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智慧图书馆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及建设策略研究
苏瑞竹,张云开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智慧图书馆是继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出现的图书馆新形态,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也逐年升温,然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在对智慧图书馆进行理论阐述时,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纷争不断,理论研究的繁杂也导致了智慧图书馆实践研究的进展缓慢。本研究试图分析智慧图书馆的产生背景,从智慧图书馆产生的技术背景、人文背景以及社会背景入手,从而得出智慧图书馆所应具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智慧图书馆的实践研究提供指导策略。
智慧图书馆;产生背景;发展趋势;建设策略
1 智慧图书馆的产生背景
从哲学上来说,新事物的产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技术的发展、人文精神的需求以及社会需求的体现均是智慧图书馆产生的重要原因。智慧图书馆是社会需求与图书馆自身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图书馆服务范围不断拓展的产物,社会的需求是智慧图书馆产生的外在动力,图书馆技术变革与人文精神是智慧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动力。对智慧图书馆产生的技术背景、人文背景以及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阐释智慧图书馆的产生原因,明确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为智慧图书馆实践工作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1.1 智慧图书馆产生的技术背景
图书馆的核心任务是保障信息的有效查询与获取,而每次信息技术的进步都导致了信息量的急剧增长,也使得图书馆在保障信息的有效查询与获取这一任务中面对更大的机遇与挑战。科技是推动图书馆前进的重要动力,图书馆每一次的形态变更都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正如计算机的出现促进了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物联网的发展、智慧化设备的普及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都是智慧图书馆产生的重要技术背景。
数据爆炸为读者带来了海量的数据,这为图书馆保障信息的有效查询与获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需要帮助读者在繁杂的数据中寻找到自己所需的数据,并且培养读者在数据海洋中寻找利用数据资源的能力。现今社会已经由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社会逐渐转向DT(Data Technology)社会,数据中所蕴含的价值被人们重视并尝试利用起来,图书馆也开始尝试在读者许可的情况下,对读者数据进行分析,寻求其中的规律,向读者提供更加智慧的服务。
不同于互联网的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物联网将用户端延伸并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通信。物联网的出现为图书馆构筑智慧环境提供了良好机会,除了与馆员的交流,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智能设备与图书馆馆舍、馆藏资源与图书馆设备形成良好互动,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从智慧图书馆获取自己需要的服务。
1.2 智慧图书馆产生的人文背景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智慧图书馆也不例外。在西学东渐的大文化背景下与维新变法的有力推动下,中国图书馆事业完成了从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国民教育的普及、国际交流的深入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已经成为了社会中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信息的查询与获取提供坚实的支持与保障。帮助每个读者成为拥有自由思想的人是图书馆一直以来坚持的工作,体现着文明进步对人个体的终极关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席卷而来的物质文化也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文化,日趋物质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但是在近代技术应用中,图书馆越来越偏向于注重技术而忽视人文精神。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馆的工作方法以及服务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而在技术愈发被重视的同时,人文精神却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所忽视。在读者对图书馆馆员的刻板印象调查中,图书馆馆员被认为具有能力,值得亲近但是服务意识淡薄,更多的被看做是图书馆的管理者而不是读者的服务者,这一调查结果也反映出许多图书馆在新技术的应用上表现得非常积极,但是在读者服务上却鲜有重视。这些现象也引起了图书馆界对于技术主导的反思,科学技术应是图书馆发展的保障,人文关怀才应是图书馆发展的主导。智慧图书馆的出现克服了仅仅局限于技术而忽视人文精神的现代图书馆弊端。智慧图书馆是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利用技术更加高效地体现图书馆的价值和职能,一方面也可以将数据、信息、知识上升到智慧的高度,为读者提供有力的知识查询与获取的保障,帮助其成为拥有自由思想的人,这便是智慧图书馆产生的人文背景。
1.3 智慧图书馆产生的社会背景
