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抗日义勇军走出来的开国将军高体乾

时间:2023/11/9 作者: 传记文学 热度: 12911
高小平

  高体乾之子

  

  上图:高体乾将军

  在国难当头之际,有一位东北热血男儿,投笔从戎,参加抗日义勇军,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同日寇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历经磨难,后来成为共和国的将军,他就是高体乾少将。

读书求学 追求真理

高体乾原名高赞兴,字化如,1911年11月11日生于热河省建平县(现辽宁省建平县)孤山子乡白银代沟村(白银代为蒙古语音译,汉语是富裕的意思)的一个农民家庭。祖辈从山东潍坊逃荒至此。其父高景春是一位老实忠厚的农民,养了6个子女,因为生活负担很重,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以便将来成为高家的顶梁柱。景春老人格外看重二儿子高体乾,便只送他一人进了私塾。高体乾自幼聪明好学,勤奋读书,很快完成了学业。后又到建平县高等小学读书,于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父母、兄长和老师的资助、支持下,1930年春,他考取了收费较少的辽宁省沈阳第一师范学校,继续学习。

  高体乾在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接触到了一些进步同学,其中一个叫管玉齐的同学给他讲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的故事,以及国共合作,蒋介石背叛革命等时政要闻,他在穷乡僻壤的家乡从未听过,虽然一些名词术语一时还难以理解,但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动,特别是联系热河军阀汤玉麟压迫老百姓的实际,使他初步产生了反帝反封建的意识,开始憧憬革命。他已不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课程,开始自学一些社会政治学方面的书籍,读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社会科学概论》《懒惰的富人》《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概述》等著作,为他后来投身反帝反封建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打下了思想基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日军耀武扬威举着太阳旗进入沈阳的情景,使高体乾心灵受到很大刺激。一次他出沈阳城,看到日本兵强迫行人向他们鞠躬,稍有迟缓便遭毒打,心情无比沉重,加深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决心宁死不作亡国奴,誓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由于沈阳失陷,他只身来到北平东北学院,一边学习一边寻找共产党组织。

组织抗日义勇军,开展抗日活动

东北沦陷后,兴起了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由张学良暗中支持,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上层人士出面组织,联络东北各界人士在北平成立了群众性的抗日组织东北抗日救亡总会,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筹集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1932年1月,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在北平成立军政训练班,培养义勇军的军事干部,高体乾因找不到党组织,便积极报名参加了军政训练班,接受军事训练,在一个月受训期满后,即赴东北参加组织抗日义勇军的活动。

  在北平,高体乾找到了同在沈阳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同学王旭(又名王新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煤炭部副部长),王旭告诉他:胡友之(曾任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同学与共产党有联系。高体乾经与胡友之联系后,终于与共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1932年6月,中共东北热河特别支部派一个叫赵玉祺的同志找高体乾谈话,进行党纲教育,经数月审查,高体乾被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在新成立的热河特别支部中,高体乾被选为支部委员。实现了他寻找共产党组织进行抗日救国的愿望。

  8月,东北抗日救亡总会组织的抗日义勇军第1军团约千人的正规部队由军团司令彭振国率领来到辽西朝阳地区,组织当地义勇军攻打锦西。高体乾吸取了此前搞暴动失败的教训,向特别支部建议可以打着第1军团的合法旗号作掩护,组织义勇军。特别支部决定派高体乾随第1军团回家乡工作。

  高体乾回到建平县,很快就组织了一支40余人的队伍,随同第1军团攻打锦西,这是组织抗日义勇军参加的第一次战斗,虽未全歼驻锦西日军,却扩大了义勇军的影响,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抗日斗争的热潮。朝阳和建平地区,义勇军拉起了8个团番号的部队,共2000余人。

  为了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获得抗日救亡总会的支持,高体乾于1932年底回到北平,向第1军团长彭振国汇报了在家乡组织义勇军的情况,受到彭的称赞。彭振国信任高体乾和他的部下,痛快地给了高体乾部队番号——抗日义勇军第1军团第12支队,并委任高体乾为支队长。

