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经典“邂逅”二次元——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在B站的传播与接受

时间:2023/11/9 作者: 满族文学 热度: 16342
张 引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媒介之于它的发生与发展、传播与接受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有学者认为“一部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现代媒介史”,此观点虽略有夸张之嫌,但也并非毫无根据。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崛起和壮大就得益于晚清以后中国现代报刊业的快速发展。”其次以传播学的角度观之,文学经典与传播也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媒介形态对于中国现代作家及其作品的广泛传播与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旧媒介时代电影、话剧、连环画的改编,再到新媒介时代微博、微信、B 站等自媒体的“二度创造”,这种针对作家作品持续的“跨媒介”传播既扩大与延续了作家其人其文的影响,也让这些文学经典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得以一直传承下去。回顾媒介演变的历史不难发现,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并改变着文学经典的价值与意义的实现,尤其是在互联网高速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在当下环境中的传播与接受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

  本文试图以当下青年热衷使用的自媒体视频平台——哔哩哔哩(下文简称“B 站”)为例,来分析与考察现代文学经典在自媒体语境中如何被传播与接受的。B 站前身为视频分享网站Mikufans,2010年正式更名为“哔哩哔哩”。它最初以搬运日本动画和各国电视剧、纪录片为主,后来也出现大量原创视频。作为目前青年文化/亚文化传播的重要社区,B站吸引了大批青年观看和交流。在这里,他们的兴趣点不仅在于二次元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种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相关内容也是他们彼此分享与交流的对象。根据笔者归纳分析,这些经典作家作品在B站上主要以下面三种方式被传播着:一是网友从自身阅读体验出发对现代文学经典的总结、解读与再创造;二是网友借助人工智能对现代文学经典进行的颠覆与恶搞;三是学界知名学者入驻B站,以网课的形式对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进行讲解。

一、致敬经典的多条路径:对现代文学经典的总结、解读与再创造

B 站许多的UP 主都在制作着与现代经典作家作品相关的视频,从解读文本到视频混剪甚至是漫画、歌曲创造,这一代年轻人都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致敬经典。首先,针对目前很多人没有时间阅读经典作品原著这一现状,很多UP 主选择去做原著内容梗概、总结类的内容,因此类似于“几分钟看完一本书”这样的作品在B站很受欢迎,具有代表性的账号是“5分钟快读”以及“有书快看”。关于这类视频的流行,有学者就指出,文学经典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几种新的表征方式,其中之一便是“总结式”的简略化表征:“输出的有关文学经典的内容并非原文呈现,而是附着传播者的个性化解读的内容,以达到满足读者在当下‘快餐式’和作为社交资本的知识需求的目的。”这类视频的一大特点是它更多的只是对文学经典故事情节的总结,至于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则是不涉及的。文学经典之所以“经典”并非只是源于其故事情节的曲折动人,字词之美和充满考究意味的细节描写更是促成其经典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但这一类视频却忽略了后者,不得不说是一个缺陷。对于这类视频网友们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种作品的流行是人心浮躁的表现,但也有网友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根据故事梗概来选择自己是否要阅读此书并没有错。此外,关于这一类视频的原创性问题也被很多人诟病,不少网友在评论时指出UP 主的很多文本都是从百度上直接“搬运”过来的。

  除了对文学经典内容情节的“总结式”概述,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深入解读文学经典的作品在B站也很受欢迎,而且相较于前者,这一类作品的思辨性与思想性更加深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UP 主是被网友称作“B站花式说书人”的“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该UP 主本名邵男,曾做过一段时间的编剧,现在的本职工作是做综艺,其自陈在B 站“说书”是受到了梁文道《开卷八分钟》节目的启发和影响。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邵男靠着自己精巧的内容构思,吸引了大批年轻粉丝。首先,与其他人不太一样的是,他经常会将作者写书的年代、背景、情境做一个相对充分的诠释,让读者尽可能地感受到文学作品当时的可贵之处;其次,他不仅讲情节,遇到一些细节描写或是经典语句也会放大来讲。比如,在讲到老舍的《离婚》时,他会花一些篇幅去读原作中老舍对张大哥和老李性格的描写;最后,从事媒体工作的经历让他懂得如何与粉丝互动、交流,并且努力做到视频内容知识性和娱乐性的互相平衡。也许是受到邵男解读经典的影响,很多网友在评论区也纷纷尝试着对原著进行起解读来,这其中也不乏洞见之论。

