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各大高校推出了信息共享空间(IC空间)服务,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员关注如何在实际的运行管理中充分发挥IC空间的功能优势,使其有别于其他传统的图书馆空间(如机房、自习室、阅览室等)。文章通过实践案例,研究总结了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及管理模式,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一定的解决方案和经验。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运行模式;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1-0007-05
1 引 言
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图书馆纷纷推出信息共享(IC)空间,利用图书馆特有的信息环境为读者提供便利的服务[1-3]。同时,IC空间建成以后,如何有效发挥其服务功能,而不是仅仅成为读者上机的机房、自习室或是借用来开会的场地,这个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图书馆员的关注[4]。
作为研究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为在校老师、学生以及研究人员等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素养的读者。高校图书馆IC空间的建设和运行模式不仅要继承图书馆的传统功能,更重要的是要主动开发出对信息发现、利用和创新的功能,使其成为帮助高校师生进行教学科研、学习交流和社交活动的理想平台。
2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IC空间建设概况
IC空间具有比较先进的服务理念,提倡一站式的服务设施以及协作型的学习环境,力求为读者提供完美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验。为此,各高校图书馆IC空间的建设都是投入最先进的信息服务设备,如最新配置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服务器工作站、最新版本的各种应用软件、便利的无线网络等,同时为了营造利于协作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研讨室、会议室、学习空间。
根据自身特点及能力,高校图书馆IC空间的建设也各不相同,有的在馆内原有的基础上改建,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第三空间”,改建于原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由四个功能区组成:讨论区可进行开放式小组讨论,每组6人左右,配有可方便接入笔记本电脑的大屏幕。休闲阅读区配有休闲报刊、拼接式小桌,可自由组合形成学习交流或讨论小组。电子阅览区阅览桌及窗边吧台座位,皆配有电源接口,方便自带电脑学习。同时配置几十台高性能电脑,形成电子设备支持学习环境。新技术体验区目前配有苹果电脑和Ubuntu一体机,让读者体验Windows以外的系统及软件。空间采取读者自主管理的模式,通过自动化系统现场预约和网上预约等服务功能,合理分配资源,并培养读者自助利用、自我管理的能力。有的高校图书馆专门开辟空间,如美国Westminster学院图书馆IC空间。该空间有14个独立的协作讨论区,配备了桌椅、可以上网的电脑、电源以及网络接口;配备了2个多媒体工作站,学生可以利用高端仪器和电脑创建、编辑多媒体作品;配备了50个工作站的通用计算实验室(general computing lab),支持团队技术项目活动、小组会议,培训写作技能,提供图书馆资源检索等。有的将IC概念贯穿于整个图书馆管理,如美国谢菲尔德大学阿勒格尼学院(Allegheny College)图书馆。空间不仅对学校用户开放,也对外部用户开放。每个学校用户可以带领一个外部用户进入IC空间。学生在网上管理个人IC空间使用情况,包括预约团队研讨室、多媒体制作编辑室,预定数码相机套件、便携式声频/视频记录仪等。教师在IC空间中可以利用最新科技教学设施进行教学,如触摸屏显示系统、互动监控系统以及等离子投影仪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IC2服务模式也是融于本馆建设之中,以“学科服务”为主线,在信息共享基础上引入图书馆主动创新服务机制,支持主题学术交流、支持协同研究。共有24个小组学习室(8—20人),提供液晶显示器或者投影仪、会议桌椅、白板,支持学术研讨、教学培训、讨论交流、赛事支持和社团活动。浙江大学IC空间是国内高校图书馆中比较有特色的,多媒体空间提供高质量的音视频编辑软件和硬件,支持多媒体制作的学习和实践,空间包括2个多媒体编辑工作台和1个小型的独立放映室。可以使用性能优良的编辑工具,制作融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格式于一体的作品,也可以进行影视欣赏课程和影视群体赏析活动。文化空间包括宋厅、学术沙龙区等,不定期举办文化沙龙和讲座。系统体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组建系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并不定期邀请厂商工程师和业内专业人士举行IT技术交流会和新品发布会。
总体来说,IC空间建设体现在两个方面:硬设施和软设施。硬设施是指物理空间、电脑设备以及安装的应用软件、各种信息技术设备、网络环境、空间环境等;软设施是指IC空间的信息资源建设,为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大范围的信息资源,提供信息互通以及人文艺术陶冶。
3 高校IC空间运行模式初探
IC空间作为一种服务理念,其运行模式包括三个重点:面向的服务对象是谁?提供什么功能?如何管理以提供优质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为师生、研究人员等在校工作人员,他们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文化信息素养,这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IC空间建设应当以增强大学图书馆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的功能性为目标,通过提供使用方便的设施和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配置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的物理空间,在图书馆多种资源的支持协助下,促进师生的学习、交流、合作和研究。在此前提下,空间应具备如下功能:1)提供便利的有线或无线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电脑软硬件。2)提供技术先进的设备体验。3)提供不同的功能分区。4)开放式的学习环境。5)支持人文拓展、学术研讨、学生活动、讲座交流、技术体验活动。对于高校图书馆IC空间来说,前4个功能是吸引师生走进、使用并喜欢IC空间的必备条件,而使得IC空间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运行模式则必须着重于将IC空间作为一个信息共享的互动平台,协助师生交流信息、研讨学术,帮助师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展示以及满足师生自主体验的分享需求。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这种模式。
