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策略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1735
张丽英

  [摘要]专利信息资源是协同创新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之一,高校图书馆基于自身的专业优势能为各创新主体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专利信息服务,对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为了更好地满足创新需求、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本文在从服务定位、服务对象、服务规范与服务管理等方面深入分析当前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协同创新;专利信息服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2-0029-04

  2011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创新离不开前人付出大量心血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更离不开合作团队伙伴的通力深度协同,而这必须基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释放,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协同组织运行模式。其中,信息要素作为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资源,更是亟须革新式的重新布局与规划,以进一步发挥其支撑性的作用。在众多的信息类型中,专利信息凭借其巨大的技术、情报、经济和法律价值,成为区域发展尤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之一。专利信息资源的协同高效利用,有利于把握产业链中关键创新领域的核心专利分布,能建立起产业竞争格局的全球性视野。研究如何提供更为专业和高质的专利信息服务,是促进协同创新的重要任务。

  2013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2年发明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年度报告》中显示,2012年国内职务发明专利授权中高等院校为33 821件,占26.9%[1]。高校图书馆的深度知识服务长期以来为师生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文献保障,也积累了丰富的专利信息服务经验。在当前的协同创新背景下,图书馆专业人员更要依托自身深厚的信息服务技能与素养,不仅要继续为高校科研目标服务,更要为满足协同创新群体的信息需求提供高质多维多层次的信息资源保障,促进科研成果的高效产出与有效转化。

  因此,在当前的社会性协同创新氛围下,以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为研究突破口,探讨协同创新中信息资源这一创新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与在创新群体内部的无障碍流动,着眼于专利信息这一特殊的信息类型,重新定义服务边界,构建面向协同创新这一共同目标的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实践价值。

  1高校图书馆对协同创新的支持

  在协同创新中,专利信息服务的有效全面提供往往成为产、学、研、用各方发挥协同效应的关键。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专利信息服务对协同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性作用。

  首先是对科研创新的支撑。在一环紧扣一环的科学研究创新过程中,占有高质量的科技信息是最基础而又最重要的一环。只有严格遵循研究初期信息获取的完整性、时效性、真实性等原则,才能在研究后期取得科学可信有价值的科技成果。专利信息的获取与分析,不仅能够提供科学研究阶段的相关信息支持,使科研人员充分了解研究领域的成果信息及其产业和地区分布,也能够使科技成果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从而促进企业或个人的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其次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在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体中,产业的科学合理布局是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的基础。而产业发展的前期规划,需要充分占有相关的产业信息,其中专利的产业和企业分布信息是进行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高校图书馆通过专利战略布局与预警等深度知识服务,能进一步发挥其在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中应有的导航功能。

  最后是对政府科技管理的支撑。协同创新主体中,政府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主体,虽不直接参与创新的具体过程,但却通过政策制定等途径来引导创新的方向,对创新的水平层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政策制定的前期调研中,高校图书馆能为其提供完备权威的专利信息支持,从而为政府引导协同创新发挥智囊作用。

  2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现状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专利信息服务在知识型、创新型社会的氛围影响下,已经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据赵慧清(2012)的调查数据,高校图书馆的专利信息需求占到了科技查新服务的近50%,排第一位[2]60。这一数据说明该服务对科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知。与此同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高校馆在专利信息创新服务方面仍存有相当大的想象空间。学者们对此做了一系列的相关调查研究,对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的现状做了分析总结:专利检索服务人员服务意识薄弱;缺乏全方位服务;服务人员专利知识、服务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与专利的检索资源等[3—4]。本文尝试从协同创新角度对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发展现状进行梳理。

  2.1 服务定位不高,服务意识薄弱

  高校图书馆是社会信息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利信息服务业不可或缺的主体。金江军等(2012)认为,我国专利信息服务机构目前已经形成了由政府部门、公益机构和民间盈利机构构成的多层次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是公益性专利信息服务的提供主体[5]。高校图书馆的高质量信息服务水平使其成为这个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同创新中,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提供高水准的知识服务来满足各个创新主体不同的信息需求。然而,根据东莞理工学院(2011)“面向地方知识产权战略的专利情报分析及其实证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仅有5%的信息需求方是通过专利信息中心、图书馆等这类渠道来获得信息的。这反映了高校图书馆目前仍存在着自身定位要求不高、主动服务意识比较薄弱等问题。高校图书馆在专利信息查重查新、课题检索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已经具备在专利信息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基本条件,应在该体系中发挥应有的服务组织与管理功能。

