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隐性知识资源在图书馆微书评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覃铭添,蔡 晨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分析了隐性知识资源的特点、价值和图书馆微书评工作的现状,指出了在全民阅读大背景下隐性知识资源在图书馆微书评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阐述了其应用的范围及方式。
隐性知识;微书评;应用
1 概 述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认为,“隐性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隐性知识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个性特征,它以人为载体,隐藏在个人或集体的行为习惯中,不易被发觉和利用。正因如此,许多机构组织将其内部的隐性知识称之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图书馆界也应对其加以利用。微书评以“书”为对象进行简单介绍或评论,篇幅短小,每评字数不超过140,内容简洁、观点明确,其基本职能是指导阅读和欣赏。目前,大部分图书馆的微书评工作并未正式纳入图书馆工作流程中,但利用前景可观。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数字化阅读增长幅度较大,从2011年起开始步入全民阅读的微时代,微书评也被誉为中国数字阅读的导航者。紧跟时代潮流,图书馆微书评工作也应与时俱进。
2 定 位
微书评是书评服务功能的延伸,它较书评而言有较强的信息导向性。图书馆微书评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新模式,是读者读书心得的交流平台,也是馆员信息资源传递的新方式,它丰富了馆内的服务方式和文化内涵。同时,图书馆微书评也是淘书指南,是馆内参考咨询服务的新模式,也是馆内服务主动性和人文性的体现。隐性知识资源整合与图书馆微书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隐性知识无处不在,需要深度挖掘并将其显性化,方可利用。我们可以将图书馆微书评工作定义为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源整合的新模式,在工作过程中,图书馆部分隐性知识资源也显性化了。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源能够为图书馆微书评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知识资源。这样,图书馆即可在实现隐性知识资源整合优化的同时也顺利开展微书评工作。
3 隐性知识在图书馆微书评工作中的应用
隐性知识资源是普遍存在的,但使用程度不高。这归根于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程度不够,在图书馆内部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例如,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读者通过精心阅读,评价了部分图书——这里面包含了许多质量优秀的微书评,当其他读者有相同或类似需求的时候,他们无法使用前面读者的有效经验,从而又得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书目的选择上。此类信息沟通障碍造成重复劳动,是人们对隐性知识资源的认知和挖掘应用层次不足的体现。本文从隐性知识资源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3.1 范 围
吴蔚慈老师在《图书馆学基础》一书中指出“隐性知识一般是蕴含于个人身上的主观的洞察、直觉、预感、经验、技能、诀窍等”。因此,人是隐性知识资源的主要载体,隐性知识的应用应先从人开始,再深入到组织结构当中去。首先要判断一个组织机构里人员的隐性知识承载量及价值,进而分析该组织结构的隐性知识资源功能的发挥利用,深入挖掘将其显性化。在图书馆微书评工作中,可利用的隐性知识资源通常体现在:馆员的隐性知识资源、组织结构的隐形知识资源以及用户的隐形知识资源。
3.1.1 馆员。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正常运转的核心力量,他们分门别类地负责图书馆各个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转。作为图书馆的主体组成部分,馆员具备较高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普遍能够有意识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尽最大能力将其优化。在隐形知识资源的挖掘过程中,馆员的主动配合意识优于他人,是应当重点挖掘利用的部分。图书馆的微书评,要求馆员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心理分析能力,能将一本书适时、适度地推介给读者。采编部的书目采访工作会较多地接触书评,对书评的熟悉程度较高,从事这方面工作的馆员书评知识储量相对较多。流通部门馆员对读者的接触较多,能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有机会优势。除此之外,其他部门的馆员也应积极利用,通过一些活动使他们参与微书评工作,尽自己所能,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有用知识,为读者服务。
3.1.2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隐形知识资源相对个人隐形知识资源而言较为抽象,它包含管理氛围、制度规范、历史文化、组织价值观和发展节奏等因素,笔者将其理解为组织的生存方式的文化渲染力。这一部分隐形知识资源的特点是公平性,它平均分布在组织里面,任何一个走进该组织范围的人都能平均享用这一部分资源,但享用程度因个人的信息素养和综合水平而异。
3.1.3 读者。读者是微书评的受众,是使用微书评最多的人,他们从自身出发,能明确自己的需求以及需要怎样的帮助和导向。因此,他们能够准确地根据自身心得体会去写微书评,这样的微书评质量未必是最好的,但会是其他读者想看的。此外,图书馆馆员数量有限,仅仅依靠馆员来完成微书评的所有工作是不现实的。读者资源的利用是大势所趋,隐藏在读者身上的隐性知识资源有待深入挖掘利用。
在用户资源中,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一些团体用户资源的利用,例如大学生队伍和其他文化机构的文化工作者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将他们组成书评专家团队,为图书馆的微书评工作锦上添花。由于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对图书等发行物的要求较高,能做出正确的读书价值引导以及为微书评工作提供协助。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图书馆撰写大量优秀微书评,而且能修正、补充那些质量稍差的书评。这样不仅能扩充图书馆的微书评资源,而且能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微书评资源重新进行整合,使其功能最大化发挥。
3.2 方式
