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学院图书馆,广西 宜州 546399)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等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孕育了丰富的别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展地方文献研究工作对了解地方历史,传承地方优秀文化,推动地方经济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有关计量分析的综述文章存在重分析结论轻计算过程的现象,尤其容易忽视数据预处理的环节,测算过程的不严谨势必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据此进行的各种分析得出的结论难免有些牵强。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地方文献的5 379篇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数据挖掘方法流程,对海量的文献信息进行清洗、集成、转换和消减等预处理工作。在保证数据分析源规范、有效、无歧义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并运用社会网络可视化软件绘制地方文献研究的知识图谱,以期勾勒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文献研究的发展脉络,为推动我国地方文献事业向前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 进程演化分析
图1为新中国成立至今(1949年10月至2013年5月)有关地方文献研究的发文趋势图,考虑发文规律和时代特征,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文献研究进程划分以下五个阶段进行分析。(1)萌芽阶段(1949.10—1965.12)。此阶段地方文献研究的发文量较少,总共21篇,多属对地方文献概念,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分类等业务工作的初识性探索文章。

图1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文献研究发文趋势图
(2)停滞阶段(1966.01—1978.12)。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此阶段国内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挫折,有关地方文献的研究也因此一度中断,直到1979年才开始陆续恢复。
(3)复苏阶段(1979.01—1999.12)。随着1979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有关地方文献的研究也朝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此20年间有关地方文献的研究论文达1 072篇,且发文数量呈现快速递增态势,年平均增长率达24%。此阶段两个关键历史节点分别为1980年和1994年,其载文量分别为16篇和103篇,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29%和178%,成为此阶段地方文献研究的历史缩影。
(4)发展阶段(2000.01—2010.12)。21 世纪是科技变革的时代,科技发展促使地方文献的研究进入全面发展的高速轨道。据统计,2000—2010年,有关地方文献的研究论文高达3 351篇,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研究历史进程总量的62%,是1979—1999年总发文量的3倍多,且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平均年增长率达15%。2002年和2007年增长率分别为53%和37%,2010年发文量达到历史峰值503篇。
(5)回落阶段(2011.01—2013.05)。2011 年和2012年发文量分别为444篇和436篇,较2010年高峰值503篇有小幅回落。因CNKI收录时差等原因,截至统计时间,2013年仅发文55篇,故不做对比分析。此阶段发文量持续回落或因遇到瓶颈难以维持成果产量的高速增长,继而出现下降的疲软态势;或因研究向纵深发展,追求研究的深度和质量导致发文数量暂时调整。然而,该阶段发表的论文中,核心期刊论文100篇,占此阶段发文量的11%,比2000—2010年核心期刊所占比重13%更低。发文数量与质量双重指标下降无疑预示地方文献的研究已面临严峻考验。
2 核心作者分析
通过测定地方文献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分析他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可以帮助学者快速洞察该领域的研究重心和主流思想。区别于用发文数量或被引频次单一指标测定核心作者,本文借鉴《高校图书馆馆藏学科“核心出版社”评测研究》的评测思想,综合考虑研究成果的产出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双重影响,以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作为复合评测指标,采用加权综合测评法测定地方文献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鉴于篇幅所限略去测定过程。根据测定结果序列,遴选出前17位作者作为地方文献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从核心作者区域分布来看,核心作者分布较为集中,呈现出显著的区域不平衡。华北地区有:南开大学的来新夏、首都图书馆的韩朴和林岫;华东地区有:南京大学的范金民,浙江图书馆的张蓉、姚宏伟、袁逸;华中地区有:湖南图书馆的邹华享,岳阳市图书馆的管莉萌,湖南文理学院的黄亚男,吉首大学的龙世谱;华南地区有:中山大学的骆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倪俊明,海南师范大学的王芹,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廖晓云;西北地区有:甘肃省图书馆的易雪梅。从区域数量分布可以看出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湖南等省市,其中湖南省有4位,为核心作者最多的省份。
从核心作者单位性质来看,17位核心作者主要来自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其中来自公共图书馆的有10位,占59%,来自高校图书馆的有7位,占41%,政府部门及研究所等机构未入围。表明公共图书馆是地方文献研究的主阵地,地方政府机关、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关注少,研究不够深入。当地政府对地方文献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地方文献的收集、保护、开发、利用等工作。因此,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以推进地方文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 热点主题分析
