地区分布如表3所示(数据以全文中既含有四川道教又含有道教音乐的389篇为参照)。
机构性质发文量(篇)占比率(%)高校34789.2%宗教协会、道教协会、音乐家协会205.1%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中心)143.5%报纸30.7%文化厅(局)30.7%其他20.5%
从表3中可以看出,历年来研究道教音乐的单位以各高校为主,充分体现出高校在四川道教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各宗教协会和音乐家协会排行第二,宗教音乐协会及音乐家协会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
其中发文量排前六位的分别是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中国道教协会及西南民族大学。而系统研究又以川大卿喜泰,四川道教音乐的学者甘绍成,武汉音乐学院史新民、蒲亨强、刘红等为著作较多、影响较广。
3.2.4 作者地区分布。对文献作者所属地区进行统计,可以了解不同地区对于四川道教研究的关注度,同时从侧面反映四川道教音乐的研究情况与地域的关系。此处的四川地区包括直辖市重庆辖区及地属县市。
由于本土性,四川地区(包括重庆直辖市)的发文量排行第一共计146篇,占论文总量的30%,之后依次是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地域因素也是发文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术研究发达,重视科研的省市发文量排行前五,并且这些区域都有著名的道教圣地和相关研究学术系统。例如武汉有长春观、玄妙观、大道观、武当宫,被称为“武汉四大丛林”;上海有宫观27所;南京有方山洞玄观和方山大庙;北京的东岳庙、吕祖庙、白云观也都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这些地区已有历史悠久、著名的道观,又有高校学术研究系统,不可否认与这些地区的音乐、文化发展,经济繁荣度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4 论著文献类型分布统计
通过对四川道教音乐文献类型的基本情况分析,可以反映出四川道教音乐的研究情况以及学术影响力。在收集的道教音乐文献中,其中期刊和硕博论文占到大多数,如表4所示。
文献类型图书期刊报纸会议年鉴博硕论文合计文献数量11389313823447文献比例2.46%78.02%0.67%2.9%1.78%5.14%100%
由于期刊的出版周期短,成果可以很快发表,因此四川道教音乐相关文献中期刊占到78.59%,而图书类只占2.08%。期刊中内容或多或少涉及四川道教音乐的某个方面,有研究四川道教音乐与川剧关系方面,有涉及四川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关系,也有四川道教音乐与目连戏、皮影戏、洞经音乐等等内容,单纯研究四川道教音乐的文章数量极少,即便如此,比起其他文献类型,在数量上的优势仍很明显。期刊由于其发表周期短,所需篇幅也相对灵活,因此所占百分比最多,也符合文献发布的基本规律。相比之下,年鉴与报纸相关内容较少,可见四川道教音乐研究应该引起全方位重视。
另外,在期刊类文献中,涉及中国道教音乐研究综述的文章13篇,其他道教文化以及道教科仪音乐的相关文章综述若干篇,而四川道教音乐的综述文章目前为空白。只有四川音乐学院的甘绍成教授写过四川成都地区的成都道教音乐现状调查一文。
5 四川道教音乐搜集整理研究文献内容评析
四川道教音乐研究的主要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交叉性,通过对其中389篇关于四川道教音乐文献的内容进行整理,对文献的篇名、关键词、摘要等进行归纳和分类,对其内容进行统计研究发现,文章的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5.1 对四川道教音乐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进行研究
对道教音乐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研究的著作有《道藏源流考》,而单独把四川道教音乐的发展历史从道教音乐中脱离出来进行研究还是有一定难度,音乐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当地道教及其仪式的发展。
四川道教音乐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及风格特征,因此其历史渊源必然在研究之中,例如甘绍成、朱江书合作的《成都道教音乐现状调查》,单独将成都境内相关地方流传的道乐在2007—2008年做调查研究,并将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尤其对成都道教音乐的传承现状及分布地区以及现今成都道教音乐的风格类型进行了研究。甘绍成的《川西道教音乐概述》也将四川省川西地区的道教音乐历史传承做了详细研究。另外,大部分四川道教音乐的研究论文都涉及四川道教音乐的发展历史。探寻四川道教音乐的源头是研究道教音乐的必经之路。而四川道教音乐的历史现状必然涉及道教音乐的主要元素、调式、使用场合、演绎者等,必然不能单一只以历史、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5.2 对四川道教音乐的风格流派乐谱伴奏乐器进行研究
四川道教音乐的流派与道教的流派密不可分,道教一般分为正一派(张陵创教,崇拜神仙,画符念咒,祈福禳灾)和全真派(王重阳创教),而道教音乐也有学者根据道教流派的不同,分别研究不同道教流派的音乐。根据道教流派,有的学者把道教音乐分为静坛音乐和行坛音乐,如甘绍成的《川西道教音乐概述》中就如此分类,并总结常用乐谱采用工尺谱、郎当谱、击乐谱、铛铰字谱、锣鼓字谱;有的学者将道教音乐分为在家道音乐和出家道音乐;有的学者将四川道教音乐按照演奏形式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另有学者将四川道教音乐按照仪式的功用分为斋醮音乐,根据斋醮音乐的内容又分为内斋和外斋等等。无论按照那种方式分类都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了解道教音乐的组成、形式、内容、作用。
5.3 对四川道教音乐的特征与其他艺术形式交叉研究