3.2.1 真人微书评。自2009年3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尝试起,真人图书馆就开始在中国流传应用,台湾世新大学图书馆更是将教师作为真人图书纳入了馆藏。由此可见中国知识资源的挖掘在不断拓展其深度及广度。笔者认为,可将真人图书馆的概念应用到图书馆微书评工作中来,具体化操作如下:1)设微书评咨询中心或咨询台,在馆内评选优秀微书评家,在微书评咨询中心或咨询台实行轮岗服务;2)设微书评角,将读者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定期举行微书评交流会,可以由图书馆馆员进行组织,也可以让读者自发组织,要求有记录人员;3)举办微书评秀,录制、上传视频,或者举行线下的书评秀活动。这些真人微书评的顺利开展,会对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内涵有积极作用。
3.2.2 微书评库。随着国家对文化教育的日益重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深入实施,各种类型的图书馆都会或多或少地购买和共享各种数据库,但数字资源的增长幅度仍远大于其利用率。微书评库的建立、应用,不仅会增加馆藏资源,也会提高馆藏利用率,它能给予读者阅读和运用这些数据库的指示,帮助读者利用资源。微书评的资源来源途径是多样的:1)图书馆采编工作及微书评工作的记录,这一部分微书评资源相对质量较高、整合性较高,可利用性强;2)读者微书评资源,包括读者的资料提供、获取途径提供以及口述资源等,这一部分的微书评资源需要进一步整理、归纳总结;3)网上微书评资源,这些资源散落在各个网页中,需要微书评工作人员大范围地搜索寻找、分析评价,还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及心理素养,因此工作难度都较大。微书评库应建立友好界面,并将其放在显眼位置,实现其第二搜索引擎功能。
3.2.3 移动微书评。移动微书评是相对于移动图书馆的概念而言的,是泛在信息环境的一部分内容,它独立于移动图书馆,呈并列发展趋势。信息爆炸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养成了快速阅读的习惯,多数时候,读者的阅读广度明显比阅读深度更重要。此外,读者的深度阅读需要经过广泛地猎取信息才能确定最终目标,这也从侧面证明读者需要移动微书评这样一个有力工具。信息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读者的快速获取掌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信息的快速获取应用能力是社会人适应性强的显性标志。这种信息广度的需求,使读者很多时候仅仅使用移动微书评就已足够,不需要深入移动图书馆获取详细资源,这是其独立性的体现。移动微书评的实现需要读者的广泛参与,可通过微博、论坛等方式,需要电视、电台等多方媒体的支持来优化其功能。
3.2.4 微书评园地。可建立微书评小组,成员不局限于馆员,但要进行人员素质考核。微书评园地要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能独立开展部分宣传活动。微书评园地要求有微书评宣传栏,定期印发微书评宣传册子——新书推荐、经典阅读等。除去这些工作,微书评工作小组可参考图书馆学会运行模式,设置常驻办公地点及办公人员,主要负责协调筹划工作。微书评小组可定期举行不同主题的活动,但时间间隔相对图书馆学会而言要短,可以每周都举行,甚至两三天就举行一次。除此之外,微书评园地的办公人员在必要时要兼顾其他部门的工作,例如采编部的采购工作等。
隐性知识资源在图书馆微书评工作中的应用方式是多样的,这里简单列举了几种。不仅在微书评工作中,在图书馆的其他工作中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挖掘隐性知识资源的深度价值,使其发挥更大效用,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4 部分难题和建议
隐形知识资源的利用方兴未艾,其潜在价值不可限量。目前虽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应用研究,但笔者认为,除了在学术层面,隐性知识资源的应用将会成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趋势。从图书馆学的微书评工作入手,将挖掘利用隐性知识资源的范围、方式明确化,有利于图书馆功能和价值的提升,也有利于其他部门、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参考学习。但不可避免的,也会面临一些困难。4.1 难点
在图书馆微书评工作中,隐性知识资源的利用难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问题,图书馆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图书馆的微书评工作,造成其活动难以开展;2)队伍建设问题,目前很难构建图书馆常规化的工作团队,而自由组织的团队又缺乏规范化,执行活动数量、质量都不能保证;3)平台构建问题,不管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平台,都需要政策以及人力、物力的支持;4)质量控制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虽然不是图书馆微书评工作特有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隐性知识资源的利用程度,使微书评工作难以开展,更难以持续。
4.2 建议
在以上难点中,最为关键的是资金问题,没有资金的支持,队伍建设、平台构建、质量控制等各项工作都无法开展。图书馆的微书评工作要得到上级相关部门的重视,就得让上级相关部门关注其社会需求度。全民阅读的背景对图书馆微书评工作的开展是有利的。所以,图书馆可充分利用全民阅读这一背景优势,让读者认识到微书评不仅是知识资源也是信息搜索工具,微书评是有社会需求的。在这一环境下,读者的需求就是全民的需求,读者的呼声是比较容易得到各相关部门重视的。上级的重视是资金下拨的前提条件,资金到位以后,应进行微书评工作的部门归属设置、日常工作安排以及规范条例制订等工作的落实,之后再进一步解决其他难题。
5 结 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图书馆将逐渐向人们心中的“天堂”靠拢,由最初的藏书楼变成了集休闲、娱乐一体的文化教育中心。取消信息沟壑,实现无障碍沟通是图书馆人奋斗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希望隐性知识资源在图书馆微书评工作中的应用能为图书馆的发展做出贡献。[1]操 红.基于隐性知识视角的建筑设计教学探索[J].广西教育,2011(36):99—100.
[2]第8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J].公共图书馆, 2011(2):90—91.
[3]吴蔚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2.
[说 明]本文系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图书馆读者知识资源整合利用研究”(项目编号:gxunchx2011032)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G250
A
1005-6041(2013)02-0041-04
2012-09-27
覃铭添(1986—),女,广西民族大学2010级研究生;蔡 晨(1988—),男,广西民族大学2010级研究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