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东南亚研究信息资源采访策略探讨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5542
李灿元,王 红

  (1.厦门大学图书馆,福建 厦门 361005;2.厦门海沧实验中学图书馆,福建 厦门 361026)

1 东南亚研究概述

中国对东南亚的研究起步较早,近代时期已较为系统。清末及民国时期,中国学者有关东南亚研究的工作主要还是译介欧美和日本学者的著述,以及一些初步描述东南亚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的著述。在整个东南亚的研究领域中,只有关于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历史以及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的研究达到了一定水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于东南亚的研究开始受到政府的关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自治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陆续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的学术研究。但是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内东南亚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历史和华侨华人等方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学术界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东南亚研究也随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选题方面,由历史转向现实,由政治转向经济,由内政转向外交,研究热点紧跟现实,研究队伍稳步壮大,研究领域广泛拓展。[1]学术界开始密切关注那些对政府和公众最具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和问题,除了着眼于对东南亚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华人华侨和中国与地区关系的深入研究外,还涉及当地文化、教育、宗教和民族的广泛研究。

  目前,我国东南亚研究队伍主要由各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各大专院校的业余研究人员组成。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中国东南亚研究会,拥有会员数百人。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和云南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等已成为我国东南亚研究的中坚力量。东南亚研究机构不仅从事东南亚的研究,还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研究后备人才。

2 东南亚研究信息资源采访特点

2.1 研究资料要求全面而专深

东南亚研究资料属专题收藏,要求全面而专深,达到研究级收藏水平,能够满足课题研究和硕、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东南亚研究专家和学者必须对其所关注的东南亚国家的基本国情有清楚的了解,对某一或某些学科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因此,东南亚研究资料收藏除了要着重搜集学术性研究论文和著作、有关背景性和对策性的研究报告以外,还包括研究生学位论文、会议录、论文集、政府重要文档、学术动态、参考工具书、数据库和其他对研究有用的信息。东南亚研究资料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文献所占的比例较小。

2.2 资料采集涉及文种广泛

我国东南亚研究资料主要由五大类文种构成。一是英文资料。英语是世界通用语种和学术出版的主要语言,也是东南亚研究资料出版量最大的文种,占东南亚研究资料的收藏比例最大,许多图书馆收藏比例高达50%以上;二是中文资料,占收藏的比例较大,主要为国内研究机构的著述和出版物以及新加坡的中文出版物;三是东南亚国家民族语言资料。东南亚国家包括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等11个国家,使用的官方民族语言有越语、老挝语、高棉语、缅语、泰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他加禄语、印度尼西亚语9种。东南亚国家官方语言出版物是研究所需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四是早期的殖民主义宗主国语言资料。东南亚国家曾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因此,东南亚研究资料有相当一部分是使用殖民主义宗主国语言文献,如早期的法语、荷兰语和西班牙语资料;五是其他研究东南亚的国家使用其本国语言出版的文献,如日文、俄文等资料。在资料采集时,需对各文种出版的资料类型、范围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采集工作。

2.3 不同文种资料获取途径差异较大

对于东南亚研究资料来说,不同文种的资料来源渠道差异较大,须灵活采用各种资料获取途径才能达到较好的馆藏建设效果。对于英文、中文、日文和俄文资料来说,由于书商能定期编制出版书目,采购渠道比较畅通,主要通过书商书目进行采购;对于东南亚国家以其民族语言出版的文献资料,由于各语种的出版量小,出版分散且无稳定来源渠道,书商的书目收集力量相对薄弱,书目报导量很小,采购渠道也不畅通,依靠书目采购效果很差,所以往往通过委托研究人员国外购书、交换和接受捐赠、出国现采或在国外设立联络处等作为重要的资料获取途径。

  例如,日本国立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为了大量搜集东南亚各国出版的研究资料,特地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和泰国首都曼谷常设联络处。截至2006年1月,该所图书馆的藏书量超过15万册,其中东南亚小语种资料约4.5万册,成为国际上东南亚研究资料最为集中的图书馆。[2]

2.4 研究人员在信息资源采访中起主导作用

东南亚研究信息资源建设任务非常明确,主要为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提供信息服务,读者面很窄,针对性很强。由于研究人员最清楚其信息需求及所涉及研究领域的文献出版情况,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和提高信息的查全率,图书馆无论是在出版信息和网络资源的搜集整理方面,还是在资料的选择和购买方面,一般都依靠研究人员来确定或协助完成。特别是在东南亚小语种资料建设方面,基本依赖研究人员购买和选择文献,文献搜集力度也与研究人员小语种语言掌握程度和使用状况密切相关。可见,在东南亚信息资源采访中,研究人员起着主导作用,图书馆则处于配合的地位。