  如果说上面所提及的对现代文学经典的总结与解读还停留在“阐释文本”的层面,那么一些UP 主尝试以现代文学经典为素材所进行的再创作则属于“创造文本”的范畴。对于长期浸淫网络且热衷于流行文化的青年人来说,相较于传统的纸质文学,动漫、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似乎才是他们更为青睐的对象,而这些也成为了他们致敬文学经典的合适载体。UP 主“锌镁同学”把鲁迅的生平填词成一首全新的《起风了》,特别是当唱到“若无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的时候,整个弹幕区都随之沸腾了;而另一个B 站爆款的视频则是UP 主“SealWu 吴一凡”的《〈野草〉:我把十六篇鲁迅写成了一首歌》。此作品由北京大学学生吴一凡与他的两位朋友共同制作完成,他们在鲁迅《野草》中选取若干名句加以整合,以说唱的形式演绎出来,并搭配《野草》的木刻版画交叉剪辑,创作出一首视听风格鲜明的音乐作品。该作品目前(时间截止到2022 年3月1 日早上8 时)在B 站播放量将近一千万,且已经成功“出圈”,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社会文化事件。

  除了音乐,动漫同样也是网友致敬现代文学经典的载体之一。UP 主“生生生生先生”就创作了以鲁迅为主人公的原创有声漫画《鲁迅勇者传》。UP主本人对于鲁迅,尤其是他的作品《野草》较为熟悉和偏爱,也曾单独发布过两部解读《野草》的作品。该漫画一共十集,讲述了深夜正在创作的鲁迅意外地被圣伯亚帝国公主召唤,从而穿越到“异世界”来帮助该国抵抗外族侵略者的故事。作者将诸如《狂人日记》《祝福》《野草》等鲁迅经典名篇中的情节与名句适时地融入到了这个颇具二次元风格的故事当中,不仅不显“违和”,反而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特别是在第一集中,当圣伯亚帝国公主向鲁迅抱怨“整个国家都处于无能为力的绝望之中”时,动漫中的鲁迅引用了他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经典语句来告诫该国的子民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而非一味把希望寄托于所崇拜的偶像身上。而当这一情节出现的时候弹幕区顿时陷入疯狂,屏幕上纷纷飘过“泪目”“鼓掌”“全体起立”“要求全文背诵”等字样,这足以说明鲁迅的这篇文章在当代青年心中的地位和分量。而且,从UP 主将漫画中的鲁迅设定为“救世主”形象这一行为似乎也可以看出,在当代青年心中,鲁迅之于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二、“人机互动”的异样图景:对现代文学经典的颠覆与恶搞

现代文学经典在B站上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则略显“异样”,具体表现为一些网友热衷于以一种颠覆与恶搞的方式来传播这些作家和作品,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网友们对现代文学经典的“谷歌机翻”与“AI 续写”。所谓“谷歌机翻”是指谷歌的机器翻译,是一种与人工翻译相对的软件翻译行为。由于“机翻”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翻译不准确和语音生硬等现象,因此也出现了对一些特殊词汇的搞笑翻译,于是有些脑洞大开的网友就会将一段原文从中文开始进行多重语言的翻译,最后再翻回到中文,这也使得最后的翻译变得十分搞笑。B站的谷歌机翻视频起源于UP 主“花影坊”的作品《当吉良吉影自我介绍经过20次谷歌翻译之后》,后续涌现了大量翻译名场面,并出现了对各种现代文学经典的谷歌机翻。被“机翻”出来的作品情节大多离奇怪异、荒诞不羁,且在行文过程中会涌现出很多莫名其妙的“段子”和“梗”。UP 主“鹰目大人”是B 站谷歌机翻文学经典的活跃用户,其播放量最多的作品是鲁迅的《狂人日记》。该文在经过多重语言翻译后题目已由《狂人日记》变成了《狂欢节记录》,而“小行星坠落”也在历经多次翻译后成为了鲁迅的全新笔名,从此这一名号仿佛如接头暗号一般在B 站的一定范围内流传开来。此外在故事进行过程中,UP 主还会将原文句子一起放出,让观者对照着“机翻”的句子一起来看,产生一种奇妙且复杂的阅读感受。

