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59)
新学术生态系统下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服务拓展
查继红
(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59)
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知识工作自动化这些颠覆性技术引领下,学术交流逐渐形成新生态,以“自由、开放、合作、共享”为理念的开放科学被认为是对固有科学研究工作组织操作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在这样的机遇与挑战下,图书馆学科馆员要适应这种转型,为用户提供新学术生态系统下的新服务。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本文深入剖析开放科学及相关术语的内涵,分析促进新学术生态的驱动因素和优势。图书馆学科馆员从开放科学理念的宣传与推广、开放科学相关政策咨询、开放科学素养培训、开放科学环境下科研流程知识服务四个方面拓展新服务领域。
开放科学;新学术生态;学科馆员;图书馆
开放科学环境改变了传统学术交流模式,加快了在更广泛领域内进行学术共享的速度,为科研人员快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提供可能,充分体现了“自由、开放、合作、共享”的新理念,打破传统科学研究交流、传播的各种障碍,促进科学更好地发展进步。开放科学已经形成国际性学术热点课题,不仅改变了科学研究的周期和流程,更是推动了科学研究模式的变革。研究型图书馆学科馆员一直是连接图书馆与科研人员的桥梁,是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的学术助手,在开放科学的新型环境下,学科馆员要做出及时的反应,深入理解开放科学的内涵,变革学科服务理念和模式,适应科研人员新的需求,提供更深入的学科服务,实现开放科学环境下学科馆员新角色的转变。
1 开放科学的内涵
1.1 开放科学的含义开放科学英文名称为open science,目前对于开放科学的概念还没有统一说法,杜克大学的版权与学术交流办公室主任Kevin Smith J.D.认为,开放科学应该包括与开放相关的所有内容,“透明”应贯穿整个科学过程,科学共享和开放科学项目的核心原则就是要实现在科学方法、观察、数据收集、数据访问、交流、协作、研究工具等方面的透明化。整个科学过程不是限制科学出版物的访问权,而是将整个过程共享给所有潜在用户、合作者和衍生用户。圣母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副教授Dan GeZelter认为开放科学就是实现四个基本目标:将实验方法、实验观察和收集的实验数据透明化;科学数据的公众可获得性和可重用性;科学交流的公众可参与性和公开性;基于网络工具促进科研合作。德雷塞尔大学Jean-Claude Bradley认为,开放科学是指科研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包含一系列措施以消除数据的访问和发表论文的获取壁垒,并使用数字技术更有效地传播研究结果。科研人员之间公开分享信息对形成良好科学氛围、加速研究进度、提升研究者识别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多伦多大学的Alessandro Delfanti认为开放科学是通过传播与共享科学成果,最大限度利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和共享来最终变革整个科学界的一种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维基百科中定义开放科学是使科学研究、科学数据和科学传播被社会各个层面包括业余或专业研究者都可获取的一种运动。它包括出版开放研究,开放获取运动,鼓励科学家实践开放笔记本科学和让科学知识发表与学术交流更容易的各种实践活动。
开放科学作为刚刚兴起只有十几年的新概念,还处于发展初期,并未定型,短时间内难以给出确切的定义,而且也为时尚早。同时,开放科学中的“科学”二字本身就是一个简单却又十分复杂的概念,包含科学研究过程、研究交流与合作、研究成果的分享与传播等广泛内容,因此要想为开放科学做出一个总体的标准概括比较困难。各领域专家对其理解也是各有千秋,难以统一。
参考一些开放科学的不同观点和说法,笔者认为开放科学是指在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学术领域,倡导学术研究秉着自由、开放、合作、共享的基本理念,打破研究过程、学术交流合作、成果共享传播的各种障碍,促进科学更好地快速发展和进步,形成科学研究开放与合作,成果自由传播与共享的核心科学文化价值观与科学行为习惯准则。按这个观念理解开放科学的话,从20世纪末兴起的一系列学术研究运动与现象,如自由软件运动、开源运动、开放存取运动、开放科学数据、开放笔记本科学、开放科学实验室、公民科学、新的科学研究交流方式科学2.0等,都可以划归到开放科学范畴。
1.2 与开放科学相关的术语内涵
美国密歇根大学塔博曼健康科学图书馆新兴技术馆员Anderson在SlideShare中总结了开放科学与开放数据相关网络术语的57种表达方式。本文将介绍排名前7种的相关网络术语的内涵。
开放存取(open access)体现的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在这种模式下,学术成果可以在全球实现无障碍地传播,任何科研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平等免费地获取和使用学术成果。