  高体乾将这一情况向党组织作了汇报,组织决定让高体乾继续在第1军团的合法旗号下开展抗日活动。1933年1月底,彭振国携带着大批军需弹药到辽西,装备义勇军各部队,高体乾带第12支队百余人到驻凌南的兵团部领了500套军装。

  2月下旬,日本侵略军开始了在热河的军事行动,国民党军队抵抗了10天即撤走,仅有128人的日军先头部队于3月3日占领热河省会承德市。第12支队被日军分割在建平地区,与抗日义勇军第1军团失去联系。高体乾带支队向西撤退,到宁城与另一支抗日武装抗日义勇军第2军团会合,隶属该军团领导。这是高体乾第一次单独组织军事行动,为后来的军事斗争积累了经验。

  第12支队随第2军团进入宁城以西霍里霍川大山后,第2军团被投降日军的热河自卫军包围并发生激战。高体乾率第12支队担任后卫,离主力较远,未被日伪军包围。听到前面枪声激烈,他判断是主力与日伪军交火,立即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

  第12支队进了霍里霍川的川口,川口两侧的村庄和山上有人向支队射击。因分不清敌我,为避免发生误会,高体乾命令支队不要开枪,快速前进,一冲而过。进川后渐渐地看清了义勇军的军旗,第12支队与军团主力会合。在得知前面的义勇军被日伪军分割成数段、川口两侧村庄有伪军防守的情况后,高体乾带第12支队返回刚才经过的川口村庄,欲打破日伪军的包围。村中的伪军未料到第12支队会杀回马枪,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第12支队顺利地占领了村庄,掩护主力撤退。

  部队休整了一整天后继续行军,行至霍里霍川坝上,又突遭日伪军的伏击。高体乾带领30多人,在火力掩护下,连续攻占两个山头,敌军被击溃。高体乾在战斗中左臂负伤,战斗结束后军团部发给他500元慰问费,他将这笔慰问费全部分给了第12支队的战友们。

  霍里霍川战斗是高体乾第一次带队冲锋陷阵的战斗,令高体乾一生难以忘怀,他曾写过一首《霍川战后题》的七言诗,记述当日战况:

  弃书学剑抗倭兵,投笔京华共出征。

  铁骑纵横辽热路,霍川大战显精英。

  霍里霍川战斗后,部队经隆化、丰宁到察哈尔(今张家口)东部的独石口地区驻训。不久,东北抗日救亡总会被国民党政府取消,第2军团粮款无着,被国民党孙殿英所部第41军收编。

  1933年7月,蒋介石为了破坏孙殿英与冯玉祥的同盟军联合,将国民党第41军调到西北陕甘地区屯垦。第2军团的战士们闻讯后,纷纷要求返回热河前线,继续抗日。高体乾一面表示服从国民党第41军、第2军团的命令,一面秘密地做脱离第41军的准备工作。准备就绪后,高体乾以部队拉练为借口,率第12支队轻骑夜行军150里,脱离了国民党第41军,来到热河西部的围场、丰宁地区,与该地区的抗日武装项忠义部会合。在知冯玉祥、方振武等领导的抗日同盟军收复了察哈尔省很多失地后,高体乾派人与抗日同盟军取得联系,随后率第12支队加入同盟军的战斗序列。

  在国民党政府的压力下,冯玉祥被迫离开抗日同盟军出走。方振武、吉鸿昌和中共掌握的部队共15000人转移到张北,决定向南发展。第12支队随同盟军由独石口、赤城南下北平,途中遭到国民党军刘桂堂部的袭击。在与刘桂堂部的激战中,高体乾左臂、胸部负伤。抗日同盟军在日、伪、国民党军的夹击下失败,高体乾率第12支队退回独石口。

大黑山突围

1935年1月底,高体乾在党组织委派下从北平回到家乡进行抗日活动,从建平县南部的公营子起,北至敖汉旗的下洼,西至奎德素(建平县地名,蒙古语音译)、平庄煤矿的五家煤窑,东到敖汉旗的老虎山,方圆近几百里留下了他抗日救国的足迹。他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方针,发动群众抗日,在4个月的时间里,秘密组织了约50余人的抗日武装。

