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曲艺
[中图分类号]G250.7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4-0010-04
1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1]。我国的非遗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因而国家和政府很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文字、录音、录像等传统的技术手段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挥过重要作用,为我们保存了大批珍贵的非遗。但是,受自然气候和保存条件的限制,书籍会发霉褪色、录像带会受潮老化、录音带会消磁失真,使所记录的非遗信息出现失真甚至毁坏,不利于长期保存和利用。尤其是有很多录音录像播放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在市面上停产淘汰,造成空有宝贵资源却无法读取应用。而书籍的记录是平面的,无法反映传承人在演出过程中的神韵和场景,后人对非遗的了解只能依靠文字与图片的记录,外加调动自己的想象才能将其重现,而这种重现结果因人而异,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非遗的真实性。
利用数字扫描、立体扫描、数字录音、数字摄影、运动捕捉、全息摄影、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对非遗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采集所得的非遗数字资源经过标准化处理和转化后,借助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能够方便地实现专业化分类、系统性整合、永久性保存和一站式检索,为非遗今后的广泛共享、动态传播和再次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浙江曲艺为例,试就曲艺数字化保护进行探讨,以期对类似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有所促进。
2浙江曲艺及其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曲艺是中国民族民间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的演化发展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在非遗中,曲艺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魅力和与各民族民众生活的紧密关系而独树一帜,成为非遗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资源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至2014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累计达1 345项,其中曲艺就有127项。浙江省是全国曲艺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曲种多达20个,列入国家级扩展名录的曲种4个,占国家级曲艺名录近1/6。另有36个曲种列入浙江省省级非遗名录,列入市、区、县级非遗名录的曲种数量更多。有国家级曲艺传承人18名,省级曲艺传承人86人。
尽管政府对非遗保护非常重视,很多列入非遗名录的曲艺项目与传承人得到了政策扶持和财政补助,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人口城市化、信息数字化的大环境下,很多受保护项目仍是生存艰难、后继乏人,很多国家级或省级传承人年事已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唱腔已经记不清或失传,有的甚至出现人死艺绝的情况。如:随着郭月英、胡正华两位传承人的相继离世,国家级曲艺项目杭州评词暂时没有了传承人[2]。此外,很多文化传统、人文现象和社会活动也都面临着改变和消失,来自他们的信息是不可逆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缺失,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对曲艺资源进行尽可能全面地抢救性保护显得迫在眉睫而意义重大。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但是,笔者在对浙江省非遗数据库网站进行调查统计时发现,非遗数字化资料类型以文字为主,图片资料较少,音频、视频资料更少[3]。宋丽华等对目前我国非遗数据库网站调查时也发现,非遗网站存在资源的类型比较单一,各种相关资料都以申报工作为核心,介绍性的资源内容所占的比例较大,研究型的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4]。目前与曲艺相关的数据库实例有中国曲艺家协会的“中国曲艺网”,星海音乐学院的“岭南音乐全文数据库”“岭南音乐音响数据库”,南京艺术学院的“江南丝竹专题数据库”“江苏音乐特色数据库”等,基本为书目和全文数据库,音视频资料很少,缺乏各类型资源的整合。
本人认为,曲艺大多是通过口传心授和行为示范得以传承的,曲艺活态传承的特点决定了曲艺资源的形式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对曲艺的保护应是使受保护的项目能得到真实、全面、立体地呈现,仅仅依靠文字、图片很难完整体现曲艺的全貌和神韵,音视频、图像、实物等能够有效弥补文字描述的时空局限,必须高度重视。
3浙江曲艺数字化保护系统实现
3.1 系统目标
曲艺资源包含大量的传统文献、口述资料、影音资料、实物文献,具有文化和艺术的独特性、传承性等特点。浙江曲艺数字化保护系统以浙江曲艺名录为专题,以传统文献为基础,以影像资料、口述资料等新型文献为建设核心,同时收集照片、手稿、实物等实体文献,构建特色鲜明的浙江曲艺文献资源体系,既全面系统地保存浙江曲艺资源,又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让日渐消失的浙江曲艺生动形象地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崭新平台。