开放科学数据(open data)是一种经过挑选与许可的数据,这些数据不受著作权、专利权以及其他管理机制所限制,可以开放给社会公众,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无论是出版或做其他的应用都不加以限制。开放数据多以表格、数字、图像、多媒体或其他格式存在。在开放科学环境中,开放获取不仅仅是对全文的获取,还应该包括对数据的获取。
开放笔记本科学(Open Notebook Science)术语最早在2006年由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化学系副教授Jean-Claude Bradley在一篇博文中提出。开放笔记本科学就是使一个完整的研究项目在记录之初就可以被在线开放获取的实践。这包括将科研人员个人或实验室的笔记本连同所有原始、已处理数据和所有相关材料在它们产生的时候就一同在线公开获取。这种方式又被称为“没有隐性信息”。这是一种逻辑上研究极度透明的理想化状态,甚至包括对失败、非重要的、未公开发表等这些“黑暗数据”的在线公开获取。
开放科学实验室(OpenScience Laboratory)为全球的学生提供来自真实物理仪器和设备的数据访问应用权限。并遵循严谨的科学研究,激发学生转变科学研究的方法。它不仅为现有的科学应用提供实验场所,还将使用尖端科学技术为公众开发新的应用程序。
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是指全部或部分由业余科学爱好者完成科学研究的科研组织模式。后来,OpenScientist.org正式定义公民科学为“主要在业余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发展研究、自然现象测试等,以及这些研究活动的传播”。公民科学为业余科学爱好者找到贡献自身力量的途径,为科学研究网罗了大批从事日常基础工作的人手,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合理性的辩论和更多的解决思路。
科学2.0(Science 2.0),由科学家M.Mitchell Waldrop提出,是指科学家将原始实验结果、新生理论、新发现的声明、论文草案等发布到网络上,供他人阅读和评论。这是一种新型的科学实践活动。科学2.0使用如维基、博客、视频期刊等Web2.0协作式工具将传统科学研究活动转移到社交网络中。
Science Foo Camp开放科学会议是一种非典型颠覆性会议,其主旨是鼓励那些不经常合作的,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们,凭借他们分享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来汇聚一堂进行头脑风暴。
2 新学术生态的驱动因素
在传统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如科研过程的封闭性,交流与合作有限,学术成果受限获取,高度垄断的商业出版模式,知识产权对创新成果的过度保护,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科学研究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科学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革命性的交互工具的兴起为科学研究交流与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当前,科学事业和研究系统正在经历转型和变革,新学术生态“开放科学”被认定为对固有科学研究工作组织操作模式的系统性变革,这些发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变革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驱动。2.1 “数字原住民一代”逐渐进入科学研究群体
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代人已经习惯在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陪伴中学习和生活,对数字技术丝毫不稀奇,能够熟练地将各类新型数字工具运用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科学研究中。他们对打破各种科学研究的壁垒和障碍,通畅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渠道,创建真正的开放科学环境有更强烈的要求。这一代人也逐渐成为多数高校科研创新的新生力量,是科研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主要用户群体。
2.2 科研机构和研究者数量的急剧增长
科研机构的数量在欧美和世界其他地区同时都在增长,尤其是在中国。中国即将成为拥有全球最多科研人员的国家。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数量的增长也暗示着对于学术合作与交流,共享与协作的需求更为迫切,逐渐显现出科研社群全球化的趋势。开放科学环境下,科学研究合作打破了现在非开放性或有限合作性,通过科研数据、科研设备的共享,科学知识的开放,研究过程的市集式、社群式,公民科学等合作方式,发挥每个科研人员最擅长的优势,避免人力物力的重复性浪费,降低资源成本,最终提高科学研究效率。
