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学科馆员自身与服务对象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学科馆员与服务对象互动的三种模式(学科馆员—学院专家模式、学科馆员对口负责模式、学科服务团队模式)的SWOT,从学科馆员自身与图书馆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学科馆员任职的两种模式(专职学科馆员、兼职学科馆员)的SWOT。结合本馆学科服务的阶段性目标、馆情、院情及校情,提出坚持专职学科馆员与兼职学科馆员并存,由“学科馆员对口负责学院—面向学院的学科服务团队”模式向“学科馆员对口负责学科+面向任务的学科服务团队”模式转变的建议。
[关键词]学科馆员;学科服务;学科服务团队;专职学科馆员;兼职学科馆员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4-0085-04
1引言
学科馆员的工作模式关系到学科服务的成效。当前学科馆员的工作模式,从学科馆员与服务对象的互动机制来看,有学科馆员—学院专家模式[1—3]、学科馆员对口负责模式[1][4]、学科服务团队模式[5—6];从学科馆员在图书馆内的任职模式来看,有专职学科馆员模式和兼职学科馆员模式[7—8]。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自2009年11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以来,上述学科馆员的工作模式都经历过或正在实践。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以我馆6年的学科服务实践为个案,探讨学科馆员各种工作模式的利弊,探寻更具成效的学科馆员工作模式。
2学科馆员与服务对象互动模式SWOT分析
SWOT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要优化战略规划,实现战略目标。经过6年的实践,我馆将学科服务的目标浓缩为:优化学科资源,提升信息素养,助力教学科研,辅助科研管理。在学科服务发展的不同阶段,我馆的目标和服务内容有所侧重,学科馆员的工作模式也随着学科服务的展开和深化在发生变化。我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之初是学科馆员—学院专家与学科馆员对口负责学院两种模式并行的,2013年底我馆设立了人文学科服务团队、社会科学服务团队和理工学科服务团队,向学科服务团队模式转型,但实际操作中是学科馆员对口负责学院模式与学科服务团队模式并存。为了明确每种模式的SWOT,下面分别对三种模式进行分析。表1基于我馆的学科服务实践对三种模式的SWOT进行了总结。
2.1 学科馆员—学院专家模式
本文采用“学科馆员—学院专家”模式称谓,而没有沿用现有论文[1—3,9]中的“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称谓,一是认为“图情教授”让人产生歧义,二是因为在我馆实践中,虽然最初的确是与图情教授联络,随着学科服务的开展和变化,学科馆员与图情教授的联络逐渐弱化,最终联络得最多的还是学院的一把手或个别有需求的教师,因此称为“学科馆员—学院专家”是较符合学科服务具体实践的。该模式是我国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后最先采用的服务模式,我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后也采用了这种模式。我校设立有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每个学院一般由分管科研的副院长负责学科资源建设工作,他们顺理成章成为学科馆员与学院对接的联络人,这也与我馆设立学科馆员推广与建设学科资源的初衷相切合。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后,学科馆员曾以图书馆名义督促各学院重新确认学院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小组的名单,为学科馆员—学院专家模式的推进铺路。为合理分配经费和有效配置资源,我馆由馆长出面分别组织了人文社科学院与理工科学院专家教授见面会,根据人文社科学院与理工科学院学科专业资源需求的特点,对纸本资源与数字资源的采购经费比例进行了重新分配,学科馆员与学院专家共同配合,使得学科资源的配置能较好地满足学科教学与科研需求。
2.2 学科馆员对口负责模式
学科馆员对口负责模式是当前学科馆员工作模式中最为常见的模式,这种模式有三种形式: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由一名学科馆员负责为一个学科或学院服务,“一对多”由一名学科馆员负责为多个学科或学院服务,“多对一”由多名学科馆员负责为一个学科或学院服务。我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时设置了9名专职学科馆员为全校20个二级学院提供学科服务,采取了一对多的服务模式,一名学科馆员负责为两到四个学院提供学科服务。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除了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培训和讲座来推广资源的利用和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2.3 学科服务团队模式
学科服务团队模式有两种形式:面向学院的团队模式和面向任务的团队模式。面向学院的团队模式由若干名学科馆员按学院学科组成一个学科服务团队,这个团队可能负责一个或几个学科,也可能负责一个或几个学院,学院的所有学科服务工作由这个团队来负责。我馆2013年组建了人文、社科、理工三个学科服务团队后采取了面向学院的学科服务团队模式。面向任务的团队模式根据任务的不同由若干名学科馆员组建成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可以是临时的团队,随着任务的完成而结束,也可以是长久的,将学科服务内容划分为相对固定的板块,每个板块的工作由一个团队负责。没有组建面向学院的学科服务团队之前,我馆曾采用面向任务的模式来完成特定任务,例如为了有效配置学科资源,学科馆员共同完成了数字资源的调研报告;由几名学科馆员组成文献检索课教学团队,共同承担学院开设的文献检索专业选/必修课程。