3.1 学科交叉交流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当前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一直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满足师生对交叉学科知识学习的需求。图书馆是高校师生共享的信息中心,具备多学科交汇交融的资源基础。通过开展各种基于信息共享的读者活动,吸引有兴趣的师生前来参与互动、交流,不受学科和专业的限制,充分体现图书馆学科交叉融合、开放式学习、交流和创新中心的功能趋势。
依托于IC空间,在学科馆员的协助下,通过图书馆建立的专家库资源,与高校院系专家教授合作,创建一个面对面交流、畅谈,进行思想和文化碰撞的平台。围绕交叉融合学科的前沿学术选题,突破单一学科学术问题交流的定式,通过学术沙龙、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定期举办跨领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措施和方法,为开展高水平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活动内容不限,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只要是关注或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来参与,说出观点,讨论疑惑。活动形式要不同于传统的讲座,不是主讲人单纯地讲授、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师生交融、听众学习为主。活动主题可以由主讲人预先选定,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吸引有共同兴趣的师生来参与;也可以根据师生各自的关注点,组团后选定主题和主讲人,通过宣传吸引人来参与。主讲人借助大数据科学背景、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话题、提问、讨论等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引导听众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参与听讲的师生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了解话题,发现问题,形成观点。大家在轻松、自由的讨论环境中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讨论,在放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
IC空间具备舒适的物理环境、先进的电子设备以及便利的信息、专家资源,这些都为创建学科交叉交流平台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3.2 知识分享展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大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便捷快速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自主学习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热门的学习方式,在大学生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调节学生的自我学习水平来改善学习成绩,使其成长为有效的学习者。
在这样一种知识获取过程中,渴望分享、渴望理解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的必然需求。图书馆具有海量的高质量、权威性的信息资源以及有效的资源整合,在支持知识分享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借助IC空间,支持开展多样化的学生活动,为同学提供知识分享的平台。活动可由学生自主选题,自定形式,量需而定制,可以是读书分享、学习讨论、实践交流等。知识分享鼓励学生在台上主讲,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和同学一起在台下参与讨论和点评。主讲同学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结合主题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组织关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制作简单易懂、精美的课件进行讲解。
知识分享展示平台的搭建不仅能提高同学主动学习、合作沟通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自我展示的社交舞台。高校图书馆IC空间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对于他们来说,组建、管理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展示平台也是适应社会的一个良好方法,通过这个平台,使原本互不相识的同学聚集到一起,拓展了他们的互动交流空间,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习领域,提升创新能力。
3.3 自主体验分享
对于即将踏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高校图书馆IC空间是一个开放、自由的自主体验和分享的平台,通过同学之间的经验分享,帮助他们获取知识、增长能力,有效进行学校与社会的过渡。
高校图书馆IC空间允许同学参与管理工作,通过学生自治,促进其管理技能的提升。还可以提供创新实践的体验机会,例如新技术体验、科技展示、科技创新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定期举办学生实践分享活动,吸引有相同兴趣的同学来参与,分享在实践中得到的宝贵经验,避免错误的发生,共同进步。这些自主体验的活动,都可以由学生来进行策划、提供创意、实施宣传、组织人员,进一步给同学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
4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IC空间运行实践
根据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IC空间建设内容,IC空间布局包括电脑服务区、技术体验区、休闲阅读区、设备服务区、协作学习室和咨询台。空间内设置了5间大小不同的研讨室,为了方便使用和管理,对研讨室采用预约使用的模式,读者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预定研讨室。目前图书馆研讨室已经成为校内许多课题小组、学生团队、兴趣小组例行组织活动和开会的固定场所。
除了日常功能,为了有效发挥IC空间协作学习、信息服务的功能优势,从学科交叉、知识展示和自主体验三个方面出发,搭建了三大主题活动。
4.1 知识拓展活动
在学科馆员、学院专家教授等多种资源的协助下,依托图书馆IC空间开展了“慧读讲堂”知识拓展活动,强调创意思维,主要在学科交叉领域挖掘主题,吸引师生主动参与,自开讲以来,已经开展了以诺贝尔案例分析为主题的“诺贝尔之梦”,以介绍化学学科特点为主题的“美丽化学”,以鉴赏名画、体验绘画为主题的“艺术之光”,以思考哲学为主题的“哲学思辨”,以品味国学经典、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国学无双”等活动。主讲人有教授、导师,有图书馆馆员,也有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在各种活动中,涉及辩论赛、知识竞赛、作品展示、真人图书馆、名师讲坛和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尤其是辩论赛、知识竞赛以及真人图书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广泛好评,已经决定作为年度常态活动按学年举办,并在之后逐渐扩大规模。