2.3 ICT的普及应用与ICT能力的提升
数字技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和通信技术)软件的低成本普及以及ICT能力的提升都是驱动开放科学的关键因素。国际电信联盟2014年年底发布的《衡量信息社会报告》指出,几乎全球所有国家的信息通信技术都保持着强劲的普及势头,目前有30多亿人可以上网。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大约44%的家庭可在家中上网,而2010年的数字只为30%。新的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挑战,已经从“接入”发展到“参与”,为科学研究提供两个潜在的变革因素,一是学术资源和成果的出版与传播成本大大降低,二是具有强大交互功能的新兴网络技术扩展了科研人员的互动交流空间,这些变革因素促成科学研究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变革。随着科研人员ICT能力的提升,更促成开放科学的发展,促进科研人员在开放科学环境中不断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2.4 人类社会面临重大的共同问题与挑战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许多共同问题,如,生态环境、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保护、艾滋病、癌症等疾病的预防控制与治疗,反恐、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等重大问题,这些问题都对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发展的深入,对于人类社会面临重大的共同问题与挑战,科学研究表现出广泛性、开放性合作交流的迫切需要,学科交叉融合急速加快,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规模化、集团化的科研协作模式成为主流,举世瞩目的重大科学研究都需要跨国家、跨地区,集聚多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共同合作,这也成为促成开放科学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5 社会对科研监察要求提高
社会上各相关群体如大学、研究资助者、图书馆、科研人员、出版商、工商企业、政府等都在对变化的科研环境做出反应并适应。如,大学正在考虑对科研人员提出新的技能要求,以新的方式来衡量其职业表现。政府考虑如何让公众更好地获取政府投资的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从而让政府的科研投资效益最大化。出版机构在实现出版物及研究数据开放获取上表现更为积极活跃。而与此同时,对于科学界存在的许多热门议题,如出版周期的缓慢争议,对现存同行评议制度的批评,无法对大量科学研究结果进行重复验证,科研数据保存、公开与共享不足,学术不端行为频现等,社会各方都强烈要求提高对科学研究的监察力度,促进开放科学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3 新学术生态优势
3.1 激活社会经济随着科研系统开放性、共享性、透明性的增加,科研群体对社会现实的挑战具有更有效的快速反应,有助于社会各界与科学界建立更加强健和谐的合作关系,获得来自公民及公民科学群体的信任和积极参与。欧盟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大数据和开放数据产生的价值估计将为欧盟28个国家的GDP总值贡献1.9%的增长份额。过去由于缺乏资源,难以获得科学界的研究成果的工商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新学术生态开放科学环境下,将可能改变现状,因为工商业界获取开放资源门槛降低,激发了工商业界的活力和竞争力,对企业在创新、成长、就业等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2 提升科研学术效率
当前科学发展趋势更加强化了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事实上,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尽快和尽可能地通过共享和合作来推动整个科学界的进步,而非是科研人员个人得到学术利益。现在许多科研社交网络,如Research Gate和Mendeley,可以使科学家在科研阶段的早期(出版学术成果之前)就更好地共享数据和分享每个科研阶段的学术成果。开放科学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提升研究的效率:科研人员通过分享成功甚至是失败的研究结果,极大降低科研活动重复率,促进科研合作人员向正确方向进一步研究;极大提升学科之间知识的传播速度;学术不端行为将极易被揭露,从而降低科研不良行为的影响;可兼容、互操作的科研数据集的共享利用将加速验证、识别及发现新的关联,促进新发现的产生;通过改进、验证、复用的科学方法和数据,将提升科学质量,使科学研究更值得信赖。
3.3 学术评价更科学客观