  高体乾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一带有良好的群众基础。6月初,他再次返回北平,与赵玉祺等人沟通情况、研究行动方案后,遂带领赵玉祺和原义勇军战士六七人回到公营子赵九福家,在那里以抗日自卫救国军的旗号,利用缴获的枪支和自筹的枪支进行武装抗日游击活动。

  1935年,建平县已被日寇占领了两年多。日本侵略军采取了“并村联保”的统治措施,强化治安,抗日游击活动进入非常艰难时期。有时游击队白天宿营隐蔽不好,一旦走漏消息,地主武装、警察和日伪军就会很快包围过来。有一次,他们途经石佛沟时,决定在一个小山村宿营,不慎走漏了消息,拂晓时敌伪军占领了南山上的制高点,并疯狂地向村中射击。高体乾立即率队抢占石佛沟村的北山,边打边向东边的高山上转移。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他们凭着对地形的熟悉,与敌人在荒山野岭中周旋了一天。黄昏时,部队冲出了重围。在安置好伤员以后,他又率队转移到勿心吐鲁(地名,蒙古语音译)东山的水泉沟。天刚刚亮时,来到抗日骨干马云龙家隐蔽,以后又辗转到敖汉旗炮手营子以南地区进行游击活动。

  当时,还有另外两支抗日武装活动在建平、朝阳地区。一支是刘震东领导的抗日义勇军两三千人活动在朝阳南部。另一支是蓝天林领导的抗日救国军两三千人,以北票县与敖汉旗交界处的大黑山为根据地,活动在敖汉旗的倒阁老营子以南地区。当时高体乾组织的抗日武装已发展到七八十人,正在罗福沟以东地区活动,他得知蓝天林部也在附近活动的消息以后,便主动与其联系,蓝天林当即表示愿意联合,两支抗日队伍从此联合抗日。

  此时,蓝、高、刘三股抗日武装力量,严重地威胁了日伪的统治。1935年8月中旬,侵华日军决定进行秋季大扫荡,企图彻底消灭活跃在朝阳地区的抗日武装。日军精心组织了这次秋季扫荡,他们调集6个县的伪军,配合日军,分兵四路包围大黑山;指令各地自卫团(地主武装)配合警察,村村设卡,步步为营;又组织反动蒙古王公的骑兵跟踪追击,分头围歼抗日武装。

  9月13日,日伪军开始秋季扫荡。为了保存自己,蓝、高联军决定进入大黑山区与敌周旋。抗日联合队伍在向大黑山转移时几乎没有遇到大的阻力,这正中了敌人的诡计。原来敌人预料到抗日武装会进入大黑山隐蔽,故意放松戒备,把抗日队伍引向大黑山区,然后实行铁壁合围,聚歼于此。日伪军见抗日联合队伍中计,便调集了周围各县的军事力量合力围剿。蓝、高没有识破敌人的诡计,部队陷入包围圈。经过几天的周旋,蓝、高的部队被逼进大黑山主峰东南面的狭小地带。在敌众我寡的条件下,两支抗日队伍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战斗。战至黄昏,部队从大黑山北坡敌人布防的空隙中分散向东突出重围,然后分批撤回北平,武装抗日再次失败。

战斗在太行太岳

“七七事变”前夕,高体乾回到北平。此时,日军在北平近郊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到处挑衅,制造事端,战争一触即发。驻守北平的国民党第29军官兵抗日情绪高涨,坚决回击日军的挑衅,纷纷要求国民政府抗日。北平党组织决定发动群众协助他们抗战,保卫北平。高体乾等被派到城北做群众工作。工作开始不久,“七七事变”爆发,国民党第29军于7月29日撤退。党组织派张希尧告知党员:市委决定党员同志到西山一带去开展游击战争。高体乾找到旧部十余人,于30日出城到西山打游击。途径八大处西边时,遇到29军300余名散兵,高体乾等人向他们宣传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性,介绍在东北进行游击战争的经验,并与他们一起联合抗日,组成抗日游击总队,不久编入冀察游击纵队。