4.2 读书活动
本着“分享、交流、思考”的理念,IC空间创建了“往来书社”读书活动,为喜爱读书、愿意分享的同学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聚集对读书感兴趣的同学,一同交流、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读书活动每两周举办一次,由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生馆员自主组织:策划活动主题、招揽参与人员、活动宣传、活动中的人员组织、秩序维护、拍照、新闻编写等,成员各司其职,分工有序,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了组织、策划以及管理能力。每一期“往来书社”读书活动前期会对相关主题资源,例如推荐阅读的书目、相关视频、慕课(MOOC)资源等进行整合,通过图书馆主页、微信、人人网以及馆内大屏幕等各种方式对外宣传,通过微信报名的方式召集有兴趣的同学或老师前来参与。导读同学从一开始就要结合主题去查阅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制作简单易懂、精美的PPT进行讲解,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沟通以及语言表达、自我展示的能力。导读的同学通过图书馆微信等进行招募,只要是对读书感兴趣,愿意分享的同学都可以报名。从2014年9月开始至今,在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支持下,“往来书社”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这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得到了读书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也吸引了一批爱书的同学前来为书社的发展出谋划策,逐渐形成规模。
4.3 3D打印
3D打印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普及3D打印机的使用,图书馆在IC空间开放了3D打印服务。“3D打印体验活动”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来了解、使用3D打印机,关注3D打印的研究进展、开发、应用情况以及3D打印行业的发展前景。体验活动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主,首先根据IC空间3D打印服务的有关信息,邀请对3D设计有经验,对3D打印感兴趣的同学,组织体验讨论会,通过这些同学的经验交流,吸引更多的同学来关注、了解3D模型的设计以及3D打印。其次,通过多次的体验活动,吸引部分爱好者组成3D打印兴趣小组,更加深入地了解3D打印技术的研究进展、开发以及应用情况,掌握3D打印行业的发展状况,近距离体会3D打印技术的魅力。最后,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3D打印竞赛”,加强同学对3D打印的了解,提高参与体验的兴趣。3D打印竞赛以设计为主,3D打印为辅。参赛者提交作品文件的同时,也要提供设计理念和表达主题(创新性)、表现技巧(工艺精致性,模型设计技巧)等文字描述。最后以设计理念与主题、表现技巧综合评分,并最终通过视觉效果和实用性评选出获胜者。在竞赛评选的过程中,IC空间根据同学的需求开展不同层次水平的培训,达到普及3D打印技术、支持广大师生体验3D打印的目的。
合理的管理模式保证了IC空间的高效运行。IC空间实行研究生馆员自主管理,由一名研究生馆员组长和15名左右的研究生馆员助管组成管理小组,在IC空间管理老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参与IC空间的推广、宣传等工作,积极参与组织、策划活动,完成空间的日常管理等。
目前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IC空间形成了“慧读讲堂”“往来书社”“3D打印体验”三大主题活动,每次活动都由组长推荐一名助管来协助IC空间的管理老师进行,包括前期策划、中期宣传和后期组织。助管在参与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表现优异的助管还能得到适当的奖励,增加了助管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定期开展IC空间使用满意度调查,以了解读者对IC空间使用的情况。通过与读者的交互,及时获取了读者对IC空间内设施以及功能的反馈意见,采纳合理的意见进行改进,保证了IC空间的有效运行,同时也达到宣传普及IC空间的目的。
5 结 语
随着知识获取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传统的静止、被动型服务转向动态、主动型服务;高校图书馆不再仅仅满足于作为知识的采集者、保存者,更要成为知识的生成、传播和引导者。作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发展内容,IC空间要充分发挥协作学习、信息服务的功能优势,为读者提供全面、专业的信息综合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有效的IC空间运行模式应满足:1)划分功能分明的区域,提高IC空间的功能性。2)与学科馆员以及院系专家合作,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鼓励师生组织知识拓展活动,支持开展科学、人文、艺术相关的讲座论坛。3)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新媒体平台,并通过组织技术培训、举办活动竞赛等方式激励师生来体验IC空间内的技术设施。4)通过用户交互(如问卷调查、用户信箱或用户平台等)及时获取用户对IC空间内设施以及功能的反馈意见,采纳合理的意见进行改进,同时也达到宣传普及IC空间的目的。5)鼓励研究生馆员自主管理,积极参与活动策划和组织。6)搭建用户交互平台,使用者可以共享IC学习研究成果,表达观点,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达到开放式、协作型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 瑾,杨志萍.国外图书馆IC空间建设研究新进展[J].图书馆学研究,2013(2):11—15.
[2]朱建萍.浅议学习空间的管理和IC空间建设新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13(12):141.
[3]Donald Beagle.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9,25(2):82—89.
[4]龚雪竹.基于IC共享空间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社区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2):86—89.
[收稿日期]2015-11-19
[作者简介]李 莉(1977—),女,馆员,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