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科研网络中,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科学研究。开放科学的发展趋势要求科研人员和研究机构不得不考虑相关变革的广泛影响,对开放科学相关知识与政策加深理解,并做出及时反应。如科研人员公开自己的研究数据和学术成果将成为职业晋升与学术评价的重要衡量尺度;研究机构将改变传统学术奖励系统,重视和鼓励基于网络环境的学术研究;出版评价指标从基于论文形式向基于网络发布形式(如博客等)转变;学术成果质量和影响力将倾向于采用网上关注度,传播、共享与开放度和补充型科研计量指标来衡量。在这种趋势下,科研人员所面临的挑战将是:如何为自身制定文献与数据管理战略和计划,接受关于开放科学相关知识与政策的学习;如何管理其知识资源的训练;如何在日益增多的出版选项中做出选择等相关开放科学素养方面的能力提升。面对这些挑战,学科馆员有拓展更多服务的空间。
4 新学术生态环境中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新服务
4.1 开放科学理念的宣传与推广服务尽管开放科学运动是由科研工作者自下而上发起并逐步展开,但是,仍然有很多科研人员对其了解有限,更多是持有观望和保留意见。大学是科研人员集中的重要机构,在开放科学运动中最先被涉及,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科研支持的主要辅助部门,当然也不能置身事外。欧盟委员会指出:“科学处于变革之中,需要政策制定者制定出不后悔的政策,同时,利益相关者也需要在尚无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大学图书馆在开放科学运动中面临的新挑战就是如何支持科研人员快速适应开放科学环境,转变传统科学观念,参与开放科学运动,提高科研质量和效率。
图书馆学科馆员是走进科研一线,融入科研群体,提供深层次、个性化服务的主力军,更适合充当开放科学运动的宣传者与推广者的角色。图书馆有义务向科研人员进行宣传,消除他们对开放科学的种种担心和误解,减轻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让他们接受开放科学新理念,了解开放科学是科研机制范式转变的大趋势,督促学校相关部门制定适应开放科学环境的科研奖励新机制、职称晋升机制、成果评价机制等。
图书馆应着力改变科研人员对开放科学的几大误解。
4.1.1 开放科学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科研人员担心成果开放,会引起更多剽窃行为的发生。事实上,很多科研人员并非故意剽窃他人成果,更多是对现有奖惩体系、评价体系等“一刀切”管理体制的无奈。所以,从根本上说,减少学术不端行为,是要从根源消除其产生不端行为的动因,而不是通过阻碍开放科学的发展来杜绝学术不端。相反,开放科学还会是解救当前学术危机的可行之道,是治理不端行为的法宝。钱学森曾提到:“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将研究成果公开,相反会起到防止剽窃的作用,因为公众都知道是你的思想和成果,剽窃者一旦窃取就会被发现,自然也就有所顾忌。开放科学是发展的大趋势,不能因个别不端行为而否认开放科学的优越性。
4.1.2 开放科学会导致科学研究动力的丧失。科研人员认为,开放科学反对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为知识的自由获取设立了障碍,这种理念将损害研究者的经济利益,挫伤积极性。事实上,个人的经济利益从来不应该是维系科学研究的最佳动力,科研人员的兴趣爱好和对追求真理的强烈事业心才是激励科研的重要动力。开放科学理念就在于净化科学环境,摒弃唯利是图的科学研究动因,倡导从个人兴趣、爱好、事业心、责任感,及对科学的尊重与信仰为科学研究的直接动因。
4.1.3 开放科学将更易暴露科研的学科劣势和研究错误。由于开放科学环境促进更广泛和开放的科研合作,科研人员担心更容易显现自己研究的弱势与不足,分享科研进程的同时也意味着可能暴露错误和失败。但是,开放科学环境为志同道合的科研人员们快速发现彼此创建了更便捷的渠道,建立起双赢的科研合作关系。开放科学的实践过程与数据,将有利于科研进程得到其他人的验证与补充和对研究路径方向的提醒与建议,从而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与精力,提升科研效率与质量。
4.2 开放科学相关政策咨询服务
开放科学的发展也要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来指导和推进。研究机构、研究资助者(基金组织)、大学、政府、出版商与工商业界、学术界联盟组织等各利益相关群体都在做出反应和适应,陆续出台与开放获取、开放科学数据等相关的管理政策或共享政策,以促进开放科学运动的快速发展。如Murray-Rust等科学家发布科学数据共享的“潘顿原则”,提出开放科学数据应该能通过互联网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目的免费获取而没有资金、法律、技术的障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科技部长签署并发布的《公共资助科学数据开放获取的原则和指南》宣言,提倡所有获公共资金支持的研究数据都应被公众获取共享。很多期刊出版商如PLOS One、F1000 Research、Nature、BioMed Central建议或要求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时,同时提交相关的附加数据或提交到合适的仓储中。联合数据存档政策(Join Data Archiving Policy,JDAP)要求支持论文观点和结论的数据应在适当的公共仓储中进行归档,等待开放科学数据的政策。