所谓社会背景,指的是图书馆所处的社会环境。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也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也不尽相同。而作为社会机构,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始终是社会需求最真实的体现。在农业文明时期,图书馆作为知识的保存机构,为人们保存着生活经验所积累而成的知识;在工业文明时期,作为新技术的保存者与传播者,图书馆致力于保障知识的自由以及平等获取;在信息文明时期,信息的马太效应产生了“信息鸿沟”,图书馆在全人类知识一体化的背景下,尽力消除“信息鸿沟”,同时在普遍均等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开展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让每个人都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随着“智慧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被公认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也成了人类的愿景,新兴的技术让图书馆能够与社会各机构实现更广泛的知识共享。智慧图书馆融合于智慧校园、智慧城市之内,形成读者、图书馆与馆藏资源高度的互联与互通,是泛在信息社会对图书馆赋予的责任与要求。
2 智慧图书馆发展展望:泛在、互联、人文、生态
图书馆的每次变革都是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可以预见,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慧图书馆将会成为继数字图书馆之后,图书馆的新形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做的发展展望并非是对未来的智慧图书馆进行具体描述,整个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是受到技术、文化、社会、经济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未来的具体细节进行预测都将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对于智慧图书馆未来的发展一无所知,通过分析现有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趋势,结合智慧图书馆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未来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大致趋势。2.1 智慧图书馆是泛在的图书馆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此后,全民阅读连续三年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地说明国家对拓宽图书馆阅读人群的重视和呼吁。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7次互联网统计报告,该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50.3%,中国上网居民人数已经过半,达到了6.88亿。其中,有90.1%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普及率的逐年上升,覆盖全部人口的网络化社会终将到来。同时,随着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每个人都将处于一个“24×7×365”的网络环境。智慧图书馆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将会无限接近“保存所有人类知识并且能够随时随地获取”(all information for all people at all time)这一终极理想。智慧图书馆是泛在的图书馆,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从智慧图书馆获取自己需要的服务。同时,随着读者信息的“大数据化”,智慧图书馆也将更加深入到读者的生活之中,发掘出读者隐藏的需求,甚至能够让读者尚未提出要求就得到满足,尚未提出问题就得到回答。
2.2 智慧图书馆是互联的图书馆
美国图书馆协会发布的《201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白皮书》指出,图书馆作为民主化的社区锚机构(anchor institution),具有促进教育、公平、社会正义和种族平等、促进地方与社区发展的无限可能性。锚机构是指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大型、空间固定的非营利组织。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前进,我们距离万物互联的情景将越来越近,不仅仅在社区,智慧图书馆将与政府机构、社会机构、情报机构、档案馆等进行更为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智慧图书馆的资源将更加开放,社会与智慧图书馆共建资源、共享资源,克服数字资源的“孤岛现象”,将更有力地保障人们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智慧图书馆不仅仅会参与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当中,同样也会积极地融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生活中,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继续发挥其在社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智慧图书馆是人文的图书馆
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曾在其所著的《图书馆学引论》中无不担忧地警醒后人:“学科之间的传统分界线正在被打破,并且在某些领域中正在差不多要消失,图书馆学在其技术和服务方面日益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靠近。但是我们最好还是提醒自己记住,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否则,过分热心于科学技术和行为学派的社会活动,我们就会看不到个人及其需要和包含在这些需要中的人文主义价值。”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学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图书馆人都应牢牢记住这一点。在现今的图书馆学研究中,许多人一味地推崇新出现的技术,一味地强调新技术的应用,却忽视了读者的真正需求,看不到人文精神的渐渐滑落。技术前进的动因总结下来无非两种,即对更高效率的追求和对满足需求的追求。笔者并不否认技术在图书馆发展中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但一味地追求技术却忽略了图书馆真正的价值核心,会让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偏离正确的线路,发展到最后只剩下冷冰冰的技术。