对5 379篇研究论文的题录信息进行数据挖掘规范预处理后,在BibExcel和Ucinet软件中进行词频统计和共现分析,构造关键词共现矩阵,利用可视化软件NetDraw绘制地方文献研究热点主题的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图谱中的节点图标越大表明其中心性越大,对整个网络的控制力越强。节点间的连线反映节点间的联系程度,连线越粗表示联系越紧密。根据节点的中心性度量结果将图2中节点划分为三个区,即核心区、边缘区和外围区。
图2 地方文献研究热点主题的网络图谱
从核心区、边缘区和外围区中的关键词分布来看,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文献研究的热点呈现以下特点:1)以文献采集、加工、编目分类、馆藏组织、文献管理、开发利用、信息服务为主线的围绕传统图书馆业务开展的工作研究,构成地方文献研究热点的主流分支。2)以地方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对象进行的自动化设施建设、文献数字化及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构成地方文献研究热点的第二大分支。3)基于文献协调机制的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研究构成地方文献研究热点的第三分支,但此分支尚属热点主题网络的外围,尚未得到足够重视。4)有关地方文献知识管理问题,法律保护问题,服务地方政治、经济、旅游问题以及珍稀地方文献保藏问题已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构成地方文献研究热点的第四分支。此分支的主题反映出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可看成地方文献研究的前沿,但该分支同样处于网络的外围,需要学者更多的关注。
4 发展趋势展望
4.1 加强地方文献学理论的体系化研究,巩固地方文献学学科地位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地方文献的研究,其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总体上不断扩展。但从热点主题分析可以看出,理论问题并未成为研究的主流,尤其以图书情报学、文献学、目录学、历史学、考古学以及各种技术学科相交融的多学科背景下的理论研究相当稀少,地方文献的学科地位没有突显。理论研究的缺失或滞后势必影响整个地方文献研究体系结构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因此,加强地方文献学的学科建设,深化地方文献理论研究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完善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体系,将成为当前地方文献研究突破瓶颈的关键所在。4.2 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区域联盟多元合作研究,构建地方特色文献保障系统
地方文献区域联盟在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盟有关机制未建立或不完善,将难以支持共建共享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研读有关文章,发现对地方文献的区域联盟建设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定位不准备或机构设置不合理,以致一些协调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区域联盟的优势。地方文献多头并进、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导致一些珍贵的地方特色文献因保护不当正面临流失或损坏的风险。因此,加强地方文献工作联盟多元合作,构建地方特色文献保障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对地方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具有文化传承义务的地方政府、公共图书馆、高等学校以及各种文化机构都应责无旁贷。科学的区域联盟应包括联盟机构委员会、工作协调机制、工作保障机制、工作平台等一整套体系。在区域联盟中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协调作用,重视地方高等学校在人才、技术和设备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多元合作共同推进才能确保地方特色文献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4.3 加强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精细化管理研究
从地方文献热点主题分析看,有关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研究相当热门。通过对文章的内容研读分析,发现地方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普遍存在建库内容质量差、建库标准不统一、建库技术不先进、建库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有关地方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大多属于粗放式的建库模式,缺乏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因此,地方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应按照项目管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并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进行项目精细化管理,加强项目内容和过程监控,以提升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质量和内涵。4.4 加强地方文献版权保护问题的研究
从上述主题分析看,有关地方文献版权问题的研究甚少。地方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在对地方文献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文献著作权的保护问题未予以足够的重视,由此引发的版权争议问题给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共建共享工作埋下了隐患。加强《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框架下的地方文献版权保护策略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赵 日.近10年我国地方文献研究论文统计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1(2):142—143.
[2]梁 芳.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专题研究综述[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1):30—34.
[3]林 岫,王 炜.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00(2):8—12.
[4]唐吉深.高校图书馆馆藏学科“核心出版社”评测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1):18—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