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民阅读,儿童先行;儿童阅读,绘本先行。绘本是儿童阅读启蒙的最佳介体,也是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家园的最佳桥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问题,展示区县公共图书馆活用绘本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构建精神家园的做法和设想。
[关键词] 绘本阅读;留守儿童;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5)04-0086-03
“全民阅读”连续两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谈全民阅读时说:“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儿童是公共图书馆推广全民阅读的最佳对象,而农村的留守儿童更是公共图书馆推广全民阅读不可忽略的部分。以广州地区为例,15家公共图书馆都是设立在城区,城区儿童的阅读状况,家长重视,学校重视,图书馆也重视,但是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连选择课外书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重视阅读。所以说,全民阅读,儿童先行;儿童阅读,“留守”为重。而绘本是儿童阅读启蒙的最佳介体,它是一种可以看、适合讲、可以玩的书籍,把它作为打开农村留守儿童阅读之门的“钥匙”最合适。
1 绘本的现有资源和阅读推广现状(以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为例)
1.1 绘本阅读的特点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概念源自日本,就是“画出来的书”,即指以绘画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最适合学龄前至小学二年级的儿童阅读。各具特点的绘画是绘本的灵魂。绘本中的图画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形象,以图画为主体,用图画来叙事抒情,表情达意,呈现完整的故事。绘本的画面容易引起儿童的关注,儿童可以通过画面进行观察、想象、思考,从而完成阅读的过程。儿童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想象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情感、态度、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语言能力都会得到发展。绘本不仅可以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
1.2 绘本的馆藏情况与其他资源
经调查,广州地区15家公共图书馆绘本占本馆少儿类藏书百分比少于3[WTB2]%[WTBZ]的有3家,达到3[WTB2]%[WTBZ]的有9家,达到11[WTB2]%[WTBZ]的只有3家。此外,绘本的网上资源也并不多。互联网上能找到优秀绘本的PPT数量有限,百度文库有一部分,豆丁网、道客巴巴、宝宝网上也有一小部分,但这些网上资源的下载只能购买,不能共享。绘本的音频资源共享的情况稍好:首先,互联网上有可以下载的绘本故事音频,只是资源少、范围窄;其次,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绘本中英文配音有声图书免费下载的资源多、范围广;再次,微信公众号上的优秀绘本音频和视频资源最丰富,其中最好的要数“凯叔讲故事”和“爱读童书妈妈——小莉”,那里的绘本故事都是经过精挑细选,非常适合孩子。
1.3 绘本阅读的推广现状
就广州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来说,时间最早、推广范围最广的绘本阅读是广州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从2009年起启动绘本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组织亲子读书会、举办手工绘本制作活动以及绘本故事讲述大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推广绘本阅读。2011年7月,广州图书馆的“由绘本爱上阅读——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阅读推广实践研究”课题报告引起了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幼儿园、中小学的高度关注。从2011年至今,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刮起了一场绘本阅读推广之风,15家公共图书馆中有11家开展了绘本阅读活动,其中8家有固定时间与固定场地。广州地区15家公共图书馆都表示,现在绘本的借阅率越来越高,特别是优秀的绘本故事,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2 从化市图书馆活用绘本资源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家园
近几年,留守儿童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和家庭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根据社会调查,留守儿童存在四大突出问题:人身安全存隐患,义务教育难保证,人格发展不健全,身心发展被扭曲。其实,留守儿童的这四大突出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来减缓。因为阅读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孩子的知识面,还能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和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普希金说过:“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一位资深的老师曾经说过:“一个爱阅读的孩子绝对不会是一个坏孩子。”阅读,对留守儿童的精神塑造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阅读启蒙最好从绘本开始。少儿图书馆调查显示,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读图一族,而农村留守儿童60[WTB2]%[WTBZ]都是10岁以下的孩子,所以,绘本阅读就正好符合留守儿童的读图兴趣。
[HTK]2.1 从化市农村留守儿童绘本阅读的现状