再如,2014年5月,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政策声明,中国科学院的各类公共资助科研项目所产生的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全部或部分资助科研项目产生的论文,需在论文发表后12个月内实施开放获取。图书馆学科馆员是获悉和了解这些政策的易感人群,有义务定期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政策与声明,向学校科研人员及时发布,同时提供这些政策的咨询与解读服务,让科研人员了解这些政策的重要意义,积极按这些政策和国际通用规范进行开放共享,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利用,推进整个科学研究发展进程。
4.3 开放科学素养培训服务
在开放科学环境中,科研人员面临更多压力与挑战。不断出现的社会交互工具、科研社交群体网站、媒体分享平台,相关学术开放的政策、指南、声明,与开放科学相关的术语、新兴热点、前沿实践等,都增加了科研人员适应开放科学环境的难度。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一直以来为用户提供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服务,这个服务随着科研环境的变革,自然延伸到培养和提升用户开放科学素养能力等方面。学科馆员通过培训、讲座、宣传等方式帮助科研人员了解开放科学这种发展趋势,熟悉相关知识与政策,学会使用相关工具、网站、平台,消减他们在开放科学环境中所面临的困难与焦虑,从而制定适合开放科学环境的科学研究战略和计划。如,为用户开展科学数据的发表和存档政策的培训,学者唯一标识的解读与注册培训,机构知识典藏、开放获取知识、开放获取出版物投稿、知识产权解读与厘清,新型文献计量指标评价体系、新型软件和工具使用等培训。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将数据管理纳入信息素养教育范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成立学术交流部门,由学科馆员为用户宣传开放获取与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知识,指导用户在开放获取刊物中发表论文,与出版商联络厘清版权事宜,自助提交学术成果到机构知识库流程等培训服务工作。
4.4 开放科学环境下科研流程知识服务
欧盟委员会政策分析师European Commission描绘开放科学环境中科研流程链如图1所示。
图1 开放科学环境中科研流程链
研究型图书馆学科馆员在开放科学环境中可以扮演知识服务中心的角色,围绕新的开放科研周期,有针对性地对每个研究阶段的科研需求与产出提供适当的服务。
在开放科研概念阶段和数据收集阶段,科研人员利用博客、论坛进行开放讨论,用开放数据和电子实验室笔记本形式进行实时分享。在这两个阶段,学科馆员可以根据所服务用户的研究领域进行云数据挖掘,编制云索引,对云资源按用户类型、相关度进行分类,供用户使用。在数据收集阶段,由于高校科研工作涉及许多学科,数据众多且复杂,因此,学科馆员要为用户解读数据保存相关政策及规范,帮助用户制定符合资助者要求和满足数据策划管理需要的数据保存计划和策略,并根据自身在文献管理方面的经验,为科研人员在数据处理和保存方面提供建议、指导和协助。
在开放科研的分析和出版阶段,科研合作者来自更广泛的人群,包括公民科学家、科研志愿者、科学共同体成员等。科学研究成果的出版也不仅是科学结论,还包括产生的相关数据、过程、原因、证据等,其形式可以是传统的出版模式,也可以是存储在开放的机构知识库,或是Nanopublication(纳米出版方式,即以概念为单元的科学结论形成语义知识网)等。研究型图书馆学科馆员在这个阶段可以成为“科研猎头”,帮助科研人员寻找和招募潜在合作者,为他们收集恰当的分析软件,帮助他们熟悉新型出版模式,对成果进行归纳、存储,方便他们进行开放获取出版。
在出版前和出版后的开放同行评审阶段,科研人员根据开放评审、新的科学研究信誉评价体系等变革的科研影响力和质量评价方式来过滤科学文献,发现科学知识。研究型图书馆学科馆员在此阶段可以充分发挥在科研情报分析方面的优势,基于学术社交网络和开放获取平台,综合运用诸如博客、数据集、软件发布成果等补充计量指标,测量和分析科研人员及其学术成果的网络关注度和影响力,进而逐步改变传统学术奖励系统,促成学校评价指标更侧重基于网络形式的发布,而不仅限于传统论文发表形式。
5 结 语
开放科学运动给整个科学研究体系和流程带来深远影响,从产生研究灵感那一刻到科研成果的发布出版,整个科研流程链的每个环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科学事业中的各类机构都受到影响,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科学的传播和评价系统,这些变革与发展趋势已经无法逆转。面临变革中的挑战,研究型图书馆学科馆员该如何主动参与到开放科学运动中,特别是在开放科学环境中的保存和管理服务、基于科研成果影响力评价新方法的增值服务、开放资源与开放数据的发现与利用服务等方面,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这些值得业内同行深入研究和探讨。[1]刘春丽,徐跃权.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环境中专业图书馆的新角色[J].图书馆建设,2014(2):83—88.