  部队进驻房山县附近时,国民党军队从良乡向南撤退,冀察游击纵队也陆续撤到石家庄附近。9月初,部队撤到山西高平县,此时党在高平县已建立起群众抗日组织“抗日牺牲同盟会”,高平县牺盟会缺少军事干部,冀察游击纵队党总支介绍高体乾担任高平牺盟会的游击队长,不久又担任中共高平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

  高体乾有组织抗日义勇军的经验,到任后即带领十几名游击队员宣传群众,动员参军,一个月后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到了1938年1月,便发展到300多人,编为3个中队,中队以上设大队,高体乾为大队长。在扩军过程中,群众知道高体乾在东北当过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支队司令,都很敬佩他,把他视作抗日英雄,参加高平游击队的人也比其他县里多。

  游击队发展迅速,引起高平县政府反共顽固派的刁难。以高平县县长刘翰森为首的顽固派采取停发粮食等手段,极力瓦解牺盟会、游击队。高体乾认为:对顽固派的刁难,只有采取强硬的态度。于是他把游击队拉到县政府,逼着县长如数发放了军粮。

  高体乾在游击队内积极发展进步青年入党,当时在牺盟会工作的共产党员身份保密,可是在发展一位排长入党时,党员登记表不慎落到县长刘翰森手里。刘以此为证,把高体乾告到阎锡山处。党组织将高体乾调离高平,到壶关县任县委书记(至此由化名高化如改称高体乾)。

  1938年2月,高体乾来到壶关县。县长张恒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外语学院院长)、公道团团长(阎西山控制的抗日团体)、牺盟会会长都是共产党员,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2月中旬,日军进攻晋东南,攻陷了长治。壶关成为抗敌第一线。高体乾等人在中共太南党委(后改为晋豫特委)的领导下,动员全县人民坚持对敌斗争。

  此时与壶关相邻的平顺县顽固派和公安局发动武装叛乱,乘日军进攻之际,杀害共产党员和牺盟会干部。壶关县公安局局长是反共顽固派,掌握着几十名警察,见状也蠢蠢欲动。高体乾当时正带领两个自卫中队打游击,看到事态紧急,便带部队回到县里。县长张恒业向他汇报了情况,高体乾认为:目前最重是的是稳定住警察不发生意外。他提议将县政府仅有的几千元作为薪饷发给警察,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稳住他们。张恒业有些舍不得,说这些钱留在关键时刻再用。高体乾认为眼前就是关键时刻,否则反动分子煽动闹饷,局面就不可收拾!张恒业这才意识到情况严重,赶紧召开警察大会,宣布发薪。这一措施果然稳住了警察们的情绪。高体乾随后向警察晓之以理,希望他们顾全大局,不受汉奸和坏人挑拨,维护好地方治安。紧张局势终于缓和了下来。

  3月初,晋豫特委决定各县成立支队。高体乾随即将自卫队的5个中队与公安局警察合编为壶关县游击队第一支队。中共壶关工委决定由高体乾负责支队工作,对外称支队参谋长。

  3月中旬,占领长治的日军不断下乡抢粮。先在长治城附近抢,后来又抢到壶关县境内。一天,群众向第一支队报告:一小队日军到壶关境内壶口、长井周围的村庄抢粮,要求游击队消灭这些鬼子。高体乾判断敌人第二天还会出城抢粮,于是连夜把一个中队埋伏在壶口至东长井大沟两侧的山坡上。

  第二天上午9时,日军10余人,坐着六七辆大马车来到壶口村抢粮。日军认为中国军队早已溃败,这一带没有对手,便毫无戒备,将马车停在村口,也不设警戒哨,有的日军还把枪留在马车上,徒手径直进村抢粮。高体乾命令一部分战士隐蔽地接近村口,将马车赶走,又命令两个排袭击进村的日军。毫无提防的日军当即被击毙数名,徒手的鬼子想到马车上拿枪,见马车已没有踪影,便向长治方向奔逃。进村的两个排穷追不舍,又歼敌数名。几名残敌逃入大沟,被埋伏在山坡上的中队用步枪、手榴弹击毙。这次战斗全歼了抢粮的十余名日军,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军大衣,还有指挥刀和大洋马。长治城内的日军遭此打击后,因不知虚实,一段时间内不敢到壶关村一带抢粮了。