  对于被机翻出来的文学经典来说,其内容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过多讨论的地方,但网友对这些机翻文字的诠释和解读,却往往比内容本身更加精彩。比如,鲁迅原著中“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句话被机翻为“正文写着:拥有食人症的才是天才”。网友解读到:“这里有一个翻译很哲学。拥有食人症的人是天才。这既代表了强者对弱者的剥削,也反映出懂得剥削别人的人比关爱别人为他人而活的人更能体现时代的需求,因为这个时代需要的就是天才的领导,资本主义的内幕也是如此。”诸如此类的解读得到了网友的广泛称赞,也让他们对鲁迅流露出更加钦佩的感情,很多网友表示:“即使被翻译了二十多次,他仍然保持了最初的讽刺意味,什么是天才?”“鲁迅就是鲁迅,翻译过二十遍依然有哲理。”

  除“谷歌机翻”外,进入2021 年以来,由AI 续写的故事来作为文本的视频也在B 站上悄然流行开来,一些UP 主利用市面上的AI 创作软件续写人们熟知的经典文学作品,再将新的作品用人声加以演绎,并配上BGM(背景音乐)后制成视频。在经过上述操作之后,这些被续写的名著瞬间“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成为网络爆款“爽文”,其视频点击量在网站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些被续写的作品涵盖古今中外,包罗各类文体,其中影响力较大且为网友所广泛传颂的续写之作是蒲松龄的《狼》,这部原文只有一百余字的文言短篇小说,在被AI 续写之后“画风突变”,呈现出一种诡异奇绝、细思恐极的风格特征。而现代经典作家的作品也未能“逃过”被续写的命运,鲁迅的《孔乙己》、老舍的《骆驼祥子》、朱自清的《背影》等都曾作为“素材”出现在网友们的视野之中,其中《孔乙己》的AI 续写成为了这些当中的“爆款”。该作以鲁迅原著开篇前三句话为端展开叙述,而随着AI 的续写,孔乙己由原著中的一个落魄、穷酸的文人逐渐变成了愤世嫉俗的复仇者形象:“头发胡乱地扎成辫了,手臂上有一条长长的刀疤,看起来狰狞恐怖。他坐在桌子前喝酒,一杯接一杯地灌酒,似乎要把这二十几年的苦涩与憋闷全部喝掉。”而随后续写的孔乙己的独白则更加让人瞠目结舌:“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没能杀了刘伯温……没能亲手将孙权斩杀!更没能将吴国夺回来!更加没能替父母报仇!”有网友留言指出,之所以在《孔乙己》的故事中出现了“三国”的情节,是因为AI 系统误将“孔乙己”识别成了“孔明”(即诸葛亮)。

  由此看来,这些所谓由AI 续写过的文学经典,其艺术性和逻辑性均暴露出很大的缺陷和漏洞,正如很多网友所说,“这就是文字堆砌,毫无逻辑”“满满的晋江文学味”“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些网文日产几万字,啧啧”。其实,AI 续写软件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爬虫抓取各大爆款网文、论坛或网站的高赞评论,来建立起自己的文库体系,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也并不为奇。但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那就是尽管AI 在续写质量上和人类相比还差得很远,但在构思和想象上,很多时候却的确超过了人类,续写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巨大脑洞往往不是普通人所能想到的。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开始逐渐兴起一股“人机合写”的写作潮流,即在AI 创作的基础上,作者本人主动去构建故事整体框架,并在关键情节处进行细节调整,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机互动”不失为一种提升文学创作水平的良好对策:“对人而言,机就是延伸自我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认知自我的一种手段,通过机的优点来了解自己的缺点,通过机的缺点来明了自己的优点,然后进行相应的补偿或加强。智能传播可以促进人的变化而不是僵化,即加快人的反身性和自否定。”