在网络化、数字化大行其道的现在,图书馆的藏书空间越来越密集化,而藏书空间的缩小同样也意味着读者空间的扩大,如何利用图书馆空间去满足读者更多的需求,逐渐成为了近些年图书馆界重视的一个问题。目前,图书馆的空间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为此,中外许多图书馆都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芬兰赫尔辛基的“城市办公室”、新加坡公共图书馆的“智能工作中心”、广州图书馆的“创客空间”、杭州图书馆的“市民大书房”,等等。智慧图书馆在发展中同样需要重视图书馆的空间价值,由于任何技术应用到图书馆中的本质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更好地去服务读者,智慧图书馆同样也不例外。未来的智慧图书馆将不仅仅是图书馆,同样也会是交流中心和知识共享中心。物联网技术将会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成为交流中心和知识共享中心的智慧图书馆将不仅仅单纯为读者提供资源,同样还会帮助读者更好的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未来的智慧图书馆无论是空间还是服务,都将散发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2.4 智慧图书馆是生态的图书馆
进入21世纪,绿色、节能、低碳成为了图书馆发展中重要的关键词,绿色发展是全球所密切关注的焦点与趋势,也是图书馆理念中的新内容。生态建筑学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意在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之中的各种因素,将能源、物质在建筑环境内实现有效循环与转换,从而实现低碳、节能、高效、无费、无污的建筑生态。于1997年5月建成的上海图书馆作为我国第一个在设计理念上融入绿色发展的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建筑革命的先河。国内图书馆建筑中,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的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则是生态图书馆的代表作。相信随着绿色发展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筑将会在设计上融入节能、环保、低碳的理念。除了图书馆建筑,智慧图书馆将会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馆内环境的全控制,凭借着分布各处的传感器,图书馆可以将馆内人员数量、空气质量、水源质量、噪音等级、座位数量、建筑结构等数据收集起来,实施监控,随时调节,创造出节能、高效的“智慧环境”。在服务理念上,智慧图书馆也将倡导绿色低碳,积极利用文献资源共享机制,减少复印用纸,同时利用宣传、讲座、论坛等形式,将生态环保的理念推广给读者。智慧图书馆是生态的图书馆,从建筑设计、图书馆系统到图书馆绿色发展、节能生态的理念都将贯彻其中。
3 智慧图书馆建设策略
3.1 平衡技术发展与图书馆自由平等原则之间的矛盾作为图书馆精神的内核,自由平等与消除信息鸿沟始终是图书馆的任务,而大量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无形中提高了读者使用图书馆资源的门槛,用户自由平等获取图书馆资源将受到威胁。一方面是由于只有那些掌握相关技术应用的用户才能够获取相应的新技术服务,提升了图书馆用户教育的成本;另一方面,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环境大多需要移动端设备来获取其服务,而这将逐渐使得图书馆服务变得“高消费化”,“经济贫困者”在难以获得图书馆服务后会被迫变为“信息贫困者”,社会中的信息鸿沟会越拉越大。同样,智慧图书馆中新技术环境下的设备,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对于大城市图书馆来说不足为道,但是对于中小型图书馆来说,则是他们建设智慧图书馆过程中的一个严峻问题。当然,笔者也并非认为图书馆应该一味排斥新技术,图书馆故步自封必然会导致在社会发展进程的浪潮中被淘汰,只有顺应发展趋势才能在时代潮流中不被淘汰,但是,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如何在新技术的应用与图书馆自由平等原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需要图书馆人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3.2 建立统一的智慧服务平台
新技术背景下的图书馆设备并不能赋予智慧图书馆智慧,真正能够让智慧图书馆拥有“智慧”的,是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平台。在智慧图书馆当中,凭借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将实时数据传到中央平台当中,图书馆可以实时获知馆内温度、噪音等级、馆内人数、光线强度等数据,从而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调整,这一场景的核心便是智慧服务平台。在物联网技术的初期,物联网公司并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而他们为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平台也仅仅是为其产品服务,与其他的物联网设备并不兼容,难以形成良好互动。图书馆作为智慧服务平台的使用者,应与供应商形成良好互动,改变以往“你提供,我使用”的被动局面,主动设立行业标准,参与到智慧服务平台的设计中来。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更积极地促进物联网公司与图书馆的深入合作,推动行业标准的形成,建立统一、兼容、适合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平台。
3.3 培训智慧馆员