  壶关游击队打胜仗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群众掀起了劳军的热潮。县里召开了祝捷大会,远近参加大会的老百姓人山人海。驻扎在这一带的国民党军第53军官兵也很佩服游击队第一支队,特派来一个营到会祝贺。游击队带着战利品进入会场时,第53军官兵起立举枪敬礼。他们一方面佩服共产党抗战有方,另一方面也佩服这位同操着东北口音的“高司令”。

  高体乾在会上讲了战斗的经过,说明只要动员群众,军民一致,坚持抗日,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就可以打败日军!祝捷大会振奋了群众的抗日热情,提高了党的声望,树立了游击队的威信,团结了友军,鼓舞了士气,祝捷会开得很成功。

  1938年5月,壶关游击第一支队转隶山西省第五专署保安司令部建制,编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3纵队,改称保安第9团,最初由阎锡山派来的旧军官于文华任团长,高体乾任参谋长兼1营营长,后查出于文华有向日本特务机关提供情报的嫌疑而被撤职,高体乾接任团长。

  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了“十二月政变”,进攻山西新军,策动决死第3纵队部分旧军官发动部队叛乱,摧毁抗日民主政权,屠杀抗日干部和共产党员。高体乾在壶关树撑村主持召开了反对阎锡山进攻新军的誓师大会,号召全团官兵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支持抗战,反对妥协,坚决以武装自卫反击阎锡山的武装进攻。他率领的保9团和老红军雷震任团长的决死第3纵队游击第10团经受住了考验,屹立不动。

  1940年3月,以保9团和游击第10团为基础,加上游击第11团、12团,重建了决死第3纵队,保9团改称决死第7团。

  1940年,决死第7团随决死第3纵队一起,列入了八路军129师建制,解放战争时期被编为晋冀鲁豫军区23旅67团。23旅在临汾战役中荣获“临汾旅”称号,至今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历史荣誉的光荣部队之一。

  作为“临汾旅”创建人之一,高体乾与这支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直到晚年仍然关心着这支部队的建设,曾写信给部队指战员,介绍部队成长壮大的历史,激励后来者为祖国为人民再立新功。1986年,高体乾赋《忆临汾旅和高治国同志》诗一首:

  太南烽火抗倭顽,拒虎打狼共历艰。

  往日青丝今日雪,汾旅茁壮苦亦甜。

  抒发了他对老部队的关爱和老战友的思念之情。

百团大战中打硬仗

1940年春,高体乾由决死第7团团长升任决死第3纵队参谋长。8月,八路军总部发动百团大战,决死第3纵队在129师编制内作战。

  八路军总部给决死第3纵队的任务是:向长治、潞城地区之敌进攻,配合129师主力破击正太铁路。这时决死第3纵队司令员缺编,副司令员李寿轩因病休养,部队工作由政委董天知和高体乾主持,军事上由高体乾负责。决死第3纵队各团过去都是分散游击,这次是集中起来参加大规模战役,而且要在南线独挡一面,任务很艰巨。高体乾先派侦察人员了解日军各据点的情况,组织部队进行了攻坚训练。他初步确定:决7团攻微子镇据点,决8团、决9团进攻潞城和黄碾镇。部队行动前,高体乾到各团检查了战斗准备情况。