道教音乐与佛教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戏曲音乐以及传统的音乐、民歌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研究四川道教音乐的文章中,不难看出,很多文章都是进行交叉联系研究,将四川道教音乐与一种或者几种其他形式的音乐进行共性比较研究。有的将四川道教音乐与川剧进行对比研究,例如甘绍成的《川西道教音乐与地方音乐的关系》将川西道教音乐分为声乐、器乐曲两部分,分别与民族民间音乐联系进行研究,得出川西道乐与川剧昆剧的曲调相同,伴奏形式演唱风格相似,曲调有的局部相同、有的大体相同,有的采取相同调名、相同板式(节奏),伴奏方式相同,甚至乐队编制都完全相同。再如沙地所著的《川剧与道教文化初探》提出川剧大量来源于道教传说的剧目,川剧的剧目表现道教故事的八仙戏、封神戏、聊斋戏,曲牌相同的道曲如《川剧笛子曲谱》来源于川剧道教笛谱。
另外,有的将四川道教音乐与民间说唱音乐对比研究,提出四川道教音乐与四川民间音乐的“竹琴”,也有着紧密关系,屈小强的《竹琴的发源地当是四川》指出竹琴与道乐的关系。竹琴起源于道情,是伴随着南北朝斋醮仪式的道家曲——步虚辞和言步虚声的变体而来。甘绍成撰文指出,川西道乐与四川的地方曲艺“竹琴”在节奏、音乐功能也有近似之处。道乐与四川地区佛乐有相同乐队编制、伴奏方式、演唱方式(一领众合)、相似音乐流派、器乐曲牌及类似的音乐节目等相似的宗教仪式。
将四川道教音乐与洞经音乐结合研究,沙马拉毅,侯光的《中国洞经音乐的源与流》指出,由南宋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演唱《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的“洞经音乐”,部分曲目直接被纳入四川道教祭祀音乐中,是四川道教音乐的重要源泉之一。类似的研究还有不少,虽然没有大篇幅研究四川道教音乐,但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对四川道教音乐与民歌等其他形式的音乐进行了对比研究。
5.4 将四川道教音乐与其他地区道教音乐做对比研究
四川道教音乐具有普通道教音乐的共性和自己独特的个性,将四川道教音乐与其他地区道教音乐对比研究,蒲亨强,蒲亨建的《武当山青城山道教音乐之比较研究》,将湖北省的武当山与四川的青城山两个道教圣地的道教概况进行对比,重点是音乐分类及形态、音乐曲牌的对比,最后得出结论:青城山道乐的主体源于武当山道乐。并提出研究道乐历史渊源时应从音乐形态、口碑传说和文献史料等有关联的内容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才能对地域道乐的历史渊源、道曲产生流传年代作出具体的实证性研究和结论。另外甘绍成的《青城山道教音乐与外地道教音乐的关系》将四川青城山的道教音乐分别于湖南、湖北、陕西、北京、云南等几个重要名山及道观的韵曲、器乐曲牌做对比,得出青城山道教音乐与外地道教音乐有同名同词同曲、异名同词同曲、同名异词同曲、异名异词同曲四种不同形式的关系。
5.5 对道教音乐中的传承方式、审美风格、文化背景进行研究
四川道教仪式执行者的传承,火居道(在家道)按照师徒传承、家庭传承,常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全真道(出家道)按照师徒传承、教团传承,常采用一对多的传承方式。
单独针对四川道教音乐的审美风格及文化背景的研究并不太多,也许由于道教的起源及发展原因,不能单独将四川道教音乐提出,因此多数文章是在研究道教音乐的审美风格、道教与佛教甚至儒教音乐审美的对比,以及研究道教音乐的文化背景,对四川道教的相关研究即便有也是一带而过,大篇幅的深入研究较少。
6 结论与思考
在所有四川道教音乐相关的研究中,交叉学科的研究文献数量已经在增多,而深度和广度在未来还应该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多数交叉学科没有足够深入,还停留在表象上,交叉学科要求研究学者既需要具备音乐、宗教知识,也需要具备其他学科基础知识,对学者素养的要求决定了所出版的文献的质量,因此,在四川道教音乐交叉学科的研究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另外,对于四川不同地区的道教音乐还需要深入的研究;不同斋醮仪式中使用的特点也需要更深入的对比研究;经典著作《道藏》及《道藏源流考》等著作中的相关道教音乐的内容需要和具有地域特性的四川道教音乐结合研究,这些都可以作为后来学者研究的方向。深入挖掘、了解四川道教音乐,为四川宗教音乐文化发展进一步发展做出努力。[1]中国道教协会.道教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938—939.
[2]刘 红.乐于仙俗——刘红论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100—103.
[3]王纯五,甘绍成.中国道教音乐[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1.
[4]程 琳.信息分析概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104.
[5]史新民.道教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08—109.
[6]甘绍成,川西道教音乐概述[J].中国道教,1994(4):15—22.
[7]甘绍成.川西道教音乐与地方音乐的关系[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2(3):73—79.
[8]沙 地.川剧与道教文化初探[J],四川戏剧,2009(4):23—26.
[9]沙马拉毅,候 光.中国洞经音乐的源与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0):51—56.
[10]蒲亨强.武当山青城山道教音乐之比较研究 道乐探奥(上)[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5—36.
[11]甘绍成.青城山道教音乐与外地道教音乐的关系[J].交响.2013(4):32—40.
[12]甘绍成.四川道教仪式执行者的传承方式与特点 第二届道教科仪音乐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68—81.
G250.252
B
1005-6041(2017)05-0018-06
2017-07-11
张丽蓉(1960年—),女,本科,副研究馆员,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吕 婧(1978年—),女,硕士,馆员,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说
明]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科研项目“四川道教音乐文献收集与研究”(项目编号16SB0249)成果之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