  2.2 服务范围狭窄,协同理念缺乏

  根据赵慧清(2012)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笔者整理得到中国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统计表(如表1)。在148个调查样本中,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内容中,检索、查新等通用性服务占了接近50%,反映出服务内容层次较为低级而单一;服务对象方面,为学校自身服务(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占比超过50%,为社会对象(主要指企业)服务则只占17%,反映出服务对象仍局限于机构内部,服务层次上尚未形成协同工作的思路与支持协同创新的服务导向。

  2.3 资源渠道匮乏,服务规范缺失

  来自协同创新不同主体由于创新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他们对于专利信息的需求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比如来自高校和研究所的创新主体更偏重于创新的理论与技术影响力,来自企业的主体则更偏重于创新的市场价值等等,这就要求高校馆在为其提供服务时必须能够敏锐捕捉并满足这些需求差异,灵活调整服务策略和服务手段,而这一切必须以高质的专利数据库资源和专利分析工具作为依托,并实施可控的服务流程管理。然而,数据表明,高校图书馆主要使用了免费网络资源(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或高校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作为专利信息服务的信息支持来源,占比约为80%。而TDA、德温特这样高质专业的数据库资源的支持是相对薄弱的。且在这一服务领域中,纵观国内外现状,均未出台专门的专利信息服务行业规范,仅有部分实质内容在国家法规、国际条约、机构工作规范中有一定体现。例如我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及《审查指南》也仅对专利新颖性和创造性评价的方法和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并未对专利信息服务人员的服务规范作出更多的规定[6]。

  2.4 服务管理保守,人才制度缺位

  协同创新本身就是一个通过打破各个机构利益藩篱而实现国家与社会层面上的无边界化的协作,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创新举措。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员考评等机制体制改革都是伴随而来的重大任务。在满足各主体专利信息需求方面,当前的各个机构(含政府相关部门、商业性专利服务机构、公益性专利信息服务机构等)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中,不仅缺乏统一的服务平台,管理上也尚未建立起科学高效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表现在利益分配、人才流动、经费分拨等方面的制度设立上均严重缺位,这导致了机构专业人才发展严重受阻,协同程度降低。这样的管理机制和人员配置使得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员缺乏积极主动走出去的意识与愿望,从而失去在协同创新进程中重新树立知识服务形象的有利契机。

  3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发展策略

  在当前的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必须抓住此次机遇,梳理专利信息服务发展的新思路,并努力探索服务发展的对策,以更好地满足各个不同协同主体的需求,为其提供创新过程所必需的信息要素支持。

  3.1 确立升级目标,提升服务层次

  高校图书馆应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以推进协同创新计划进程为宗旨,以满足协同创新各主体的专利信息需求为抓手,在整合信息机构各资源要素的基础上,依托专利信息服务系统平台,发挥长期积累的服务优势,将当前提供的信息服务由专利信息数据的检索和统计分析等基础类服务,升级为专利战略研究、专利预警、专利导航等进阶类服务,提供协同创新体系的高质多维多层次的专利信息服务支撑,充分发挥专利信息在产业布局战略与科研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3.2 更新服务观念,树立协同理念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转变自身服务意识与观念,发展新的服务对象,突破原有的服务半径,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以促进协同创新的稳步发展。某一经济区域内,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依赖于该区域科研资源的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协同创新强调的是协同目标、协同作业,如果只满足其中某一主体的需求或忽视其他主体,协同必将失衡,基于协同效应的创新也将无从实现。高校图书馆只有积极主动地调整好服务定位,才能在信息要素支撑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也才有可能享受到协同创新所带来的发展红利,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