  8月18日,高体乾带领决死第3纵队前指(前进指挥所)与决9团到漳河边准备渡河。漳河水雨后暴涨,19日下午部队才得以涉水过河。当夜第3纵队前指进至潞城以北的王郭庄宿营,位置较突出。王郭庄的汉奸向潞城日军报告,村中进驻了八路军指挥机关。20日拂晓,日伪军300多人突然袭击王郭庄。高体乾命警卫连在村边顽强抗击,阻敌进攻,亲自指挥纵队机关人员从村内撤出。然后,他又带领通信排占据村口有利地形向日伪军射击,掩护机关冲出包围圈。日军的进攻被迟滞了,高体乾命令通信排边打边撤,从山沟中突围,纵队机关终于脱离险境。这时决死第3纵队董天知政委带领决9团1个营赶到,冲击日军左翼。黎城、潞城县大队也主动赶来参战。日伪军逐渐不支,向潞城撤退。高体乾指挥部队乘胜追击,歼灭日伪军数十名。不幸的是,董天知政委在战斗中牺牲。

  10月,百团大战进入了第三阶段——反“扫荡”作战。高体乾与纵队领导一起率决死第3纵队的3个团在黎城以北阻击进攻桐峪八路军总部之敌。高体乾命决7团和决9团扼守从黎城到桐峪的大山道口,决8团掩护八路军前方总部转移。部队与敌人苦战一天,胜利掩护总部转移后,才向黎城至桐峪大道的西侧山地转移。高体乾带领部队进山后,遇到八路军总部直属机关、抗大、炮兵团等单位和人员。他们见到高体乾和部队,有了安全感,都欢呼起来。山里一下子聚集了这么多的单位,住宿有困难,高体乾让部队露宿在旷野中,把房屋留给总部机关和抗大学员住。深夜,彭德怀副总司令忽然从总部来到高体乾处。高体乾将白天战斗的情况及日军去向作了汇报,彭德怀听后说:“我们要在关家垴集中兵力歼灭日军的一个大队,你们的任务是继续控制黎城至桐峪的大道,阻击增援,保证主力歼灭关家垴之敌。”高体乾根据彭德怀的指示,立即在大道两侧部署了兵力。关家垴战斗打响后,黎城日军出动四五百人增援,高体乾指挥决死第3纵队堵住了大道。日军过不去,拼命向大道两侧山地进攻,甚至使用了毒气弹。决死第3纵队伤亡虽大,但始终坚守阵地,一步不退,确保了关家垴战斗的进行。后来,日军又从黄烟洞出动1500多人增援关家垴,八路军总部命令各部队撤出战斗,关家垴残敌才被接应走。黎城桐峪大道上的两次阻击战,使重建的决死第3纵队在残酷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成为敢于打硬仗的部队。

  百团大战后,决死第3纵队并太行军区3分区连续战斗,又粉碎了日军数次“扫荡”。反“扫荡”结束后,上级决定让高体乾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一年。

  1942年春,高体乾从抗大毕业,129师首长命他到皮定均司令员领导的太行军区第5分区任参谋长。1943年,他被调到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任参谋长。

在解放战争中

1947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使国民党“南攻北守,先南后北”各个击破东北民主联军的计划破灭。在东北战场上,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反攻。4月,西满部队以辽吉军区为基础,成立以邓华为司令员、陶铸为政委(后为吴富善)的西满军区野战军辽吉纵队。高体乾由通辽哲里木盟蒙汉联军司令部司令员调西满野战军辽吉纵队任参谋长,后西满野战军辽吉纵队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在东总指挥下机动作战。由于部队刚由地方部队上升为野战部队,司令部很不健全,参谋人员业务不熟练,机关游击习气严重,很不适应大兵团作战的需要。高体乾到任后,按照东总“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要求,采取言传身教的方法,使司令部工作走上正轨。高体乾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过参谋长,积累了丰富的司令部工作经验。战前,他考虑问题细致周到,连细小的问题都不放过。一次部队过辽河,高体乾带领参谋人员在详细探测河流流速、查清河床硬度后,才确定渡口,使部队安全渡过辽河。高体乾在工作作风上深受刘伯承元帅的影响,使司令部工作做到情况准确、计划周到深入,保证了邓、陶首长迅速定下作战决心和实施指挥。