在高德纳公司2015年技术预测峰会中,福布斯杂志的Gil Press提到,通过智能机器以及工业化服务,业务经营的总成本预计将会减少30%。高德纳公司同样预测物联网技术将会导致业务流程工作需求下降50%,而核心数据流程工作需求则会上升500%,其中包括整合专家、数字业务架构师、监管分析师、风险管理员等职位。简而言之,智慧的系统需要智慧的员工。作为智慧图书馆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馆馆员需要扮演好两个新的角色:数据的收集者以及隐私保护的执行者。数据是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的基础,图书馆馆员需要拥有收集数据以及在信息海洋中寻找所需数据的能力,同时还需要拥有判断什么种类的数据需要收集,以及什么种类的数据无需收集的能力。隐私保护是大数据时代各机构都需要面对的议题,图书馆馆员需要在读者畅游数据海洋之时,保证其个人信息安全。图书馆只有明确隐私保护策略,才能够让图书馆馆员在工作中详细制定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具体办法,打消用户在享受图书馆服务时对于自身信息安全的顾虑。作为将智慧图书馆馆藏、空间以及服务智慧化的关键角色,图书馆馆员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保证图书馆馆员队伍的人才质量,提升图书馆馆员的专业水平,将学科馆员向智慧馆员转变,才能够让智慧图书馆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3.4 进行智慧读者教育
智慧图书馆除了需要智慧图书馆馆员,同样也需要智慧读者,智慧图书馆对读者所进行的教育并非是学校中“你讲我听”的传统教育,而是为读者自我学习提供资源,帮助读者更好地完成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将读者转化成为“智慧读者”,智慧图书馆需要在读者教育中着重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图书馆要帮助读者了解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需要读者拥有一定的技术背景,当读者对这些技术拥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获得智慧服务;第二,图书馆需要开展数据素养教育,读者尤其是科研人员需要在大数据时代拥有对数据的获取、分析、管理与共享能力以及对数据伦理的了解与遵循;第三,图书馆需要开展读者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帮助读者在大数据时代树立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同时了解图书馆信息安全保护机制,配合图书馆对读者个人数据的收集,帮助智慧图书馆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服务。
4 结 语
智慧图书馆是新的技术背景下图书馆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是数字图书馆之后图书馆的新形态,它继承了传统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同时也承担了新的责任与义务。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相信随着图书馆界的不断探索,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我们所期待的智慧图书馆时代终将到来。[1] 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2]许建业.当代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公共图书馆——人文视野中的公共图书馆发展之思考[J].图书馆,2006(6):36—38.
[3]俞碧飏,徐建华,卢正明.当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实证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2):8—13.
[4]文庭孝,刘晓英.现代图书馆发展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J].图书馆,2013(6):21—23.
[5]秦殿启.智慧图书馆的语境、要素和发展路径[J].图书馆,2016(6):35—38,91.
[6]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10-27].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
[7]美国图书馆协会.2015美国图书馆协会白皮书[J].图书情报研究,2015(3):3—14+45.
[8]谢 拉.图书馆学引论[M].张沙丽,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6:9.
[9]李燕波.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中的“不智慧”[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1):63—68.
[10]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11]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12]侯松霞.智慧图书馆顶层设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6):5—9.
[13] Gartner Predicts Top 2015 And Beyond Trends For Technology, IT Organizations, And Consumers, [EB/OL].[2016-10-27].http:∥www.forbes.com /sites/gilpress/2014/10/09/ gartner-predicts-top-trends-for-technology-it-organizations-and-consumers-for-2015-and-beyond/#599ad2e57847.
[14]伊安·约翰逊,陈旭炎.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J].图书馆杂志,2013(1):4—7.
[15]潘杏仙.智慧图书馆用户培育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2):48—51.[说
明]本文系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图书馆智慧化水平测度研究”(项目编号:gxun-chxs2015034)的成果之一。G258.89
B
1005-6041(2017)04-0032-05
2017-02-22
苏瑞竹(1963—),女,研究馆员,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云开(1992—),男,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