三、学界大咖的“破圈之旅”:突破传统的现代文学新网课

B站不仅是属于年轻人的,很多著作等身的学界前辈也开始在这里留下足迹。随着B站影响力的增大,不少高校教师和知名学者也在这里成功“破圈”:粉丝超过一千五百万的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罗翔、有着“哲学王子”之称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从来不用电子课件而坚持用板书上课的文艺理论课教师杨宁,等等,都将B站作为他们传播知识的重要平台。而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从2021 年下半年开始,学界一些知名的“泰斗”“大咖”也陆续入驻B站,在这里开讲他们的文学课程,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理群、倪文尖和许子东。

  钱理群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以及国内鲁迅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当他入驻B站的消息一经传开,便瞬间点燃了网友们的学习热情,他们纷纷表示,全中国最懂鲁迅的人来B站了。据钱理群教授自陈,疫情和后疫情时代带给他心灵上的冲击、困惑和焦虑,是促使他选择在B 站上讲授鲁迅的直接原因,他希望借助于这个平台来放心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做沟通鲁迅与当代青年的桥梁。从入驻B 站至今(时间截止到2022年3月1日早上8时),账号“钱理群讲鲁迅”共发布十个作品,其中播放量最高的两部分别是分析国民性的《鲁迅充满大智慧的奇文:〈论“他妈的!”〉》以及为当代年轻人“躺平”现象“翻案”的《年轻人说“躺平”有他们自己的逻辑》。这两部作品分别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国骂”现象以及与当代年轻人息息相关的“躺平”现象入手去阅读与思考鲁迅,让听课者产生极强的代入感的同时,也更深地体会到了鲁迅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倪文尖教授是这些学者当中最早入驻 B 站的一位,2021 年 7 月 4 日,他在 B站账号“倪文尖老师”上发布了他的第一条视频作品:《同学们好,我来b 站跟大家一起学习!欢迎催更》。其实早在他发布这条动态的四个月前,倪文尖教授就已经开始与B 站结缘,当时他参与了“观视频工作室”“大师计划”的课程录制,分别讲授了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孔乙己》以及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三篇经典作品,并收获大量好评。课程所取得的不错反响让他决定自己开设属于自己的B站账号。该账号开设半年共收获粉丝12.2万,获赞数28.4万,播放量达到316.3 万次(时间截止到2022年3月1日早上8时),这一数据对于一个新晋UP 主来说已经实属不易。课程之所以会受到如此欢迎与追捧,除了教师本人具有极高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之外,UP 主为迎合青少年方面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同样不可忽视。首先,为吸引网友点击视频观看,UP 主会在视频封面和题目的设计上大做文章,比如,视频通常会用倪文尖教授较为夸张的表情作为封面;再比如,解读废名《花红山》的视频题目是《怎么用4 个字,写105℃的你》,这是套用了时下热门歌曲《热爱105℃的你》中的词汇;解读鲁迅的视频题目用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鲁迅》这种时下热门网络用语;而诸如《〈祝福〉里的“我”救不了祥林嫂,但鲁迅想通了一件事》这样的题目又大有效仿“标题党”的嫌疑……如此种种,都成功地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并激发了他们的观看兴趣。其次,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倪文尖教授也经常会注意在课程中加入时下热门的元素,比如在讲到朱自清的《背影》时,他就以当下流行于青年人中的“买橘子梗”作为课程的引入;而在经典作家诞辰或逝世等纪念日到来之时,他又会及时更新解读该作家的视频作品来与网友一同进行纪念。最后,倪文尖教授重视与网友的互动与交流。他经常会单独做一期视频来回答先前视频中网友的各种弹幕或留言,有时也会根据网友反馈来适当调整自己的讲课内容,这既拉近了学者与网友的距离,也提升了网友们学习的热情与参与度。

  相较于倪文尖教授,许子东教授本人虽然入驻B站时间相对较晚,但其观点在该平台的传播却是由来已久,有很多UP 主将许子东所参加过的诸如《锵锵三人行》《圆桌派》等节目进行重新剪辑并上传,收获了很高的阅读量。此外关于他在香港岭南大学讲授现代文学史的视频也被广泛传播。2021 年9 月10 日教师节这天,许子东正式入驻B 站,处女作《万万没想到,鲁迅没法说出的真话是这些》也是目前他发布的所有作品中播放量最多的。许子东教授主要以讲授中国小说为主,时间跨度从现代到当代,所涉及的篇目大多出自于他近期出版的新书《重读20 世纪中国小说》之中。而在小说之外,类似于“元宇宙”等热门话题也是他经常会谈及的。许子东授课时的一大特点是他经常会分享一些关于作家的八卦历史,尤其是“蜿蜒曲折”的爱情故事,这在客观上也满足了网友的好奇心甚至窥私欲。