  第7纵队组建后,在秋季攻势中,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第7纵破坏北宁路交通线并阻止国民党新编第6军北返。高体乾考虑部队深入北宁线,易受敌腹背夹击,部队不仅完不成阻敌任务还会受到损失,但东总的命令又不能违抗,要坚决执行,遂建议邓、吴首长,采取轮战方法,3个师交替掩护,逐个夺取沿线敌防守薄弱的城市,巩固后方,向北宁线推进。邓、吴首长定下决心后,第7纵3个师远程奔袭,连夺法库、彰武、新立屯、黑山、阜新、新邱6个县城,迫使国民党新6军未敢出动,积极主动地完成了东总赋予的作战任务。东总特致电第7纵,以示祝贺和嘉奖。

  东北战场转入战略进攻后,高体乾与邓、吴首长,带领第7纵参加了伟大的辽沈战役。第7纵从南下北宁线开始,到扫清锦州外围,攻克锦州城,参加辽西会战,营口追击,一直到解放全东北,打了许多硬仗。高体乾在辽沈战役期间,写了三首诗,记述他参加辽沈战役的情况和取得胜利的喜悦:

  克锦州外围

  锦州初战克荆山,笔架罕王齐凯旋。

  大好山河开半壁,雄师五路通三关。

  附注:荆山:敌城南外围据点;笔架罕王:是指锦州笔架山、罕王山;城南,城北各两路,城东一路,逼近锦州南、北、东三城关。

  锦州解放

  冲锋勇士显锋芒,奋战三河意气扬。

  密炮如雷夷古堡,红旗似锦飘顽方。

  范卢已是瓮中鳖,卫廖将成牢里羊。

  扫净埃尘清大地,乾坤旋转日重光。

  附注:三河即大清河、小清河、女儿河

  辽西大捷

  廿万貔熊一网收,兵车颠倒寒荒邱。

  秋风落叶余萧气,铁马云雕扫敌酋。

  塞北频输军旅蹙,江南行见厦倾忧。

  元戎弹指关东定,黑水白山笑貌浮。

  东北全境解放后,高体乾顾不上洗尽身上的烟尘,随部队进山海关,到达唐山、北塘一带集结,准备参加平津战役。12月底,中央军委和中共平津前线总委员会命邓华司令员指挥3个纵队攻击塘沽。高体乾率参谋人员在勘察塘沽地形和了解敌情后,发现塘沽外围是一片盐田,无掩蔽物,如果发起攻击,部队伤亡很大,而且敌人军舰停在海上,我军难以从海上包围全歼塘沽之敌,遂将此情况报告邓华。邓华与高体乾商量后,建议总前委不打塘沽,改攻天津。高体乾认为这是抗命之举,打塘沽是军委决定,要慎重行事。经过一夜考虑,他又请兄弟纵队指挥员刘震司令员等观察了塘沽地形,大家一致同意邓华意见,高体乾遂起草电文,经纵队首长签字后,将不打塘沽的建议报告总前委。中央军委和总前委在了解实际情况后,采纳了不打塘沽的建议,决定转攻天津。

  1949年1月14日,攻打天津的战斗打响,东北野战军30万兵力参战,仅29个小时就攻克了天津。天津解放后,北平不久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为庆祝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高体乾赋诗三首,表达了胜利的喜悦。

  进军平津

  横渡燕山百万兵,飞军三路闪张京。

  前锋腰斩平绥线,杀得长蛇缩未成。

  攻天津外围

  三军浩荡向天津,初战东局肃外氛。

  南北夹击敌终溃,俘兵哭诉愿自新。

  总攻天津

  五军五路围津门,炮火惊天显战神。

  步坦齐击一昼夜,缨俘陈酋万民欣。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高体乾仍任参谋长。第四野战军部队南下前,他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任参谋长。4月下旬,第48军开始南下,高体乾协助军长贺晋年、政委陈仁麒组织部队南下。7月上旬,部队由九江对岸小池口渡过长江,向赣南地区急进。7月27日,发起赣南战役,战役中,第48军以微小代价,解放了老革命根据地江西南部地区,解放县城14座,歼灭国民党军8000余人。9月,又组织第48军经营赣南地区,集中兵力剿匪。先后组织部队消灭伪江西省第八绥靖区兼豫章山区司令黄镇中、伪江西省井冈山绥靖区第一纵队司令肖家壁为首的大股土匪,剿匪万余人。10月,赣南地区各县、乡全部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将第48军144师432团在豫章山区翠微峰地区全歼伪江西省第8绥靖区专员兼豫章山区司令黄镇中匪帮的战例编写成剧本、拍摄成影片《翠岗红旗》。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反映我军剿匪作战的影片,向全国人民介绍了第48军在赣南剿匪的情况。