3 东南亚研究信息资源采访策略

3.1 建立联合共建的采访模式

图书馆东南亚研究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研究人员的需要,而且研究人员在采访决策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图书馆与其所服务的东南亚研究机构(或其下属图书馆)建立联合共建模式,明确双方的建设分工,建立顺畅的协作与交流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厦门大学图书馆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图书馆就采取了联合共建、协调分藏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资源建设分工上,厦门大学图书馆主要承担中文、英文、日文和俄文文献的建设,研究中心及其图书馆凭借人才优势,主要负责东南亚小语种文献的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整理和开发。在选书机制上,厦门大学图书馆充分依靠研究人员选书,建立了学科专家库和信息沟通反馈机制。目前,两家图书馆收藏的东南亚研究资料已近10万册,成为国内收藏东南亚研究资料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研究中心图书馆的收藏中,绝大多数印尼华文报以及缅甸、柬埔寨、越南的大多数报纸和马来西亚的《新闻报》已成为绝版,都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

3.2 采取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采访方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东南亚研究范围的日益广泛,文献出版种类也日益增多,在书价迅猛上涨的背景下,图书馆有限的经费很难做到系统、完整地收藏所有东南亚研究资料。因此,采取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采访方针就成为一种现实选择,以研究中心的研究重点作为文献搜集采购的重点,同时兼顾其他研究方向对资料的需求。保证重点,应以保证大多数研究人员当前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不同类型、不同语种的出版物的利用率为标准确定资料搜集的重点,[3]并兼顾资料收藏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3.3 加强东南亚国家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的采集

对于中文、英文、日文、俄文和法文等语种的正式出版物,书商的书目报导量较大,采购渠道也比较畅通,采集难度相对较小。出版信息搜集困难、采集难度较大的主要是东南亚国家的出版物和未公开出版的研究资料,需要通过拓展各种采集途径来加强采集工作。

  (1)加强国际合作,建立稳定的交换、互赠关系。与相关社团、研究机构和同行建立相对稳定的交换、互赠关系是及时获取政府出版物、东南亚研究机构出版物和相关社团出版物的主要途径。

  (2)鼓励研究人员出国时搜集、代购和复印研究资料来充实馆藏,特别是比较稀缺的出版物和民间的非正式出版物;向研究人员征集会议资料和会议论文。

  (3)接受研究机构、海外侨团及私人捐赠。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资料室在1956年成立之初,有关领导把著名的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的大量珍贵的图书资料划归该资料室,其中的日文图书目前即使在它的来源地台湾也极为少见,有的已成孤本。

  (4)购进归侨搜集的有关图书。如厦门大学曾一次性购进印尼归侨吴益修先生所搜集的全部有关图书。

  (5)资料复印。派员到国内外东南亚研究资料收藏丰富的图书馆以复印、打印、拍摄缩微胶卷等方式获得珍贵的图书资料。

  (6)到书展和东南亚国家的书店、书摊现场采购。

3.4 加强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和特色数据库的采集

网络信息资源庞大而丰富,时效性强,通过筛选、下载、归类和整理,能为学术研究提供大量富有参考价值的学术信息。如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及其图书馆搜集整理的网络资源专栏有东南亚研究机构列表和网址、东南亚出版物、东南亚导航、东南亚华文报章导航、走进东南亚等栏目,厦门大学图书馆长期建设“东南亚及闽台研究”特色数据库。这些网络学术信息资源都受到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

  数据库信息容量大、检索方便,是东南亚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源。东南亚研究重点关注和采集的数据库,一是东南亚研究机构建设的专门数据库,如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建设的东南亚研究论文索引数据库、东南亚经济统计数据库、东南亚重要文献数据库,新加坡国立大学建设的海外华人研究索引数据库等;二是图书馆在馆藏基础上建设的数据库,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建设的东南亚研究资料库等;三是其他专业机构开发、建设的专业数据库。

3.5 通过馆藏目录比对开展查缺补漏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联合目录数据库中,英、日、俄文资料收录相对齐全,东南亚小语种文献的收录量还很少,单纯依靠联合目录数据库开展东南亚研究资料的查缺补漏来完善馆藏的综合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通过获取或在OPAC上利用主题词、关键词检索下载某个图书馆的馆藏书目数据,与本馆书目数据进行比对和查缺补漏效果会更好一些。如与国内东南亚研究资料收藏较为丰富的图书馆以及国外著名的东南亚研究中心,如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和日本国立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开展馆藏书目比对,制定缺藏目录和补缺方案。这样,馆藏建设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完整性。

  总之,东南亚研究资料涉及国家、文种、类型繁多,信息采集难度较大,如果能以建设特色专题馆藏的思路来开展东南亚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把握采访特点,制定合理、灵活的采访策略,就能为东南亚研究和教学提供坚实的信息资源保障。

  [1]袁 丁.评中国有关东南亚的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6(3):41—47.

  [2]张素萍.日本国立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图书馆馆藏东南亚资料简介[J].东南亚纵横,2007(5):74.

  [3]刘永焯.浅谈东南亚研究的情报资料保障问题[J].东南亚研究,1993(4):71—7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