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宽甸满族自治县地名办公室将县城的南环路改为董鄂妃街,令不了解内情的人感到很突然,很诧异。何以如此将一条街用古人名字来命名,并且还是常人不太熟悉的名字,究其原委,董鄂妃又是谁?和宽甸有什么内在联系?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亲赴宽甸县城找有关部门求证,并查阅了一些资料,始知一二。
原来董鄂妃是清朝第三位皇帝亦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福临的皇妃。《清史稿·后妃传》对董鄂妃有如下记述:董鄂氏,内大臣鄂硕之女,闺名珊瑚。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三宫,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董鄂妃姓董鄂,名乌珠,满州正白旗人。
查史可知,董鄂之先人乃瓦尔咯人,原居于图们江、乌苏里江一带。继建州卫之后,毛怜卫中之赵氏族人自十五世纪初迁至鸭绿江西婆猪江(今宽甸满族自治县与桓仁满族自治县以及吉林省界江)流域,后逐渐演变为建州五部之一的董鄂部,中叶迁入辽东大雅河流域。时大雅河也有称董鄂河,其部临河而居,遂以河为姓,号称董鄂部。董鄂部原为栋鄂部,由于受汉族姓氏文化之影响,将栋改为董,成为董鄂部之称。有的族人改汉姓为董,还有少数族人改为赵姓。初董鄂部落是从佟佳江逐渐迁移,落户居住宽甸地域的。并以此为基地辛勤开拓三江资源(鸭绿江、浑江、叆江),狩猎、农耕、捕鱼、采珍珠、挖人参等。以明边墙为界,叆阳之东是董鄂部领地,叆阳迤西乃明辽东汉人居住区域。明成化年间,辽阳副总兵韩斌在今灌水镇人石村刻一碑,可资证明与女真董鄂部各自管辖之境界。
董鄂部部主何和礼,祖父克彻巴颜,父额勒吉,兄屯珠巴颜,世为董鄂部部主。何和礼年二十六岁继其兄之职,成为董鄂部部长。明末由于董鄂部资源丰富,已经发展得人畜兴旺,且兵强马壮,势力尤大。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后,闻董鄂部之实力,遂“加礼招致”,将何和礼请过来。努尔哈赤“纳哈达女为妃”,何和礼亲率三十骑护卫前行,侍卫努尔哈赤赴哈达迎亲。”何和礼与努尔哈赤相处,住了一段时日,对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努尔哈赤看重何和礼之为人,何和礼敬仰努尔哈赤之雄才大略及声望。护送迎亲结束后,何从董鄂部的长远利益着想,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率众与建州努尔哈赤(爱新觉罗家族)合并,结束了董鄂部族独立生存一百六十年之历史。努尔哈赤将大女儿东果格格(固伦公主)嫁与何和礼为妻。董鄂氏与爱新觉罗氏联姻成为双方联合的象征,为努尔哈赤成就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后金统一辽东奠定了雄厚基础。努尔哈赤将董鄂部编为正白旗,由鲁克素次子席尔泰统之,后席晋升后金十六大臣之列,赐人丁千户。董鄂氏部族成员于后金的初创,及大清王朝的建立均为重量级人物。
在明军围剿后金“萨尔浒”大战中,董鄂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史料载:“萨尔浒战役,率败明师者,皆公(指何和礼)之力也。”何和礼于此次战役中,协助努尔哈赤运筹帷幄,使后金全歼明廷三路兵马,仅一路不战逃脱。在此战中,原董鄂部子弟居多,特别是在东线迎击刘綎一路战场上,董鄂部兵马利用熟悉的地域优势条件,伐木设障,坚壁清野,并以小股部队袭扰,致使东路明军和朝鲜军延迟进军时间,为后金军迎击各路明军争取了宝贵时间,终于达到了后金努尔哈赤的战略企图,“任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迎击”,终于取得了萨尔浒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董鄂氏另一部主鲁克素(何和礼同族)的孙子鄂硕乃董鄂妃之父,隶满洲上三旗中之正白旗。鄂硕之父亲锡罕曾授备御世职。天聪初年随贝勒阿敏出征朝鲜,他奉命率领八十人充当先锋,不幸战死。年轻的鄂硕以其父战死鲜地,进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游击),开始了戎马生涯,多次出征作战。迄至清顺治六年(1649年)鄂硕被擢升为镶白旗满洲副都统。为表彰鄂硕战功,顺治帝赐其白金三百两,并于顺治八年(1652年)授其护军统领,官阶二品。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鄂硕因女被顺治皇帝册封贤妃,又被擢升为内大臣,进世职一等子。顺治十四年董鄂妃进封皇贵妃,鄂硕累进世职三等伯。鄂硕逝世后,顺治帝追赠三等候,谥号“刚毅”,可见鄂硕以女为荣,恩宠优隆之地位。