[2]Kevin Smith,J.D.What is Open Science.[EB/OL].[2015-04-20].http:∥blogs.library.duke.edu/scholcomm/2010/09/13/what-is-open-science/.
[3]Dan GeZelter.What Exactly is open science?[EB/OL].[2015-04-20].http:∥www.openscience.org/blog/?p=269.
[4]Jean-Claude Bradley.Open Science:Good for Research,Good for Researchers?[EB/OL].[2015-04-20].http:∥scholcomm.columbia.edu/?s=open+science.
[5]Alessandro Delfanti.Biohackers.The politics of open science[EB/OL].[2015-04-20].http:∥delfanti.org/biohackers/.
[6]Wikipedia .Open science[EB/OL].[2015-04-20].http:∥en.wikipedia.org/wiki/Open_science.
[7]李建成.开放科学运动初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8]Wikipedia.open data[EB/OL].[2015-04-20].http:∥en.wikipedia.org/wiki/open_data.
[9]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Is it open data?[EB/OL].[2015-04-20].http:∥www.isitopendata.org/guide.
[10]Jean-Claude Bradley.Open Notebook Science Using Blogs and Wikis[EB/OL].[2015-04-20].http:∥precedings.nature.com/documents/39/version/1.
[11]Wikipedia.Open notebook science.[EB/OL].[2015-04-20].http:∥en.wikipedia.org/wiki/open_notebook_science.
[12]Jean-Claude Bradley.Freeing the Dark Data of Failed Scientific Experiments.[EB/OL].[2015-04-20].http:∥precedings.nature.com/documents/39/version/1.
[13]The Open Science Laboratory[EB/OL].[2015-04-20].https:∥learn5.open.ac.uk/course/view.php?id=2.
[14]Open Scientist.“Finalizing”a definition of Citizen Scientist and Citizen Science[EB/OL].[2015-04-20].http:∥www.citizensky.org/forum/finalizing-definition-citizen-scientist-and-citizen-science.
[15]公民科学[EB/OL].[2015-04-2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9Wocqi386s-wFkyR5aIyEGtqGbK8-eYTqz7ok1TswRqZVLcEmhSPpim9OQjS8iq4j0uUfrwv5_W3-YKm6igUKvca.
[16]Scientific American.Science 2.0 is open access science the future[EB/OL].[2015-04-20].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science-2-point-0/.
[17]John B.The Science Pages[EB/OL].[2015-04-20].http:∥sm.stanford.edu/archive/stanmed/2009summer/article6.html.
[18]Wikipedia.Science Foo Camp[EB/OL].[2015-04-20].http:∥en.wikipedia.org/wiki/Science_Foo_Camp.
[19]人民网.全球信息通信技术普及势头强劲[EB/OL].[2015-04-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27/c70731-26101938.html.
[20]European Commossion.science2.0:science in transition[EB/OL].[2015-04-20].http:∥ec.europa.eu/research/consultations/science-2.0/background.pdf.
[21]任树怀,时婉璐.论数据策管环境下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J].图书馆杂志,2014(9):48—53.
[22]洪 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及其启示[J].图书馆杂志,2015(2):94—100.
[23]SzkutaK.Openness in the Research Cycle[EB/OL].[2015-04-20].https:∥science20study.wordpress.com/2012/05/29/openness-in-the-research-cycle/.
G251.6
B
1005-6041(2017)04-0055-06
2017-02-28
查继红(1965—),女,本科,馆员,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