  高校教师在B站授课,是对传统文学课堂的一种补充与突破。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学习模式的时空限制,只要有互联网,任何人都可以随时一睹名师的风采;其次,它建立了一种较为平等的师生关系,处于“云端”的学生可以更加无拘无束地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和观点,而老师也在三尺讲台之外找到了另一种更加平等的发声渠道;B站较为轻松的环境氛围让这些原本在传统课堂上看起来较为严肃的老师们变得十分活泼,这既拉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驱使着老师们去寻找新的思路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最后,还应看到的是,B站授课更多是随机性和碎片性的,想要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还应该去大学课堂上学习,倪文尖教授的话代表了大部分学者的观点:“B 站课程确实是很好的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授课。”

四、总结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如此需要过,疫情在冲击、破坏世界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互动方式。各种活动由“线下”转移到“线上”,自媒体平台的作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B站作为时下热门的社交视频媒体平台和青年文化社区,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播与推广开辟了新的场域,平台的社交互动功能也赋予了不同年龄段用户参与现代文学经典传播的新方式。无论是青年网友自发兴起的对现代文学经典的致敬,还是学界前辈以全新的方式对现代文学经典的讲授与教学,都让那些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遗忘在角落的文学经典重新焕发了生机。尽管在B站传播文学并不像在大学课堂或专业教科书那样,对现代文学经典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和归纳,但它却的确起到了“窗口展示”的作用。而且,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有时确实比用传统的方式效果要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年轻网友开始踊跃在B站上讨论现代文学经典,就是对上述观点的最好证明。

  诚然,现代文学经典热度的上升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B 站各类视频的宣传,但与此同时应该看到的是,文学经典在B站传播的过程中,其自身确实面临着价值被颠覆和重构的危机,很多人对“在B站传播文学”这一现象也表示出了担心与忧虑。首先,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B站部分网友利用AI 软件对现代文学经典所进行的无节制、碎片化、游戏化的恶搞与颠覆,呈现出了一种“娱乐至死”的网络狂欢的乱象。由AI“机翻”或续写出来的名著情节大多光怪陆离、夸张诡异,无论在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上都与原著相差甚远,丧失了文学应有的审美品质与思想内涵。文学经典在AI 技术的操作下,其严肃性和崇高性都被大大削弱了。尽管在AI 技术的重构下,被改写后的文学经典似乎多少有了些更为深刻的意味,但这种所谓的“深刻”在更多时候也只是网友们“一厢情愿”强制阐释的产物而已。其次,在B站中被传播的所谓“文学”,更多时候不再是以文字、文本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而是以节目、影视、访谈等图像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弱化文字而强调图像的做法似乎也忽略了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性,即它归根结底是一门“文字”的艺术。而且通过这样“浮光掠影”的方式去了解和接触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难免显得过于肤浅和简单,还有不少走样的嫌疑:“当伏案研读的细细品味转换成零星时间拼接起的浅显浏览,读者不再浸入文学经典所描绘的场景,阅读时的仪式感、严肃感和虔诚感被遗忘,文学经典所具有的启迪民智、启发人性、构建民族文化和精神底蕴的作用亦随之消解”。

  鉴于此,如何“趋利避害”,妥善利用B站这一平台的特有优势来传播现代文学经典就成为了一个亟需探索和解决的课题。这就不仅需要来自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比如强化对于视频内容的监管和调控;还需要B 站的传播者、制作者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逐渐改变对待现代文学经典的轻浮态度,适当减少作品的娱乐性而增强其严肃性,相应增加对于文学经典原著的介绍与讲解;最后从接受者角度来说,还需要网友在通过B 站这一“窗口”感受到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魅力之后,进而通过阅读原著、找寻资料等各种方式去进一步深入了解经典,保持系统研读现代文学经典的习惯,正所谓“通过窗,找到门,通过门,进入其中,发现其魅力,发挥其影响”,也许,这才是传承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题中之义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