曲艺数字化保护系统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它是一个资源共享共建平台,可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相关专业艺术团体、院校及研究单位的信息资源优势互补和共建共享;2)它是一个浙江曲艺资源的门户网站,涵盖图书、期刊、音视频、图片、网络资源等多种资源类型;3)它是一个服务平台,提供用户在线浏览、搜索、下载等服务。
3.2 主要功能模块
数字化保护系统分为管理子系统和应用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包含以下模块:1)身份验证模块,用于验证进入管理系统的用户身份。2)资源管理模块,用于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3)栏目管理模块,用于对平台栏目设置及其子项目添加、修改和删除。4)用户管理模块,用于对用户进行管理,对非法用户进行锁定甚至删除,同时考虑到大部分非遗研究成果和非遗传承人的表演录音录像资料等均受到《著作权法》保护,所以必须对不同用户设置不同浏览级别和权限,对这些资源进行知识产权保护。5)管理员管理模块,用于对管理者的权限进行设定。这主要考虑到曲艺资源种类繁多,载体特殊,数量十分巨大,对其资料的采集和整理绝不是单独某个单位的资源和力量所能完成的,势必要多方进行有效的合作,像曲艺传承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曲艺表演单位和研究机构等都应纳入平台共建共享单位,平台管理系统涉及的管理用户数量比较多,所以必须设置管理员管理模块,使不同管理用户的管理权限各不相同。
应用子系统包含以下模块:1)分类浏览,用户按平台栏目设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点击后按类浏览相关信息。2)按条件检索,用户按题名、主题词、非遗级别、批次等检索曲艺信息。3)查看简要信息,对不涉及知识产权的内容,提供所有用户直接查看。4)用户登录浏览音视频和全文,因音视频和全文信息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用户须登录后才能按权限浏览或下载。
各主要功能模块关系如图1所示。
3.3 工作流程
曲艺资源主要包括与曲艺有关的专著、丛书、大观、读本、图集(典)、地方文献、论文、论文集、报告集、手稿、档案、灰色文献、曲谱、剧本/曲本/唱本、音视频、口述历史、传承人、实物文献、曲艺数字化产品和项目申报材料等。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大量曲艺资源尚未采集、记载;另一方面,部分已收集的曲艺资源分散储藏在不同单位和个人手中,保存情况不一,流失损坏严重。曲艺数字化保护的第一步就是借助扫描、录音、摄像、电影、电视、网络、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采集曲艺资源,通过著录描述加工形成元数据,同时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和标准化转换,存入数据中心,最后经过详细的整合和分类,建立起曲艺资源共享平台,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方式全面、立体地展示曲艺,从而达到传播与传承曲艺的保护目的。具体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3.4 曲艺资源共享平台基本分类
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载体形式的曲艺资料进行系统梳理、整合和分析研究,曲艺数字化保护共享平台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曲种基本信息。介绍每个曲种的历史起源、发展变化、风格流派、传唱地域、传承保护现状等基本情况,通过关联整合,以文本、图片和音频、视频等形式对各曲种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提供按非遗名录级别(国家级、省级等)、批次、检索式输入等方式查找曲艺项目。
(2)曲艺名家。主要包括曲艺先人前辈、传承人和名家新秀的个人介绍,包括每位曲艺名家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传承项目名称、从艺经历等基本信息,及演出风格、擅演曲(书)目介绍、各曲种曲(书)目演出的剧照、人物造型等。提供按传承人级别(国家级、省级等)、批次、检索式输入等方式查找曲艺项目。
(3)研究成果。提供与曲艺相关的图书、论文、曲谱、唱本/剧本等的检索、浏览。
(4)曲艺欣赏。对收集到的老唱片、录音带、录像带、胶卷影片、CD、VCD、DVD及其他曲艺音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处理后,与曲艺数字化产品一起,提供用户在线欣赏。
(5)记忆曲艺。主要是对传承人口述历史资料进行规范化处理后,以文字和视频形式提供网上检索和查看。
(6)网上展厅。对伴奏乐器、道具、服装、戏台、剧场等曲艺实物文献采取文字描述、摄影、摄像或3D摄像后,在网上虚拟展示。
其中研究成果、音视频资料和记忆曲艺因涉及著作权问题,如需下载全文或浏览音视频资料,须用户登录并具备相应权限方可。
4结语
图书馆担负着保存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知识、支持与提供社会教育的职责,非遗数字资源建设能促进高校数字图书馆馆藏完善和服务拓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系统的建成,必将为非遗的保护、传承、研究和传播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3
[2]非遗传承人昨天在杭滑收徒[N].都市快报,2014-12-02(B16).
[3]金银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现状与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7):139—141.
[4]宋丽华,李万社,董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知识整合平台建设[J].图书馆杂志,2015(1):73—8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