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品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量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后人论及董鄂妃时,多强调她倾国倾城之貌。从《行状》看来,顺治帝更看重的是她的品德。
顺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顺治的母亲(即孝庄皇太后)宣布:“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性资敏慧,轨度端和,克佐壶仪,立为贤妃。尔部查照典礼,择吉具奏”。从以上文字可知,内大臣鄂硕之女儿董鄂氏天资聪颖,心性敏慧,品行端庄,谦恭和顺,皇上、皇太后是满意的,欲择吉而事。是年十二月初五日,顺治皇帝册封董鄂氏为董鄂皇贵妃,遣内大臣公爱星阿至太庙(皇家之庙)祭告先祖。翌日行册封董鄂氏为皇贵妃典礼,授印鉴:“皇贵妃宝”以资。
册文曰:“朕惟乾行翼赞,必资内职之良;坤教弼成,式重淑媛之选。爰彰彝典,特沛隆恩。咨尔董鄂氏,敏慧夙成,谦恭有度。椒涂敷秀,弘照四德之修;兰殿承芬,允佐二男之化。兹仰承懿命,立尔为皇贵妃。锡之册宝,其尚祗勤夙夜,衍庆家邦。雍和钟麟趾之祥,贞肃助鸡鸣之理。钦口”。同时颁诏宣谕:“帝王临御天下,庆赏刑威,虽当并用,然吉祥茂集之时,尤宜推恩肆赦,敬迓天庥。朕遵圣母皇太后谕旨,思佐宫闱之化,爰慎贤淑之求,于本月初六日册封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为皇贵妃,赞理得人,群情悦豫。逢兹庆典,恩赦特颁,昭告天下。”
观其册文俱知皇帝之意:我作为皇帝,惟有遵守朝纲,践行君王职责,选拔了董鄂氏为皇贵妃。处理国家及后宫的大事也真的需要一位贤良贵妃之帮助,因董鄂氏有这种资格来作我的贤内助,我相信她对后宫妇女承袭礼节的教育也一定能行。通过按典章选出合乎礼制的贵妃,以光大古礼,旌扬皇家恩泽隆遇。董鄂氏聪慧敏意,谦恭礼让,为人称道,芬芳袭人。但是她也要辅佐皇后……壮大爱新觉罗家族,使国家兴旺,便是值得庆贺的。君临天下,典章礼法。然而在吉祥太平之时刻,恩泽礼遇又是不可或缺的。今秉承圣母皇太后的旨意,册封董鄂氏,并授予册书及宝印。希望你谨慎从事,勤恳努力,按照淑女之礼而行。朝廷册封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为皇贵妃这件大事,是可喜可贺的,称颂、赞美的人,群情愉悦,如逢盛典。皇恩浩荡,九州同庆,特赦颁旨,昭告天下。
董鄂妃与顺治帝福临相处四载,可谓志趣相投,情意绵绵。董鄂妃与夫君一起议论治理国家之道,参禅悟佛,挥毫疾书,感情甚笃。董鄂妃的聪慧、才识、善良,通达事理,善解人意以及劝君理政,勤恳治理国家的心意对于顺治来说,是莫大的安慰。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因病离世,年仅二十二岁。令顺治帝痛不欲生,追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何以因一妃逝世,令一国之君悲拗到不能自己?史载:“皇帝陡为哀痛所致,以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从文载可知董鄂妃之一鳞半爪,自窥顺治胜哀之因。董鄂妃病重之时,顺治帝、皇后和诸妃前去看望,董鄂妃对夫君说:“妾身体十分虚弱,恐不久于人世,但此中澄定,也没什么痛苦。想妾以卑微之身,承蒙皇太后和陛下的厚恩,不能报效于万一。妾死后,陛下圣明,当以祖宗大业为重,且有皇太后在上,也许不至过于悲拗,亦应节哀自爱!”继而又对夫君说:“妾死后,诸王一定会送来治丧费用,想妾一人能用多少呢?与其奢侈浪费,还不如用来扶贫济弱才是啊!”并吩咐左右:“妾死后,束裹身体,千万不要用华丽物品,皇上崇尚节俭,如果你们用华丽珍贵的物品随葬,不仅违背了旨意,也违背了我平生的愿望啊!”