3馆内学科馆员任职模式SWOT分析
图书馆内学科馆员有两种任职模式:专职学科馆员与兼职学科馆员。专职学科馆员一般归属于图书馆的一个部门,例如学科服务部、参考咨询部、信息服务部等,兼职学科馆员则来自图书馆的各个部门。我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之初,所有学科馆员均为专职学科馆员,2013年底开始尝试设置兼职学科馆员加入学科服务工作。我馆专职学科馆员属于学科服务部(最初为信息服务部),兼职学科馆员则来自馆内采编部、古籍部、流通部等部门,他们参与部分学科服务工作,但还要从事本部门的工作,管理归属于本部门。我馆专职学科馆员模式与兼职学科馆员模式的SWOT分析见表2。
4思考与建议
采取何种学科馆员工作模式需要与学科服务的阶段性目标定位、馆情、院情及校情相适应。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之初,资源推广与利用是我馆学科服务的核心工作,我们将建设学科资源与提升信息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一名学科馆员对口负责2—4个学院,从与学院专家联系入手。随着学科服务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建设学科资源与提升信息素养成为常规性工作,助力教学科研与辅助科研管理成为专项性工作,我馆过渡到学科服务团队模式,具体运作上采取了“学科馆员对口负责学院—面向学院的学科服务团队”并行、“专职学科馆员—兼职学科馆员”并行的机制。
当前我馆“学科馆员对口负责学院—面向学院的学科服务团队”模式,从外显情形上看存在上述SWOT分析中的问题,从内隐机制上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以学院而不是以学科为学科馆员服务面向的出发点。在学科服务的初始阶段以学院为服务面向的出发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推广学科服务的策略,但随着学科服务朝着精专深的方向推进,学科馆员对口负责的口径应由学院转变为学科,让学科馆员真正回归为“学科”馆员。
由于校区分散,图书馆馆舍分散,人手不足,以及表2中分析的原因,我馆兼职学科馆员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学科服务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图书馆的主流业务”[10],我们需要以“从未来看现在”[11]的视角来考量学科馆员岗位设置的必要性和设置形式的多样性,并且从兼职学科馆员以往的工作成效来看,来自不同部门的兼职学科馆员也给学科服务工作注入了更多正面的可能性。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学科馆员技能的馆员,需要坚持专职学科馆员与兼职学科馆员并行的机制,着眼未来,蓄势待发。
学科服务工作是分层次的,经过6年的实践,我馆学科馆员已具备独立完成基础服务的能力,专项服务或者说个性化深层次的服务一般是项目性质的服务。我馆的学科服务实践证明,以团队形式来完成专项服务任务是适合我馆的有效模式。但在面向任务的团队成员的组织形式上,可以尝试打破目前三个学科团队的限制,使得面向任务的团队成员的选用更灵活。同时,可以尝试兼职学科馆员的聘用采取面向任务的短期聘用形式,由学科服务部根据具体任务的需要在全馆范围内招贤纳士,作为临时的兼职学科馆员,任务完成后不再是兼职学科馆员。
综上所述,“学科馆员对口负责学科+面向任务的学科服务团队”模式可以作为我馆下一阶段进一步深化学科服务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姜爱蓉.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J].图书馆杂志,1999(6):30—31.
[2]李红.“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初探[J].现代情报,2004(6):41—42.
[3]王俊俐,张建国.大学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服务模式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7(10):30—31,34.
[4]张群.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6):124—127.
[5]万文娟.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建设问题与策略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63—69.
[6]胡良.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团队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5):32—35.
[7]李洪.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模式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57—160.
[8]金岩,于静.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创新模式探讨[J].图书馆杂志,2008(4):38—40,44.
[9]杨汉妮,韩小明.学科馆员—图情教授的协同服务模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21—424.
[10]初景利.学科服务的难点与破解.[2016-05-16].http:∥www.aiweibang.com/yuedu/75126289.html.
[11]吴建中.从未来看现在——图书馆发展的下一个十年.[2016-05-16].http:∥www.lsc.org.cn/d/2015-12/28/201512281119007.pdf.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