  3.3 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内容创新

  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内容上应突破原先的传统基础类服务项目的局限,在协同工作、利益共享的服务观念指导下,构建高质多维的服务体系,提供专利分析报告、专利评估、专利预警、专利导航、专利布局等增值进阶类服务项目,提供基于学科或产业信息分析的专利信息推送、定制与文献传递等创新性服务,满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专利引进和利用的需求,进而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人才与服务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有学者通过对知识节点进行匹配,规划出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联盟可能存在的服务方向[7]。笔者据其梳理了专利信息服务适用的内容,具体见表2。

  3.4 推动服务标准,树立服务品牌

  高校图书馆应推动面向本馆乃至行业机构层面的专利信息服务的规范制定工作,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从而满足协同创新中不同主体的专利信息需求。董玉鹏等(2013)指出专利信息利用标准主要应包括:专利技术情报检索规范、有效性和侵权性检索规范、同族专利检索规范、专利监视与法律状态检索规范、数据源准备与数据清理规范、专利信息分析方法的确定与调整规范、专利信息专项分析规范、专利信息分析报告撰写规范等内容。另外,利用专利信息绘制特定产业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以及开展专利预警工作,也是这类标准所要涉及的内容[8]。例如,上海交大图书馆制定了各类规范和指南,包括服务目标、范围、技术路线与流程,如数据下载及操作指南、人才评估报告规范等[9]。其中人才评估报告有统一的模板,报告中的图表均由统一图表模板生成,图书馆员可以根据需求自由选择和组合图表模板,方便快捷地生成报告,有利于提高深层服务的工作效率。上海交大图书馆还探索了专利信息服务的品牌化、特色化之路,他们的“专利学堂”尝试与研发团队结成科研伙伴,开展“专利研发—预警—跟踪—知识产权机构联动运转”的立体式、互动型、全程追踪的专利信息服务,这些都填补了大学图书馆尚未建立专利服务品牌的空白[10]。通过服务品牌的建设来促进服务规范工作,是提高专利信息服务水平的创新性举措,值得学习与推广。

  3.5 促进管理动态化,鼓励人才开放流动

  2013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关于实施专利导航试点工程的通知》中强调,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推进重点产业专利运用基础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建立服务链条完整的一体化专利运用服务体系。出于协同创新的特性与需要,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组建了包括专利审查、法律和政策、信息处理和应用、专利情报分析和项目管理等领域专家在内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对重大政策、总体规划、方案制定、管理实施和信息化建设等提供咨询。这一举措反映了政府管理层面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也能在开放的氛围下实现动态联盟中的有效流动,进一步发挥其专业优势,为协同创新的成果产出与转换等提供必需的信息服务。

  4结论

  综上所述,协同创新的发展需要大胆突破原有的创新思路,由协同而进步,由创新而发展。在高校图书馆面临各种环境挑战的今天,协同创新又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它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把握此次机遇,探寻一条创新性的专利信息服务之路,满足来自不同创新主体的不同信息需求,是图书馆人当前重要的工作命题。图书馆专业人员应秉持系统化、平台化、战略性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对政企产、学、研等主体的信息服务支持功能。

  [参考文献]

  [1]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统计简报[EB/OL].[2013-03-22].http:∥www.sipo.gov.cn/tjxx/.

  [2]赵慧清.高校图书馆专利咨询服务现状调研分析与发展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6):59—61.

  [3]刘明丽.高校图书馆基于科技查新的专利信息服务——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情报,2013,33(12):74—77.

  [4]杨丽.高校专利信息服务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1,31(4):68—70.

  [5]金江军,刘菊芳.专利信息服务体系及对策研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1):64—65.

  [6]瞿丽曼.战术型专利信息服务规范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7):160—164.

  [7]聂峰英.基于协同创新的图书馆知识服务联盟实践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231(5):65—68.

  [8]董玉鹏,包逸萍.专利信息服务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9):97—101.

  [9]蒋丽丽,陈幼华,杨眉.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支撑服务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5(11):67—70.

  [10]朱红艳,姜静华,黄琴玲,等.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平台构建与服务创新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6):164—16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