从简历中可知,董鄂妃生于前清崇德四年(1639年),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十五岁时,被选为福临(顺治)的同父异母弟襄郡王博穆博果尔的王妃,当时襄郡王只有十三岁。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七月,年仅十六岁的襄郡王不幸逝世。八月,顺治即将董鄂氏纳入宫中为贤妃。董鄂妃的进宫打破了后宫的沉静。《清史稿·后妃传》载顺治帝有两后、十五妃。顺治帝先前曾册封过两位皇后,第一位是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山之女,也即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的侄女,顺治帝的表妹博尔济吉特氏。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其虽然貌美巧慧,但骄奢任性,嫉妒心甚,见到后宫貌美者,势同水火。顺治亲政,封为皇后。由于二人性格不合,两年后被顺治帝废为静妃,降为侧妃,自此永不相见。第二位皇后也是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孙女,其秉性淳朴,容貌端庄,却无爱好、乏才华,也并未得到顺治帝的欢心。
董鄂妃还有一个其他妃嫔不具备的长处,就是她的汉学和书法。兴趣相投最容易使人接近,互相理解,相互产生好感。至于后来,婆媳俩都跟着顺治帝一起敬佛修禅,她们的共同语言就更多了。就这样,董鄂妃以自己的智慧才能,尤其是以自己的劳瘁,努力去赢得后宫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心。她不仅对顺治皇帝本人非常关爱,还关怀他人。可谓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东方女性典型,她的情爱与贤惠已经与顺治帝融为一体。
由此看董鄂氏入宫后受到顺治帝的宠幸,也是顺理成章的。皇帝认为找到了红颜知己,与朕有相同的知趣,共同的爱好。并且董鄂妃感情细腻,宽惠温良,善解人意,又多才多艺,可谓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兴致之余的顺治皇帝真正找到了皇后应该是这个样的感觉,适才感谓:“(董鄂氏)性孝敬,知大体,其于上下,能谦抑惠爱,不以贵自矜。”在董鄂妃主理后宫一段时间后,顺治皇帝龙心大悦,对董鄂氏褒扬有加,纹饰溢美:“持躬谨慎格,翼赞内治,殚心竭力,无微不饰,于诸务孜孜焉,罔弗周详。”遂于是年十二月,晋封为皇贵妃。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生顺治的第四子,三月后夭亡。失子之痛对董鄂氏打击至甚,自此郁郁寡欢,疾病缠身,于顺治十七年病逝。由于失去了爱妃,陷入极大悲痛的顺治帝为其辍朝五天,亲撰《行状》御书,追忆董鄂妃之世系、籍贯、生卒年月日和生平等,将董鄂妃追封为皇后。并谕旨承乾宫太监、宫女三十余生灵殉葬。康熙二年(1663年)董鄂妃的灵柩与顺治灵柩合葬于孝陵(今河北省遵化县昌瑞山)。孝陵位于清东陵中心,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与其两位后、妃的陵寝。
据说清孝陵当初还是顺治帝亲自选中的。清孝陵四周群山环绕,正南留有天然山口,中间一近五十平方千米的原野,坦荡开阔。山高而不穷,峰青岭翠;水阔而不恶,碧波流缓。一天顺治皇帝出外狩猎,离开大内,搭弓佩箭,纵马扬鞭,直扑京东燕山山脉。当他跃上凤台岭之巅,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北视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霭飘渺;风吹处碧影森叠,山川壮美,景物天成,遂使龙颜顿悦。顺治翻身下马,在岭上选择了一块向阳地方,十分虔诚的向着苍天祷告,随后相度了一块风水相宜的地势,将右手大拇指上佩戴的白玉板指轻轻取下,小心翼翼地扔下山坡。静默片刻,他庄重地对身旁敛气屏息的群臣宣示:“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百年)寿宫”。须臾,谕旨:鞢落处,定为穴”。群臣遵旨,顺着那板指滚落跳下的地方打桩做记。后来,当真在这里建起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皇帝的孝陵。顺治的第一位皇后至乾隆元年尊谥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天育圣章皇后。第二位即孝献端敬皇贵妃董鄂氏。
董鄂氏作为皇贵妃外,尚有董鄂氏贞贵妃、董鄂氏悫妃。贞贵妃,为满洲正白旗一等公董鄂氏巴度的女儿,顺治帝驾崩后为其殉葬。康熙二年追封为皇考贞妃。悫妃为长史喀济海的女儿,初封庶妃,去世后尊封为悫妃,葬孝东陵。清帝顺治入关时(公元1644年)八旗兵的正红旗、正白旗皆由董鄂部众组成。董鄂部主是两旗的旗主(固山额真)。董鄂部的上层人士乃满族之贵族,董鄂部的女儿被选为皇妃是很自然的事。
满族的家族世系,是以部落氏族为血缘系统。如纳拉氏、董鄂氏、赫舍哩氏等。满族妇女只有乳名,俗称小名,如清咸丰皇帝的妃子西太后,姓叶赫纳拉氏,她的小名叫兰儿,但她入宫后称叶赫纳拉氏。董鄂部妇女入宫仍称董鄂氏,既或有数个董鄂部妇女同时入宫,也都称为董鄂氏。
由是可知,宽甸县城董鄂妃大街的命名是因从宽甸地域曾经走出了一位董鄂氏皇贵妃,皇亲国戚之显赫是宽甸满族后裔之幸事,也是宽甸小城值得一书的大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