从化市图书馆绘本大约有2 000本,而从化市小学生大约有15 000人,也就是说10个人才拥有1本绘本。这2 000本绘本中,留守儿童能拥有多少本呢?2013年前,这个答案只能是“零”。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空间只有学校和家庭,2013年前,从化市图书馆的岭南流动书车还没流动到乡镇,而学校和村委的文化室都没有绘本,所以他们的绘本拥有量只能为“零”。
2.2 具体做法
2.2.1 岭南流动书车定期定点送绘本到农村学校。2011年至2012年,从化市图书馆的岭南流动书车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市区和郊区的小学,从2013年起,该馆把服务的范围扩展到各乡镇。从2013年至今,从化市图书馆以分馆的形式和从化市各小学合作的有14所,以流通点的形式合作的有8所。其中鳌头镇中心小学、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太平镇中心小学、太平镇上塘村小学、世纪星打工子弟学校都是典型的乡镇小学,这5所乡镇小学都分别配送100本绘本到校,两个星期后互换一次,然后再增加新的绘本,以此轮流,让每一所定点乡镇学校的留守儿童都有选择绘本的机会。除了定时定量送上绘本外,从化市图书馆还定人进行绘本阅读的推广,该馆少儿部的工作人员要选一个乡镇点针对留守儿童推广绘本阅读,形式可以是图片展、讲故事、放音频、做手工等。此外,从化市图书馆每次举办“绘本故事讲述大赛”都会在这些学校进行海选,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绘本,理解绘本,走进绘本,让他们吸取绘本中的精神养分。
2.2.2 主动到各村委建点,开展绘本阅读推广。帝田村文化室是从化市图书馆2015年选的村示范点,这间文化室的环境布置由从化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支持,儿童书籍则由镇支持,从化市图书馆负责图书的入藏、借还技术指导等。从化市图书馆在该文化室设置了留守儿童绘本阅读推广示范点,提供100本绘本,每月更换一次,每个月开展最少一次绘本故事活动,包括讲绘本故事,倾听绘本音频,观看绘本动画等。
2.3 初见效果
从2013年至今,从化市图书馆活用绘本资源,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家园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3.1 大部分留守儿童开始亲近绘本,亲近阅读。2013年从化市图书馆岭南流动书车刚到学校的时候,一次的借阅量最多六七十本,平均全校每人借书不到一册。自从绘本阅读推广活动进校园后,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被点燃,现在每一间乡镇学校每次的借阅量最少200本,平均每人借书2册。
此外,据老师和家长的反映,大部分留守儿童有了可喜的变化,原本不喜欢看书的留守儿童开始喜欢上绘本,他们还能复述简单的绘本故事,原来班上的“电视大王”和“游戏机大王”也成了绘本故事的忠实听众。
2.3.2 留守儿童的父母从以往的温饱关怀延伸到精神关怀。每次传统的节日,从化市图书馆都会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交流,形式以发E-mail、通电话、上QQ、写信为主,主要给留守儿童的父母传授正确的育儿观念,让他们知道,解决孩子们的温饱问题虽然重要,但是孩子们的精神问题同样重要。如今,当地留守儿童的家长回家看孩子时不仅带好吃、好玩的东西,而且还给孩子们带回他们喜欢的精神食粮——绘本。
2.3.3 社会机构加入活用绘本资源、构建留守儿童精神家园的行列中。自从从化市图书馆开展“活用绘本资源,构建留守儿童精神家园”活动后,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到活动中。2013年从化市社科联、从化市各大高校图书馆联盟共同加入从化市图书馆的岭南流动书车进校园活动;2014年从化市妇联加入从化市图书馆的“故事大王比赛”活动;2015年从化市宣传部、广州市少儿频道、从化市电视台也加入从化市图书馆的“4·23”世界读书日活动中,随同从化市图书馆的流动书车到校为留守儿童开展活动。
2.4 下一步设想
2.4.1 继续巩固现有的成果。世纪星打工子弟学校、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太平镇中心小学、太平镇上塘村小学、鳌头镇中心小学、鳌头镇帝田村文化室等六个服务点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还需要继续坚持,继续巩固。继续坚持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是能在一个服务点上坚持数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化市图书馆计划在这六个服务点上坚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间,从化市图书馆会定时定点定人定活动,活用书籍、设备,创新服务来巩固这些成效。
2.4.2 开拓更多的示范点,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2015年至2017年,从化市图书馆打算在从化市每一个镇都建立一所示范文化室和一所示范学校,然后利用这些示范点来吸引社会关注。在乡镇开通更多的示范点、分馆、流通点,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享受更多、更好的绘本资源。
2.4.3 吸引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入其中。“众人拾柴火焰高”,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机构加入从化市图书馆“活用绘本资源,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家园”的行列中,但是还要团结更多的力量。今后,从化市图书馆还将继续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为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绘本资源,让更多优秀绘本通过不同的形式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为留守儿童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章亦倩.儿童阅读推广运动中图书馆的角色[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9):207—209.
[2] 王 蓉.绘本阅读服务:广州图书馆的探索[J].图书馆杂志,2014(4):72—74.
[3] 冯 莉.为儿童构建一个“悦”图乐园——以广州地区绘本阅读现状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1(2):63—67.
[4]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