  

  1954年,高体乾与时任海南军区司令员梁兴初(左)合影

笔耕不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48军于1952年4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由广东韶关移防桂林。国民党起义将领陈明仁任21兵团司令员、高体乾任兵团参谋长。1952年11月,第21兵团改编为第55军,高体乾任参谋长。1953年1月,55军奉命移防雷州半岛接替126师防务,执行雷州半岛桂东南防务任务,军部由桂林迁到湛江。1954年初,高体乾调中南军区司令部任副参谋长兼军训处长。1955年4月,中南军区改称广州军区,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各l枚。

  1960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叶剑英元帅,指名调高体乾到军事科学院工作。高体乾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军事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任军事科学院战役研究部副部长,战争理论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82年,高体乾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但他壮心不已,老有所为,闲暇静坐书房,孜孜不倦地潜心研究古今中外的著名军事著作,挥笔著书立说。他首先整理了自己在中央党校写的学习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笔记,以及为给学员讲课编撰的提纲,修改补充后以《军事唯物辨法》为书名于1985年出版。然后又耗费了数年心血,于1994年出版了《战争与战略》一书,高体乾在前言中写道:“1975年,我由于做胆囊手术后,半年疗养期间,开始编定初稿。病愈后,因忙于组织领导军事科学研究工作,时断时续。1982年我退居二线后,得以集中一些时间来进行撰写。”从前言中可以看出,他编撰战争与战略问题的著作是早有准备的,他想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的战争经验和对战争、战略的认识总结成册,供后人参考,可谓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期间,他病重、病危数次,每次危险过后,又提笔疾书。一些同志劝他请组织出面组成写作班子,帮他完成编写工作。他说:“战争和战略问题关系国家安危根本,是一件严肃的事,不可让人代劳。”高体乾认真务实的精神受到军科研究人员的一致称赞。

  《战争与战略》一书的出版,是高体乾晚年生活中最大的安慰,他感到在有生之年能把自己的战争经验和对战争、战略的认识留给后人是最大的快乐。他在一首题为《老将赋》的诗中写道:

  

  《军事唯物辩证法》

  

  高体乾手书

  三十年前百战身,反帝反封扫烟尘。

  而今总有安边策,鬓发斑斑难问津。

  这首诗表达了他年事已高,将安边之策寄希望于后人的心情。《战争与战略》一书的完成,了却了高体乾一桩心事。1998年元旦,他可能预感到将不久于人世,写了《八十七岁述怀》诗一首:

  八七岁月短瞬间,曾反帝封净尘烟。

  盛世休居玉泉野,依松傍柏颐天年。

  是年5月16日,他安详地逝去。在他去世后不久,一部集我国古代和近代兵法的宏篇巨著《中国兵书集成》出版发行。全书编辑了上起周秦下至清末有价值的兵家著作200余种,全书共分51册,千余万字,弥补了中国军事典籍尚未集成的空白,为整理和挖掘我国兵书做出了贡献,为研究我国历朝的军事思想、战争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高体乾身为《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主任,从1987年起至去世前,担负起编委会繁重的日常组织和编撰工作,在病重住院期间,还在病榻上修改《中国兵书集成》编后记,遗憾的是,他生前没有看到这部巨著的出版。

  高体乾的子女在他86岁生日时曾写过祝寿诗一首,现抄录于文后,作为对他的深切怀念:

  英雄立马起热辽,日寇跋扈奈我何。

  只手难复东三省,联众能收故山河。

  风云帐下猛将在,鼓角灯前奇谋多。

  萧瑟八十六岁月,白首高唱大风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